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悄无声息地漫过了1994年,将日历翻到了1995年。
北京的冬天干冷干冷的,北风像小刀子似的,刮得人脸生疼。
街边的音像店,李春波的《小芳》热度还没完全褪去,又换上了高林生的《牵挂你的人是我》,旋律悠扬中带着淡淡的伤感,飘荡在腊月的寒风里。
陈默推着二八大杠,走在计委大院外的胡同口。
两旁人家已经开始张罗年货,窗户上贴上了崭新的窗花,空气中弥漫着炸带鱼、炖肉的香气,夹杂着小孩玩摔炮的噼啪声和欢笑声,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
看着这万家灯火、其乐融融的景象,陈默心里难免有些空落落的。
重生回来第五个年头了,事业算是开了个头,但每逢佳节,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还是会悄然袭来。
宿舍里冷锅冷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得,看来今年得跟速冻饺子、春晚重播以及赵处长的‘音容笑貌’(在心里)一起守岁了。”陈默内心OS,自嘲地笑了笑,哈出的白气在眼前迅速消散。
腊月二十九,单位正式放假。
同事们互相道着“过年好”,拎着单位发的米面油(福利!)喜气洋洋地回家了。
陈默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仔细关好门窗,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叹了口气。
回到冰冷的宿舍,他正准备烧水对付一下晚饭,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谁啊?”陈默有些疑惑,这大过年的,谁会来找他?
门一打开,外面站着的,竟然是裹着厚厚羽绒服、围着大围巾、只露出一双明亮眼睛的苏晓冉!她手里还拎着大包小包,鼻尖冻得通红,却笑得像朵花。
“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她雀跃着,不由分说地把东西塞进陈默怀里,是一堆熟食、蔬菜、甚至还有一条活鱼在袋子里扑腾!
陈默彻底愣住了:“晓冉?你…你不是说今年要在剧组赶戏,回不来了吗?”
苏晓冉挤进门,一边跺着脚哈气暖和双手,一边笑嘻嘻地说:“骗你的啦!就想给你个惊喜!我跟导演磨了好久,硬是把我的戏份集中拍完了,连夜坐火车赶回来的!快,帮我拿一下,重死了!”
陈默赶紧接过东西,看着她在狭小的宿舍里忙活开来,摘围巾,脱外套,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我买了鱼,年年有余!还有饺子皮和馅儿,咱们自己包!对了,我还带了瓶红酒,朋友从国外带的…”
原本冰冷寂静的宿舍,因为她的到来,瞬间充满了生气和暖意。
陈默站在那里,看着她的身影,听着她叽叽喳喳的声音,心里某个角落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涨涨的。那种孤独感,瞬间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愣着干嘛?快帮忙啊!陈大科长,难道要我一个人忙活?”苏晓冉回头,嗔怪地看了他一眼,眼波流转,满是娇憨。
陈默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来了来了!苏大小姐驾到,小的岂敢怠慢!”
那个除夕夜,小小的宿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两人一起手忙脚乱地包饺子(陈默包的奇形怪状,被苏晓冉狠狠嘲笑),一起做了几道算不上精美但热气腾腾的菜,就着那瓶其实有点涩的红酒,看着电视机里锣鼓喧天的春晚。
当新年钟声敲响,窗外爆竹声震耳欲聋、烟花照亮夜空时,苏晓冉轻轻靠进陈默怀里,小声说:“默,新年快乐,以后每年,我都陪你过,好不好?”
