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洪水裹着泥沙,在西市的青石板上漫过脚踝,卖粟米的老汉的孙儿小虎蹲在断墙根,手里攥着一根竹制的捞网——这是阿禾昨天教他做的,用来捞洪水里漂着的竹简,怕典籍被淹。此刻,捞网的网眼勾住了一卷裹着麻布的竹简,小虎用力一拉,麻布散开,里面露出陈墨特有的“缩墨秦篆”,墨迹虽被水浸得发暗,“书同文”三个字却依旧清晰。
“爷爷!你看这个!” 小虎举着竹简,朝着正在加固井台的老汉跑去。洪水溅湿了他的裤脚,他却浑然不觉——这卷竹简的边角刻着“墨”字,和阿禾大人怀里的《秦记》一模一样。老汉接过竹简,手指拂过“需扶苏、胡亥共书秦篆,引地脉正气止水患”的字样,心里咯噔一下:“快!给公子送去!这是陈先生的密信,能救咸阳!”
小虎抱着竹简,踩着积水往城墙方向跑。洪水在他身后泛起涟漪,远处传来匈奴骑兵的呐喊——匈奴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咸阳北郊,正和禁军厮杀,陈墨改良的秦弩“咻咻”作响,箭矢带着火焰,在洪水上空划出一道道红光。“让开!让开!” 小虎大喊着,从混战的士兵缝隙里穿过,终于在城墙下看到了胡亥——他正举着青铜剑,指挥禁军用夯土块堵洪水缺口,玄色袍角沾满了泥浆。
“公子!陈先生的信!” 小虎扑到胡亥面前,竹简上的水珠滴在胡亥的手背上。胡亥展开竹简,指尖颤抖着划过“扶苏、胡亥共书秦篆”的字样,心里瞬间亮堂又沉重——亮的是终于有了止水患的法子,沉的是扶苏哥哥还在回援的路上,匈奴已经兵临城下,根本没时间等。“阿禾!” 胡亥大喊,“你带一队旧部,去北郊接应扶苏哥哥,告诉他密信的事,让他尽快来咸阳宫前的广场汇合!”
阿禾领命,翻身上马时,吕部旧部已经备好装满墨粉的漆桶——匈奴骑兵怕墨粉,这是之前对付蛊虫时发现的。“公子放心!我一定把扶苏陛下带回来!” 马蹄溅起水花,朝着北郊疾驰而去,身后传来禁军与匈奴的厮杀声,越来越近。
咸阳北郊的官道上,扶苏和蒙恬正带着精锐与匈奴的先头部队激战。蒙恬的长枪刺穿一个匈奴骑兵的胸膛,鲜血溅在他的铠甲上,与洪水的泥浆混在一起。“陛下,匈奴的主力快到了,我们得尽快突破!” 蒙恬大喊,手里的长枪又挑飞一个骑兵的弯刀。扶苏的长剑也染满了血,他看着远处咸阳的方向,浓烟滚滚,心里满是焦虑——不知道胡亥和百姓们是否安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马蹄声——是阿禾!他带着旧部,手里举着“止杀”拓印的旗帜,墨粉在风中散开,匈奴骑兵闻到气味,动作瞬间迟缓。“扶苏陛下!胡亥公子有密信!” 阿禾大喊着,从怀里掏出陈墨的竹简,扔给扶苏。扶苏接住竹简,快速扫过上面的字,眼神一凛:“蒙将军,你带精锐继续回援咸阳,我去宫前广场和胡亥汇合,刻秦篆止水患!”
