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理的一番话,振聋发聩!
刘明宇只觉得浑身的热血都涌上了头顶。
“军国重器”四个字,像一柄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他一直因自己无法在科举上有所成就而自卑,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可此刻,老师却为他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甚至可能比科举更加波澜壮阔的道路!
他看着桌上的木块、图纸和尺子,眼神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渴望”的火焰。
“弟子……弟子明白了!”
刘明宇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弟子,谨遵师命!”
他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迷茫,拿起尺子和纸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那堆木块的研究之中。
他画下的第一笔,虽然还有些生涩,却无比的专注、无比的认真。
苏明理站在一旁,看着他那副前所未有的专注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一颗名为“实学”的种子,已经在这位开山大弟子的心中,成功地生根发芽了。
在苏明理为刘明宇量身定制教学计划的同时,关于苏家书坊的筹备工作,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这件事,苏明理想当然地交给了大哥苏明德。
经过回乡“施恩”一事,苏明德的自信心和处事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听从安排的淳朴农民,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将事情办得更妥当。
“二郎,我想过了,”晚饭后,苏明德主动找到了苏明理,“这开书坊,头一件事,就是选址。咱们清河县,读书人最多的地方,莫过于县学左近。”
“那儿的书铺、笔墨铺子也多,虽说有竞争,但人流量大,不愁没生意。”
苏明理赞许地点点头:“大哥所言极是。”
“其次,是咱们书坊的名字。”苏明德继续道,“我想着,不能叫什么‘苏氏书坊’,太俗气。二郎你是‘小三元’,是读书人的楷模,咱们的书坊,得配得上你的名声。”
“哦?那大哥有何高见?”苏明理饶有兴致地问道。
“我斗胆想了两个。”
苏明德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一个叫‘三元书屋’,直接点出你的功名,响亮,好记。另一个……是我想起你那天教导刘公子时说的‘格物致知’,我觉得这四个字很有道理,不如就叫‘致知堂’,显得有学问,有内涵。”
苏明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想到,大哥竟能有如此见地。
“三元书屋”固然响亮,却失之张扬,容易引人嫉恨。
而“致知堂”,不仅立意高远,更与他未来要推行的“实学”理念不谋而合。
“大哥,就叫‘致知堂’!”
苏明理当即拍板,“这个名字,好!非常好!”
得到二弟的肯定,苏明德备受鼓舞,他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第三个想法,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最后,就是咱们书坊卖什么。县城里那些书铺,卖的无非是四书五经、各种经义策论的选本。”
“咱们若是也卖这些,一来货源不好找,二来也争不过那些老店。”
“我的想法是,咱们得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苏明德的眼睛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二郎你不是写字又快又好吗?我听人说,如今市面上最流行的,是一些名家点评过的经义集注。咱们能不能……自己印?”
“由你来亲自圈点、批注那些经典的八股范文,甚至是县试、府试、院试的优等卷。”
“以你‘小三元’的身份,来点评这些文章,告诉那些学子,文章好在哪里,该如何写,才能得考官青睐。”
“这样的书,别家绝对没有!一旦印出来,还愁卖不出去?”
苏明理彻底被大哥的想法震撼了。
他一直以为苏明德只是一个忠厚的执行者。
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具备了如此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市场洞察力!
这哪里还是那个木讷的庄稼汉?
这分明就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奇才!
“大哥……”苏明理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看着他,“你这个想法,价值千金!”
他不仅想到了要卖独家产品,还想到了利用苏明理“小三元”这个最大的IP,进行品牌赋能。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何愁“致知堂”不能一炮而红?
“这……这都是二郎你平日里潜移默化教的。”苏明德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苏明理摇摇头,语气无比认真,“这是大哥你自己的本事。”
“大哥,这‘致知堂’,从选址、装修,到采买、经营,我便全权交给你了。”
“需要用钱,只管跟娘说。需要我出面,或是需要我写什么东西,你也只管开口。”
他扶着苏明德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道:“我相信你,一定能把它办好。”
这一刻,兄弟二人相视而笑。
一种名为“信任”与“默契”的情感,在他们之间无声地流淌。
就在苏家兄弟为“致知堂”擘画蓝图的时候,刘县丞刘文正,提着两盒精致的点心,登门拜访了。
他实在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自打儿子拜了苏明理为师,已经过去了好几天。
这几天里,刘明宇每天早出晚归。
回家后便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捣鼓着一些木头零件,时而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想。
竟连最喜欢的斗鸡走狗之事都抛在了脑后。
这种转变让刘文正感到欣喜,却也更加好奇。
他实在想不明白,这位年仅八岁的苏小三元,到底用了什么神仙手段,能让他那顽劣的儿子脱胎换骨。
“明理贤侄,”客厅里,刘文正品着茶,亲切地笑道,“近来犬子,多亏你费心了。不知……他的学业,可有进益?”
他问得十分委婉,生怕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苏明理微微一笑,从容答道:“刘叔叔言重了。明宇兄并非顽劣,而是璞玉未琢。”
“他的天赋,不在圣贤文章,而在格物之道。”
他将自己对刘明宇的教学方法,简略地介绍了一遍。
他并未说什么“实学”的大道理,只说是引导他从身边的小物件入手,探究其原理,锻炼其耐心和专注力。
刘文正听得是一愣一愣的。
刘明宇只觉得浑身的热血都涌上了头顶。
“军国重器”四个字,像一柄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他一直因自己无法在科举上有所成就而自卑,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可此刻,老师却为他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甚至可能比科举更加波澜壮阔的道路!
