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残箭无声藏祸影 降幡空卷故都秋
秦军的营帐在暮色中泛着冷铁般的光泽,中军大帐外的刁斗敲过三更,帐内的烛火却依旧亮着。陈墨躺在铺着干草的军榻上,胸口的箭伤被军医层层包扎,渗血的绷带在烛光下像一条狰狞的赤蛇。他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剧痛,意识在清醒与昏沉间反复拉扯。
“先生又发热了。”嬴政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沙哑,他正用一块浸了冷水的麻布擦拭陈墨的额头,小手微微颤抖。这三天来,他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榻边,曾经清亮的眼眸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疲惫,却更显坚毅。
“公子该去歇息了。”王翦掀开帐帘走进来,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他刚从邯郸城头巡查回来,城墙上的赵军旗帜已尽数换下,秦字黑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却掩不住城内此起彼伏的哭嚎。
嬴政摇摇头,目光始终胶着在陈墨苍白的脸上:“先生不醒,我不睡。”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王将军,那支箭……查到是谁射的了吗?”
王翦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那支射中陈墨的箭簇早已被取下,箭杆上刻着一个极小的“燕”字,箭头淬了见血封喉的鸩毒——若非陈墨穿了墨家特制的软甲,减缓了箭簇深入的速度,恐怕早已性命不保。
“查到一些踪迹。”王翦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衣角,上面绣着半个残缺的“丹”字,“这是在城墙下捡到的,与太子丹的侍童阿草穿的衣物纹样一致。”
嬴政猛地抬头:“是那个阿草?他为什么要杀我?”
“未必是他亲手所射。”帐外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陈墨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嘴唇干裂如焦土,“太子丹……恨秦人入骨,尤其是……恨与秦国沾亲带故的人。”
他想起二十年前,太子丹在邯郸为质时,曾因嬴政母亲赵姬的缘故,被赵国贵族羞辱。那时的丹就曾咬牙切齿地说:“秦赵皆出嬴姓,却相煎何急?他日我若归国,必雪今日之耻!”
“可太子丹不是被李牧押着吗?”嬴政不解。
“李牧已死。”王翦沉声道,“今日清晨,他率残部冲击燕军大营,力战而亡。太子丹……不知所踪。”
陈墨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李牧战死,太子丹失踪,这绝非巧合。他挣扎着想坐起身,却被胸口的剧痛按回榻上:“阿草……找到没有?”
“全城搜捕,尚无踪迹。”王翦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邯郸城破时,府库中丢失了一批匕首和毒药,与箭上的鸩毒同源。”
陈墨闭上眼,脑海中闪过阿草那双看似怯懦的眼睛。那孩子捧着太子丹玉佩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绝非普通侍童该有的模样。他突然想起一事,猛地抓住嬴政的手:“公子还记得……阿草说过,太子丹被关押时,常与一个燕国使者密谈?”
嬴政点头:“他说那使者总穿黑衣,说话带辽东口音。”
“辽东……”陈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是荆轲!”
王翦和嬴政皆是一惊。荆轲之名,在六国间早已传开,此人好读书击剑,曾漫游天下,据说剑术通神,更兼智谋过人,是太子丹最倚重的门客。
“他要杀的不是公子。”陈墨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是我!”
当年长平之战后,他曾奉吕不韦之命,暗中接触过太子丹,劝其归秦为质,却被荆轲当众驳斥,两人因此结下旧怨。荆轲若在邯郸,必知他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人物,杀他远比杀嬴政更能动摇秦国根基。
“来人!”王翦猛地转身,“传令下去,封锁所有城门,严查黑衣佩剑者,凡辽东口音者,一律扣押!”
帐外的亲兵领命而去,帐内却陷入了沉默。烛火摇曳中,嬴政突然开口:“先生,赵王迁已经降了,对吗?”
