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望月楼雅集-《寒门小神童》

  冀州城的夜,被中秋的月色浸染得如同上好的琉璃。

  银辉遍洒,万家灯火,汇聚成一条条璀璨的星河,在古老而繁华的城郭间静静流淌。

  城南秦淮河畔,灯火最为鼎盛之处,一座高楼拔地而起,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夜色中散发着温润而又威严的光晕。

  此楼,便是望月楼。

  它不仅仅是冀州城内最高、最负盛名的酒楼,更是全省士子心目中的一处文坛圣地。

  寻常时日,能登顶者,非富即贵,非名士鸿儒而不可得。

  今日中秋,临风文社在此举办雅集,更是将门槛提到了极致。

  能收到请柬者,无一不是冀州文坛之上有名有姓的人物。

  一辆朴实无华的青布马车,在距离望月楼还有百步之遥的街口便停了下来。

  再往前,皆是华丽的马车与抬轿,往来宾客衣袂飘飘,仆从如云,将整条街道衬托得贵气逼人。

  陈敬之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些许局促,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那件蓝色儒衫。

  他率先下车,然后转身,小心翼翼地将苏明理从车上扶了下来。

  “明理,我们到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颤。

  苏明理抬起头,仰望着眼前这座沐浴在月光下的高楼。

  楼分七层,每一层的檐角都悬挂着一枚硕大的宫灯,灯壁上绘制着淡雅的山水或隽永的诗句,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晚风拂过,灯下的流苏轻轻摇曳,与楼内传出的丝竹之声、谈笑之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又风雅的画卷。

  “恩师,我们进去吧。”

  苏明理的声音平静如水,没有丝毫的波澜。

  他那双清澈的眼眸中,映着望月楼的璀璨灯火,却不起半点涟漪,仿佛眼前的繁华盛景,与乡间村落的袅袅炊烟并无不同。

  陈敬之看着弟子这般沉稳的模样,心中的紧张稍稍平复了些许,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

  他挺直了腰杆,领着苏明理,向着望月楼那朱漆的大门走去。

  门口,两位身着锦衣的文社执事正在查验请柬。

  当陈敬之递上那张烫金请柬时,一位执事扫了一眼,脸上露出了客气的笑容。

  但当他的目光落在苏明理身上时,那笑容不由得微微一滞,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错愕。

  一个孩童?

  这等顶级的雅集,怎会有一个看起来不过七八岁的孩童参加?

  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没有多问,只是微微躬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陈先生,苏案首,里面请。雅集设在顶层揽月阁。”

  师徒二人道了声谢,缓步踏入楼内。

  一楼大堂金碧辉煌,人声鼎沸,皆是些商贾富户在此饮宴。

  穿过喧嚣的大堂,自有侍者引着他们走向通往楼上的紫檀木楼梯。

  楼梯的扶手打磨得光滑油亮,墙壁上悬挂着名家字画,每隔数步便有一尊燃着檀香的铜炉,青烟袅袅,香气清雅。

  越往上走,人声便越是稀疏,环境也越是清幽。

  待到他们气喘吁吁地登上第七层揽月阁时,一股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没有楼下的喧嚣与铜臭,只有浓郁的墨香、醇厚的酒香与清冽的桂花香。

  整个揽月阁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设计,四面皆是精致的雕花窗格,可以毫无遮拦地将冀州城的万家灯火与天际那轮皎洁的明月尽收眼底。

  阁内,早已聚集了四五十人。

  他们或三五成群,围坐在一张张矮几旁,品茗论道。

  或凭栏而立,迎风赏月,指点江山。

  这些人,无论老少,皆是身着裁剪合体的绸缎长衫,头戴方巾,腰悬美玉,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寻常人难以企及的优雅与从容。

  他们,便是冀州士林的精英。

  陈敬之与苏明理的到来,如同一滴清水落入了滚热的油锅,瞬间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一个面容拘谨、衣着朴素的中年儒生,领着一个身形瘦小、稚气未脱的男童。

  这样的组合,在这满是名士才俊的揽月阁中,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那便是从清河县来的陈教习和他那位神童弟子?”

  “看模样,倒也清秀,只是这年纪……也太小了些吧?县试府试连夺案首,此事当真?”

