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记的批示如同尚方宝剑,悬于古塬县上空,使得“农工贸联合体”的推进速度超乎想象。县计委牵头的工作专班展现了惊人的效率,不到半个月时间,一份盖着好几个红色大印的《关于成立“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的试点方案批复》文件,就下发到了公社和李家沟大队。
“联合社”,这个名称比最初设想的“联合体”更带有这个时代集体经济的色彩,也更容易被体制内接受。批复文件原则上同意了各方入股的方式和初步的利润分配方案,明确了联合社在县计委和公社共同指导下运行,并授予其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最关键的是,文件明确指出,红旗皮件厂的集体所有制资质和县外贸公司的出口渠道,在联合社框架下,可以覆盖到李卫国他们生产的皮张产品。
这就相当于给了李卫国的“个体”心血一张临时的、却是官方认可的“准生证”和“通行证”!
消息传到李家沟,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王福根拿着那份文件,手抖得几乎拿不住,反复摩挲着上面的红印,老泪纵横:“批了!真批了!咱们李家沟,也有自己的工贸社了!”
李卫国心中亦是激荡难平。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他真正在这个时代扎下了根,找到了一条将个人能力与集体体制相结合的道路,为自己披上了一层虽不厚重却至关重要的“护甲”。
批复下达的第二天,在公社大院举行了简朴而郑重的“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筹备成立大会。公社书记亲自担任筹备组长,红旗皮件厂厂长、县外贸公司一位副经理、王福根以及李卫国作为各方代表,成为筹备组成员。
大会上,李卫国被正式任命为联合社的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生产、技术和原料供应。总经理则由公社委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干部老陈担任,负责对外协调和日常行政。这个安排在意料之中,李卫国并无异议,他深知,现阶段将生产和核心技术抓在手里,远比一个虚名更重要。
联合社的章程、财务制度、管理架构在工作专班的帮助下迅速确立。李卫国将收购点现有的资产(包括库存皮张、鞣制池、工具等)进行了初步评估折价,作为李家沟大队(代表他个人及社员)的入股资本。红旗皮件厂调拨了两台闲置的缝纫机和一名老师傅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县外贸公司则派了一名业务员常驻联合社,负责对接出口事宜。
框架搭起,人马到位,联合社这艘刚刚组装起来的小船,终于要正式启航了。而启航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应对省城外商陈先生的订单。
有了联合社的正式名头和外贸公司的参与,回复电报和寄送详细资料的工作变得名正言顺且专业了许多。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小张负责起草了规范的英文报价单和规格清单,李卫国则提供了详尽的成本核算和品质保证说明。在联合社的公函信纸上,这一切被整合成一份像模像样的报价资料,连同重新挑选的、代表最高水准的皮张样品,一起以“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的名义,寄往了省城。
做完这一切,李卫国稍稍松了口气,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联合社的成立解决了资质和名分问题,但内在的融合与磨合,才是真正的挑战。
果然,问题很快显现。公社派来的陈总经理,为人稳重,但作风偏向保守,习惯于按部就班和请示汇报,对于李卫国提出的一些加快生产、改进工艺的建议,总是习惯性地要先“研究研究”、“请示上级”。红旗皮件厂派来的老师傅技术过硬,但带着国营厂的傲气,对李卫国他们“土洋结合”的鞣制方法时不时流露出怀疑,在指导缝制皮具样品时,也更倾向于沿用老一套的版式和工艺,与李卫国希望能够结合现代审美、打造独特产品的想法产生了分歧。