“是。”王翦接过话头,“今日午时,他在邯郸宫前献上了传国玉玺,降幡已插上了城头。”
嬴政走到帐边,掀起帘角望向邯郸城的方向。夜色中的城池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只有零星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那是秦军巡逻的火把。他想起幼时在邯郸街头,赵人对他们母子的欺凌;想起母亲为了保护他,不得不对赵人卑躬屈膝;想起陈墨一次次从危难中救他脱险……
“降了,就不用再打仗了吧?”少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陈墨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这个生于邯郸的孩子,亲眼见证了太多战乱与苦难,他对和平的渴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可他更清楚,统一天下的道路,注定还要浸染更多鲜血。
“还没。”陈墨轻声道,“燕国、楚国、齐国……还有很多国家等着我们去收服。”
嬴政转过身,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怯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坚定:“等先生好了,我们一起去咸阳。我要学先生的机关术,学王翦将军的兵法,将来……我要让天下人都不再打仗。”
王翦看着少年眼中的光芒,突然想起多年前,他也曾在少年嬴政的父亲异人眼中见过同样的光芒。那是一种属于嬴氏血脉的野心与抱负,足以燎原。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亲兵匆匆进来禀报:“将军,李牧的残部在城西作乱,烧了粮仓!”
王翦脸色一沉:“废物!连这点乱兵都看不住?”
“不是乱兵。”亲兵急道,“是李牧的女儿李罗敷,她带着数百狼牙卫,打着‘复赵’的旗号,正在煽动百姓反抗!”
陈墨心中一动。李罗敷?他曾在飞鸢上见过那个女子,一身红衣,骑术精湛,箭法更是百步穿杨,据说深得李牧真传。她若起事,必会让刚刚平定的邯郸再次陷入混乱。
“我去!”嬴政突然道。
王翦刚要反对,却被陈墨拦住了。陈墨对嬴政道:“你去告诉她,李牧将军的尸身,秦军会以王侯之礼安葬,赵氏宗庙也会妥善保护,绝不动百姓分毫。”他顿了顿,“告诉她,识时务者为俊杰,抵抗只会让更多赵人丧命。”
嬴政点头,转身就要走,却被陈墨叫住:“带上这个。”陈墨解下腰间的玉佩,那是秦王赐给他的信物,“见此佩,如见秦王。”
嬴政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大步走出了营帐。
看着少年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王翦担忧道:“太史令,公子年幼,恐难服众啊。”
陈墨微微一笑:“他是秦国王子,更是在邯郸长大的孩子。赵人对他,总有几分特殊的感情。况且……”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李罗敷虽是女子,却深明大义,她不会让父亲用性命守护的赵国,毁在自己手里。”
事实正如陈墨所料。半个时辰后,城西的火光渐渐熄灭。亲兵回报,李罗敷见到嬴政的玉佩后,沉默了许久,最终解散了狼牙卫,自己则拔剑自刎,以身殉国。
“可惜了。”王翦叹息道,“如此忠勇女子,竟落得这般下场。”
陈墨却望着邯郸城的方向,久久不语。他知道,李罗敷的死,只是赵国灭亡的一个注脚。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三日后,陈墨的伤势终于有所好转,能够勉强下床行走。他第一件事便是去见赵王迁。这位亡国之君被软禁在昔日的邯郸宫中,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挥之不去的颓唐。
“陈太史今日前来,是要取孤的性命吗?”赵王迁端着酒杯,酒液洒了一身也浑然不觉。
陈墨看着他,突然觉得有些可笑。这个曾经的赵王,坐拥赵国千里江山,却整日沉迷酒色,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真是可悲又可恨。
“大王多虑了。”陈墨淡淡道,“秦王有令,只要大王安分守己,便可在咸阳安度余生。”
赵王迁冷笑一声:“安度余生?不过是阶下囚罢了。”他突然凑近陈墨,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陈太史可知,那支射向秦国王子的箭,是谁的手笔?”
陈墨心中一紧:“大王知道?”
赵王迁灌了一口酒,醉醺醺地笑道:“孤不仅知道,还见过那个人。他穿黑衣,带匕首,说话……带辽东口音。”
果然是荆轲!陈墨的心跳骤然加速:“他在哪?”
“他说……要去咸阳,给秦王送一份大礼。”赵王迁的笑容越来越诡异,“一份能让秦国……万劫不复的大礼。”
陈墨猛地站起身,胸口的伤口因激动而再次渗血:“他什么时候走的?”
