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过了一个月。
京城,已经习惯了《京师快报》的存在。
它就像空气和水,融入了这座巨大城市的日常生活。孩童们在胡同里,玩起了“神探狄仁杰”的游戏;主妇们在井边闲聊,会下意识地提醒邻居“水要烧开”;就连国子监的辩论,也时常会引用“苏先生格物说”里的某个新奇观点。
严嵩挑起的那场舆论风暴,早已烟消云散,甚至被人遗忘。没有人再提“清河妖术”,取而代之的,是对下一期《黄金案》情节的热切期盼。
苏明理,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京城的每一个毛孔。
而在西苑,嘉靖皇帝的身体,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他停服丹药已一月有余,每日坚持吐纳锻炼,辅以苏明理和太医院精心调制的药膳。他原本有些灰败的面色,如今已是红润光泽,精力远胜往昔。甚至连那常年戴在头上的紫金冠,他都觉得有些重了,偶尔会摘下来,让头发透透气。
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他对苏明理的信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这一日,一匹快马,蹄上带着未干的泥浆,从京城西门一路疾驰,最终,停在了苏府门前。
信使翻身下马,从怀中掏出两个用火漆密封的牛皮信封,恭敬地交给了闻讯而出的苏明德。
“大掌柜,清河县八百里加急!”
苏明德的心,猛地一跳。他认得这信封,是致知堂的最高等级密信。
他不敢怠慢,立刻拿着信,亲自进宫,求见苏明理。
万寿宫偏殿,苏明理拆开了属于他的那封信。信,是赵德芳的亲笔。
信中,赵德芳的字迹,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详细汇报了过去一个月,清河县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完全遵照了苏明理的“三步走”方略。官府出面安抚,成立织造行会,用公道的价格收购旧纺车,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民乱,消弭于无形。
紧接着,格物院开办的“纺织技工学习班”,成了全县最热门的地方。那些失业的纺工,在见识到八锭纺车的恐怖效率和学会操作之后,再无半分怨言,反而成了新技术的忠实拥趸。
而当刘明宇,按照苏明理的第二封信,成功造出那台以水力驱动的“六十四锭大纺车”时,整个清河县,都沸腾了!
赵德芳在信中,用颤抖的笔触写道:“……其势如奔雷,其声如龙吟。一日一夜,所产棉纱,足抵旧时百人之功!工部派来查验之官吏,见此神物,目瞪口呆,以为鬼神造物,竟当场下拜……”
“……如今,清河县所有布行,皆已入会。沿河两岸,水车林立,纺车不绝。棉纱产量,十倍于昔。商贾云集,税入激增。单单一月之税,已超过去岁半年之总和!下官斗胆预言,若此法推行,不出三年,清河一县之税,可比肩一州!”
苏明理缓缓放下信,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成了。
他的“清河模式”,成了。
他对面,苏明德也看完了刘明宇写给他的那封信。那封信里,没有赵德芳的文采飞扬,只有一连串冰冷而惊人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像一把重锤,敲击着苏明德的心脏。
“明理……”苏明德的声音,带着一丝梦呓般的颤抖,“我们……我们这是……造出了一个聚宝盆啊!”
“不。”苏明理的眼中,闪烁着比星辰更亮的光芒,“大哥,我们造出的,不是聚宝盆。”
“而是一个,足以改变大周,乃至改变这个时代的,引擎!”
他将赵德芳的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入袖中。
“大哥,你在府中等我消息。”
“你要去哪?”
“去见陛下。”苏明理的脸上,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东风,已经从清河县,吹到京城了。是时候,让陛下亲眼看一看,这股风,究竟有多大了。”
丹房。
嘉靖皇帝刚刚结束了下午的“五禽戏”练习,正品着一杯由太医院特制的,安神养心的花茶。
“先生来了。”看到苏明リ进来,他心情甚好地招了招手。
“学生,特来为陛下献上一份贺礼。”苏明理躬身说道。
“哦?何喜之有啊?”
