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进城里住-《寒门小神童》

  在所有族人最热烈、最淳朴的欢呼声中,苏明理快步向着家的方向跑去。

  他看到了,那个站在家门口,身形佝偻,却努力挺直了腰杆的父亲。

  他看到了,那个倚在门框上,用衣袖不停擦拭着眼角,既想哭又想笑的母亲。

  “爹!娘!”

  “我……回来了!”

  苏明理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诶!我的二郎啊!”张氏再也忍不住,冲上前来,一把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放声大哭。

  苏大山没有哭,他只是走上前用那双粗糙的、布满老茧的大手,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然后,又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抚摸着儿子身上那件崭新的、平整的秀才襴衫。

  他的嘴唇翕动着,只会反复地说着两个字。

  “……好……好……”

  一家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就在这时,苏氏族长拄着拐杖,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了苏大山家的院子里。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洪亮的声音,对着所有的族人,高声宣布道:

  “我宣布!三日之后,我苏氏一族,将召开有史以来,最隆重的祭祖大典!”

  “将我族麒麟儿,苏明理,以‘县、府、院三试第一,小三元’之功名,隆重记上族谱!”

  “昭告于列祖列宗!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此言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苏明理知道,从这一刻起,振兴整个家族的重担,便真正地落在了自己的肩上。

  而这,也正是他想要承担的责任。

  ……………………

  夜色,笼罩了苏家村。

  喧嚣与欢腾,在族长宣布完祭祖大典的消息后,渐渐平息。

  兴奋了一整天的族人们,三三两两地散去,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悦。

  而苏家那座小小的、还有些破旧的院落里,却亮着最温暖的灯火。

  堂屋之内,一张八仙桌,摆在了正中央。

  桌上,是王氏和张氏忙活了一下午,才做出来的、最丰盛的家宴。

  平日里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腊肉,炖得烂熟的整鸡,还有一条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活蹦乱跳的鲤鱼……几乎是将家里所有最好的东西,都拿了出来。

  一家人,团团围坐。

  苏明理被安排在了最上首的位置,这是他用“小三元”的功名,堂堂正正赢来的地位。

  气氛,有些异样的安静。

  不是尴尬,而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到不知该如何言语的眩晕感。

  张氏的眼睛,就没离开过自己的二儿子。

  她不停地、笨拙地,用公筷给苏明理夹着菜,将他的小碗,堆得像一座小山。

  “二郎,快吃,多吃点!看你在外面读书,都瘦了。”

  她的声音里,带着浓浓的疼爱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

  “娘,够了,我自己来。”

  苏明理笑着,将母亲夹来的菜,一一吃下。

  他知道,这是母亲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着过去对他的亏欠。

  坐在对面的苏大山,破天荒地,让苏明德从床底下,摸出了一坛珍藏了多年的老酒。

  他亲自给大儿子和自己,都满上了一碗。

  他端起碗,看着苏明理。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真正轻松的、自豪的笑容。

  然后,他仰起头,将那碗辛辣的土酒,一饮而尽。

  一滴浑浊的泪,顺着他眼角的皱纹,悄悄滑落,又被他飞快地用粗糙的手背抹去。

  “爹,您慢点喝。”苏明理连忙劝道。

  “没事!”

  苏大山摆了摆手,脸膛因为酒精和激动而涨得通红,“爹……爹高兴!”

  “二弟!”

  一旁的苏明德,也端起了酒碗,他看着苏明理,眼中是毫不掩饰的崇拜与敬佩。

  “大哥嘴笨,不会说话,大哥……敬你一碗!”

  说完,他也学着父亲的样子,一饮而尽。

  苏明理看着眼前这温情的一幕,心中暖流涌动。

  他知道,这才是他奋斗的意义所在。

  他以茶代酒,站起身来,对着父母兄嫂,深深一揖。

  “爹,娘,大哥,大嫂,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份荣耀,是咱们全家人的。”

  一顿饭,吃得是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

  饭后,王氏手脚麻利地收拾着碗筷。

  苏明理看着父母兄嫂脸上那满足的笑容,知道是时候该谈正事了。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爹,娘,大哥,大嫂,有件事,我想和家里商量一下。”

  见他神情郑重,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将目光投向了他。

  苏明理,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个家庭,真正的核心与决策者。

  “我此番院试,得学政大人和朝廷赏赐,有了一些银两。”

  苏明理平静地说道,“我想,用这笔钱在清河县城里,置办一处宅院。”

  “什么?进城里住?”

  张氏第一个惊呼出声,眼中既有向往,又充满了不安。

  苏大山也皱起了眉头,放下了手中的旱烟杆:“好端端的,进城里做啥?咱们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了,田地、乡亲,都在这儿。”

  只有苏明德和王氏,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苏明理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耐心地解释道:“爹,娘,你们听我说。”

  “其一,我如今虽考中了秀才,但前路漫漫,未来三年,我需要潜心读书,为乡试做准备。”

  “这便是先生们常说的‘养望’。村里的环境,虽好,但终究不如县城清净,也缺少读书的氛围。”

  “其二,是为了启明。”

  苏明理的目光,转向了一旁早已在王氏怀中熟睡的小侄儿。

  “县里的学堂、夫子,总归比村里要好上太多,为了启明的将来,我们也该早做打算。”

  “其三,”苏明理看着父母和兄嫂,“我们家,不能再当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了。”

  “大哥的生意,要想做大,也必须到县城去。爹和娘,也该享享清福了,我们搬到城里,便是堂堂正正的士绅人家。”

  “以后,再也无人敢小瞧我们苏家一分一毫!”

  一番话,说得是有理有据,层层递进。

  苏大山和张氏,沉默了。

  他们虽然故土难离,但儿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戳在了他们的心坎上。

  “可是……城里开销大……”苏大山还是有些犹豫。

  “爹,您放心。”

  苏明理笑了,“我如今是廪膳生员,每月有官府发的钱粮,再加上学政大人的赏赐,和大哥的生意。”

  “我们在城里,只会比在村里,过得更好。”

  他又看向大哥苏明德:“大哥,你那草药和竹木的生意,只是小道,等到了县城,我给你出个新主意,我们开一家书坊!”

  开书坊!

  苏明德的眼睛,瞬间亮了!

  至此,全家人再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