蒙恬犹豫了:“陛下,你一个人太危险!” 扶苏却摇摇头,拔出长剑:“陈先生说‘民心为根,文脉为叶’,秦篆是止水患的关键,我必须去!你守住后路,别让匈奴断了我们的汇合之路!” 话音刚落,项伯骑着马赶来,手里握着“项”字玉佩:“陛下,我陪你去!我熟悉咸阳的路,能避开匈奴的游骑!” 扶苏点点头,两人朝着咸阳宫的方向疾驰,蒙恬则带着精锐,在原地布防,准备迎击匈奴主力。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李斯正带着学士们搭建刻石台。广场中央已经竖起了十块巨大的青石,是从骊山陵墓运来的,上面要刻上“书同文”的核心秦篆——“法不阿贵,民心为根,车同轨,书同文”,共十二个字,每个字需用“止杀”拓印的墨汁书写,再由工匠刻成,最后嵌入城墙,引地脉正气。
“学士们,快!洪水还在涨,匈奴快到了!” 李斯的衣袖沾满了墨汁,他手里拿着陈墨留下的秦篆范本,指导学士们在青石上打草稿。老学士阿砚的手抖得厉害,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激动——他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参与“书同文”的大事,这是陈先生毕生的心愿。“阿砚先生,别急,墨要匀,笔画要直,陈先生说‘秦篆见风骨,风骨定天下’!” 一个年轻学士递过墨块,眼里满是敬佩。
百姓们也没闲着,有的帮着搬青石,有的帮着磨墨,卖粟米的老汉带着小虎,用竹筐装着玄铁砂,撒在刻石台周围——防止蛊虫靠近,也能增强地脉的感应。“公子,墨够吗?不够我家还有松烟墨,是陈先生当年送的!” 老汉对着胡亥喊道,胡亥正站在广场边缘,看着北郊的方向,心里盼着扶苏和阿禾快点来。
突然,东郊传来一阵马蹄声——是项羽、陈胜和刘邦的人马!项羽骑着战马,手里的长戟指着胡亥:“胡亥小儿!快打开城门,否则我踏平咸阳!” 陈胜立刻拦住他:“项羽!现在不是打的时候!洪水淹城,匈奴来袭,我们应该先帮着止水患,再谈其他!” 刘邦则勒住马,站在一旁,眼神扫过广场上的刻石台,若有所思——他看出来这是陈墨的手笔,心里对胡亥多了几分忌惮。
胡亥握紧青铜剑,往前走了一步:“项羽,你若真心救咸阳,就带你的人去东郊加固城墙,挡住可能来的匈奴残部;陈胜,你带你的人去西市帮百姓转移;刘邦,你若愿意,就带你的人去北郊支援蒙恬将军!等止水患、退匈奴,我们再谈楚地之事!” 项羽还想反驳,项伯突然从人群里跑出来,手里举着“项”字玉佩:“项羽!陈先生的密信说了,只有联手才能救咸阳,你若再执意开战,就是楚地的罪人!” 项羽看着玉佩,又看了看广场上忙碌的百姓,最终咬咬牙:“好!我去东郊!但若是你们骗我,我定不饶!”
北郊的战场上,蒙恬的压力越来越大。匈奴主力到了,黑压压的骑兵像潮水一样涌来,手里的弯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蒙恬的精锐只剩三千,秦弩的箭矢也快用完了,只能用长枪和盾牌组成防线,一步不退。“兄弟们!守住!扶苏陛下和胡亥公子还在刻秦篆,我们不能让匈奴过去!” 蒙恬大喊,长枪刺穿一个匈奴将领的喉咙,自己的后背却被另一个骑兵的弯刀划伤,鲜血浸透了铠甲。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喊杀声——是刘邦的部将夏侯婴!他带着两千沛县子弟,拿着锄头和菜刀,朝着匈奴的侧翼冲去:“蒙将军!我们来帮你!刘亭长说,大秦不能亡!” 蒙恬一愣,随即大喜:“多谢!兄弟们,援兵到了!杀!” 秦军和沛县子弟联手,匈奴的攻势终于慢了下来,可蒙恬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匈奴的人数太多,他们撑不了多久。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扶苏终于到了!他翻身下马,直奔刻石台,胡亥快步迎上去,两人对视一眼,没有多余的话,只有默契——胡亥递过“止杀”拓印,扶苏接过墨块,两人一起在第一块青石上写下“法”字。拓印的墨汁落在青石上,泛起淡淡的金光,是地脉正气被引动的迹象。“成了!陈先生的法子成了!” 李斯激动地大喊,学士们和百姓们也欢呼起来,广场上的气氛瞬间高涨。
十二个字,胡亥和扶苏各写六个,每写一个字,洪水就退一分,城墙上的裂缝也慢慢缩小。当最后一个“文”字写完,刻石工匠们立刻开始雕刻,墨汁的金光越来越亮,顺着青石蔓延到城墙,整个咸阳城都微微震动,地脉的正气像一道屏障,将洪水挡在城外,慢慢退去。
可就在这时,北郊传来紧急消息——匈奴主力发起总攻,蒙恬和刘邦的人马快撑不住了!同时,东郊也传来消息,项羽遇到了匈奴的残部,虽然击退了他们,但自己也损失惨重,正往咸阳宫方向撤退!胡亥和扶苏对视一眼,立刻下令:“李斯,你带学士们继续监督刻石,确保地脉稳定;阿禾,你带吕部旧部去北郊支援蒙恬;我和扶苏哥哥带禁军去东郊接应项羽,防止匈奴从东郊偷袭!”
