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偏殿的窗棂外,午后的阳光透过槐树叶,筛成细碎的金斑,落在陈墨盖着的素色锦被上。他睫毛颤了颤,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锦被上绣着的秦篆“平”字——那是宫娥按他之前写的范本绣的,针脚虽不工整,却带着几分笨拙的认真。项伯坐在榻边,手里捧着刚从学宫送来的《仓颉篇》修订稿,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字迹,眉头微微皱起——这卷修订稿里的“平”字,有三分之一的最后一笔是“顿”,而非秦篆标准的“提”,和之前卫真伪造的伪诏笔迹,竟有几分相似。
“先生,你醒了?”项伯的声音陡然轻了,他放下竹简,连忙扶着陈墨坐起来,身后的甲胄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陈墨靠在软垫上,喉咙里的灼痛感减轻了些,却依旧沙哑得厉害:“范本……修订稿,有问题?”他目光落在项伯手里的竹简上,即使视线还有些模糊,也一眼看出了“平”字的异常——那是齐地旧字的写法,是他当年在邯郸教流民学字时,特意纠正过的错误笔画。
项伯点了点头,将竹简递到他面前:“鲁先生说,这卷修订稿是荀卿学派的‘韩元’负责的——就是之前跟着淳于越的那个学士,他说自己‘眼花写错了’,可鲁先生核对了他之前的手稿,‘平’字都是标准秦篆,不可能突然错这么多。”
“韩元……”陈墨的指尖捏紧竹简,牵机毒的麻痹感让他指尖微微发颤,却还是清晰地记得这个名字——韩元早年是淳于越的弟子,淳于越死后,他主动投靠鲁先生,负责《仓颉篇》的抄写和修订,因为字迹工整,还被鲁先生夸赞过“最懂秦篆风骨”。现在想来,他怕是从一开始就潜伏在学宫,等着修改范本,断“书同文”的文脉。
“鲁先生在哪?”陈墨挣扎着想下床,项伯连忙按住他:“先生,你身子还虚,太医说你不能动。鲁先生在学宫典籍库,盯着韩元修订范本,我已经派禁军在库外守着,只要他再改一个字,就立刻拿下。”
陈墨却摇了摇头,扶着项伯的胳膊,勉强站稳:“我得去学宫。韩元敢这么改,肯定有后手——他知道我们在盯着,说不定会故意销毁证据,甚至……烧了正版范本。”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案上放着的九叶清鳞草上——草叶已经有些蔫了,碧绿的汁液顺着叶脉往下滴,落在案上的竹简上,洇出细小的绿痕,“而且,我得亲自看看,他改的字,是不是都对应着‘书同文’的关键笔画,是不是想让百姓慢慢混淆秦篆和六国旧字。”
项伯知道劝不动他,只能扶着他,一步一步挪出偏殿。殿外的宫道上,几个学宫的小学士正抱着竹简往典籍库跑,其中一个孩子手里的木简上,“平”字的最后一笔是明显的“顿”,看到陈墨,孩子连忙停下脚步,举着木简问:“陈先生,这个‘平’字,韩学士说这么写才对,是真的吗?”
