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香风不过墙-《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

  他的指尖在那份淬着剧毒的密折上缓缓收紧,薄薄的纸张被捏出濒死的褶皱。

  这天下,想让他死的人太多,但敢用这种阴诡手段,将屠刀藏于香风之中的,却不多。

  靖北王,旧勋贵之首,盘踞北境,拥兵自重,早已是萧玦心头一根不得不拔的毒刺。

  然而,拔刺,也要看时机。

  北境诸王同气连枝,贸然对靖北王动手,无异于捅了马蜂窝,极易引发诸王联兵反叛的乱局。

  他要的是绝对的掌控,而非一场两败俱伤的内战。

  帝王的耐心,是天下最锋利的武器。

  他将密折投入烛火,看着它化为一缕飞灰,眼底的杀意也随之敛入深不见底的墨色之中。

  可他能等,有人却不想等。

  “陛下,臣请旨北巡。”

  夜半时分,沈流苏一袭素衣,立于空旷的紫宸殿中。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精准地投入萧玦波澜不惊的心湖。

  萧玦抬眸,锐利的目光审视着她:“北巡?此时北境刚刚入春,疫病初起,你去作甚?”

  “正因疫病初起,才需臣去。”沈流苏不卑不亢,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章程,“百草苑新培育出一批‘抗瘴香’与‘固元膏’,对春日时疫有奇效。臣恳请以香药赈灾之名,巡视北方三十府,将药材分发至疫病百姓手中,以安民心。”

  萧玦没有去看那份章程,他的视线牢牢锁在沈流苏的脸上,仿佛要看穿她平静表面下隐藏的真实意图。

  香药赈灾?

  呵,好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他比谁都清楚,她真正的目的,绝不是那几百个染了风寒的百姓。

  她是在主动请缨,去做他想做却暂时不能做的——执刀。

  “你可知,此去北境,名为赈灾,实为踏入龙潭虎穴。靖北王的地盘,不是京城里一座小小的文华驿。你的香,在那儿或许不管用。”萧玦的声音冷了三分,带着一丝警告。

  “陛下放心,”沈流苏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那双总是蕴着水汽的眼眸里,此刻闪烁着的是猎手般笃定的光,“香风或许过不了高墙,但香灰,却能渗透进每一寸砖缝。臣要的,不是他们的命,而是他们府中,每日焚烧后倒掉的香灰。”

  萧玦心中一动,瞬间明白了她的计划。

  釜底抽薪,何其毒辣,又何其精妙!

  他沉默了片刻,终于缓缓颔首,吐出两个字:“准奏。冯承恩的工部车队,随你调用。”

  这是一场豪赌。

  他赌的,是沈流苏这把淬了香毒的刀,能精准地刺入顽疾的骨髓,而非砍在自己的手上。

  半月后,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自京城北门而出。

  明面上,车上满载着贴了皇家封条的药箱,旌旗上书“钦命香衡使,北巡赈灾”,引得道旁百姓交口称赞,感念皇恩浩荡。

  暗地里,车队最中心的一辆重型马车中,冯承恩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九只造型古怪的铜箱。

  这便是沈流苏专门为此次北巡设计的“香痕筛”。

  此物结构精巧,内有数十层以不同药液浸泡过的细密滤网,只需将一撮香料余烬投入其中,以微火烘烤,再用特制的风箱吹拂,便可根据滤网上残留的不同颜色痕迹,精准分离出其中所含的数十种毒性成分。

  车队每至一府,便在城中广场设下临时香衡点。

  女官们一边向百姓分发“抗瘴香”,一边打出“香衡院义诊,免费检测家宅熏香”的旗号。

  百姓们将信将疑地将自家平日里舍不得点的“安神香”、“养生香”拿来。

  只见那些身着统一青色素服的“香娘子”们,将一点点香灰投入铜箱,一番操作后,取出的滤网上竟显现出五颜六色的斑点。

  “大娘,您这‘安神香’里掺了‘碎魂草’的粉末,闻久了会头晕眼花,夜里多梦。”

  “这位大哥,你买的‘驱蚊香’,里面有微量的‘腐心花’,对家中幼儿的肝脏损伤极大!”

  一句句精准的断言,伴随着肉眼可见的“罪证”,让原本还心存疑虑的百姓们瞬间炸开了锅。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花大价钱买来颐养身心的东西,竟是催命的毒药!

  一时间,香衡点前门庭若市,短短一月,车队沿途三十府,竟收集到可疑香样百余份,经“香痕筛”检测,其中七成以上,都检出了大晏律法明令禁止的各类香毒变体!

  而这些毒香的来源,无一例外,全部指向了由北境各大世家豪族掌控的香料商铺。

  夜深人静,驿站之内,沈流苏就着烛火,将最后一份检测报告整理归档。

  她面前,是一本厚厚的卷宗,封面赫然写着四个字——《北地香祸录》。

  里面不仅有每一份毒香的样本、香灰筛出的毒性图影、受害者的证词,更有她亲笔撰写的香理分析。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香毒的剂量都极为刁钻,并不会立刻致人死地,而是像温水煮蛙一般,在数月乃至数年间,缓慢侵蚀人的神智,使其精神萎靡,判断力下降,意志力消磨殆尽。

  这根本不是为了谋财,而是一场针对整个北境官僚体系与地方士绅的,无声的“精神阉割”!

