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与商贾联合抵制的阴云并未能笼罩皇权太久。嬴稷知道若要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仅仅造出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文字得以高效、廉价地复制传播,方能真正将“文祥”普惠天下。当时看秦昭带回来的书籍中所提的活字印刷术苦于没有纸没办法用,现在纸造出来了,这个也必须出来。
就在外界为纸张的存废争论不休、世家竭力扼杀其于摇篮之时,将作监最深处的几间工坊内,灯火彻夜通明。另一项源自《实用手工业技术入门》中模糊记载、却被嬴稷敏锐捕捉到的技术——“活字印刷”,正在墨衡、李昀以及一众精选巧匠的合力攻坚下,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改进。
雕刻字模的材质试了又试,从木材到陶土再到金属;固定字版的方案改了又改;油墨的浓稠度调了又调……失败的字模堆积如山,沾染油污的废纸随处可见。但无人放弃,皇帝陛下的期望与这项技术本身蕴含的变革力量,驱动着他们。
在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第一页字迹清晰、排版整齐、由活字印刷而成的《千字文》被成功拓印出来。虽然个别字迹略有模糊,排版稍显疏密不均,但无可否认,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成功!它意味着,无需经年累月的雕刻版刻,只需备齐字模,便可快速、灵活地拼版印刷任何内容!
嬴稷抚摸着那页还带着墨香的《千字文》,良久,朗声大笑:“好!好一个活字印刷!此与造纸,乃双翼也!自此,天下书籍,可价廉而易得矣!”
他雷厉风行,即刻下旨:
“于咸阳宫旁,设‘大秦书局’,直属少府,由将作监协理长安君嬴琮兼领督办。”
“调拨专款,大规模烧制陶活字,并研制金属活字。招募识文断字者,进行排版、校对、印刷培训。”
“书局首印之务:陛下钦定版《秦律》三千册、蒙学教材《千字文》《仓颉篇》各五千册,务求质优价廉,分发各郡县官学及乡塾!”
“刊印农书《基础农学图解》择要、医书《赤脚医生手册》简编万册,低价发售于市,惠及百姓!”
旨意一下,大秦书局迅速挂牌成立。嬴琮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于此,协调工匠、招募文人、监督质量、核算成本,忙得脚不沾地,但他温和的脸上却终日洋溢着充满干劲的光彩。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参与一件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
很快,一车车洁白平整的纸张被运入书局,一盒盒烧制好的陶活字被整齐排列,墨香混合着新纸的气息弥漫在巨大的工坊内。排版工匠们按照文稿,熟练地从字盘里拣出所需的字模进行排版;印刷工人们往复推动墨辊,将文字清晰地拓印在纸上;装订工人们则将印好的书页整理成册……
第一批《秦律》和蒙学教材被生产出来,其价格低廉至只需数斗米便可换得一册!消息传出,那些原本因世家抵制而观望的寒门文人和寻常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书局门庭若市,求购者络绎不绝。尤其是那本《赤脚医生手册》简编,虽只是摘录了防治常见风寒、外伤处理、育儿常识等最实用的内容,配以简单图示,却受到了民间极大的欢迎。许多略识几个字的农夫、妇孺都争相购买,视为居家必备的“宝书”。
世家的封锁与抵制,在皇帝亲自下场建立官营书局、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廉价书籍的直接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可以抵制一种商品,却无法抵制由国家机器推动的、旨在开启民智的文化普及浪潮。
更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是,嬴稷的下一步动作接踵而至。
他借着这股“文教大兴”的东风,颁布了另一道意味深长的旨意:
“为广纳天下贤才,佐理政务,特令:各郡县每年可荐举‘明算’、‘明法’、‘明农’、‘明工’之才俊一至三名,经考核后,量才录用,充实各署衙。”
这并非传统的、由世家把持的“举孝廉”,而是明确要求推荐精通算学、律法、农事、工匠之术的实用人才!虽然荐举权仍在地方官手中,难免受世家影响,但其导向性已极其明显:帝国需要的是能做事、懂实务的人才,而非只会空谈道德的清流。
这道旨意,如同在已然汹涌的波涛中又投下一块巨石。
“陛下这是……这是要彻底抛开士族,另起炉灶啊!”世家之中,一片哀鸿。他们仿佛已经看到,无数凭借新学、凭借那些“奇技淫巧”爬上来的寒门子弟,即将充斥官场,一步步蚕食他们世代经营的权力版图。
知识垄断的壁垒被纸张和印刷术凿开,人才晋升的通道也开始向新学倾斜。嬴稷的组合拳,一拳比一拳沉重,精准地打在世家门阀最致命的要害上。
而这一切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个此刻正趴在大秦书局窗外,好奇地看着里面繁忙景象的九岁小女孩。
秦昭看着哥哥嬴琮在里面忙碌地指挥,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字模,闻着空气中好闻的墨香,只觉得热闹又有趣。她扯了扯身边嬴琮属官的衣袖,仰着小脸问:“那里面的叔叔,是在玩排字的游戏吗?好像比我玩的七巧板还有意思!”
