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基石新立 潮头勇立-《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

  省轻工局那一纸“原则同意”的批复,如同一声发令枪响,标志着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与陈嘉佑的合资项目,终于突破了最关键的政策壁垒,进入了实质性的快车道。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不仅飞遍了李家沟,也震动了整个古塬县。一个村级联合社,竟然真能引来外资,办成合资企业,这在当时,无疑是放了一颗不小的卫星。

  联合社内部,欢腾的气氛持续了数日,但李卫国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批文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合资公司如同一个刚刚拿到准生证的婴儿,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和资源去哺育、去建设。

  首要的难题,便是资金。

  根据合资协议,中方(青山联合社)需要以评估后的资产和部分现金入股。资产评估作价解决了资产部分,但现金部分,对于刚刚起步、利润尚薄的联合社来说,依然是一笔巨大的压力。扩建新工坊、购置新设备、招聘培训新员工、储备原材料……桩桩件件都需要钱。

  李卫国召集管理层开会,将账面上的资金和未来几个月的预期收入盘了又盘,缺口依然明显。

  “能不能向信用社贷款?”陈总经理提出建议。

  “我问过了。”李卫国摇头,“信用社额度有限,而且对这种合资项目,审批很严,周期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要不……跟陈先生商量一下,看他们能不能提前注入部分资金?”王福根试探着问。

  “协议里写明了资金到位节点,提前支取,恐怕会影响后续的信任,也容易在谈判中丧失主动权。”李卫国否定了这个想法。与外资合作,既要争取利益,也要遵守商业规则,维护信誉。

  会议室里一时陷入了沉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困难。

  李卫国沉吟良久,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外部融资困难,那就眼睛向内!我提议,在联合社内部,面向全体社员,发起一次‘集资入股’!”

  “集资入股?”众人都是一愣。

  “对!”李卫国解释道,“就是社员在原有劳动报酬的基础上,自愿拿出部分积蓄,投入合资公司,折算成股份。年底不仅可以按劳分配,还可以按股分红!这样,既能解决我们眼前的资金缺口,又能把社员和合资公司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个想法,在当时无疑是相当大胆和前卫的。将社员变成股东,意味着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这……能行吗?社员们愿意把钱拿出来吗?”李建国有些担心。

  “是啊,万一合资公司效益不好,赔了怎么办?”赵老实也挠头。

  “所以要充分说明,自愿参与,风险自担。”李卫国态度坚决,“我们要把合资公司的前景、我们的优势、以及可能的风险,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我相信,只要我们把账算明白,把道理讲清楚,看到了希望的社员,会愿意和我们一起搏一把的!”

  说干就干。李卫国亲自起草了《告全体社员书》和《集资入股方案说明》,将合资公司的前景、资金用途、入股方式、分红办法以及潜在风险,写得清清楚楚。他利用晚上时间,召集全体社员大会,站在打谷场的石碾上,不用讲稿,用最朴实直白的话语,向黑压压的人群讲解着。

  “……乡亲们,合资公司就是一条大船,现在船要造好了,需要大家添最后几块木板!上了这条船,以后咱们就不仅仅是挣工钱的社员,还是这条船的东家!船开得越远,咱们分得越多!当然,海上也有风浪,也可能触礁,有可能投进去的钱,一时半会儿见不到回头钱,甚至可能亏本!所以,全凭自愿,绝不强求!大家回去,跟家里人好好商量!”

  他的坦诚,反而赢得了社员的信任。接下来的几天,联合社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有反复询问细节的,有直接拿着皱巴巴的存折和现金来登记的。李卫国、王福根、李建国等人轮流值班,耐心解答,登记造册。

  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家境并不宽裕的社员,也拿出了省吃俭用的积蓄。张老爷子把儿子寄来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赵老实把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钱也投了一部分……他们未必完全懂得什么叫股份制,但他们相信带领他们走到今天的李卫国,相信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越来越好的联合社。

  最终,内部集资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基本填补了前期的资金缺口。当李卫国看着那本厚厚的、写满了社员名字和金额的花名册时,心中沉甸甸的,那不仅是资金,更是几百号社员沉甸甸的信任和期望!

  资金问题初步解决,合资公司的筹建工作全面提速。新工坊的建设工地上,日夜施工,机器轰鸣;从南方订购的新设备陆续到货,安装调试;面向周边的招工启事贴出,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报名;与陈嘉佑方面的对接也更加频繁,双方派出的管理、技术人员开始磨合,共同规划着投产后的生产计划和市场开拓。

  李卫国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奔波于工地、办公室、培训课堂之间,处理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他明显地瘦了,但眼神却愈发锐利明亮,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

  站在即将封顶的新厂房前,看着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李卫国心潮澎湃。他知道,青山联合社这艘小船,已经成功地驶出了山沟,正在并入改革开放的洪流。前路或许仍有风浪,但他已不再是孤身奋战,他的身后,是几百名和他同心同德的社员,是一艘正在不断加固、不断升级的航船。

  基石新立,大厦将起。

  他,李卫国,已然站在了时代的潮头,准备着,去迎接更大的风浪,去搏击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