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京华烟云-《我在异世修儒道》

  三年的时光,对于修行者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蜕变。

  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需要依靠奇谋与兵行险着,来为自己博取一线生机的少年。

  如今的他,手握北境新政的赫赫功绩,身负天下寒门士子的无尽期盼,背后更有镇北军、墨工坊、唐家、乃至东海侯等一系列强大势力的支持。

  他有了足以与任何一方棋手,在这天下棋盘之上,正面博弈的资格。

  “我知道了。”

  苏文渊接过圣旨,自己这柄在北境,磨砺了三年的剑,终于到了该出鞘的时候了。

  ……

  离别的日子,来得比想象中要快。

  朔方城的城门之外,没有十里长亭,也没有折柳相送。

  有的只是凛冽的北风,以及那一张张不舍与崇敬的质朴脸庞。

  数以万计的镇北军将士与朔方城百姓,自发地前来为他们这位,给北境带来了新生与希望的苏参军,送行。

  他们用他们最真诚,最炽热的目光,注视着即将远行的青衫身影。

  卫燎原一身戎装,手掌搭在苏文渊的肩膀上,轻轻的拍着。他的手里,有着最沉甸甸的嘱托。

  “小子,京城那地方,人心比这北境的冰雪,还要冷。万事小心。”

  “你记住。”他看着苏文渊,霸气侧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镇北军三十万铁骑,永远是你的后盾。”

  “若有人,敢欺负你。”

  “一封书信。”

  “老子,亲自率军,踏平他那鸟窝。”

  苏文渊闻言,心中一片温暖。他对着这位视他如子侄的铁血将军,一揖及地。

  “卫帅,保重。”

  一旁的铁牛,更是早已红了眼眶。

  “队长……”铁牛用他那粗糙的袖子,抹着眼泪,“俺……俺舍不得你走。”

  苏文渊看着与自己一路从尸山血海之中,杀出来的生死兄弟,感慨万千。

  重重地捶了一下他的的胸口。

  “等我。”

  “在京城,为你们备好庆功酒。”

  ……

  车队,缓缓启动。

  由唐家精心准备,外表普通,内部暗藏了无数机关与防御阵法的豪华车队。

  苏文渊没有再回头。

  自己此去京城,将要面对的,是一场比北境之战,还要更加凶险百倍的战争。

  而他并不知道。

  就在他的车队,缓缓消失在风雪尽头之时。

  在那高高的朔方城城头之上。

  一道身披黑色斗篷,与天地融为一体的身影,默默地注视着他远去的方向。

  三年来,他如同一个真正的幽灵,游荡在这片广袤的北境之上。他去过万魂窟的废墟,也曾潜入过死亡沼泽的深处。

  他仿佛在寻找着什么,又仿佛只是在单纯地,观察着这个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的世界。

  而苏文渊,这位他名义上的师侄,无疑是他这三年来,最大的乐趣来源。

  他的心中,没有嫉妒,没有杀意。

  有的只是越来越浓厚的……好奇。

  “苏文渊……”他喃喃自语,“你这颗有趣的棋子,终于要踏入,那座最华丽,也最肮脏的棋盘了么。”

  说完,他的身影悄无声息地消失不见。

  仿佛从未出现过。

  ……

  一路南下,风雪渐消。

  车队踏入中原遍布繁华与富庶的土地时,春日的暖意,已悄然降临。

  沿途的景象,也与三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得益于国债之法的成功推行,与北境新政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整个大奉王朝,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官道被修缮得更加宽阔平坦。

  沿途的城镇,也变得更加的繁华与热闹。

  百姓的脸上,少了几分麻木与愁苦,多了几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而由苏文渊一手开创的《北安新声》,更是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贵族。

  每日清晨,看上一份最新的报纸,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车队每到一处,苏文渊都能听到,各种关于各地最新消息的杂谈。

  有说有地方有文曲星下凡,生而知之。

  有说边陲之地,大将算无遗策,攻城略地。

  甚至还有一些,更加离谱的市井话本,供人谈笑。

  苏文渊,被一股无形的势,给推到了一个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高度。

  这既是他的护身符。

  也是……一道最沉重的枷锁。

  ……

  半月之后。

  那座象征着整个大奉王朝最高权力,气势恢宏,如同巨兽般,匍匐在天地之间的雄伟都城——长安,终于出现在地平线的尽头。

  即便是心如止水的苏文渊,也不由得感到一阵心潮澎湃。

  京城。

  他来了。

  带着一身的风雪,满腹的经纶。

  以及……那段被尘封了十七年的血海深仇。

  车队在城郊的一处,由唐家秘密购置下的巨大庄园之内,停了下来。

  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唐月瑶,从庄园之内飞奔而出。

  三年的时光,并未在她那清丽绝伦的脸上,留下丝毫的痕迹。

  反而让她原本还带着几分少女青涩的气质,沉淀得愈发的知性与干练。

  她看着那个从马车之上,缓缓走下的青衫身影。

  美丽的眸子,瞬间便红了。

  “苏……公子……”她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未曾察觉的颤抖。

  苏文渊看着眼前这位,成长为唐家真正主心骨的知己,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发自内心的温和笑容。

  “唐小姐。”

  “别来……无恙。”

  简单的四个字,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无恙,无恙。”唐月瑶擦去眼角的泪花,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公子快请进。家父与……与郑公子,早已在里面,等候多时了。”

  苏文渊闻言,也是一愣。

  他没想到,郑修远竟会在此地。

  他跟随着唐月瑶,走入庄园。

  只见在那摆满了丰盛酒宴的正厅之内。

  唐万金与郑修远,正含笑而立。

  三年的时光,让唐万金这位商界枭雄,添了几分沉稳与内敛。

  而郑修远,则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他一袭白衣,气质儒雅。

  但他身上却多了一种如同山岳般,沉稳厚重的势。

  其修为竟赫然踏入了君子大圆满之境。这三年,他在神工岛上的历练,同样收获巨大。

  “苏兄。”

  郑修远看着苏文渊,神情感慨,似乎恍如昨日。

  “……又见面了。”

  ……

  是夜,酒过三巡。

  四位在这三年之中,只曾通过书信交谈往来的共同体,终于再次聚首。

  “苏兄,”郑修远放下酒杯,脸上露出一丝凝重,“你此番回京,时机……并不算好。”

  “哦?”

  “二皇子,前些年竟主动向陛下请罪。将当年周牧一案的所有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识人不明的身上。并自请削去所有爵位,闭门思过。”郑修远缓缓说道,“陛下虽未应允,却也对其勇于认错的态度,大加赞赏。”

  “而一直蛰伏不动的李相国,趁此机会,在朝堂之上,大肆安插亲信。如今六部九卿,已有半数,都成了他李家之人。”

  “如今的京城,早已是他们二人的天下。”唐月瑶也补充道,“太子殿下,虽有东海侯与简大学士支持。但其性情仁厚,在这等不见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之中,始终是……落于下风。”

  “他们这是在,为你回京提前铺路啊。”唐万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关键,“一场针对你的……鸿门宴,早已备好。”

  苏文渊脸上没有丝毫的意外。

  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端起酒杯,看着杯中清冽的酒液,平静地说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京城的浑水,我既然回来了。”

  “便没打算,能让它……”

  “……再清澈下去。”

  他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眼中闪烁着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心悸的冰冷寒芒。

  “明日,便是会试开考之日。”

  “我倒要看看。”

  “他们为我这位,远道而来的故人之子。”

  “准备了一份什么样的……”

  “……见面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