陈默紧紧搂住她,闻着她发间的清香,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温暖。他低声回应:“好。”
这个年,因为身边这个勇敢而温暖的姑娘,变得截然不同。
过完年,初七上班。
北京城还弥漫着节日的慵懒气息,但机关大院已经恢复了忙碌。
陈默坐在那个位置稍好、能望见窗外枯枝与天空的工位上,泡了一杯浓茶。
经过一年多的部委生涯锤炼,他身上的学生气已经褪去大半,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和干练,举止也愈发从容。
回想过去这一年多,真是跌宕起伏。
赵国庆的处处刁难,李卫东最初的敌意与后来的微妙缓和,谣言的攻击与反转,项目中的激烈争论与最终认可,破格提拔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审视…如同一幕幕电影在脑海中闪过。
他收获了王明远、张建国的赏识,获得了难得的晋升;
他拥有了苏晓冉这份甜蜜而勇敢的爱情;但似乎,也和远在上海的林薇,丢失了某种曾经心照不宣的默契,只剩下了一封封充满学术火药味的“战书”。
李卫东的敌意暂缓,赵国庆的威胁基本解除,处里的人际关系进入了短暂的平稳期。
但陈默心里清楚,机关这片海,永远不会真正风平浪静,旧的矛盾平息,新的挑战必然会在不远处酝酿。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略带苦涩的茶汤,目光投向窗外北京城冬末初春略显萧索的天空。内心思绪翻涌:
“主任科员…听起来不错,但在这藏龙卧虎的部委,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起点罢了。‘国家经济信息网’的前期调研算是开了个头,真正的硬仗——论证、立项、争取资金、组织实施…还在后面。
这仅仅是未来那波澜壮阔的‘金字号工程’系列的一个序曲。”
他的思绪飞得更远:“而且,更大的时代浪潮正在加速涌来,如果记忆没错,亚洲金融风暴的暗流已经在涌动,香港回归进入最后两年倒计时,艰苦的入世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正处在巨变的前夜。”
一种混合着紧迫感、责任感和隐隐兴奋的情绪在他胸中激荡。
“我能做的,就是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积累。准备好自己,才能在浪潮袭来时,不是被淹没,而是借力前行,甚至…尝试去引导一点点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时代的气息吸入肺中。
然后,他摊开崭新的稿纸,拿起钢笔,蘸饱了墨水,在稿纸上方工整地写下标题:
《关于以信息化建设驱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初步思考与若干建议》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行行清晰有力的字迹流淌出来。
他的目光沉静而坚定,如同一个已经看清了航道的舵手,正稳稳地把着舵轮,驶向那片未知却充满无限可能的大海。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陈默的征程,在1995年的这个春天,才刚刚真正开始。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源自东南沿海的金融风暴,正悄然酝酿,即将考验整个国家的智慧和韧性,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真正登上更大舞台的机遇。
北京的冬天干冷干冷的,北风像小刀子似的,刮得人脸生疼。
街边的音像店,李春波的《小芳》热度还没完全褪去,又换上了高林生的《牵挂你的人是我》,旋律悠扬中带着淡淡的伤感,飘荡在腊月的寒风里。
陈默推着二八大杠,走在计委大院外的胡同口。
两旁人家已经开始张罗年货,窗户上贴上了崭新的窗花,空气中弥漫着炸带鱼、炖肉的香气,夹杂着小孩玩摔炮的噼啪声和欢笑声,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
看着这万家灯火、其乐融融的景象,陈默心里难免有些空落落的。
重生回来第五个年头了,事业算是开了个头,但每逢佳节,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还是会悄然袭来。
宿舍里冷锅冷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得,看来今年得跟速冻饺子、春晚重播以及赵处长的‘音容笑貌’(在心里)一起守岁了。”陈默内心OS,自嘲地笑了笑,哈出的白气在眼前迅速消散。
腊月二十九,单位正式放假。
同事们互相道着“过年好”,拎着单位发的米面油(福利!)喜气洋洋地回家了。
陈默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仔细关好门窗,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叹了口气。
回到冰冷的宿舍,他正准备烧水对付一下晚饭,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谁啊?”陈默有些疑惑,这大过年的,谁会来找他?
门一打开,外面站着的,竟然是裹着厚厚羽绒服、围着大围巾、只露出一双明亮眼睛的苏晓冉!她手里还拎着大包小包,鼻尖冻得通红,却笑得像朵花。
“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她雀跃着,不由分说地把东西塞进陈默怀里,是一堆熟食、蔬菜、甚至还有一条活鱼在袋子里扑腾!
陈默彻底愣住了:“晓冉?你…你不是说今年要在剧组赶戏,回不来了吗?”
苏晓冉挤进门,一边跺着脚哈气暖和双手,一边笑嘻嘻地说:“骗你的啦!就想给你个惊喜!我跟导演磨了好久,硬是把我的戏份集中拍完了,连夜坐火车赶回来的!快,帮我拿一下,重死了!”