  “呵呵,谁知道呢。地方小考,水分颇多。或许是地方官为了粉饰政绩,故意拔高也未可知。”

  “不错,文章做得好,未必代表诗才敏捷。今夜这雅集,比的可不是八股策论,而是临场的才情与风度。”

  窃窃私语声,如同蚊蚋的嗡鸣,从四面八方传来。

  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阁楼内,却足以清晰地传入陈敬知的耳中。

  他的脸颊微微发烫,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心中涌起一股被轻视的屈辱与愤怒。

  他可以不在乎别人如何看他,但他不能容忍这些人质疑自己的弟子。

  苏明理却仿佛毫无所觉。

  他只是平静地环视了一圈,目光在那些布置精巧的盆景、墙上悬挂的诗作上稍作停留,最后落在了窗外那轮圆月之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神情淡然得,仿佛只是来此看风景的过客。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

  此人约莫二十出头,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生得一副好皮囊。

  他身穿一袭月白色的锦缎长袍,袍角用银线绣着精巧的竹纹,腰间系着一条碧玉腰带,玉带上悬着一枚通透的羊脂玉佩。

  他手持一柄湘妃竹扇,缓步走来,脸上挂着一抹看似温和,却带着几分疏离的笑容。

  在他走动之时,周围的士子纷纷主动为他让开道路,口中恭敬地称呼着“高兄”、“远之兄”。

  此人,正是临风文社的少壮派领袖,冀州布政使司右参议之子,高远。

  高远在冀州年轻一辈的士子中,素有才名,为人却也以高傲着称。

  他早已听闻苏明理的名声,心中本就存着几分不屑与打压之意。

  在他看来,一个乡下来的野童子,靠着几分小聪明在县府两级考试中侥幸出头,竟敢顶着“神童”的名号来到省城,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他走到陈敬之与苏明理面前,停下脚步,将折扇“刷”的一声打开,轻轻摇动着。

  “想必这位,便是连夺县府两试案首的苏明理,苏案首了?”

  他的目光在苏明理身上一扫而过,随即转向陈敬之,嘴角微微上扬,“这位定是苏案首的恩师,陈先生吧?久仰大名。”

  他的语气客气,但那份居高临下的审视意味,却毫不掩饰。

  尤其那句“久仰大名”,用在他一个布政使司公子对一个县学末等教习的身上,充满了若有若无的讽刺。

  陈敬之脸色一白,强压着心中的不快,拱手道:“不敢,高公子谬赞了。在下清河县学陈敬之。”

  高远呵呵一笑,目光再次落回苏明理身上,问道:“苏案首初到省城,不知感觉如何?这冀州城的风貌,比起清河县那等小地方,应当是……热闹许多吧?”

  他刻意加重了“小地方”三个字,话语中的优越感与轻蔑,已是昭然若揭。

  陈敬之的呼吸都为之一滞,正要开口反驳。

  苏明理却先一步抬起头,迎着高远的目光,平静地开口道:“冀州城繁华,清河县宁静,各有风光,皆是大周疆土,百姓家园。”

  他的声音清朗,不带一丝火气,却如同一团软绵,将高远话语中暗藏的锋芒,轻飘飘地化解于无形。

  高远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他本以为,一个八岁的孩童,面对自己的气势与诘问,就算不吓得手足无措,也该会显露出几分敬畏或紧张。

  可眼前的苏明理,却平静得像一汪深潭,让他精心准备的下马威,仿佛一拳打在了空处,毫无着力之感。

  周围的士子们也都是人精,自然看出了这番对话中的机锋。

  见高远吃了个软钉子,不少人眼中都露出了看好戏的神色。

  高远心中冷哼一声,面上却依旧保持着风度,笑道:“苏案首果然是心胸开阔,口才不凡。高某佩服。”

  他说完,便不再纠缠,转身走回了人群之中。

  只是那转过身的刹那,眼底深处闪过的一抹阴冷,却被始终留意着他的苏明理尽收眼底。

  苏明理知道,此人,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果然,就在师徒二人被一位与陈敬之相熟的老学究引着入座后不久。

  雅集的主持人,临风文社的社长,一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者——郑康年,郑老先生,走到了阁楼中央。

  他轻咳一声,原本还有些嘈杂的阁楼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诸位,今夜月色正好,群贤毕至,实乃我冀州文坛之盛事。”

  郑老先生声音洪亮,环视全场,“自古以来,中秋赏月,文人骚客,莫不以诗词唱和,以抒胸臆。今夜,我等亦不能免俗。”

  他顿了顿,朗声道:“今夜雅集,便以这天上的‘中秋明月’为题。诸君可畅所欲言,或行飞花令,或作诗,或填词,佳作自有彩头奉上!望诸君不吝珠玉,为这佳节,再添一段风雅佳话!”

  话音刚落,阁楼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叫好声与掌声。

  士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而就在人群之中,高远端着酒杯,遥遥地望着苏明理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胜券在握的弧度。

  他的眼神,如同一只盯住了猎物的苍鹰,充满了侵略性与不怀好意。

  他已经想好了,要如何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神童”,在今夜这个冀州最顶级的舞台上,彻底名誉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