“就在……李牧战死的那天。”赵王迁的声音越来越低,最终醉倒在案几上,嘴里还喃喃着,“赵国亡了……孤也该去陪列祖列宗了……”
陈墨冲出邯郸宫,翻身上马,直奔秦军大营。他知道,荆轲此去咸阳,必是为了行刺秦王。以荆轲的剑术和智谋,秦王恐怕凶多吉少。
赶到大营时,王翦正在点兵。看到陈墨策马而来,他连忙迎上去:“太史令,何事如此匆忙?”
“荆轲去了咸阳!”陈墨翻身下马,声音因急促而嘶哑,“他要刺杀秦王!”
王翦脸色骤变:“什么?!”
“快!派快马去咸阳报信!”陈墨抓住王翦的手臂,“一定要赶在荆轲前面!”
王翦不敢怠慢,立刻传令下去,挑选十名最精锐的骑兵,携带他的亲笔信,星夜兼程赶往咸阳。
看着快马消失在远方,陈墨才松了口气。他知道,从邯郸到咸阳,快马也需十日路程,而荆轲一行人行踪隐秘,未必会走官道,胜负难料。
就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件东西:“将军,太史令,这是在李罗敷的尸身上发现的。”
那是一块绣着狼头的手帕,上面用鲜血写着一行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荆卿此去,必取嬴政项上首级!”
陈墨看着那行血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李罗敷与荆轲竟也有联系!这说明,太子丹的刺杀计划,早已在赵国埋下了伏笔。
“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太子丹。”王翦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
陈墨点头,目光望向咸阳的方向。那里是秦国的都城,是统一天下的核心,也是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心。
他不知道,此刻的咸阳,早已暗流涌动。吕不韦正在府中宴请宾客,席间却有人悄声议论着邯郸传来的消息;李斯在书房中奋笔疾书,他写给秦王的奏折里,隐隐提到了对燕国的担忧;而秦王嬴政,正站在章台宫的高台上,望着东方,眼中闪烁着期待与野心。
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而那支射向嬴政的冷箭,不过是这场风暴的前奏。
邯郸城头的降幡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落幕。可陈墨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荆轲的匕首,已经出鞘。
而咸阳的命运,将在十日后见分晓。
秦军的营帐在暮色中泛着冷铁般的光泽,中军大帐外的刁斗敲过三更,帐内的烛火却依旧亮着。陈墨躺在铺着干草的军榻上,胸口的箭伤被军医层层包扎,渗血的绷带在烛光下像一条狰狞的赤蛇。他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剧痛,意识在清醒与昏沉间反复拉扯。
“先生又发热了。”嬴政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沙哑,他正用一块浸了冷水的麻布擦拭陈墨的额头,小手微微颤抖。这三天来,他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榻边,曾经清亮的眼眸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疲惫,却更显坚毅。
“公子该去歇息了。”王翦掀开帐帘走进来,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他刚从邯郸城头巡查回来,城墙上的赵军旗帜已尽数换下,秦字黑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却掩不住城内此起彼伏的哭嚎。
嬴政摇摇头,目光始终胶着在陈墨苍白的脸上:“先生不醒,我不睡。”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王将军,那支箭……查到是谁射的了吗?”
王翦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那支射中陈墨的箭簇早已被取下,箭杆上刻着一个极小的“燕”字,箭头淬了见血封喉的鸩毒——若非陈墨穿了墨家特制的软甲,减缓了箭簇深入的速度,恐怕早已性命不保。
“查到一些踪迹。”王翦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衣角,上面绣着半个残缺的“丹”字,“这是在城墙下捡到的,与太子丹的侍童阿草穿的衣物纹样一致。”
嬴政猛地抬头:“是那个阿草?他为什么要杀我?”
“未必是他亲手所射。”帐外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陈墨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嘴唇干裂如焦土,“太子丹……恨秦人入骨,尤其是……恨与秦国沾亲带故的人。”
他想起二十年前,太子丹在邯郸为质时,曾因嬴政母亲赵姬的缘故,被赵国贵族羞辱。那时的丹就曾咬牙切齿地说:“秦赵皆出嬴姓,却相煎何急?他日我若归国,必雪今日之耻!”
