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那股因“香卫营”一夜成名而掀起的暗流,终于在三日后的大朝会上,化作了惊涛骇浪。
百草苑无声擒获一众精锐刺客的消息,早已震动京城。
这不再是后宫女子的小打小闹,而是展露出利爪的雏鹰,让无数盘踞在旧权力体系中的势力感到了切肤之痛的威胁。
“陛下!”一声苍老而激愤的呼喝,划破了金銮殿的肃穆。
礼部尚书,年逾古稀的周太傅,手持玉笏,颤巍巍地走出队列,浑浊的老眼中满是“拨乱反正”的决绝。
“老臣以为,香政之设,已然越权!沈流苏一介宫女,擅组‘香卫营’,以花草为兵,此乃牝鸡司晨,乱我大晏纲常!更荒唐者,竟欲以《香政十律》约束宫闱,此乃滑天下之大稽!”
他身后,立刻有数名言官和宗室老臣附议。
“周太傅所言极是!香气无形无质,虚无缥缈,岂能与国之律法相提并论?若凭一缕香气便可定人是非,那还要我大晏律例、三法司何用?”
“请陛下三思,废除《香政十律》,裁撤‘香卫营’,以正视听!”
一时间,殿上唾沫横飞,矛头直指那个始终立于百官末席,身着淡青色宫装的纤弱身影。
面对千夫所指,沈流苏却仿佛置身事外,连眼睫都未曾颤动一下。
龙椅之上,萧玦面沉如水,深邃的目光扫过下方群情激愤的臣子,最后落在了沈流苏身上。
他没有开口,他在等。
他在等他的这把“香刃”,如何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血路。
终于,在所有声讨暂歇的间隙,沈流苏缓缓出列,躬身一拜。
没有激烈的辩驳,没有委屈的陈情,她的声音清冷如玉石相击,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回陛下,周太傅与诸位大人所言,‘香气无形,不堪为法’,流苏不敢苟同,却也无意争辩。”
众人一愣,没想到她竟会如此轻易地“认怂”。
周太傅冷哼一声,以为她已无计可施。
不料,沈流苏话锋一转,抬起头,目光清亮地直视龙椅:“流苏只恳请陛下一件事。五日后,便是太庙春祭大典。流苏愿在太庙之外,设‘清心廊’,试行‘三嗅定罪制’。”
“三嗅定罪?”这个闻所未闻的词,让满朝文武都皱起了眉头。
“然。”沈流苏不疾不徐地解释道,“凡参与春祭的皇亲贵胄、文武百官,入太庙前,皆需通过此廊。若身怀浩然正气,心无愧怍,必能安然通过。反之,若心中藏奸,心术不正,则必然会对廊中之‘正气香’无感,甚至对‘邪秽香’的微末气息产生强烈的不适反应。届时,自有监察御史记录在案。”
她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周太傅等人惊疑不定的脸。
“古籍有云,‘香通心志,气正心安’。此法是否可行,一试便知。若此法被证无效,流苏愿自请废黜香政,解散香卫营,听凭陛下发落。”
此言一出,满场死寂。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
公开,透明,且以她自己的一切作为赌注。
若拒绝,便是心虚。
若同意,便要踏入她亲手布下的局。
周太傅脸色涨红,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他熟读经史,自然知道历代典籍中确有“闻香辨人”的零星记载,但那多被视为玄谈,谁曾想竟有人要将它搬上朝堂,作为评判国之重臣的准绳!