  当这份沉甸甸的《北地香祸录》由八百里加急送抵御前时,已是初夏。

  萧玦在御书房内一页页翻看着,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彩色图影和详尽的分析,他脸上的表情反而越来越平静,最后竟发出一声极低的冷笑。

  “原来他们不打算造反,只是想把朕派去的人,都熏成一群只会点头的糊涂虫,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接管一切。”

  好一个釜底抽薪,好一招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传朕旨意!”萧玦猛地将卷宗合上,声音如淬寒冰,“以‘制售毒香,危害社稷安宁’之罪,即刻查封靖北王名下及八大世家在全国的所有香坊!冻结其全部产业!另,着香衡使沈流苏,总领‘香政改革’,即日起,凡大晏境内香料之生产、流通,皆需经香衡院核验备案,加盖‘香衡印’,方可上市!”

  圣旨一下,朝野震动!

  这哪里是查抄香坊,分明是借着香料,斩断了旧勋贵集团最大的一条财路!

  新政推行之初,阻力排山倒海而来。

  尤以富庶的江南香业联盟反应最为激烈,他们联名上书万言,痛陈此举“与商争利,动摇国本”,更直指沈流苏“一介妇人,干预朝政,以香代法,滑天下之大稽”!

  一时间,京中谣言四起,说沈流苏是借机敛财,要将天下香料生意尽归百草苑。

  面对汹涌的舆论,沈流苏不发一言,不作任何辩解。

  她只命冯承恩在京城最繁华的东市,用上好的金丝楠木,搭建起一座三丈高的平台,名曰——“香刑台”。

  行刑之日,东市万人空巷。

  沈流苏一身三品官服,肃立于高台之上,在她身前,摆着三只市面上最常见的“养生香炉”,分别点着“静心檀”、“益气沉”、“安神散”。

  “诸位乡亲,”她声音清亮,传遍全场,“江南香盟称我以香代法,今日,我便让这香,自己来做一回铁面无私的‘法官’!”

  说罢,她示意冯承恩,将三只早已准备好的、浸泡在特殊药液中的白兔,分别置于三只香炉的烟雾笼罩之下。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三只原本活蹦乱跳的兔子,便肉眼可见地萎靡下来。

  紧接着,女官们当众剖开兔腹,将其肝脏取出,浸入三只盛着清水的琉璃碗中。

  骇人的一幕发生了!

  那三只看似正常的肝脏,在清水浸泡下,竟缓缓渗出黑紫色或黄褐色的浑浊液体,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污秽不堪!

  “静心檀,三月可致肝血淤积!益气沉,三月可致胆汁逆流!安神散,三月可致目盲失明!”

  沈流苏一句一顿,声如惊雷,炸响在每一个人的耳中。

  围观的百姓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惊天的哗然!

  恐惧、愤怒、后怕……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瞬间将江南香盟的万言书撕得粉碎。

  舆论,彻底倒戈。

  一个月后,第一批加盖了朱红色“香品合规印”的香料,由百草苑发售。

  天还未亮,百草苑门前便排起了数里长的队伍,盛况空前。

  香衡院深处,一间静室之内,沈流苏独自一人,临窗而坐。

  她缓缓打开一只尘封多年的紫檀密匣,从中取出一块碎裂的玉佩。

  那玉佩只剩下一半,上面却清晰地刻着一个繁复的“沈”字族徽。

  这是她母亲唯一的遗物。

  她凝视着那块残玉,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冰冷的纹路。

  随即,她拿起桌上那枚由纯金打造、重逾五斤的“香衡总印”,翻转过来。

  印章的底座,竟预留着一个与残玉形状分毫不差的凹槽。

  她深吸一口气,将那块承载着血海深仇的家族徽记,稳稳地嵌入了代表着国家香政最高权力的总印之中。

  严丝合缝,仿佛本就一体。

  “娘,”她对着印章,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呢喃,“他们都说,香风柔弱,难登大雅之堂,更不能治国安邦。”

  “可今天,它正在重新定义,什么叫公正。”

  她话音落下,仿佛有感应一般,窗外庭院中,为新政祈福而设的九座莲花香炉,无风自燃。

  九道笔直的香云冲天而起,在空中缓缓交织,最终汇成一朵巨大的、圣洁的莲花,笼罩在香衡院的上空,久久不散。

  一个以香为尺,度量公义的新时代,就此加冕。

  沈流苏站起身,走到书案前,铺开那份《北地香祸录》的副本,准备亲自校对,将其作为日后香衡院的教学典范,存档入库。

  当她的指尖划过其中一页关于“血兰花”产地的记录时,动作却猛地一顿。

  这张纸的触感……似乎比其他的,要厚重那么一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