众人领命,各自行动。胡亥和扶苏骑着马,带着禁军朝着东郊疾驰,手里的长剑在阳光下泛着光。他们不知道,刘邦在北郊看着蒙恬和匈奴厮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要等双方两败俱伤,再出手收拾残局;更不知道,刻石台的角落里,一个赵高的余党正握着最后一枚蛊虫卵,准备扔进刻石的墨汁里——只要污染了墨汁,地脉正气就会紊乱,洪水会再次泛滥,咸阳还是会亡。
当胡亥和扶苏赶到东郊时,项羽正带着残部与匈奴的小股部队激战。“项羽!我们来帮你!” 胡亥大喊,禁军们冲上去,与项羽的人马联手,很快就击退了匈奴。项羽看着胡亥和扶苏,眼神复杂,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收起了长戟。
可就在这时,咸阳宫方向传来一阵巨响——刻石台的方向升起一股黑烟,是蛊虫卵被扔进了墨汁里!李斯的声音在风中传来:“公子!不好了!墨汁被污染,地脉紊乱,洪水又要来了!” 胡亥和扶苏心里一沉,立刻调转马头,朝着咸阳宫跑去。
北郊的蒙恬听到巨响,心里也是一惊,手里的长枪慢了半拍,被匈奴将领抓住机会,刺穿了左臂。“将军!” 副将大喊,扶住蒙恬。蒙恬咬着牙,拔出长枪,继续战斗:“守住!不能让匈奴过去!咸阳还需要我们!”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李斯正带着学士们用玄铁砂和清心草粉清理被污染的墨汁,可效果甚微,青石上的金光越来越暗,洪水又开始上涨。赵高的余党被禁军抓住,却已经晚了,他狂笑着说:“你们赢不了!地脉紊乱,洪水会把咸阳淹了,匈奴会把你们杀了,大秦亡定了!”
胡亥和扶苏赶到时,看着越来越近的洪水,心里满是绝望。扶苏突然想起陈墨的《秦记》里写过:“地脉紊乱,需以‘民心’为引,聚百姓之愿,可补墨汁之损。” 他立刻大喊:“百姓们!陈先生说,民心能引地脉!大家一起喊‘大秦不亡’,聚我们的愿力,补墨汁的损!”
百姓们听到这话,纷纷举起拳头,大喊:“大秦不亡!大秦不亡!” 声音震耳欲聋,顺着地脉传到青石上,金光渐渐恢复,洪水又开始退去。可就在这时,北郊传来消息——蒙恬的防线被攻破,匈奴主力朝着咸阳宫方向赶来,已经到了城外三里处!
胡亥和扶苏握紧长剑,看着越来越近的匈奴骑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咸阳,守住陈先生留下的文脉,守住大秦的希望。可他们不知道,刘邦已经带着沛县子弟悄悄撤离了北郊,正往咸阳宫的方向赶来,手里握着一把陈墨当年留在沛县的《太公兵法》竹简(呼应281章伏笔);更不知道,刻石的青石下,藏着陈墨留下的另一道机关——只有在“民心聚”时才会开启,里面藏着骊山禁卫的最终调动方式,可此刻还没人发现。
匈奴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百姓们的呐喊声也越来越响,胡亥和扶苏并肩站在城墙上,手里的长剑指着匈奴的方向。洪水渐渐退去,地脉的金光越来越亮,可匈奴的主力已经到了城下,准备发起总攻;刘邦的人马也到了咸阳宫的外围,不知道是敌是友;刻石下的机关还在等待开启——大秦的命运,悬在这一战,悬在民心的愿力,悬在那道未被发现的机关上。
悬念在呐喊声中蔓延:匈奴的总攻能否被挡住?刘邦的到来是敌是友?刻石下的机关能否被及时发现,调动骊山禁卫?被污染的墨汁能否彻底修复,地脉正气是否会再次紊乱?蒙恬的伤势如何,能否继续战斗?项羽在东郊站稳脚跟后,会选择继续联手还是背叛?这一战之后,大秦能否真正摆脱危机,扶苏与胡亥的关系又会如何发展?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咸阳城的城墙上,映着胡亥和扶苏并肩的身影,映着百姓们举起的拳头,也映着远处匈奴骑兵的黑影。大秦的命运,就像这夕阳下的战场,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无人知道,下一个黎明,是否能迎来真正的太平。
“爷爷!你看这个!” 小虎举着竹简,朝着正在加固井台的老汉跑去。洪水溅湿了他的裤脚,他却浑然不觉——这卷竹简的边角刻着“墨”字,和阿禾大人怀里的《秦记》一模一样。老汉接过竹简,手指拂过“需扶苏、胡亥共书秦篆,引地脉正气止水患”的字样,心里咯噔一下:“快!给公子送去!这是陈先生的密信,能救咸阳!”
