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故乡的硕果与远见的布局-《重生之从高考状元到权力巅峰》

  三月,北京,春意渐浓。

  计委大院里的杨柳吐出嫩芽,办公楼前的花坛里,迎春花悄然绽放。

  机关里的工作节奏一如既往,但空气中似乎多了几分春天的活力。

  “小陈,你看今天的《经济日报》了吗?”一天早晨,刘芳大姐兴奋地举着一份报纸,“这里有篇报道,说的是一个乡镇企业转型升级的故事,看着有点眼熟啊!”

  陈默接过报纸,只见第二版赫然刊登着一篇题为《一个乡镇企业的科技转型之路》的报道,配图中,李伟父子站在崭新的厂房前,笑容满面。

  “建国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王师傅凑过来看,突然惊讶地抬头,“小陈,这不就是你那个...”

  陈默微笑着点头:“是我老家的一个朋友的企业。”

  报道详细介绍了“建国公司”如何从一个小五金厂发展成为拥有自主技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明星企业,年产值突破五百万元,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和就业主力。

  “可以啊小陈!”王师傅拍着陈默的肩膀,“你这朋友真有本事!”

  赵副处长不知何时也凑过来,阴阳怪气地说:“小陈交际面真广啊,连乡镇企业都有朋友。”

  陈默内心os:“酸吧酸吧,等你知道我就是幕后军师,还不得酸死?”

  表面上却谦虚地说:“都是改革开放政策好,基层同志干得好。”

  就在这时,通讯员喊道:“小陈,楼下有人找!说是你老家人!”

  陈默下楼一看,竟然是李伟父子!

  两人站在计委大院门口,显得有些拘谨,但气色极好。

  李父穿着一身崭新的西装,李伟也精神了不少,两人脚边还放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

  “默哥!”李伟激动地跑过来,“我们来看你了!”

  李父也跟上来,紧紧握住陈默的手:“小默啊,多亏了你!没有你就没有公司的今天!”

  陈默赶紧把两人请到接待室。李父兴奋地讲述着公司的发展:订单接到手软,工人增加到两百多人,还引进了几条先进生产线。

  “最神奇的是那篇报道!”李伟插话,“省报的记者突然就来采访,说是听说我们这家乡镇企业搞科技转型很有特色。”

  陈默内心os:“深藏功与名啊!当然是我‘无意中’跟王处长提了提,王处长又‘无意中’跟省里的朋友说了说...”

  李父从包里掏出一份报表:“小默你看,这是去年的财务报表,按照你的建议,我们成立了研发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陈默仔细看着报表,满意地点头:“很好,但不能满足现状,接下来要考虑长远发展。”

  他建议道:“第一,要加大研发投入,不能总是来料加工,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第二,要开始品牌建设,‘建国’这个牌子要打响;第三,要关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提前布局。”

  李父现在对陈默言听计从,赶紧拿出小本子记下来:“你说得对!我们都听你的!”

  李伟则兴奋地说:“默哥,县里还让我爸当人大代表了呢!现在我们家可是县里的模范家庭!”

  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李父和自信很多的李伟,陈默深感欣慰,内心os:“这就是重生的意义啊!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帮助他人改变命运!”

  中午,陈默请父子俩在机关食堂吃饭,李伟看着丰盛的菜肴,惊叹道:“默哥,你们食堂比县招待所还好!”

  正好王处长也来吃饭,陈默连忙介绍。

  李父激动地握住王处长的手:“领导好!感谢国家政策好!感谢计委培养了小默这样的好干部!”

  王处长被逗笑了,对陈默说:“小陈啊,你老家人很朴实嘛!”

  下午,陈默请了半天假,陪父子俩逛北京,在天安门前,李父非要照张相:“回去得让乡亲们看看,我来过北京,见过世面了!”

  分别时,李父塞给陈默一个大信封:“小默,这是去年的分红,你千万别推辞!没有你就没有公司的今天!”

  陈默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两万元现金!在1994年,这简直是一笔巨款。

  “这太多了...”陈默推辞。

  李父坚决地说:“你必须收下!这是你应得的!再说公司明年还要扩大规模,等着你继续指点呢!”

  回单位的路上,陈默摸着厚厚的信封,内心感慨万千。

  前世996加班到猝死,也没攒下多少钱;这辈子随便出出主意,就赚了这么多。

  “知识就是力量啊!”他感叹道,“不对,是未来的知识就是力量!”

  第二天,陈默特意去买了一台最新款的486电脑——花了将近一万元,让他肉疼了好久。但想到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咬牙买了。

  当电脑被送到办公室时,引起了不小轰动,毕竟在1994年,个人电脑还是稀罕物。

  赵副处长阴阳怪气地说:“小陈很阔气嘛,都买上电脑了。”

  陈默微笑回应:“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内心os:“用你管!我自己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

  有了电脑,陈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他不仅用它处理文件,还开始建立各种数据库和分析模型——这在当时的机关里可是新鲜事物。

  王处长来看过一次,大加赞赏:“小陈这个思路好!机关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嘛!”

  就连一向保守的张处长也忍不住好奇地尝试了一下:“嗯...确实方便...”

  四月的一天,陈默收到林薇的来信,信很短,语气也很平淡,只是简单问了几个学术问题,完全没有往日的活力和斗嘴的意思。

  陈默回信时,特意多写了几句关心的话,但收到的回信依然简短而疏远。

  “这丫头到底怎么了?”陈默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复旦学业压力这么大?”

  他想起前世的一句话:“女人心,海底针。”摇摇头,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此时的陈默不知道,在上海的某个女生宿舍里,林薇正对着一封厚厚的信发呆——那是陈默详细介绍“建国公司”发展历程的信,字里行间透露着自豪和喜悦。

  “他的人生越来越精彩了...”林薇轻声自语,眼神复杂,“而我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普通朋友...”

  她默默地把信收进抽屉,拿出一本厚厚的经济学着作,强迫自己沉浸到学习中。

  而北京的春天,正在陈默面前展开新的画卷,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而陈默的梦想,才刚刚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