这些摩擦虽然细微,却如鞋里的沙砾,影响着前进的效率。
李卫国没有急于争辩,他选择用事实说话。他拉着陈总经理,整天泡在扩建中的新鞣制工坊和晾晒场,让他亲眼看到通电后生产效率的提升,看到规范化操作后皮张品质的稳定。他将植物鞣制皮张与化学鞣制的皮张放在一起,从手感、光泽、韧性、环保特性等方面进行直观对比,并请张老爷子现场讲解其中门道,逐渐打消了老师傅的疑虑,也让陈总经理看到了这种独特工艺的价值和市场潜力。
同时,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大胆地向联合社提出,要招收几名有文化的年轻社员进行培养,不仅学鞣制技术,还要学简单的财务、管理和外语知识。这个提议起初遭到了陈总经理的反对,认为“没必要”、“浪费钱”,但李卫国坚持这是联合社长远的根基。最终,他争取到了三个培训名额,他将妹妹李小红和村里另外两名刚毕业的高中生送了进去,由外贸公司的小张和厂里的老师傅轮流授课。
就在李卫国忙于内部整合,一步步将联合社引向正轨的时候,一股细微的、不同寻常的波动,从遥远的省城传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波动并非直接关于皮张订单。苏晚晴来信了。她的信依旧带着鼓励和分享,但在信纸的末尾,她用看似随意的笔触写道:
“……近日偶闻,省轻工系统内似有议论,关于基层单位利用非标工艺承接外贸订单之事,看法不一。有赞其灵活创新者,亦有忧其标准、质量难以把控,易生事端者。暗流虽微,亦当慎察。望你处诸事顺利,根基早固。”
这寥寥数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在李卫国心中漾开了圈圈警惕的涟漪。
省轻工系统……看法不一……忧其标准、质量……易生事端……
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空穴来风!县里孙副主任、王股长他们的阻挠虽然被杨书记压了下去,但他们,或者他们背后的人,显然并没有死心!他们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了省里的系统,开始从更高层面、更专业的领域来制造舆论压力了!
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的对手,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
李卫国拿着信纸,走到联合社新挂起的牌子前,目光深邃。联合社的基石初奠,但风雨已然嗅到了气息,从青萍之末悄然兴起。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
来吧。县里的风浪都闯过来了,难道还怕省里的几句“议论”吗?
他转身,步伐坚定地走向工坊。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让联合社运转得更加高效,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皮张,用无可挑剔的产品和质量,去迎接任何即将到来的风浪!
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无惧任何暗流与诋毁。
“联合社”,这个名称比最初设想的“联合体”更带有这个时代集体经济的色彩,也更容易被体制内接受。批复文件原则上同意了各方入股的方式和初步的利润分配方案,明确了联合社在县计委和公社共同指导下运行,并授予其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最关键的是,文件明确指出,红旗皮件厂的集体所有制资质和县外贸公司的出口渠道,在联合社框架下,可以覆盖到李卫国他们生产的皮张产品。
这就相当于给了李卫国的“个体”心血一张临时的、却是官方认可的“准生证”和“通行证”!
消息传到李家沟,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王福根拿着那份文件,手抖得几乎拿不住,反复摩挲着上面的红印,老泪纵横:“批了!真批了!咱们李家沟,也有自己的工贸社了!”