“可太子丹不是被李牧押着吗?”嬴政不解。
“李牧已死。”王翦沉声道,“今日清晨,他率残部冲击燕军大营,力战而亡。太子丹……不知所踪。”
陈墨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李牧战死,太子丹失踪,这绝非巧合。他挣扎着想坐起身,却被胸口的剧痛按回榻上:“阿草……找到没有?”
“全城搜捕,尚无踪迹。”王翦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邯郸城破时,府库中丢失了一批匕首和毒药,与箭上的鸩毒同源。”
陈墨闭上眼,脑海中闪过阿草那双看似怯懦的眼睛。那孩子捧着太子丹玉佩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绝非普通侍童该有的模样。他突然想起一事,猛地抓住嬴政的手:“公子还记得……阿草说过,太子丹被关押时,常与一个燕国使者密谈?”
嬴政点头:“他说那使者总穿黑衣,说话带辽东口音。”
“辽东……”陈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是荆轲!”
王翦和嬴政皆是一惊。荆轲之名,在六国间早已传开,此人好读书击剑,曾漫游天下,据说剑术通神,更兼智谋过人,是太子丹最倚重的门客。
“他要杀的不是公子。”陈墨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是我!”
当年长平之战后,他曾奉吕不韦之命,暗中接触过太子丹,劝其归秦为质,却被荆轲当众驳斥,两人因此结下旧怨。荆轲若在邯郸,必知他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人物,杀他远比杀嬴政更能动摇秦国根基。
“来人!”王翦猛地转身,“传令下去,封锁所有城门,严查黑衣佩剑者,凡辽东口音者,一律扣押!”
帐外的亲兵领命而去,帐内却陷入了沉默。烛火摇曳中,嬴政突然开口:“先生,赵王迁已经降了,对吗?”
“是。”王翦接过话头,“今日午时,他在邯郸宫前献上了传国玉玺,降幡已插上了城头。”
嬴政走到帐边,掀起帘角望向邯郸城的方向。夜色中的城池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只有零星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那是秦军巡逻的火把。他想起幼时在邯郸街头,赵人对他们母子的欺凌;想起母亲为了保护他,不得不对赵人卑躬屈膝;想起陈墨一次次从危难中救他脱险……
“降了,就不用再打仗了吧?”少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陈墨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这个生于邯郸的孩子,亲眼见证了太多战乱与苦难,他对和平的渴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可他更清楚,统一天下的道路,注定还要浸染更多鲜血。
“还没。”陈墨轻声道,“燕国、楚国、齐国……还有很多国家等着我们去收服。”
嬴政转过身,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怯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坚定:“等先生好了,我们一起去咸阳。我要学先生的机关术,学王翦将军的兵法,将来……我要让天下人都不再打仗。”
王翦看着少年眼中的光芒,突然想起多年前,他也曾在少年嬴政的父亲异人眼中见过同样的光芒。那是一种属于嬴氏血脉的野心与抱负,足以燎原。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亲兵匆匆进来禀报:“将军,李牧的残部在城西作乱,烧了粮仓!”
王翦脸色一沉:“废物!连这点乱兵都看不住?”
“不是乱兵。”亲兵急道,“是李牧的女儿李罗敷,她带着数百狼牙卫,打着‘复赵’的旗号,正在煽动百姓反抗!”
