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外贸订单的生产,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联合社工坊里灯火彻夜不熄,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皮革、植物鞣料和汗水的特殊气味,但这气味在所有人闻来,都带着一股令人振奋的甘甜。
李卫国如同钉在了工坊里,与李建国、赵老实等人同吃同住,亲自把关每一道工序。他的眼睛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张老爷子也拼着老命,守着鞣制池,仿佛要将自己毕生的经验,都倾注到这关乎联合社生死存亡的第一批货里。
终于,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前三天,最后一张狼皮经过精心修剪、量尺、分级,确认完全符合规格,被打上“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的简易标签,与其它皮张一起,用防潮纸包裹整齐,小心地装入特制的木箱之中。
当最后一个木箱被钉死,抬上县外贸公司协调来的卡车上时,整个工坊内外,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相互拥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不仅仅是一批货物,这是他们用汗水、智慧和坚韧,冲破重重阻碍,亲手创造出的奇迹!
李卫国站在卡车旁,看着那一个个沉甸甸的木箱,心中百感交集。从穿越之初家徒四壁、人人鄙夷,到如今能将产品卖往海外,其中艰辛,唯有自知。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一只木箱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里面皮张所蕴含的草木精华与众人心血。
“卫国,辛苦了。”陈总经理走上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充满了感慨和敬佩。这位原本有些保守的干部,在亲眼见证了李卫国如何带领大家创造奇迹后,态度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是大家辛苦了。”李卫国环视着周围一张张疲惫却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的脸庞,由衷地说道。
卡车在众人的目送和祝福下,缓缓驶离李家沟,承载着联合社的希望,驶向省城港口,也将驶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首战告捷的喜悦,如同暖流,涤荡了连日来的疲惫,也让一种微妙的情愫,在李卫国心底悄然滋生。在等待货款结算和外商反馈的空隙里,他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想起苏晚晴。想起她在省城独自打拼的坚韧,想起她数次在关键时刻传递来的珍贵信息和冷静分析,想起她信中那句“盼君根基日固,砥柱中流”。
这份情愫,不同于少年人的炽热冲动,更像是一种历经世事沉淀后的相知与欣赏,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默契与牵挂。他铺开信纸,想要与她分享这成功的喜悦,笔尖却有些迟疑。最终,他没有过多渲染过程的艰难,只是平静地告知首批货物已顺利发出,并再次感谢她一直以来的支持。在信的末尾,他斟酌良久,写下:“……省城风物,想必与乡野不同。待此间事了,若有暇时,当赴省城一晤,当面致谢。”
这已是他能表达的,最接近邀请的言语。
信寄出后,李卫国将精力转向了联合社的巩固与发展。首笔外贸订单的成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和前所未有的信心。他提议并推动联合社设立了“技术研发与培训基金”,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用于进一步改进鞣制工艺、开发新产品,以及持续培养像李小红这样的年轻人才。
他还开始着手规划扩建工坊,增加鞣制池的数量,并计划引进一些更高效的机械设备,以应对可能持续增加的订单。他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李卫国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公社那边传来消息,县里准备组织一个“乡镇企业考察团”,前往南方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点名要青山联合社的负责人参加。
这本是一个开阔眼界、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但与此同时,李卫国也从王福根那里听到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县里某位领导在非正式场合提到,青山联合社发展势头很好,但“个人色彩”过于浓厚,建议加强“集体领导”,甚至暗示可以考虑调整一下联合社的领导班子。
这话语背后的含义,让李卫国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是孙副主任?还是那个隐藏在省城系统内的对手?他们似乎改变了策略,从直接的技术和质量否定,转向了更隐晦的“管理”和“体制”层面进行渗透和制约。
也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苏晚晴回信了。她的回信比以往更快,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轻快的节奏。她为联合社首战告捷感到由衷高兴,并告知,那批皮张已经通过省外贸公司的检验,正在安排装船出运。关于李卫国信中提及的“赴省城一晤”,她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笔锋一转,写道:
“……近日省城为迎接某国际贸易洽谈会,各处皆在妆点,颇有新气象。我因工作之便,或可觅得机会,深入了解外埠厂商参展之情况,若有与皮革、手工艺相关之信息,当再奉告。另,听闻考察团之事,此乃良机,南方之风,或可吹散些许沉疴积弊,望君把握。”
她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邀约,却传递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他参加考察团给予了鼓励。信的末尾,她附上了一张小小的、从报纸上剪下的省城街景图片,图片一角,用铅笔轻轻写了一个日期,正是国际贸易洽谈会开幕的日子。
没有多余的字句,却仿佛什么都说了。
李卫国拿着那张小小的剪报,看着上面那个清晰的日期,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中那片因潜在风波而泛起的微澜,似乎也被一种更温暖、更坚定的力量所抚平。
情愫,如同初春的溪流,在坚冰之下悄然流淌。而前方的道路,无论是南方的风,还是省城的会,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与机遇。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不仅是为了学习,为了发展,或许,也是为了赴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
李卫国如同钉在了工坊里,与李建国、赵老实等人同吃同住,亲自把关每一道工序。他的眼睛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张老爷子也拼着老命,守着鞣制池,仿佛要将自己毕生的经验,都倾注到这关乎联合社生死存亡的第一批货里。
终于,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前三天,最后一张狼皮经过精心修剪、量尺、分级,确认完全符合规格,被打上“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的简易标签,与其它皮张一起,用防潮纸包裹整齐,小心地装入特制的木箱之中。
当最后一个木箱被钉死,抬上县外贸公司协调来的卡车上时,整个工坊内外,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相互拥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不仅仅是一批货物,这是他们用汗水、智慧和坚韧,冲破重重阻碍,亲手创造出的奇迹!