“好。”龙椅上,萧玦终于吐出了一个字,一锤定音。
“就依你所言。朕,拭目以待。”
春祭当日,天色微明。
太庙前那条必经的甬道,已被一座临时搭建的半封闭长廊所覆盖。
这便是“清心廊”。
长廊以名贵的金丝楠木为骨,两侧每隔三步,便嵌着一个精致的镂空香龛,共计二十四格。
百草苑的匠官冯承恩,正带着人做着最后的调试。
每一格香龛背后,都连接着一套由他亲手打造的、极其精密的微型风箱与铜管系统,确保香流能以最精准的剂量,在特定的时间弥散开来。
沈流苏一袭素服,亲自将最后一瓶香膏滴入龛中。
“左侧十二龛,为‘明德香’‘忠信膏’‘廉耻露’……皆为法定正香,其气清冽醇和,能安神定志。”她对一旁的监察御史解释道,“右侧十二龛,则为‘媚惑引’‘贪欲膏’‘妒忌熏’……皆为禁香的微末稀释之剂,其量不足以伤人,却足以引动心有戚戚者体内的浊气。”
她的话音冰冷而科学,不带一丝感情:“正常人行走其间,鼻息吐纳,阴阳自调,只会觉得神清气爽。而长期沉浸于阴谋诡计、心怀鬼胎之人,其气血早已与浊气相融,一旦遭遇正香的冲击与邪香的引动,便会如滚油泼水,立时出现咳嗽、流泪、晕眩、烦躁等症状。此非玄学,乃是药理。”
吉时已到,祭祀的钟声敲响。
以宗室亲王为首,文武百官列队,依次步入“清心廊”。
起初,一切如常。
大多数官员走过长廊,只觉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气贯通百骸,连日来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不由得精神大振。
然而,当以礼部尚书周太傅为首的几位老臣走入时,异变陡生!
周太傅刚走到长廊中段,便猛地停住脚步,脸色由红转青,剧烈地咳嗽起来,仿佛有无形的爪子在扼住他的喉咙。
他指着身旁的香龛,惊怒交加:“有……有毒!”
可他身边的其他官员,却一脸茫然,闻到的只有令人心安的淡雅香气。
紧接着,他身后一位兵部侍郎突然双目赤红,开始烦躁地抓挠自己的衣领和脖颈,口中喃喃自语,状若疯癫。
另一位都察院的副都御史,更是脚下一软,竟当众干呕起来,污秽满地!
“记录!”一旁的监察御史面无表情,手中狼毫笔飞速记下,“周太傅,入廊三丈,遇‘忠信膏’而呛咳不止,症见‘气逆神乱’。王侍郎,遇‘廉耻露’而心烦意乱,症见‘皮相燥热’。李御史,闻‘明德香’而反胃干呕,症见‘浊气攻心’!”
御史高声宣读,将症状与沈流苏提前呈报的《香理通鉴》中的条目一一对应:“据《通鉴》判定,以上三位大人,‘心窍蒙尘,秽浊内生,不宜奉祖’!”
满朝哗然!
所有人都亲眼目睹了这诡异而又无法辩驳的一幕。
过程公开透明,症状真实不虚,更有古籍理论支撑,谁敢说一个“不”字?
最令人心惊的是,那位前几日还在朝堂上密谋联合弹劾沈流苏的内阁大学士,在廊中走到一半,竟双腿一软,跪倒在地,脸色惨白如纸,最终被侍卫生生从廊中抬了出去,狼狈不堪。
萧玦立于太庙前的丹墀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波澜,但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却闪过一抹无人察觉的炽热。
他缓缓走下台阶,亲自步入“清心廊”。
廊中香气流转,清新宜人。
他行至中央,特意停步,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品鉴这无形的秩序。
走出长廊时,他恰好与等候在外的沈流苏并肩而立。
“你说,什么是正气?”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沈流苏微微侧首,望着他,雨后初晴的日光为她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回陛下,正气不是谁说了算,”她的声音清澈而坚定,“而是谁,能让这天下人,都坦然地呼吸。”
萧玦久久地凝视着她。
这个答案,超出了他的预期。
它不是关于权力的归属,而是关于权力的目的。
良久,他转过身,面向肃立的文武百官和远处被抬走的狼狈身影,声音如洪钟,响彻太庙内外:
“传朕旨意,自今日起,《香政十律》,列入我大晏国典,与律令同效!钦此!”
