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之期一到,秦昭便再次出现在了大集上。
与上次漫无目的地好奇张望不同,她这次目标明确,小脸上带着一种“我要办大事”的专注神情,目光如扫描般快速掠过一个个摊位,精准地搜寻着与“油”相关的痕迹。
很快,她的脚步在一个香气格外复杂的摊位前停住了。
这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里面盛着或金黄、或琥珀、或翠绿、或浑白的粘稠液体,散发出坚果、草木种子或某些特殊果实混合的浓郁油脂香气。
摊主是位手脚利落、眼神精明的中年妇人,正拿着一个小油瓶向另一位顾客展示。
秦昭耐心等待那顾客离开,才凑上前去。她先是好奇地看了看那些油瓶,然后抬起头,对那妇人认真地说:
“我想找一种方法,能从常见的种子或者果子里,用比较省事、能做得多的法子,取出能吃的油。”
那妇人打量了一下秦昭,似乎对她提出的“大量获取”这个要求有点意外,但目光很快就被秦昭从袖袋里取出的一件交易物吸引住了,那是一枚小巧玲珑的羊脂白玉佩,雕着简单的云纹,玉质温润,做工精巧。
这玉佩是宫匠们琢磨出的新花样,因其小巧可爱又显贵重,颇受后宫和宗室女眷喜欢,便批量制作了不少。秦昭发现这东西在大集里特别受欢迎,常能换到好东西,于是每次来都揣上一两件。皇帝知道后让工匠制作了上百个。
妇人接过玉佩,对着光看了看,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很爽快地将玉佩收进了怀里。她沉吟片刻,转身在摊位底下摸索了一会儿,取出两样东西,递给秦昭。
一样是一本薄薄的、用某种坚韧皮纸装订的册子,封面用一种朴拙的笔法画着石碾、蒸锅、奇怪的木架结构像是榨槽和撞锤等器具,周围还点缀着几种植物的图案。
另一样则是一个沉甸甸的小布袋,里面装着几十颗黑褐色、外壳坚硬、形状像个小椭球、闻起来有股特殊清香的果实。
“喏,”妇人拍了拍那本册子,“这里面画了些老法子,石头压、木头挤,费点力气,但家伙什不难找,出的油也香。”她又指了指那袋果实,“这个叫‘油茶果’,山里野生的,榨出的油耐存放,味道也好。
法子册子里大概有提。其他的,像大豆、芝麻、胡麻,也都能榨,册子里应该都画了。”
秦昭迫不及待地翻开册子。
里面的文字依旧有些古怪晦涩,但那些图画却相对清晰易懂:如何用石碾将炒熟的种子碾碎,如何上锅蒸透以利出油,如何填入垫着稻草或麻绳的木甑,
如何用巨大的木楔和撞锤通过撞击施加压力,让金黄的油脂从槽缝中缓缓流出……一幅幅图画,仿佛在她眼前展开了一套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物理压榨流程。
她如获至宝,紧紧将册子和那袋沉甸甸、散发着希望的油茶果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什么绝世秘籍一般,心满意足地退出了大集。
回到宫中,秦昭立刻开始了她的“榨油大业”。她先是拉着文先生和研究格物的工匠们,一起钻研那本图册,试图复现那些压榨工具。
最初的试验笨拙而好笑:小型的石碾还好说,那木制榨槽和撞锤做起来却费劲,第一次试验时,几个小太监喊着号子撞锤,结果力道没使对,不仅油没榨出几滴,反而把临时打造的榨槽给撞裂了,油料溅了众人一身。
但秦昭毫不气馁。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工具和工艺。
她发现大豆出油率似乎不错,但豆油有股生涩味;芝麻油极香,但芝麻价贵;而那袋油茶果,果然如摊主所说,油质清亮,耐储存,还有股独特的清香,让她爱不释手。
终于,在摔坏了不知几个瓦罐、浪费了不知多少豆子芝麻后,第一缕真正由他们自己压榨出的、金灿灿的油脂,成功地从改进后的榨具中缓缓流入了接油的陶盆里!
那一刻,整个小作坊都沸腾了,连一向沉稳的文先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秦昭兴奋地立刻让厨役用这新出的油试做炒菜。当切好的白菜放入烧热的油锅中,发出“刺啦”一声悦耳声响,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时,所有人都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简单的清炒蔬菜,味道却与以往水煮的截然不同,油润鲜香,让人食欲大开!