他看着桌上的木块、图纸和尺子,眼神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渴望”的火焰。
“弟子……弟子明白了!”
刘明宇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弟子,谨遵师命!”
他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迷茫,拿起尺子和纸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那堆木块的研究之中。
他画下的第一笔,虽然还有些生涩,却无比的专注、无比的认真。
苏明理站在一旁,看着他那副前所未有的专注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一颗名为“实学”的种子,已经在这位开山大弟子的心中,成功地生根发芽了。
在苏明理为刘明宇量身定制教学计划的同时,关于苏家书坊的筹备工作,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这件事,苏明理想当然地交给了大哥苏明德。
经过回乡“施恩”一事,苏明德的自信心和处事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听从安排的淳朴农民,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将事情办得更妥当。
“二郎,我想过了,”晚饭后,苏明德主动找到了苏明理,“这开书坊,头一件事,就是选址。咱们清河县,读书人最多的地方,莫过于县学左近。”
“那儿的书铺、笔墨铺子也多,虽说有竞争,但人流量大,不愁没生意。”
苏明理赞许地点点头:“大哥所言极是。”
“其次,是咱们书坊的名字。”苏明德继续道,“我想着,不能叫什么‘苏氏书坊’,太俗气。二郎你是‘小三元’,是读书人的楷模,咱们的书坊,得配得上你的名声。”
“哦?那大哥有何高见?”苏明理饶有兴致地问道。
“我斗胆想了两个。”
苏明德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一个叫‘三元书屋’,直接点出你的功名,响亮,好记。另一个……是我想起你那天教导刘公子时说的‘格物致知’,我觉得这四个字很有道理,不如就叫‘致知堂’,显得有学问,有内涵。”
苏明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想到,大哥竟能有如此见地。
“三元书屋”固然响亮,却失之张扬,容易引人嫉恨。
而“致知堂”,不仅立意高远,更与他未来要推行的“实学”理念不谋而合。
“大哥,就叫‘致知堂’!”
苏明理当即拍板,“这个名字,好!非常好!”
得到二弟的肯定,苏明德备受鼓舞,他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第三个想法,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最后,就是咱们书坊卖什么。县城里那些书铺,卖的无非是四书五经、各种经义策论的选本。”
“咱们若是也卖这些,一来货源不好找,二来也争不过那些老店。”
“我的想法是,咱们得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苏明德的眼睛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二郎你不是写字又快又好吗?我听人说,如今市面上最流行的,是一些名家点评过的经义集注。咱们能不能……自己印?”
“由你来亲自圈点、批注那些经典的八股范文,甚至是县试、府试、院试的优等卷。”
“以你‘小三元’的身份,来点评这些文章,告诉那些学子,文章好在哪里,该如何写,才能得考官青睐。”
“这样的书,别家绝对没有!一旦印出来,还愁卖不出去?”
苏明理彻底被大哥的想法震撼了。
他一直以为苏明德只是一个忠厚的执行者。
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具备了如此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市场洞察力!
这哪里还是那个木讷的庄稼汉?
这分明就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奇才!
“大哥……”苏明理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看着他,“你这个想法,价值千金!”
他不仅想到了要卖独家产品,还想到了利用苏明理“小三元”这个最大的IP,进行品牌赋能。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何愁“致知堂”不能一炮而红?
“这……这都是二郎你平日里潜移默化教的。”苏明德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苏明理摇摇头,语气无比认真,“这是大哥你自己的本事。”
“大哥,这‘致知堂’,从选址、装修,到采买、经营,我便全权交给你了。”
“需要用钱,只管跟娘说。需要我出面,或是需要我写什么东西,你也只管开口。”
他扶着苏明德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道:“我相信你,一定能把它办好。”
这一刻,兄弟二人相视而笑。
一种名为“信任”与“默契”的情感,在他们之间无声地流淌。
就在苏家兄弟为“致知堂”擘画蓝图的时候,刘县丞刘文正,提着两盒精致的点心,登门拜访了。
他实在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自打儿子拜了苏明理为师,已经过去了好几天。
这几天里,刘明宇每天早出晚归。
回家后便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捣鼓着一些木头零件,时而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想。
竟连最喜欢的斗鸡走狗之事都抛在了脑后。
这种转变让刘文正感到欣喜,却也更加好奇。
他实在想不明白,这位年仅八岁的苏小三元,到底用了什么神仙手段,能让他那顽劣的儿子脱胎换骨。
“明理贤侄,”客厅里,刘文正品着茶,亲切地笑道,“近来犬子,多亏你费心了。不知……他的学业,可有进益?”
他问得十分委婉,生怕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苏明理微微一笑,从容答道:“刘叔叔言重了。明宇兄并非顽劣,而是璞玉未琢。”
“他的天赋,不在圣贤文章,而在格物之道。”
他将自己对刘明宇的教学方法,简略地介绍了一遍。
他并未说什么“实学”的大道理,只说是引导他从身边的小物件入手,探究其原理,锻炼其耐心和专注力。
刘文正听得是一愣一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