数日后,百草苑高塔之下,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香律颁行礼”。
沈流苏当着所有“香卫营”成员和工部、太医院官员的面,亲手将数百部抄录的、来自沈家和其他世家的旧版《调香秘录》副本投入熊熊燃烧的火盆。
烈焰升腾,象征着一个混乱、秘而不宣的旧时代的终结。
最后,她捧起一部自己亲手修订、封皮为深青色的崭新典籍,郑重地将其投入到那座刻着“香可载道,亦可执戈”的青铜传道炉中。
这便是《大晏香典》。
其中明文规定:天下香材的用途分级、焚香场所的准入制度、特定香气对情绪影响的评估标准……历史上第一次,虚无缥缈的“气味”,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治理的宏大体系。
当晚,月上中天。
萧玦独自一人,悄然登上了百草苑的高塔。
塔顶,沈流苏正临风而立,手中把玩着一枚刚刚铸好的铜印。
清冷的月光下,印身小篆“香主·执风”四个字,流动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你现在,已经可以凭一缕香气,左右朝臣的荣辱,甚至……人心。”萧玦的脚步很轻,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你就不怕,朕杀了你?”
沈流苏回过头,唇角勾起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笑意,那笑容里没有畏惧,只有洞悉。
“若您真怕,就不会让冯承恩在京城九门之上,悄悄立起那九座香政风标。更不会准许,我在风标的刻度上,刻下‘仁、义、礼、智、信’。”
她迎着他审视的目光,一字一句道:“陛下,您想要的,从来不是一群只会磕头的听话奴才。您要的,是一个能帮您涤荡乾坤,让这天下人,都能坦然呼吸的人。”
一阵夜风吹过,塔顶那面巨大的无字铜匾发出悠远绵长的嗡鸣。
也就在这一刻,仿佛是作为她话语的应和,遍布皇城各处的九座巨大风标,在香卫营的操控下,迎着夜风,开始了第一次缓缓转动。
一股混杂着“净魄兰”与多种安神草木的“清浊香”,如一张无形而温柔的巨网,开始被风力送往宫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次,风不再是阴谋的帮凶,而是新秩序的信使。
这股清新的气息,让无数在深夜中辗转难眠的人感到了久违的安宁。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这股容不得半点污浊的纯净,却比任何刀剑都更加令人窒息。
《大晏香典》颁行的第三日,天光正好。
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这股前所未有的安宁氛围中。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一股比朝堂论辩更加古老、更加根深蒂固的力量,正在紫禁城最尊贵的角落里,悄然苏醒。
百草苑无声擒获一众精锐刺客的消息,早已震动京城。
这不再是后宫女子的小打小闹,而是展露出利爪的雏鹰,让无数盘踞在旧权力体系中的势力感到了切肤之痛的威胁。
“陛下!”一声苍老而激愤的呼喝,划破了金銮殿的肃穆。
礼部尚书,年逾古稀的周太傅,手持玉笏,颤巍巍地走出队列,浑浊的老眼中满是“拨乱反正”的决绝。
“老臣以为,香政之设,已然越权!沈流苏一介宫女,擅组‘香卫营’,以花草为兵,此乃牝鸡司晨,乱我大晏纲常!更荒唐者,竟欲以《香政十律》约束宫闱,此乃滑天下之大稽!”
他身后,立刻有数名言官和宗室老臣附议。
“周太傅所言极是!香气无形无质,虚无缥缈,岂能与国之律法相提并论?若凭一缕香气便可定人是非,那还要我大晏律例、三法司何用?”
“请陛下三思,废除《香政十律》,裁撤‘香卫营’,以正视听!”