陈默赶紧接过东西,看着她在狭小的宿舍里忙活开来,摘围巾,脱外套,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我买了鱼,年年有余!还有饺子皮和馅儿,咱们自己包!对了,我还带了瓶红酒,朋友从国外带的…”
原本冰冷寂静的宿舍,因为她的到来,瞬间充满了生气和暖意。
陈默站在那里,看着她的身影,听着她叽叽喳喳的声音,心里某个角落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涨涨的。那种孤独感,瞬间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愣着干嘛?快帮忙啊!陈大科长,难道要我一个人忙活?”苏晓冉回头,嗔怪地看了他一眼,眼波流转,满是娇憨。
陈默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来了来了!苏大小姐驾到,小的岂敢怠慢!”
那个除夕夜,小小的宿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两人一起手忙脚乱地包饺子(陈默包的奇形怪状,被苏晓冉狠狠嘲笑),一起做了几道算不上精美但热气腾腾的菜,就着那瓶其实有点涩的红酒,看着电视机里锣鼓喧天的春晚。
当新年钟声敲响,窗外爆竹声震耳欲聋、烟花照亮夜空时,苏晓冉轻轻靠进陈默怀里,小声说:“默,新年快乐,以后每年,我都陪你过,好不好?”
陈默紧紧搂住她,闻着她发间的清香,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温暖。他低声回应:“好。”
这个年,因为身边这个勇敢而温暖的姑娘,变得截然不同。
过完年,初七上班。
北京城还弥漫着节日的慵懒气息,但机关大院已经恢复了忙碌。
陈默坐在那个位置稍好、能望见窗外枯枝与天空的工位上,泡了一杯浓茶。
经过一年多的部委生涯锤炼,他身上的学生气已经褪去大半,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和干练,举止也愈发从容。
回想过去这一年多,真是跌宕起伏。
赵国庆的处处刁难,李卫东最初的敌意与后来的微妙缓和,谣言的攻击与反转,项目中的激烈争论与最终认可,破格提拔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审视…如同一幕幕电影在脑海中闪过。
他收获了王明远、张建国的赏识,获得了难得的晋升;
他拥有了苏晓冉这份甜蜜而勇敢的爱情;但似乎,也和远在上海的林薇,丢失了某种曾经心照不宣的默契,只剩下了一封封充满学术火药味的“战书”。
李卫东的敌意暂缓,赵国庆的威胁基本解除,处里的人际关系进入了短暂的平稳期。
但陈默心里清楚,机关这片海,永远不会真正风平浪静,旧的矛盾平息,新的挑战必然会在不远处酝酿。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略带苦涩的茶汤,目光投向窗外北京城冬末初春略显萧索的天空。内心思绪翻涌:
“主任科员…听起来不错,但在这藏龙卧虎的部委,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起点罢了。‘国家经济信息网’的前期调研算是开了个头,真正的硬仗——论证、立项、争取资金、组织实施…还在后面。
这仅仅是未来那波澜壮阔的‘金字号工程’系列的一个序曲。”
他的思绪飞得更远:“而且,更大的时代浪潮正在加速涌来,如果记忆没错,亚洲金融风暴的暗流已经在涌动,香港回归进入最后两年倒计时,艰苦的入世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正处在巨变的前夜。”
一种混合着紧迫感、责任感和隐隐兴奋的情绪在他胸中激荡。
“我能做的,就是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积累。准备好自己,才能在浪潮袭来时,不是被淹没,而是借力前行,甚至…尝试去引导一点点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时代的气息吸入肺中。
然后,他摊开崭新的稿纸,拿起钢笔,蘸饱了墨水,在稿纸上方工整地写下标题:
《关于以信息化建设驱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初步思考与若干建议》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行行清晰有力的字迹流淌出来。
他的目光沉静而坚定,如同一个已经看清了航道的舵手,正稳稳地把着舵轮,驶向那片未知却充满无限可能的大海。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陈默的征程,在1995年的这个春天,才刚刚真正开始。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源自东南沿海的金融风暴,正悄然酝酿,即将考验整个国家的智慧和韧性,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真正登上更大舞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