第64章 确实棘手-《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遵命!”

  众将齐声领令。

  王炅决然下令:“赵毅,立即传令彭泽渡口,命第二军团即刻开赴庐江,从皖县、居巢、舒县一线逐步推进,直逼寿春。”

  “得令!”

  赵毅高声应诺。

  王炅再道:“汉升,你明日率部沿江而下,做出将在阜陵登陆之势,虚张声势,诱敌分兵——此计可行。”

  “末将领命!”

  黄忠凛然抱拳。

  “哒……哒……哒……”

  王炅手指轻叩刀鞘,凝声道:“渡江不算最难,兵分四路则太过分散,但三路尚可施行。

  若我主力于历阳上岸,则第四军团须屯驻阜陵,专司阻击吕布军南下。

  粮草由大蜻城统一调度输送,江东的第一军团也会随时策应。”

  “纵死,亦不让寸土!”

  黄忠斩钉截铁。

  “不必拼命。”

  王炅淡然一笑:“吕布骑兵虽盛,但连番征战,攻取广陵后已是疲敝之师。

  你只需稳守城池即可。

  若他胆敢屯兵叫阵,廖化可自江东渡江夹击,届时,他将葬身于淮南!”

  “得令!”

  黄忠再度领命。

  太史慈皱眉问道:“那我军是否静待敌情变化?”

  “不错。”

  王炅点头道:“等第二军团进入庐江,汉升兵抵阜陵,那时便是我们渡江的时机。

  一旦两军会师,所有粮草转运都要落在吴郡总兵肩上,此事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得令。”

  太史慈与徐盛齐声应诺。

  “子敬。”

  王炅目光如炬,沉声道:“主公已表你为淮南都督,统管两郡民生安抚、粮秣调度、官吏任免,并负责与大蜻六部对接事宜。

  子明、士元暂归你节制。”

  “遵命。”

  鲁肃、吕蒙、庞统躬身领命。

  “去吧。”

  王炅手按刀柄,目光掠过诸将,“眼下只待战机成熟。

  此战之后,我们或将直面天下最强诸侯。”

  “是!”

  众将拱手退下,离开中军大帐。

  大蜻营垒之中,杀气森然。

  每一位将士都清楚这一仗的意义——收复二郡,不仅是立足江北的根基,更是逐鹿中原的关键一步。

  “呼……”

  众人走出帐外。

  吕蒙与庞统神色略显低落。

  “心里不痛快?”鲁肃望着二人,轻笑道。

  庞统苦笑点头:“原以为能参与军机谋划,谁知却被调往后勤,莫非主公对我和子明失望了?”

  “我也这般想。”吕蒙握紧赤壁刀柄,轻叹一声。

  “你们啊。”鲁肃摇头,语意深长,“征战之事,岂是纸上谈兵那般简单?我大蜻设有司天监,各地军情早已汇总,战前已有十余套方略备选,主公不过择其最优者而行之。”

  两人闻言一怔。

  鲁肃正色道:“此战一切部署,早由军议司拟定,在大蜻府经中枢决断,还需内政六部协同推进。

  主公将你们交予后勤,是要你们历练大局观,而非只做空谈谋士。”

  “多谢先生指点。”庞统、吕蒙连忙拱手。

  一夜无话。

  次日破晓时分。

  黄忠率第四军团顺流而下。

  庞大船队迅速引起淮南军警觉。

  历阳渡口。

  梁刚、乐就急步赶来。

  “将军!”一名偏将惊慌来报,“大蜻出兵了!光是巨舰就有三艘,楼船、艨艟数不清,全数沿江而下!”

  “沿江而走?”梁刚眉头紧锁,“难道要退回大蜻城?”

  “不对……”

  乐就脸色骤变,声音发颤:“黄汉升这是奔阜陵去了!我们送往广陵的辎重皆需经由此地,若被截断,广陵必败无疑!”

  “阜陵?”

  四周将领顿时哗然。

  “完了……”

  “真的完了……”

  梁刚面如死灰,眼神涣散。

  阜陵乃连接淮南与广陵咽喉之地,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梁将军。”乐就果断下令,“你速领五千人驰援阜陵,即便赶不上敌军船速,也可联合守军夹击大蜻。

  若阜陵有失,你我皆难向陛下交代!”

  “那历阳呢?”梁刚心头一凛。

  “别无选择。”乐就摇头,嗓音沙哑,“我军尚存万人,若专守渡口,尚可阻敌于江面之外。

  登岸之战,我军并不惧他大蜻!”

  “好。”梁刚咬牙应下。

  淮南就此分兵。

  一万五千守军顷刻少了三分之一。

  留守将士心中不安,兵力捉襟见肘,已是现象。

  再有变故,恐难支撑。

  “来人!”

  乐就在帐中召来一亲兵。

  “将军。”小将肃立听令。

  乐就取出密信,反复斟酌后道:“你即刻骑马赶赴寿春,向陛下呈报历阳军情。

  若局势危急,可奏请弃守广陵,务必增援历阳!”

  “得令!”