陈墨的心猛地一沉。他接过木简,指尖抚过那笔“顿”画,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不对,秦篆的‘平’字,最后一笔要‘提’,像小树苗往上长,这样才是‘平安’的‘平’。韩学士写错了,你以后要按正版范本来写,记住了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攥紧木简,跟着其他学童往典籍库跑。陈墨看着他们的背影,后背的伤口又开始抽痛——如果韩元的修改再晚发现几日,恐怕半个咸阳的百姓,都会学错“平”“安”“和”这些关键字,“书同文”的根基,真的会被慢慢挖空。
学宫典籍库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鲁先生的声音:“韩元,你再仔细看看,这卷范本里的‘安’字,宝盖头下面是‘女’,不是‘子’,你怎么把‘女’写成‘子’了?这是秦篆的基础笔画,你不该写错。”
“鲁先生,我……我最近眼睛疼,看错了。”韩元的声音带着几分慌乱,紧接着是竹简落地的“哗啦”声。陈墨和项伯对视一眼,推门走了进去——典籍库的案上,摊着十几卷《仓颉篇》范本,其中三卷的关键笔画都被修改过,韩元正蹲在地上,试图将一卷写满错字的竹简塞进炭盆里,炭盆里的火苗已经舔到了竹简的边缘,冒出淡淡的青烟。
“住手!”项伯立刻拔出剑,一步冲到炭盆前,将那卷竹简抢了出来——竹简的一角已经被烧焦,上面的“和”字,被改成了楚地旧字的“龢”,笔画繁复,和秦篆的简洁截然不同。韩元脸色煞白,后退两步,撞在堆满竹简的架子上,架子上的《吕氏春秋》残卷哗啦啦掉下来,砸在他的脚边。
“不是我……我没有故意改!”韩元的声音带着颤抖,却依旧试图辩解,“是卫真!是卫真死前逼我改的,他说如果我不改,就烧了学宫的典籍库,杀了那些小学士!”
“卫真已经死了,你还想嫁祸他?”鲁先生气得手抖,他捡起案上的一卷旧稿,指着上面的字迹,“这是你三个月前写的《仓颉篇》,上面的‘平’‘安’‘和’都是标准秦篆,怎么卫真一死,你就‘眼睛疼’了?还有这卷修改稿上的墨痕,是今日辰时刚写的,卫真昨夜就死了,他怎么逼你?”
韩元的脸色彻底灰了,他看着围上来的禁军,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短剑,就要往自己心口刺去——项伯眼疾手快,一剑挑飞他的短剑,将人按在地上。禁军上前,用镣铐锁住他的手腕时,从他怀里掉出一枚黑色的玉佩,玉佩上刻着“吕”字,还有一行极小的篆字:“沙丘待变,扶苏为钥”。
“扶苏……”陈墨的心脏骤然缩紧,他捡起玉佩,指尖抚过“扶苏”二字——扶苏是嬴政的长子,此刻正在上郡辅佐蒙恬修长城,吕不韦的后手,竟然和扶苏有关?他抬头看向被按在地上的韩元,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说!‘沙丘待变,扶苏为钥’是什么意思?吕不韦的计划,是不是要利用扶苏?”
韩元的肩膀剧烈颤抖,却咬紧牙关不肯说话。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冯劫的副将捧着一卷染血的手札,快步走进来:“陈先生!项公子!冯将军从骊山秘藏里,找到了这卷吕不韦的手札!秘藏里的九转还魂丹已经取出来了,太医说能解先生的牵机毒,可这手札里的内容……”
陈墨接过手札,泛黄的麻纸上,是吕不韦特有的“蚕头燕尾”笔法,字迹却比晚年时潦草许多,显然是他死前匆忙写就的:“骊火焚宫不成,断脉亦难,终局在沙丘。帝崩之日,以扶苏为钥,启玄宫秘藏,引六国旧部,复吕氏共主……”
“帝崩之日……扶苏为钥……”陈墨的指尖微微发颤,他终于明白,吕不韦的“沙丘之变”,不是针对现在的嬴政,而是针对未来——他算准了嬴政终有一死,算准了扶苏会继承大统,要以扶苏为“钥匙”,打开骊山玄宫的秘藏,里面藏着的,恐怕不止火药,还有六国旧部的联络名册,甚至能动摇大秦根基的“共主”诏书。
韩元听到“沙丘之变”四个字,突然崩溃大哭:“我说!我说!卫真死前告诉我,吕不韦的秘藏里,有一枚‘扶苏’字样的金符,只要金符和扶苏的血结合,就能打开玄宫!我们修改《仓颉篇》,就是为了拖延‘书同文’的进度,让六国旧部有时间联络,等嬴政驾崩,就挟持扶苏,启动沙丘之变!”