小虎抱着竹简,踩着积水往城墙方向跑。洪水在他身后泛起涟漪,远处传来匈奴骑兵的呐喊——匈奴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咸阳北郊,正和禁军厮杀,陈墨改良的秦弩“咻咻”作响,箭矢带着火焰,在洪水上空划出一道道红光。“让开!让开!” 小虎大喊着,从混战的士兵缝隙里穿过,终于在城墙下看到了胡亥——他正举着青铜剑,指挥禁军用夯土块堵洪水缺口,玄色袍角沾满了泥浆。
“公子!陈先生的信!” 小虎扑到胡亥面前,竹简上的水珠滴在胡亥的手背上。胡亥展开竹简,指尖颤抖着划过“扶苏、胡亥共书秦篆”的字样,心里瞬间亮堂又沉重——亮的是终于有了止水患的法子,沉的是扶苏哥哥还在回援的路上,匈奴已经兵临城下,根本没时间等。“阿禾!” 胡亥大喊,“你带一队旧部,去北郊接应扶苏哥哥,告诉他密信的事,让他尽快来咸阳宫前的广场汇合!”
阿禾领命,翻身上马时,吕部旧部已经备好装满墨粉的漆桶——匈奴骑兵怕墨粉,这是之前对付蛊虫时发现的。“公子放心!我一定把扶苏陛下带回来!” 马蹄溅起水花,朝着北郊疾驰而去,身后传来禁军与匈奴的厮杀声,越来越近。
咸阳北郊的官道上,扶苏和蒙恬正带着精锐与匈奴的先头部队激战。蒙恬的长枪刺穿一个匈奴骑兵的胸膛,鲜血溅在他的铠甲上,与洪水的泥浆混在一起。“陛下,匈奴的主力快到了,我们得尽快突破!” 蒙恬大喊,手里的长枪又挑飞一个骑兵的弯刀。扶苏的长剑也染满了血,他看着远处咸阳的方向,浓烟滚滚,心里满是焦虑——不知道胡亥和百姓们是否安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马蹄声——是阿禾!他带着旧部,手里举着“止杀”拓印的旗帜,墨粉在风中散开,匈奴骑兵闻到气味,动作瞬间迟缓。“扶苏陛下!胡亥公子有密信!” 阿禾大喊着,从怀里掏出陈墨的竹简,扔给扶苏。扶苏接住竹简,快速扫过上面的字,眼神一凛:“蒙将军,你带精锐继续回援咸阳,我去宫前广场和胡亥汇合,刻秦篆止水患!”