  小将接过信件,飞奔而出。

  “陛下……”

  “主公啊……”

  乐就凝视地图,眼中忧色重重,“大蜻来势汹汹,王政南智勇兼备,早知今日困境,当初便不该于乱世称尊建号。”

  阜陵若陷,历阳兵力又分,他对庐江也生出危机之感。

  毕竟,彭泽渡口那边,可是驻扎着大蜻水师,还有一万精锐的第二军团虎视眈眈。

  淮南烽火燃起。

  一场牵动四方势力的大战已然开启。

  天下群雄,无不瞩目此局。

  荆州。

  襄阳,州牧府内。

  刘表与一众文臣武将齐聚议事厅。

  蒯良凝视着铺展在案上的巨幅舆图,眉头微锁:“袁公路此番四面受敌,曹孟德、吕奉先、王政南,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确实棘手。”

  蒯越等人纷纷附和,语气沉重。

  刘表目光深沉,冷声道:“乱世之中妄自称帝,实乃自取灭亡,死了也不值得同情!”

  “主公。”

  蒯良神色凝重地开口:“袁术败局已定,吕布夺回广陵不足为虑,可若曹操占据汝南,或王政南拿下庐江、淮南二郡,那对我们荆州而言,便是大患临头。”

  “所言极是。”

  蔡瑁点头称是。

  刘表沉吟片刻,问道:“子柔,依你之见,这一仗下来,谁最得利?”

  “必是曹孟德。”

  蒯良斩钉截铁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朝廷旗号行事,命孙伯符为前驱,又让刘玄德屯兵沛国,还表奏吕布为左将军。

  纵使王政南能打进淮南,也难以久守。”

  “果真如此?”

  刘表心头一紧,隐隐不安。

  蒯良颔首:“但不管局势如何演变,短期内都还动摇不了我们根基。

  有黄祖镇守江夏,张绣扼守南阳,荆襄之地尚可高枕无忧。”

  “主公!”

  蔡瑁眼中闪过狠色,“如今江东兵力多半调往前线,后方空虚,不如由末将率军突袭豫章,抢占先机!”

  “胡闹!”

  刘表勃然变色,怒斥道:“袁术僭号称尊,我等身为汉室宗亲,虽未出兵讨逆已是失责,此刻再去攻伐大蜻,岂不叫天下人耻笑?还有谁愿为汉室尽忠?”

  “末将知罪!”

  蔡瑁面色发白,连忙请罪。

  蒯良缓声劝道:“主公息怒。

  眼下我等只需静观其变。

  待袁术覆灭,王政南与曹操势必要争锋相对,届时才是我们谋划之时。”

  “嗯。”

  刘表与蔡瑁默然点头。

  与此同时,

  南阳。

  宛城太守府中,张绣麾下谋士将领尽数列席。

  贾诩、张先、雷叙、胡车儿等人端坐堂下。

  “先生。”

  张绣拱手行礼,“淮南大战虽未波及南阳,但曹操大军屯于定陵,且以孙策为先锋,我军不可不防。”

  “无需担忧。”

  贾诩神情淡然,“此战不会牵连到我们。”

  “为何?”

  众人面露讶异。

  贾诩正色道:“袁术登基,逆天而行,人人得而诛之。

  可说到底,各方不过是借讨逆之名,瓜分其地盘罢了。

  曹操、吕布、王政南,哪一个不是垂涎三尺?”

  “先生。”

  张绣目光微动,“你以为最终谁能得利最大?”

  “王政南。”

  贾诩抚须而笑,语气笃定,“大蜻必将挺进中原。”

  “当真?”

  张绣皱眉不解,“曹操据有兖州,又有孙策为前锋,刘备屯兵沛国,吕布呼应左右,何以反倒是大蜻占优?”

  “皆是乌合之众。”

  贾诩轻叹摇头,“孙策可用之人,但刘备驻军沛国,实为监视徐州;吕布虽勇,不过匹夫之勇,收复广陵已是强弩之末。

  这些情形我们都看得清楚,王政南雄踞江东,励精图治,岂会毫无准备?”

  “可……”

  张绣欲言又止。

  贾诩苦笑:“公子有所不知。

  刘备与吕布素来不合,彼此戒备。

  只要大蜻稍作抵抗,吕布便会急于回防下邳。

  曹操虽居上位,能发号施令,却难控人心——这正是他败给王政南的根本所在。”

  “原来如此。”

  张绣缓缓点头。

  “公子。”

  贾诩抬眼望向北方许昌方向,低声道:“南阳非久安之地。

  刘表命你驻守宛城,一为牵制黄祖,二为抵御曹操。

  而此地距许昌不过一步之遥,迟早有一战。”

  张绣长叹:“形势所迫,别无选择。”

  “那就合纵连横。”

  贾诩胸有成竹,“若王政南真能平定庐江、淮南,便将直面荆州与兖州夹击。

  届时,我们可主动结盟。”

  “真的可行?”

  张绣眼中骤然一亮。

  贾诩点头,旋即又摇头:“结盟确为上策,但大蜻是否应允,尚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