成功之后,秦昭便开始着手推广。她首先在清辉学堂的“实践课”上加入了榨油和烹饪课程,让学生们亲眼看到、亲手参与到从作物到油脂再到美食的全过程。
接着,她通过官府的渠道,鼓励农户种植大豆、油茶等油料作物,并由朝廷收购,同时将改进后的简易榨油技术传授下去。
渐渐地,咸阳城中开始出现专门榨油的油坊,虽然出的油不如宫廷御制的纯净,价格也非极度低廉,但确实让一部分家境稍宽裕的百姓,也能在年节或偶尔改善伙食时,买上一点油,体验一把“炒菜”的滋味。
与上次漫无目的地好奇张望不同,她这次目标明确,小脸上带着一种“我要办大事”的专注神情,目光如扫描般快速掠过一个个摊位,精准地搜寻着与“油”相关的痕迹。
很快,她的脚步在一个香气格外复杂的摊位前停住了。
这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里面盛着或金黄、或琥珀、或翠绿、或浑白的粘稠液体,散发出坚果、草木种子或某些特殊果实混合的浓郁油脂香气。
摊主是位手脚利落、眼神精明的中年妇人,正拿着一个小油瓶向另一位顾客展示。
秦昭耐心等待那顾客离开,才凑上前去。她先是好奇地看了看那些油瓶,然后抬起头,对那妇人认真地说:
“我想找一种方法,能从常见的种子或者果子里,用比较省事、能做得多的法子,取出能吃的油。”
那妇人打量了一下秦昭,似乎对她提出的“大量获取”这个要求有点意外,但目光很快就被秦昭从袖袋里取出的一件交易物吸引住了,那是一枚小巧玲珑的羊脂白玉佩,雕着简单的云纹,玉质温润,做工精巧。
这玉佩是宫匠们琢磨出的新花样,因其小巧可爱又显贵重,颇受后宫和宗室女眷喜欢,便批量制作了不少。秦昭发现这东西在大集里特别受欢迎,常能换到好东西,于是每次来都揣上一两件。皇帝知道后让工匠制作了上百个。
妇人接过玉佩,对着光看了看,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很爽快地将玉佩收进了怀里。她沉吟片刻,转身在摊位底下摸索了一会儿,取出两样东西,递给秦昭。
一样是一本薄薄的、用某种坚韧皮纸装订的册子,封面用一种朴拙的笔法画着石碾、蒸锅、奇怪的木架结构像是榨槽和撞锤等器具,周围还点缀着几种植物的图案。
另一样则是一个沉甸甸的小布袋,里面装着几十颗黑褐色、外壳坚硬、形状像个小椭球、闻起来有股特殊清香的果实。
“喏,”妇人拍了拍那本册子,“这里面画了些老法子,石头压、木头挤,费点力气,但家伙什不难找,出的油也香。”她又指了指那袋果实,“这个叫‘油茶果’,山里野生的,榨出的油耐存放,味道也好。
法子册子里大概有提。其他的,像大豆、芝麻、胡麻,也都能榨,册子里应该都画了。”
秦昭迫不及待地翻开册子。
里面的文字依旧有些古怪晦涩,但那些图画却相对清晰易懂:如何用石碾将炒熟的种子碾碎,如何上锅蒸透以利出油,如何填入垫着稻草或麻绳的木甑,
如何用巨大的木楔和撞锤通过撞击施加压力,让金黄的油脂从槽缝中缓缓流出……一幅幅图画,仿佛在她眼前展开了一套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物理压榨流程。
她如获至宝,紧紧将册子和那袋沉甸甸、散发着希望的油茶果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什么绝世秘籍一般,心满意足地退出了大集。
回到宫中,秦昭立刻开始了她的“榨油大业”。她先是拉着文先生和研究格物的工匠们,一起钻研那本图册,试图复现那些压榨工具。
最初的试验笨拙而好笑:小型的石碾还好说,那木制榨槽和撞锤做起来却费劲,第一次试验时,几个小太监喊着号子撞锤,结果力道没使对,不仅油没榨出几滴,反而把临时打造的榨槽给撞裂了,油料溅了众人一身。
但秦昭毫不气馁。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工具和工艺。
她发现大豆出油率似乎不错,但豆油有股生涩味;芝麻油极香,但芝麻价贵;而那袋油茶果,果然如摊主所说,油质清亮,耐储存,还有股独特的清香,让她爱不释手。
终于,在摔坏了不知几个瓦罐、浪费了不知多少豆子芝麻后,第一缕真正由他们自己压榨出的、金灿灿的油脂,成功地从改进后的榨具中缓缓流入了接油的陶盆里!
那一刻,整个小作坊都沸腾了,连一向沉稳的文先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秦昭兴奋地立刻让厨役用这新出的油试做炒菜。当切好的白菜放入烧热的油锅中,发出“刺啦”一声悦耳声响,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时,所有人都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简单的清炒蔬菜,味道却与以往水煮的截然不同,油润鲜香,让人食欲大开!
成功之后,秦昭便开始着手推广。她首先在清辉学堂的“实践课”上加入了榨油和烹饪课程,让学生们亲眼看到、亲手参与到从作物到油脂再到美食的全过程。
接着,她通过官府的渠道,鼓励农户种植大豆、油茶等油料作物,并由朝廷收购,同时将改进后的简易榨油技术传授下去。
渐渐地,咸阳城中开始出现专门榨油的油坊,虽然出的油不如宫廷御制的纯净,价格也非极度低廉,但确实让一部分家境稍宽裕的百姓,也能在年节或偶尔改善伙食时,买上一点油,体验一把“炒菜”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