属官看着公主天真无邪的脸庞,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得赔笑。
就在外界为纸张的存废争论不休、世家竭力扼杀其于摇篮之时,将作监最深处的几间工坊内,灯火彻夜通明。另一项源自《实用手工业技术入门》中模糊记载、却被嬴稷敏锐捕捉到的技术——“活字印刷”,正在墨衡、李昀以及一众精选巧匠的合力攻坚下,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改进。
雕刻字模的材质试了又试,从木材到陶土再到金属;固定字版的方案改了又改;油墨的浓稠度调了又调……失败的字模堆积如山,沾染油污的废纸随处可见。但无人放弃,皇帝陛下的期望与这项技术本身蕴含的变革力量,驱动着他们。
在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第一页字迹清晰、排版整齐、由活字印刷而成的《千字文》被成功拓印出来。虽然个别字迹略有模糊,排版稍显疏密不均,但无可否认,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成功!它意味着,无需经年累月的雕刻版刻,只需备齐字模,便可快速、灵活地拼版印刷任何内容!
嬴稷抚摸着那页还带着墨香的《千字文》,良久,朗声大笑:“好!好一个活字印刷!此与造纸,乃双翼也!自此,天下书籍,可价廉而易得矣!”
他雷厉风行,即刻下旨:
“于咸阳宫旁,设‘大秦书局’,直属少府,由将作监协理长安君嬴琮兼领督办。”
“调拨专款,大规模烧制陶活字,并研制金属活字。招募识文断字者,进行排版、校对、印刷培训。”
“书局首印之务:陛下钦定版《秦律》三千册、蒙学教材《千字文》《仓颉篇》各五千册,务求质优价廉,分发各郡县官学及乡塾!”
“刊印农书《基础农学图解》择要、医书《赤脚医生手册》简编万册,低价发售于市,惠及百姓!”
旨意一下,大秦书局迅速挂牌成立。嬴琮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于此,协调工匠、招募文人、监督质量、核算成本,忙得脚不沾地,但他温和的脸上却终日洋溢着充满干劲的光彩。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参与一件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
很快,一车车洁白平整的纸张被运入书局,一盒盒烧制好的陶活字被整齐排列,墨香混合着新纸的气息弥漫在巨大的工坊内。排版工匠们按照文稿,熟练地从字盘里拣出所需的字模进行排版;印刷工人们往复推动墨辊,将文字清晰地拓印在纸上;装订工人们则将印好的书页整理成册……
第一批《秦律》和蒙学教材被生产出来,其价格低廉至只需数斗米便可换得一册!消息传出,那些原本因世家抵制而观望的寒门文人和寻常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书局门庭若市,求购者络绎不绝。尤其是那本《赤脚医生手册》简编,虽只是摘录了防治常见风寒、外伤处理、育儿常识等最实用的内容,配以简单图示,却受到了民间极大的欢迎。许多略识几个字的农夫、妇孺都争相购买,视为居家必备的“宝书”。
世家的封锁与抵制,在皇帝亲自下场建立官营书局、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廉价书籍的直接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可以抵制一种商品,却无法抵制由国家机器推动的、旨在开启民智的文化普及浪潮。
更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是,嬴稷的下一步动作接踵而至。
他借着这股“文教大兴”的东风,颁布了另一道意味深长的旨意:
“为广纳天下贤才,佐理政务,特令:各郡县每年可荐举‘明算’、‘明法’、‘明农’、‘明工’之才俊一至三名,经考核后,量才录用,充实各署衙。”
这并非传统的、由世家把持的“举孝廉”,而是明确要求推荐精通算学、律法、农事、工匠之术的实用人才!虽然荐举权仍在地方官手中,难免受世家影响,但其导向性已极其明显:帝国需要的是能做事、懂实务的人才,而非只会空谈道德的清流。
这道旨意,如同在已然汹涌的波涛中又投下一块巨石。
“陛下这是……这是要彻底抛开士族,另起炉灶啊!”世家之中,一片哀鸿。他们仿佛已经看到,无数凭借新学、凭借那些“奇技淫巧”爬上来的寒门子弟,即将充斥官场,一步步蚕食他们世代经营的权力版图。
知识垄断的壁垒被纸张和印刷术凿开,人才晋升的通道也开始向新学倾斜。嬴稷的组合拳,一拳比一拳沉重,精准地打在世家门阀最致命的要害上。
而这一切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个此刻正趴在大秦书局窗外,好奇地看着里面繁忙景象的九岁小女孩。
秦昭看着哥哥嬴琮在里面忙碌地指挥,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字模,闻着空气中好闻的墨香,只觉得热闹又有趣。她扯了扯身边嬴琮属官的衣袖,仰着小脸问:“那里面的叔叔,是在玩排字的游戏吗?好像比我玩的七巧板还有意思!”
属官看着公主天真无邪的脸庞,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得赔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