陈墨靠在竹简架上,只觉得一阵眩晕——吕不韦的局,竟然布得这么远,从现在的“焚书断脉”,到未来的“沙丘之变”,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大秦的要害上。他看着手里的九转还魂丹——青黑色的丹药泛着微光,是解牵机毒的唯一希望,可解了毒,他要面对的,却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危机,是针对扶苏、针对大秦文脉的阴谋。
“先生,你撑住!太医来了!”项伯扶住摇摇欲坠的陈墨,将丹药递到他面前。陈墨接过丹药,却没有立刻吞下——他看着典籍库案上的《仓颉篇》范本,看着那些被修改过的字迹,看着韩元被禁军押走时绝望的眼神,突然明白,他这条命,不仅是为了“止杀”,为了当下的太平,更是为了守住“书同文”的文脉,为了阻止未来的沙丘之变,为了不让扶苏成为吕不韦的棋子。
就在这时,偏殿传来宫娥的通报:“陈先生!始皇帝陛下请你去大殿,说蒙恬将军从长城送来急报,扶苏公子在郡里发现了携带‘吕’字令牌的密使,似乎在打探长城防线的布防!”
“扶苏那边也有动静……”陈墨的心彻底沉了下去。他将九转还魂丹塞进怀里,扶着项伯的胳膊,一步一步走出典籍库。学宫的院子里,小学士们正围着鲁先生,认真地临摹《仓颉篇》,阳光落在他们握着木简的小手上,“平”字的最后一笔,终于都是标准的“提”,像一排排迎着阳光生长的小树苗。
陈墨看着这一幕,嘴角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他知道,眼前的太平来之不易,未来的危机也迫在眉睫,但只要“书同文”的文脉不断,只要百姓手里的“平”字写得端正,只要扶苏能识破吕不韦的阴谋,大秦就不会倒。
大殿的方向,嬴政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宫门口,他手里握着蒙恬送来的急报,目光落在陈墨身上,带着几分凝重,也带着几分信任——他知道,眼前这个浑身是伤、中了剧毒的人,会和他一起,守住这片即将一统的天下,守住天下百姓的“太平”。
而骊山陵墓的玄宫深处,一枚刻着“扶苏”字样的金符,正静静地躺在青铜匣里,泛着冷光。匣盖上的篆字“帝崩启,沙丘变”,在黑暗中,像一双窥视着大秦未来的眼睛,等着几十年后的那一天,将所有的阴谋,彻底引爆。
陈墨走到嬴政面前,掏出怀里的玉佩和手札,声音虽然虚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吕不韦的阴谋,比我们想的更深。扶苏公子那边有危险,长城防线也可能被六国旧部渗透,我们得立刻派人去上郡,保护扶苏,同时彻查长城沿线的密使——沙丘之变的伏笔,已经开始发芽了。”
嬴政接过玉佩和手札,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字迹,目光望向长城的方向,声音沉稳如石:“寡人知道了。蒙毅已经带着禁军去上郡了,蒙恬也会加强长城的布防。陈墨,你先把丹药吃了,你的身子,是大秦的根基,不能倒。”
陈墨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九转还魂丹,放进嘴里。丹药入口即化,一股清凉的药力顺着喉咙往下走,后背的灼痛感和牵机毒的麻痹感,渐渐减轻了些。他看着大殿外的阳光,看着远处学宫传来的诵读声,心里却清楚——这场为了文脉、为了太平、为了阻止沙丘之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必须活着,一直活到阴谋彻底被粉碎的那一天。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是从胶东郡赶来的斥候,他浑身是汗,手里举着一封染血的密信:“陛下!陈先生!胶东郡急报!田假的残党在郡里发现了一座吕氏旧窖,里面藏着大量的轰天硝,还有一封密信,上面写着‘沙丘之变,胶东为应’!”