“此喜,非学生之喜,亦非个人之喜,乃是陛下您治下,国泰民安,格物致知,初见成效之喜。”
苏明理先是戴上了一顶高帽,然后,才将赵德芳的信,双手呈上。
“此乃清河知县赵德芳,呈于陛下的密奏。请陛下御览。”
嘉靖皇帝有些疑惑地接过信。对于一个边远小县的奏报,他本没有太大兴趣。
但当他展开信纸,目光扫过那一行行激动的文字时,他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化。
从平静,到惊讶,再到……难以置信的震撼!
“一日之产,抵百人之功?”
“一月之税,超半年之和?”
“一县之税,可比肩一州?!”
嘉靖皇帝猛地站起身,手中的信纸,因为激动而簌簌发抖。他死死地盯着苏明理,眼中满是血丝:“先生!这……这信中所言,可都属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陛下,字字属实,绝无半分夸大。”苏明理平静地回答。
“神物!真是神物啊!”嘉靖皇帝在丹房内来回踱步,脸上的狂喜,溢于言表,“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先生的‘格物’之学,是真正可以经世济民,点石成金的大道!”
他忽然停下脚步,一把抓住苏明理的肩膀,眼神炽热得吓人。
“先生!有了此物,我大周国库,何愁不丰?!国库丰盈,朕的修道大业,何愁不成?!”
他想的,依旧是他的长生。
但这一次,苏明理知道,他的长生梦,终于和这个国家的命脉,和最底层的生产力,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陛下圣明。”苏明理顺势说道,“格物之学,上可以助陛下修身养性,探求大道。下可以富国强兵,安济万民。清河县,只是一个开始。”
“说得好!”嘉靖皇帝龙心大悦到了极点,“先生,你便是朕的张良,朕的诸葛孔明!不!他们,又岂能与先生相提并论!”
他激动地来回踱步,脑中飞速地思考着。
片刻之后,他猛地站定,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神采。
他看着苏明理,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帝王的口吻,下达了一道,足以让整个大周朝堂,都为之震动的旨意。
“传旨内阁!”
“着,于工部之下,增设‘格物总局’,总领天下格物营造之事!局中官员,不拘一格,凡有奇技淫巧之士,皆可录用!”
“命,苏明理,以翰林院待诏之身,兼任‘格物总局’……第一任,督办!”
“朕,要你,将清河县的奇迹,给朕,复制到整个大周!”
京城,已经习惯了《京师快报》的存在。
它就像空气和水,融入了这座巨大城市的日常生活。孩童们在胡同里,玩起了“神探狄仁杰”的游戏;主妇们在井边闲聊,会下意识地提醒邻居“水要烧开”;就连国子监的辩论,也时常会引用“苏先生格物说”里的某个新奇观点。
严嵩挑起的那场舆论风暴,早已烟消云散,甚至被人遗忘。没有人再提“清河妖术”,取而代之的,是对下一期《黄金案》情节的热切期盼。
苏明理,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京城的每一个毛孔。
而在西苑,嘉靖皇帝的身体,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他停服丹药已一月有余,每日坚持吐纳锻炼,辅以苏明理和太医院精心调制的药膳。他原本有些灰败的面色,如今已是红润光泽,精力远胜往昔。甚至连那常年戴在头上的紫金冠,他都觉得有些重了,偶尔会摘下来,让头发透透气。
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他对苏明理的信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这一日,一匹快马,蹄上带着未干的泥浆,从京城西门一路疾驰,最终,停在了苏府门前。
信使翻身下马,从怀中掏出两个用火漆密封的牛皮信封,恭敬地交给了闻讯而出的苏明德。
“大掌柜,清河县八百里加急!”
苏明德的心,猛地一跳。他认得这信封,是致知堂的最高等级密信。
他不敢怠慢,立刻拿着信,亲自进宫,求见苏明理。
万寿宫偏殿,苏明理拆开了属于他的那封信。信,是赵德芳的亲笔。
信中,赵德芳的字迹,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详细汇报了过去一个月,清河县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完全遵照了苏明理的“三步走”方略。官府出面安抚,成立织造行会,用公道的价格收购旧纺车,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民乱,消弭于无形。
紧接着,格物院开办的“纺织技工学习班”,成了全县最热门的地方。那些失业的纺工,在见识到八锭纺车的恐怖效率和学会操作之后,再无半分怨言,反而成了新技术的忠实拥趸。
而当刘明宇,按照苏明理的第二封信,成功造出那台以水力驱动的“六十四锭大纺车”时,整个清河县,都沸腾了!