李卫国站在卡车旁,看着那一个个沉甸甸的木箱,心中百感交集。从穿越之初家徒四壁、人人鄙夷,到如今能将产品卖往海外,其中艰辛,唯有自知。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一只木箱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里面皮张所蕴含的草木精华与众人心血。
“卫国,辛苦了。”陈总经理走上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充满了感慨和敬佩。这位原本有些保守的干部,在亲眼见证了李卫国如何带领大家创造奇迹后,态度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是大家辛苦了。”李卫国环视着周围一张张疲惫却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的脸庞,由衷地说道。
卡车在众人的目送和祝福下,缓缓驶离李家沟,承载着联合社的希望,驶向省城港口,也将驶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首战告捷的喜悦,如同暖流,涤荡了连日来的疲惫,也让一种微妙的情愫,在李卫国心底悄然滋生。在等待货款结算和外商反馈的空隙里,他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想起苏晚晴。想起她在省城独自打拼的坚韧,想起她数次在关键时刻传递来的珍贵信息和冷静分析,想起她信中那句“盼君根基日固,砥柱中流”。
这份情愫,不同于少年人的炽热冲动,更像是一种历经世事沉淀后的相知与欣赏,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默契与牵挂。他铺开信纸,想要与她分享这成功的喜悦,笔尖却有些迟疑。最终,他没有过多渲染过程的艰难,只是平静地告知首批货物已顺利发出,并再次感谢她一直以来的支持。在信的末尾,他斟酌良久,写下:“……省城风物,想必与乡野不同。待此间事了,若有暇时,当赴省城一晤,当面致谢。”
这已是他能表达的,最接近邀请的言语。
信寄出后,李卫国将精力转向了联合社的巩固与发展。首笔外贸订单的成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和前所未有的信心。他提议并推动联合社设立了“技术研发与培训基金”,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用于进一步改进鞣制工艺、开发新产品,以及持续培养像李小红这样的年轻人才。
他还开始着手规划扩建工坊,增加鞣制池的数量,并计划引进一些更高效的机械设备,以应对可能持续增加的订单。他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李卫国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公社那边传来消息,县里准备组织一个“乡镇企业考察团”,前往南方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点名要青山联合社的负责人参加。
这本是一个开阔眼界、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但与此同时,李卫国也从王福根那里听到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县里某位领导在非正式场合提到,青山联合社发展势头很好,但“个人色彩”过于浓厚,建议加强“集体领导”,甚至暗示可以考虑调整一下联合社的领导班子。
这话语背后的含义,让李卫国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是孙副主任?还是那个隐藏在省城系统内的对手?他们似乎改变了策略,从直接的技术和质量否定,转向了更隐晦的“管理”和“体制”层面进行渗透和制约。
也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苏晚晴回信了。她的回信比以往更快,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轻快的节奏。她为联合社首战告捷感到由衷高兴,并告知,那批皮张已经通过省外贸公司的检验,正在安排装船出运。关于李卫国信中提及的“赴省城一晤”,她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笔锋一转,写道:
“……近日省城为迎接某国际贸易洽谈会,各处皆在妆点,颇有新气象。我因工作之便,或可觅得机会,深入了解外埠厂商参展之情况,若有与皮革、手工艺相关之信息,当再奉告。另,听闻考察团之事,此乃良机,南方之风,或可吹散些许沉疴积弊,望君把握。”
她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邀约,却传递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他参加考察团给予了鼓励。信的末尾,她附上了一张小小的、从报纸上剪下的省城街景图片,图片一角,用铅笔轻轻写了一个日期,正是国际贸易洽谈会开幕的日子。
没有多余的字句,却仿佛什么都说了。
李卫国拿着那张小小的剪报,看着上面那个清晰的日期,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中那片因潜在风波而泛起的微澜,似乎也被一种更温暖、更坚定的力量所抚平。
情愫,如同初春的溪流,在坚冰之下悄然流淌。而前方的道路,无论是南方的风,还是省城的会,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与机遇。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不仅是为了学习,为了发展,或许,也是为了赴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