“胶东为应……”陈墨的心脏骤然一紧。他抬头看向嬴政,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吕不韦的计划,果然是环环相扣,从骊山到沙丘,从咸阳到胶东,从现在到未来,一张无形的网,正慢慢朝着大秦的根基,收紧。
“先生,你醒了?”项伯的声音陡然轻了,他放下竹简,连忙扶着陈墨坐起来,身后的甲胄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陈墨靠在软垫上,喉咙里的灼痛感减轻了些,却依旧沙哑得厉害:“范本……修订稿,有问题?”他目光落在项伯手里的竹简上,即使视线还有些模糊,也一眼看出了“平”字的异常——那是齐地旧字的写法,是他当年在邯郸教流民学字时,特意纠正过的错误笔画。
项伯点了点头,将竹简递到他面前:“鲁先生说,这卷修订稿是荀卿学派的‘韩元’负责的——就是之前跟着淳于越的那个学士,他说自己‘眼花写错了’,可鲁先生核对了他之前的手稿,‘平’字都是标准秦篆,不可能突然错这么多。”
“韩元……”陈墨的指尖捏紧竹简,牵机毒的麻痹感让他指尖微微发颤,却还是清晰地记得这个名字——韩元早年是淳于越的弟子,淳于越死后,他主动投靠鲁先生,负责《仓颉篇》的抄写和修订,因为字迹工整,还被鲁先生夸赞过“最懂秦篆风骨”。现在想来,他怕是从一开始就潜伏在学宫,等着修改范本,断“书同文”的文脉。
“鲁先生在哪?”陈墨挣扎着想下床,项伯连忙按住他:“先生,你身子还虚,太医说你不能动。鲁先生在学宫典籍库,盯着韩元修订范本,我已经派禁军在库外守着,只要他再改一个字,就立刻拿下。”
陈墨却摇了摇头,扶着项伯的胳膊,勉强站稳:“我得去学宫。韩元敢这么改,肯定有后手——他知道我们在盯着,说不定会故意销毁证据,甚至……烧了正版范本。”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案上放着的九叶清鳞草上——草叶已经有些蔫了,碧绿的汁液顺着叶脉往下滴,落在案上的竹简上,洇出细小的绿痕,“而且,我得亲自看看,他改的字,是不是都对应着‘书同文’的关键笔画,是不是想让百姓慢慢混淆秦篆和六国旧字。”
项伯知道劝不动他,只能扶着他,一步一步挪出偏殿。殿外的宫道上,几个学宫的小学士正抱着竹简往典籍库跑,其中一个孩子手里的木简上,“平”字的最后一笔是明显的“顿”,看到陈墨,孩子连忙停下脚步,举着木简问:“陈先生,这个‘平’字,韩学士说这么写才对,是真的吗?”
陈墨的心猛地一沉。他接过木简,指尖抚过那笔“顿”画,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不对,秦篆的‘平’字,最后一笔要‘提’,像小树苗往上长,这样才是‘平安’的‘平’。韩学士写错了,你以后要按正版范本来写,记住了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攥紧木简,跟着其他学童往典籍库跑。陈墨看着他们的背影,后背的伤口又开始抽痛——如果韩元的修改再晚发现几日,恐怕半个咸阳的百姓,都会学错“平”“安”“和”这些关键字,“书同文”的根基,真的会被慢慢挖空。
学宫典籍库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鲁先生的声音:“韩元,你再仔细看看,这卷范本里的‘安’字,宝盖头下面是‘女’,不是‘子’,你怎么把‘女’写成‘子’了?这是秦篆的基础笔画,你不该写错。”
“鲁先生,我……我最近眼睛疼,看错了。”韩元的声音带着几分慌乱,紧接着是竹简落地的“哗啦”声。陈墨和项伯对视一眼,推门走了进去——典籍库的案上,摊着十几卷《仓颉篇》范本,其中三卷的关键笔画都被修改过,韩元正蹲在地上,试图将一卷写满错字的竹简塞进炭盆里,炭盆里的火苗已经舔到了竹简的边缘,冒出淡淡的青烟。
“住手!”项伯立刻拔出剑,一步冲到炭盆前,将那卷竹简抢了出来——竹简的一角已经被烧焦,上面的“和”字,被改成了楚地旧字的“龢”,笔画繁复,和秦篆的简洁截然不同。韩元脸色煞白,后退两步,撞在堆满竹简的架子上,架子上的《吕氏春秋》残卷哗啦啦掉下来,砸在他的脚边。
“不是我……我没有故意改!”韩元的声音带着颤抖,却依旧试图辩解,“是卫真!是卫真死前逼我改的,他说如果我不改,就烧了学宫的典籍库,杀了那些小学士!”