赵德芳在信中,用颤抖的笔触写道:“……其势如奔雷,其声如龙吟。一日一夜,所产棉纱,足抵旧时百人之功!工部派来查验之官吏,见此神物,目瞪口呆,以为鬼神造物,竟当场下拜……”
“……如今,清河县所有布行,皆已入会。沿河两岸,水车林立,纺车不绝。棉纱产量,十倍于昔。商贾云集,税入激增。单单一月之税,已超过去岁半年之总和!下官斗胆预言,若此法推行,不出三年,清河一县之税,可比肩一州!”
苏明理缓缓放下信,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成了。
他的“清河模式”,成了。
他对面,苏明德也看完了刘明宇写给他的那封信。那封信里,没有赵德芳的文采飞扬,只有一连串冰冷而惊人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像一把重锤,敲击着苏明德的心脏。
“明理……”苏明德的声音,带着一丝梦呓般的颤抖,“我们……我们这是……造出了一个聚宝盆啊!”
“不。”苏明理的眼中,闪烁着比星辰更亮的光芒,“大哥,我们造出的,不是聚宝盆。”
“而是一个,足以改变大周,乃至改变这个时代的,引擎!”
他将赵德芳的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入袖中。
“大哥,你在府中等我消息。”
“你要去哪?”
“去见陛下。”苏明理的脸上,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东风,已经从清河县,吹到京城了。是时候,让陛下亲眼看一看,这股风,究竟有多大了。”
丹房。
嘉靖皇帝刚刚结束了下午的“五禽戏”练习,正品着一杯由太医院特制的,安神养心的花茶。
“先生来了。”看到苏明リ进来,他心情甚好地招了招手。
“学生,特来为陛下献上一份贺礼。”苏明理躬身说道。
“哦?何喜之有啊?”
“此喜,非学生之喜,亦非个人之喜,乃是陛下您治下,国泰民安,格物致知,初见成效之喜。”
苏明理先是戴上了一顶高帽,然后,才将赵德芳的信,双手呈上。
“此乃清河知县赵德芳,呈于陛下的密奏。请陛下御览。”
嘉靖皇帝有些疑惑地接过信。对于一个边远小县的奏报,他本没有太大兴趣。
但当他展开信纸,目光扫过那一行行激动的文字时,他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化。
从平静,到惊讶,再到……难以置信的震撼!
“一日之产,抵百人之功?”
“一月之税,超半年之和?”
“一县之税,可比肩一州?!”
嘉靖皇帝猛地站起身,手中的信纸,因为激动而簌簌发抖。他死死地盯着苏明理,眼中满是血丝:“先生!这……这信中所言,可都属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陛下,字字属实,绝无半分夸大。”苏明理平静地回答。
“神物!真是神物啊!”嘉靖皇帝在丹房内来回踱步,脸上的狂喜,溢于言表,“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先生的‘格物’之学,是真正可以经世济民,点石成金的大道!”
他忽然停下脚步,一把抓住苏明理的肩膀,眼神炽热得吓人。
“先生!有了此物,我大周国库,何愁不丰?!国库丰盈,朕的修道大业,何愁不成?!”
他想的,依旧是他的长生。
但这一次,苏明理知道,他的长生梦,终于和这个国家的命脉,和最底层的生产力,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陛下圣明。”苏明理顺势说道,“格物之学,上可以助陛下修身养性,探求大道。下可以富国强兵,安济万民。清河县,只是一个开始。”
“说得好!”嘉靖皇帝龙心大悦到了极点,“先生,你便是朕的张良,朕的诸葛孔明!不!他们,又岂能与先生相提并论!”
他激动地来回踱步,脑中飞速地思考着。
片刻之后,他猛地站定,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神采。
他看着苏明理,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帝王的口吻,下达了一道,足以让整个大周朝堂,都为之震动的旨意。
“传旨内阁!”
“着,于工部之下,增设‘格物总局’,总领天下格物营造之事!局中官员,不拘一格,凡有奇技淫巧之士,皆可录用!”
“命,苏明理,以翰林院待诏之身,兼任‘格物总局’……第一任,督办!”
“朕,要你,将清河县的奇迹,给朕,复制到整个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