蒙恬犹豫了:“陛下,你一个人太危险!” 扶苏却摇摇头,拔出长剑:“陈先生说‘民心为根,文脉为叶’,秦篆是止水患的关键,我必须去!你守住后路,别让匈奴断了我们的汇合之路!” 话音刚落,项伯骑着马赶来,手里握着“项”字玉佩:“陛下,我陪你去!我熟悉咸阳的路,能避开匈奴的游骑!” 扶苏点点头,两人朝着咸阳宫的方向疾驰,蒙恬则带着精锐,在原地布防,准备迎击匈奴主力。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李斯正带着学士们搭建刻石台。广场中央已经竖起了十块巨大的青石,是从骊山陵墓运来的,上面要刻上“书同文”的核心秦篆——“法不阿贵,民心为根,车同轨,书同文”,共十二个字,每个字需用“止杀”拓印的墨汁书写,再由工匠刻成,最后嵌入城墙,引地脉正气。
“学士们,快!洪水还在涨,匈奴快到了!” 李斯的衣袖沾满了墨汁,他手里拿着陈墨留下的秦篆范本,指导学士们在青石上打草稿。老学士阿砚的手抖得厉害,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激动——他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参与“书同文”的大事,这是陈先生毕生的心愿。“阿砚先生,别急,墨要匀,笔画要直,陈先生说‘秦篆见风骨,风骨定天下’!” 一个年轻学士递过墨块,眼里满是敬佩。
百姓们也没闲着,有的帮着搬青石,有的帮着磨墨,卖粟米的老汉带着小虎,用竹筐装着玄铁砂,撒在刻石台周围——防止蛊虫靠近,也能增强地脉的感应。“公子,墨够吗?不够我家还有松烟墨,是陈先生当年送的!” 老汉对着胡亥喊道,胡亥正站在广场边缘,看着北郊的方向,心里盼着扶苏和阿禾快点来。
突然,东郊传来一阵马蹄声——是项羽、陈胜和刘邦的人马!项羽骑着战马,手里的长戟指着胡亥:“胡亥小儿!快打开城门,否则我踏平咸阳!” 陈胜立刻拦住他:“项羽!现在不是打的时候!洪水淹城,匈奴来袭,我们应该先帮着止水患,再谈其他!” 刘邦则勒住马,站在一旁,眼神扫过广场上的刻石台,若有所思——他看出来这是陈墨的手笔,心里对胡亥多了几分忌惮。
胡亥握紧青铜剑,往前走了一步:“项羽,你若真心救咸阳,就带你的人去东郊加固城墙,挡住可能来的匈奴残部;陈胜,你带你的人去西市帮百姓转移;刘邦,你若愿意,就带你的人去北郊支援蒙恬将军!等止水患、退匈奴,我们再谈楚地之事!” 项羽还想反驳,项伯突然从人群里跑出来,手里举着“项”字玉佩:“项羽!陈先生的密信说了,只有联手才能救咸阳,你若再执意开战,就是楚地的罪人!” 项羽看着玉佩,又看了看广场上忙碌的百姓,最终咬咬牙:“好!我去东郊!但若是你们骗我,我定不饶!”
北郊的战场上,蒙恬的压力越来越大。匈奴主力到了,黑压压的骑兵像潮水一样涌来,手里的弯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蒙恬的精锐只剩三千,秦弩的箭矢也快用完了,只能用长枪和盾牌组成防线,一步不退。“兄弟们!守住!扶苏陛下和胡亥公子还在刻秦篆,我们不能让匈奴过去!” 蒙恬大喊,长枪刺穿一个匈奴将领的喉咙,自己的后背却被另一个骑兵的弯刀划伤,鲜血浸透了铠甲。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喊杀声——是刘邦的部将夏侯婴!他带着两千沛县子弟,拿着锄头和菜刀,朝着匈奴的侧翼冲去:“蒙将军!我们来帮你!刘亭长说,大秦不能亡!” 蒙恬一愣,随即大喜:“多谢!兄弟们,援兵到了!杀!” 秦军和沛县子弟联手,匈奴的攻势终于慢了下来,可蒙恬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匈奴的人数太多,他们撑不了多久。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扶苏终于到了!他翻身下马,直奔刻石台,胡亥快步迎上去,两人对视一眼,没有多余的话,只有默契——胡亥递过“止杀”拓印,扶苏接过墨块,两人一起在第一块青石上写下“法”字。拓印的墨汁落在青石上,泛起淡淡的金光,是地脉正气被引动的迹象。“成了!陈先生的法子成了!” 李斯激动地大喊,学士们和百姓们也欢呼起来,广场上的气氛瞬间高涨。
十二个字,胡亥和扶苏各写六个,每写一个字,洪水就退一分,城墙上的裂缝也慢慢缩小。当最后一个“文”字写完,刻石工匠们立刻开始雕刻,墨汁的金光越来越亮,顺着青石蔓延到城墙,整个咸阳城都微微震动,地脉的正气像一道屏障,将洪水挡在城外,慢慢退去。
可就在这时,北郊传来紧急消息——匈奴主力发起总攻,蒙恬和刘邦的人马快撑不住了!同时,东郊也传来消息,项羽遇到了匈奴的残部,虽然击退了他们,但自己也损失惨重,正往咸阳宫方向撤退!胡亥和扶苏对视一眼,立刻下令:“李斯,你带学士们继续监督刻石,确保地脉稳定;阿禾,你带吕部旧部去北郊支援蒙恬;我和扶苏哥哥带禁军去东郊接应项羽,防止匈奴从东郊偷袭!”