“卫真已经死了,你还想嫁祸他?”鲁先生气得手抖,他捡起案上的一卷旧稿,指着上面的字迹,“这是你三个月前写的《仓颉篇》,上面的‘平’‘安’‘和’都是标准秦篆,怎么卫真一死,你就‘眼睛疼’了?还有这卷修改稿上的墨痕,是今日辰时刚写的,卫真昨夜就死了,他怎么逼你?”
韩元的脸色彻底灰了,他看着围上来的禁军,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短剑,就要往自己心口刺去——项伯眼疾手快,一剑挑飞他的短剑,将人按在地上。禁军上前,用镣铐锁住他的手腕时,从他怀里掉出一枚黑色的玉佩,玉佩上刻着“吕”字,还有一行极小的篆字:“沙丘待变,扶苏为钥”。
“扶苏……”陈墨的心脏骤然缩紧,他捡起玉佩,指尖抚过“扶苏”二字——扶苏是嬴政的长子,此刻正在上郡辅佐蒙恬修长城,吕不韦的后手,竟然和扶苏有关?他抬头看向被按在地上的韩元,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说!‘沙丘待变,扶苏为钥’是什么意思?吕不韦的计划,是不是要利用扶苏?”
韩元的肩膀剧烈颤抖,却咬紧牙关不肯说话。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冯劫的副将捧着一卷染血的手札,快步走进来:“陈先生!项公子!冯将军从骊山秘藏里,找到了这卷吕不韦的手札!秘藏里的九转还魂丹已经取出来了,太医说能解先生的牵机毒,可这手札里的内容……”
陈墨接过手札,泛黄的麻纸上,是吕不韦特有的“蚕头燕尾”笔法,字迹却比晚年时潦草许多,显然是他死前匆忙写就的:“骊火焚宫不成,断脉亦难,终局在沙丘。帝崩之日,以扶苏为钥,启玄宫秘藏,引六国旧部,复吕氏共主……”
“帝崩之日……扶苏为钥……”陈墨的指尖微微发颤,他终于明白,吕不韦的“沙丘之变”,不是针对现在的嬴政,而是针对未来——他算准了嬴政终有一死,算准了扶苏会继承大统,要以扶苏为“钥匙”,打开骊山玄宫的秘藏,里面藏着的,恐怕不止火药,还有六国旧部的联络名册,甚至能动摇大秦根基的“共主”诏书。
韩元听到“沙丘之变”四个字,突然崩溃大哭:“我说!我说!卫真死前告诉我,吕不韦的秘藏里,有一枚‘扶苏’字样的金符,只要金符和扶苏的血结合,就能打开玄宫!我们修改《仓颉篇》,就是为了拖延‘书同文’的进度,让六国旧部有时间联络,等嬴政驾崩,就挟持扶苏,启动沙丘之变!”