一时间,殿上唾沫横飞,矛头直指那个始终立于百官末席,身着淡青色宫装的纤弱身影。
面对千夫所指,沈流苏却仿佛置身事外,连眼睫都未曾颤动一下。
龙椅之上,萧玦面沉如水,深邃的目光扫过下方群情激愤的臣子,最后落在了沈流苏身上。
他没有开口,他在等。
他在等他的这把“香刃”,如何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血路。
终于,在所有声讨暂歇的间隙,沈流苏缓缓出列,躬身一拜。
没有激烈的辩驳,没有委屈的陈情,她的声音清冷如玉石相击,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回陛下,周太傅与诸位大人所言,‘香气无形,不堪为法’,流苏不敢苟同,却也无意争辩。”
众人一愣,没想到她竟会如此轻易地“认怂”。
周太傅冷哼一声,以为她已无计可施。
不料,沈流苏话锋一转,抬起头,目光清亮地直视龙椅:“流苏只恳请陛下一件事。五日后,便是太庙春祭大典。流苏愿在太庙之外,设‘清心廊’,试行‘三嗅定罪制’。”
“三嗅定罪?”这个闻所未闻的词,让满朝文武都皱起了眉头。
“然。”沈流苏不疾不徐地解释道,“凡参与春祭的皇亲贵胄、文武百官,入太庙前,皆需通过此廊。若身怀浩然正气,心无愧怍,必能安然通过。反之,若心中藏奸,心术不正,则必然会对廊中之‘正气香’无感,甚至对‘邪秽香’的微末气息产生强烈的不适反应。届时,自有监察御史记录在案。”
她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周太傅等人惊疑不定的脸。
“古籍有云,‘香通心志,气正心安’。此法是否可行,一试便知。若此法被证无效,流苏愿自请废黜香政,解散香卫营,听凭陛下发落。”
此言一出,满场死寂。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
公开,透明,且以她自己的一切作为赌注。
若拒绝,便是心虚。
若同意,便要踏入她亲手布下的局。
周太傅脸色涨红,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他熟读经史,自然知道历代典籍中确有“闻香辨人”的零星记载,但那多被视为玄谈,谁曾想竟有人要将它搬上朝堂,作为评判国之重臣的准绳!
“好。”龙椅上,萧玦终于吐出了一个字,一锤定音。
“就依你所言。朕,拭目以待。”
春祭当日,天色微明。
太庙前那条必经的甬道,已被一座临时搭建的半封闭长廊所覆盖。
这便是“清心廊”。
长廊以名贵的金丝楠木为骨,两侧每隔三步,便嵌着一个精致的镂空香龛,共计二十四格。
百草苑的匠官冯承恩,正带着人做着最后的调试。
每一格香龛背后,都连接着一套由他亲手打造的、极其精密的微型风箱与铜管系统,确保香流能以最精准的剂量,在特定的时间弥散开来。
沈流苏一袭素服,亲自将最后一瓶香膏滴入龛中。
“左侧十二龛,为‘明德香’‘忠信膏’‘廉耻露’……皆为法定正香,其气清冽醇和,能安神定志。”她对一旁的监察御史解释道,“右侧十二龛,则为‘媚惑引’‘贪欲膏’‘妒忌熏’……皆为禁香的微末稀释之剂,其量不足以伤人,却足以引动心有戚戚者体内的浊气。”
她的话音冰冷而科学,不带一丝感情:“正常人行走其间,鼻息吐纳,阴阳自调,只会觉得神清气爽。而长期沉浸于阴谋诡计、心怀鬼胎之人,其气血早已与浊气相融,一旦遭遇正香的冲击与邪香的引动,便会如滚油泼水,立时出现咳嗽、流泪、晕眩、烦躁等症状。此非玄学,乃是药理。”
吉时已到,祭祀的钟声敲响。
以宗室亲王为首,文武百官列队,依次步入“清心廊”。
起初,一切如常。
大多数官员走过长廊,只觉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气贯通百骸,连日来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不由得精神大振。
然而,当以礼部尚书周太傅为首的几位老臣走入时,异变陡生!
周太傅刚走到长廊中段,便猛地停住脚步,脸色由红转青,剧烈地咳嗽起来,仿佛有无形的爪子在扼住他的喉咙。
他指着身旁的香龛,惊怒交加:“有……有毒!”
可他身边的其他官员,却一脸茫然,闻到的只有令人心安的淡雅香气。
紧接着,他身后一位兵部侍郎突然双目赤红,开始烦躁地抓挠自己的衣领和脖颈,口中喃喃自语,状若疯癫。
另一位都察院的副都御史,更是脚下一软,竟当众干呕起来,污秽满地!
“记录!”一旁的监察御史面无表情,手中狼毫笔飞速记下,“周太傅,入廊三丈,遇‘忠信膏’而呛咳不止,症见‘气逆神乱’。王侍郎,遇‘廉耻露’而心烦意乱,症见‘皮相燥热’。李御史,闻‘明德香’而反胃干呕,症见‘浊气攻心’!”