众人领命,各自行动。胡亥和扶苏骑着马,带着禁军朝着东郊疾驰,手里的长剑在阳光下泛着光。他们不知道,刘邦在北郊看着蒙恬和匈奴厮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要等双方两败俱伤,再出手收拾残局;更不知道,刻石台的角落里,一个赵高的余党正握着最后一枚蛊虫卵,准备扔进刻石的墨汁里——只要污染了墨汁,地脉正气就会紊乱,洪水会再次泛滥,咸阳还是会亡。
当胡亥和扶苏赶到东郊时,项羽正带着残部与匈奴的小股部队激战。“项羽!我们来帮你!” 胡亥大喊,禁军们冲上去,与项羽的人马联手,很快就击退了匈奴。项羽看着胡亥和扶苏,眼神复杂,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收起了长戟。
可就在这时,咸阳宫方向传来一阵巨响——刻石台的方向升起一股黑烟,是蛊虫卵被扔进了墨汁里!李斯的声音在风中传来:“公子!不好了!墨汁被污染,地脉紊乱,洪水又要来了!” 胡亥和扶苏心里一沉,立刻调转马头,朝着咸阳宫跑去。
北郊的蒙恬听到巨响,心里也是一惊,手里的长枪慢了半拍,被匈奴将领抓住机会,刺穿了左臂。“将军!” 副将大喊,扶住蒙恬。蒙恬咬着牙,拔出长枪,继续战斗:“守住!不能让匈奴过去!咸阳还需要我们!”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李斯正带着学士们用玄铁砂和清心草粉清理被污染的墨汁,可效果甚微,青石上的金光越来越暗,洪水又开始上涨。赵高的余党被禁军抓住,却已经晚了,他狂笑着说:“你们赢不了!地脉紊乱,洪水会把咸阳淹了,匈奴会把你们杀了,大秦亡定了!”
胡亥和扶苏赶到时,看着越来越近的洪水,心里满是绝望。扶苏突然想起陈墨的《秦记》里写过:“地脉紊乱,需以‘民心’为引,聚百姓之愿,可补墨汁之损。” 他立刻大喊:“百姓们!陈先生说,民心能引地脉!大家一起喊‘大秦不亡’,聚我们的愿力,补墨汁的损!”
百姓们听到这话,纷纷举起拳头,大喊:“大秦不亡!大秦不亡!” 声音震耳欲聋,顺着地脉传到青石上,金光渐渐恢复,洪水又开始退去。可就在这时,北郊传来消息——蒙恬的防线被攻破,匈奴主力朝着咸阳宫方向赶来,已经到了城外三里处!
胡亥和扶苏握紧长剑,看着越来越近的匈奴骑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咸阳,守住陈先生留下的文脉,守住大秦的希望。可他们不知道,刘邦已经带着沛县子弟悄悄撤离了北郊,正往咸阳宫的方向赶来,手里握着一把陈墨当年留在沛县的《太公兵法》竹简(呼应281章伏笔);更不知道,刻石的青石下,藏着陈墨留下的另一道机关——只有在“民心聚”时才会开启,里面藏着骊山禁卫的最终调动方式,可此刻还没人发现。
匈奴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百姓们的呐喊声也越来越响,胡亥和扶苏并肩站在城墙上,手里的长剑指着匈奴的方向。洪水渐渐退去,地脉的金光越来越亮,可匈奴的主力已经到了城下,准备发起总攻;刘邦的人马也到了咸阳宫的外围,不知道是敌是友;刻石下的机关还在等待开启——大秦的命运,悬在这一战,悬在民心的愿力,悬在那道未被发现的机关上。
悬念在呐喊声中蔓延:匈奴的总攻能否被挡住?刘邦的到来是敌是友?刻石下的机关能否被及时发现,调动骊山禁卫?被污染的墨汁能否彻底修复,地脉正气是否会再次紊乱?蒙恬的伤势如何,能否继续战斗?项羽在东郊站稳脚跟后,会选择继续联手还是背叛?这一战之后,大秦能否真正摆脱危机,扶苏与胡亥的关系又会如何发展?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咸阳城的城墙上,映着胡亥和扶苏并肩的身影,映着百姓们举起的拳头,也映着远处匈奴骑兵的黑影。大秦的命运,就像这夕阳下的战场,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无人知道,下一个黎明,是否能迎来真正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