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县城新家-《寒门小神童》

  祭祖大典的余温,在苏家村持续了数日。

  苏明理的名字,连同他“小三元”的功名,成了村里人说不完、道不尽的传奇。

  而苏家,也成了整个村子乃至十里八乡,最令人敬畏和羡慕的人家。

  就在这份荣耀的顶峰,苏明理向全家宣布了即刻启程,迁往县城的决定。

  这个决定,虽然早已在家宴上商定。

  但真到了要离开这片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时,苏大山和张氏的心中,还是充满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

  离别的那一日,天色微明。

  几乎整个苏家村的村民,都自发地前来送行。

  他们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提着一篮子鸡蛋,或是一捧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蔬菜,默默地塞到苏家的牛车上。

  “大山哥,到了城里,可别忘了我们这些穷亲戚啊。”

  “二郎,以后出息了,可要常回来看看。”

  朴实的话语里,是乡里乡亲最真挚的情感。

  苏大山和张氏眼圈泛红,一一与众人道别。

  苏明理则代表全家,对着前来送行的族长和族老们,深深一揖。

  “族长,各位叔公。明理虽迁往县城,但根,永远在苏家村。村里的田产,便交由族中代管,租金全数归入族中公账,以济贫弱。日后,但凡族中有事,明理定不推辞。”

  这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让在场的所有族人,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老族长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

  在一片不舍的目光中,苏家的牛车,缓缓地驶出了苏家村。

  身后,是他们生活了半辈子的故土。

  而前方,是充满了未知与希望的,崭新的未来。

  ……

  清河县城。

  当苏家的牛车抵达县城时,县丞刘文正早已带着几名牙行的管事,在城门口等候了。

  “明理贤侄!”

  刘文正一见苏明理,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态度亲切得如同自家长辈,“你可算是来了!你那宅子的事,我和赵大人,都替你相看着呢!走,我这就带你去瞧瞧。”

  苏大山和张氏看着眼前这位官威十足的县丞大人,竟对自己儿子如此热情,心中既是紧张,又是无比的自豪。

  在刘文正的带领下,他们一连看了三处宅院。

  第一处,位于城中闹市,地段繁华,但过于喧嚣,不适合读书。

  苏明理直接否了。

  第二处,是一座奢华的五进大宅,雕梁画栋,气派非凡。

  但价格昂贵,且显得过于张扬,不符合徐阶让他“低调养望”的告诫,苏明理也婉拒了。

  直到第三处。

  这是一座位于城东,闹中取静的三进宅院。

  宅子坐落在一个名为“文槐巷”的巷子里,巷口有一株百年老槐树,巷内居住的多是些致仕的官员和殷实的读书人家,环境极为清幽。

  宅子本身,青砖黛瓦,布局雅致。

  前院宽敞,可以用来停车待客。

  中院是正房和东西厢房,足够苏家一家人居住。

  最让苏明理满意的,是独立的后院。

  后院之内,不仅有一座小小的假山鱼池,更有一排独立的、坐北朝南的书房和几间厢房。

  与中院由一道月亮门隔开,自成一片天地。

  “就是这里了。”苏明理几乎是第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

  这里,既能满足家人的生活起居,又能为他提供一个绝对安静的、可以用来读书和未来开办“学社”的独立空间。

  价格也合适。

  刘文正早已打过招呼,牙行给出了一个极其实惠的价格。

  苏明理用徐阶赏赐的银两,当场便定下了这座宅院,并完成了过户手续。

  当苏家人,第一次踏入这座属于他们自己的、宽敞明亮的大宅院时。

  所有人都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

  张氏走进那间比她家整个堂屋还要大的厨房,看着里面崭新的灶台和齐全的厨具,激动得眼圈都红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这……这真是我们家?”

  苏大山则背着手,在院子里一圈又一圈地踱步。

  他一会儿摸摸那光滑的廊柱,一会儿又看看那池子里游动的锦鲤。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了新奇、局促,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满足感。

  小侄儿苏启明则挣脱了母亲的怀抱,像一匹脱缰的小马在院子里撒欢地爬行着。

  他清脆的笑声,为这座新宅注入了第一缕生机。

  王氏很快从最初的惊喜中回过神来。

  她挽起袖子,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苏明德,将从老家带来的不多的行李一一搬入各个房间。

  她规划着新家的布置,展现出了当家主母的干练与从容。

  苏明理则没有去管中院的喧闹。

  而是独自一人,走进了后院。

  阳光,透过院中的一株石榴树,洒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和泥土的芬芳。

  他推开那间最大的书房的门。

  窗明几净,一张宽大的楠木书案,静静地摆放在窗前。

  这里,将是他未来三年,潜心治学的地方。

  这里,也将是他,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纸,提起笔,沉思片刻,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大字。

  ——致远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便是他对自己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