陈墨心中一动。李罗敷?他曾在飞鸢上见过那个女子,一身红衣,骑术精湛,箭法更是百步穿杨,据说深得李牧真传。她若起事,必会让刚刚平定的邯郸再次陷入混乱。
“我去!”嬴政突然道。
王翦刚要反对,却被陈墨拦住了。陈墨对嬴政道:“你去告诉她,李牧将军的尸身,秦军会以王侯之礼安葬,赵氏宗庙也会妥善保护,绝不动百姓分毫。”他顿了顿,“告诉她,识时务者为俊杰,抵抗只会让更多赵人丧命。”
嬴政点头,转身就要走,却被陈墨叫住:“带上这个。”陈墨解下腰间的玉佩,那是秦王赐给他的信物,“见此佩,如见秦王。”
嬴政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大步走出了营帐。
看着少年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王翦担忧道:“太史令,公子年幼,恐难服众啊。”
陈墨微微一笑:“他是秦国王子,更是在邯郸长大的孩子。赵人对他,总有几分特殊的感情。况且……”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李罗敷虽是女子,却深明大义,她不会让父亲用性命守护的赵国,毁在自己手里。”
事实正如陈墨所料。半个时辰后,城西的火光渐渐熄灭。亲兵回报,李罗敷见到嬴政的玉佩后,沉默了许久,最终解散了狼牙卫,自己则拔剑自刎,以身殉国。
“可惜了。”王翦叹息道,“如此忠勇女子,竟落得这般下场。”
陈墨却望着邯郸城的方向,久久不语。他知道,李罗敷的死,只是赵国灭亡的一个注脚。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三日后,陈墨的伤势终于有所好转,能够勉强下床行走。他第一件事便是去见赵王迁。这位亡国之君被软禁在昔日的邯郸宫中,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挥之不去的颓唐。
“陈太史今日前来,是要取孤的性命吗?”赵王迁端着酒杯,酒液洒了一身也浑然不觉。
陈墨看着他,突然觉得有些可笑。这个曾经的赵王,坐拥赵国千里江山,却整日沉迷酒色,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真是可悲又可恨。
“大王多虑了。”陈墨淡淡道,“秦王有令,只要大王安分守己,便可在咸阳安度余生。”
赵王迁冷笑一声:“安度余生?不过是阶下囚罢了。”他突然凑近陈墨,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陈太史可知,那支射向秦国王子的箭,是谁的手笔?”
陈墨心中一紧:“大王知道?”
赵王迁灌了一口酒,醉醺醺地笑道:“孤不仅知道,还见过那个人。他穿黑衣,带匕首,说话……带辽东口音。”
果然是荆轲!陈墨的心跳骤然加速:“他在哪?”
“他说……要去咸阳,给秦王送一份大礼。”赵王迁的笑容越来越诡异,“一份能让秦国……万劫不复的大礼。”
陈墨猛地站起身,胸口的伤口因激动而再次渗血:“他什么时候走的?”
“就在……李牧战死的那天。”赵王迁的声音越来越低,最终醉倒在案几上,嘴里还喃喃着,“赵国亡了……孤也该去陪列祖列宗了……”
陈墨冲出邯郸宫,翻身上马,直奔秦军大营。他知道,荆轲此去咸阳,必是为了行刺秦王。以荆轲的剑术和智谋,秦王恐怕凶多吉少。
赶到大营时,王翦正在点兵。看到陈墨策马而来,他连忙迎上去:“太史令,何事如此匆忙?”
“荆轲去了咸阳!”陈墨翻身下马,声音因急促而嘶哑,“他要刺杀秦王!”
王翦脸色骤变:“什么?!”
“快!派快马去咸阳报信!”陈墨抓住王翦的手臂,“一定要赶在荆轲前面!”
王翦不敢怠慢,立刻传令下去,挑选十名最精锐的骑兵,携带他的亲笔信,星夜兼程赶往咸阳。
看着快马消失在远方,陈墨才松了口气。他知道,从邯郸到咸阳,快马也需十日路程,而荆轲一行人行踪隐秘,未必会走官道,胜负难料。
就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件东西:“将军,太史令,这是在李罗敷的尸身上发现的。”
那是一块绣着狼头的手帕,上面用鲜血写着一行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荆卿此去,必取嬴政项上首级!”
陈墨看着那行血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李罗敷与荆轲竟也有联系!这说明,太子丹的刺杀计划,早已在赵国埋下了伏笔。
“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太子丹。”王翦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
陈墨点头,目光望向咸阳的方向。那里是秦国的都城,是统一天下的核心,也是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心。
他不知道,此刻的咸阳,早已暗流涌动。吕不韦正在府中宴请宾客,席间却有人悄声议论着邯郸传来的消息;李斯在书房中奋笔疾书,他写给秦王的奏折里,隐隐提到了对燕国的担忧;而秦王嬴政,正站在章台宫的高台上,望着东方,眼中闪烁着期待与野心。
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而那支射向嬴政的冷箭,不过是这场风暴的前奏。
邯郸城头的降幡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落幕。可陈墨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荆轲的匕首,已经出鞘。
而咸阳的命运,将在十日后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