御史高声宣读,将症状与沈流苏提前呈报的《香理通鉴》中的条目一一对应:“据《通鉴》判定,以上三位大人,‘心窍蒙尘,秽浊内生,不宜奉祖’!”
满朝哗然!
所有人都亲眼目睹了这诡异而又无法辩驳的一幕。
过程公开透明,症状真实不虚,更有古籍理论支撑,谁敢说一个“不”字?
最令人心惊的是,那位前几日还在朝堂上密谋联合弹劾沈流苏的内阁大学士,在廊中走到一半,竟双腿一软,跪倒在地,脸色惨白如纸,最终被侍卫生生从廊中抬了出去,狼狈不堪。
萧玦立于太庙前的丹墀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波澜,但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却闪过一抹无人察觉的炽热。
他缓缓走下台阶,亲自步入“清心廊”。
廊中香气流转,清新宜人。
他行至中央,特意停步,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品鉴这无形的秩序。
走出长廊时,他恰好与等候在外的沈流苏并肩而立。
“你说,什么是正气?”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沈流苏微微侧首,望着他,雨后初晴的日光为她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回陛下,正气不是谁说了算,”她的声音清澈而坚定,“而是谁,能让这天下人,都坦然地呼吸。”
萧玦久久地凝视着她。
这个答案,超出了他的预期。
它不是关于权力的归属,而是关于权力的目的。
良久,他转过身,面向肃立的文武百官和远处被抬走的狼狈身影,声音如洪钟,响彻太庙内外:
“传朕旨意,自今日起,《香政十律》,列入我大晏国典,与律令同效!钦此!”
数日后,百草苑高塔之下,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香律颁行礼”。
沈流苏当着所有“香卫营”成员和工部、太医院官员的面,亲手将数百部抄录的、来自沈家和其他世家的旧版《调香秘录》副本投入熊熊燃烧的火盆。
烈焰升腾,象征着一个混乱、秘而不宣的旧时代的终结。
最后,她捧起一部自己亲手修订、封皮为深青色的崭新典籍,郑重地将其投入到那座刻着“香可载道,亦可执戈”的青铜传道炉中。
这便是《大晏香典》。
其中明文规定:天下香材的用途分级、焚香场所的准入制度、特定香气对情绪影响的评估标准……历史上第一次,虚无缥缈的“气味”,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治理的宏大体系。
当晚,月上中天。
萧玦独自一人,悄然登上了百草苑的高塔。
塔顶,沈流苏正临风而立,手中把玩着一枚刚刚铸好的铜印。
清冷的月光下,印身小篆“香主·执风”四个字,流动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你现在,已经可以凭一缕香气,左右朝臣的荣辱,甚至……人心。”萧玦的脚步很轻,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你就不怕,朕杀了你?”
沈流苏回过头,唇角勾起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笑意,那笑容里没有畏惧,只有洞悉。
“若您真怕,就不会让冯承恩在京城九门之上,悄悄立起那九座香政风标。更不会准许,我在风标的刻度上,刻下‘仁、义、礼、智、信’。”
她迎着他审视的目光,一字一句道:“陛下,您想要的,从来不是一群只会磕头的听话奴才。您要的,是一个能帮您涤荡乾坤,让这天下人,都能坦然呼吸的人。”
一阵夜风吹过,塔顶那面巨大的无字铜匾发出悠远绵长的嗡鸣。
也就在这一刻,仿佛是作为她话语的应和,遍布皇城各处的九座巨大风标,在香卫营的操控下,迎着夜风,开始了第一次缓缓转动。
一股混杂着“净魄兰”与多种安神草木的“清浊香”,如一张无形而温柔的巨网,开始被风力送往宫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次,风不再是阴谋的帮凶,而是新秩序的信使。
这股清新的气息,让无数在深夜中辗转难眠的人感到了久违的安宁。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这股容不得半点污浊的纯净,却比任何刀剑都更加令人窒息。
《大晏香典》颁行的第三日,天光正好。
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这股前所未有的安宁氛围中。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一股比朝堂论辩更加古老、更加根深蒂固的力量,正在紫禁城最尊贵的角落里,悄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