陈墨靠在竹简架上,只觉得一阵眩晕——吕不韦的局,竟然布得这么远,从现在的“焚书断脉”,到未来的“沙丘之变”,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大秦的要害上。他看着手里的九转还魂丹——青黑色的丹药泛着微光,是解牵机毒的唯一希望,可解了毒,他要面对的,却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危机,是针对扶苏、针对大秦文脉的阴谋。
“先生,你撑住!太医来了!”项伯扶住摇摇欲坠的陈墨,将丹药递到他面前。陈墨接过丹药,却没有立刻吞下——他看着典籍库案上的《仓颉篇》范本,看着那些被修改过的字迹,看着韩元被禁军押走时绝望的眼神,突然明白,他这条命,不仅是为了“止杀”,为了当下的太平,更是为了守住“书同文”的文脉,为了阻止未来的沙丘之变,为了不让扶苏成为吕不韦的棋子。
就在这时,偏殿传来宫娥的通报:“陈先生!始皇帝陛下请你去大殿,说蒙恬将军从长城送来急报,扶苏公子在郡里发现了携带‘吕’字令牌的密使,似乎在打探长城防线的布防!”
“扶苏那边也有动静……”陈墨的心彻底沉了下去。他将九转还魂丹塞进怀里,扶着项伯的胳膊,一步一步走出典籍库。学宫的院子里,小学士们正围着鲁先生,认真地临摹《仓颉篇》,阳光落在他们握着木简的小手上,“平”字的最后一笔,终于都是标准的“提”,像一排排迎着阳光生长的小树苗。
陈墨看着这一幕,嘴角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他知道,眼前的太平来之不易,未来的危机也迫在眉睫,但只要“书同文”的文脉不断,只要百姓手里的“平”字写得端正,只要扶苏能识破吕不韦的阴谋,大秦就不会倒。
大殿的方向,嬴政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宫门口,他手里握着蒙恬送来的急报,目光落在陈墨身上,带着几分凝重,也带着几分信任——他知道,眼前这个浑身是伤、中了剧毒的人,会和他一起,守住这片即将一统的天下,守住天下百姓的“太平”。
而骊山陵墓的玄宫深处,一枚刻着“扶苏”字样的金符,正静静地躺在青铜匣里,泛着冷光。匣盖上的篆字“帝崩启,沙丘变”,在黑暗中,像一双窥视着大秦未来的眼睛,等着几十年后的那一天,将所有的阴谋,彻底引爆。
陈墨走到嬴政面前,掏出怀里的玉佩和手札,声音虽然虚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吕不韦的阴谋,比我们想的更深。扶苏公子那边有危险,长城防线也可能被六国旧部渗透,我们得立刻派人去上郡,保护扶苏,同时彻查长城沿线的密使——沙丘之变的伏笔,已经开始发芽了。”
嬴政接过玉佩和手札,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字迹,目光望向长城的方向,声音沉稳如石:“寡人知道了。蒙毅已经带着禁军去上郡了,蒙恬也会加强长城的布防。陈墨,你先把丹药吃了,你的身子,是大秦的根基,不能倒。”
陈墨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九转还魂丹,放进嘴里。丹药入口即化,一股清凉的药力顺着喉咙往下走,后背的灼痛感和牵机毒的麻痹感,渐渐减轻了些。他看着大殿外的阳光,看着远处学宫传来的诵读声,心里却清楚——这场为了文脉、为了太平、为了阻止沙丘之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必须活着,一直活到阴谋彻底被粉碎的那一天。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是从胶东郡赶来的斥候,他浑身是汗,手里举着一封染血的密信:“陛下!陈先生!胶东郡急报!田假的残党在郡里发现了一座吕氏旧窖,里面藏着大量的轰天硝,还有一封密信,上面写着‘沙丘之变,胶东为应’!”
“胶东为应……”陈墨的心脏骤然一紧。他抬头看向嬴政,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吕不韦的计划,果然是环环相扣,从骊山到沙丘,从咸阳到胶东,从现在到未来,一张无形的网,正慢慢朝着大秦的根基,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