李卫国心中亦是激荡难平。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他真正在这个时代扎下了根,找到了一条将个人能力与集体体制相结合的道路,为自己披上了一层虽不厚重却至关重要的“护甲”。
批复下达的第二天,在公社大院举行了简朴而郑重的“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筹备成立大会。公社书记亲自担任筹备组长,红旗皮件厂厂长、县外贸公司一位副经理、王福根以及李卫国作为各方代表,成为筹备组成员。
大会上,李卫国被正式任命为联合社的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生产、技术和原料供应。总经理则由公社委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干部老陈担任,负责对外协调和日常行政。这个安排在意料之中,李卫国并无异议,他深知,现阶段将生产和核心技术抓在手里,远比一个虚名更重要。
联合社的章程、财务制度、管理架构在工作专班的帮助下迅速确立。李卫国将收购点现有的资产(包括库存皮张、鞣制池、工具等)进行了初步评估折价,作为李家沟大队(代表他个人及社员)的入股资本。红旗皮件厂调拨了两台闲置的缝纫机和一名老师傅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县外贸公司则派了一名业务员常驻联合社,负责对接出口事宜。
框架搭起,人马到位,联合社这艘刚刚组装起来的小船,终于要正式启航了。而启航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应对省城外商陈先生的订单。
有了联合社的正式名头和外贸公司的参与,回复电报和寄送详细资料的工作变得名正言顺且专业了许多。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小张负责起草了规范的英文报价单和规格清单,李卫国则提供了详尽的成本核算和品质保证说明。在联合社的公函信纸上,这一切被整合成一份像模像样的报价资料,连同重新挑选的、代表最高水准的皮张样品,一起以“古塬县青山皮革工贸联合社”的名义,寄往了省城。
做完这一切,李卫国稍稍松了口气,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联合社的成立解决了资质和名分问题,但内在的融合与磨合,才是真正的挑战。
果然,问题很快显现。公社派来的陈总经理,为人稳重,但作风偏向保守,习惯于按部就班和请示汇报,对于李卫国提出的一些加快生产、改进工艺的建议,总是习惯性地要先“研究研究”、“请示上级”。红旗皮件厂派来的老师傅技术过硬,但带着国营厂的傲气,对李卫国他们“土洋结合”的鞣制方法时不时流露出怀疑,在指导缝制皮具样品时,也更倾向于沿用老一套的版式和工艺,与李卫国希望能够结合现代审美、打造独特产品的想法产生了分歧。
这些摩擦虽然细微,却如鞋里的沙砾,影响着前进的效率。
李卫国没有急于争辩,他选择用事实说话。他拉着陈总经理,整天泡在扩建中的新鞣制工坊和晾晒场,让他亲眼看到通电后生产效率的提升,看到规范化操作后皮张品质的稳定。他将植物鞣制皮张与化学鞣制的皮张放在一起,从手感、光泽、韧性、环保特性等方面进行直观对比,并请张老爷子现场讲解其中门道,逐渐打消了老师傅的疑虑,也让陈总经理看到了这种独特工艺的价值和市场潜力。
同时,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大胆地向联合社提出,要招收几名有文化的年轻社员进行培养,不仅学鞣制技术,还要学简单的财务、管理和外语知识。这个提议起初遭到了陈总经理的反对,认为“没必要”、“浪费钱”,但李卫国坚持这是联合社长远的根基。最终,他争取到了三个培训名额,他将妹妹李小红和村里另外两名刚毕业的高中生送了进去,由外贸公司的小张和厂里的老师傅轮流授课。
就在李卫国忙于内部整合,一步步将联合社引向正轨的时候,一股细微的、不同寻常的波动,从遥远的省城传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波动并非直接关于皮张订单。苏晚晴来信了。她的信依旧带着鼓励和分享,但在信纸的末尾,她用看似随意的笔触写道:
“……近日偶闻,省轻工系统内似有议论,关于基层单位利用非标工艺承接外贸订单之事,看法不一。有赞其灵活创新者,亦有忧其标准、质量难以把控,易生事端者。暗流虽微,亦当慎察。望你处诸事顺利,根基早固。”
这寥寥数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在李卫国心中漾开了圈圈警惕的涟漪。
省轻工系统……看法不一……忧其标准、质量……易生事端……
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空穴来风!县里孙副主任、王股长他们的阻挠虽然被杨书记压了下去,但他们,或者他们背后的人,显然并没有死心!他们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了省里的系统,开始从更高层面、更专业的领域来制造舆论压力了!
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的对手,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
李卫国拿着信纸,走到联合社新挂起的牌子前,目光深邃。联合社的基石初奠,但风雨已然嗅到了气息,从青萍之末悄然兴起。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
来吧。县里的风浪都闯过来了,难道还怕省里的几句“议论”吗?
他转身,步伐坚定地走向工坊。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让联合社运转得更加高效,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皮张,用无可挑剔的产品和质量,去迎接任何即将到来的风浪!
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无惧任何暗流与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