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米糠粥与绝望的宿慧-《寒门小神童》

  平行世界,架空历史。

  大周王朝立朝已有二百余年,疆域辽阔,国力也曾鼎盛一时。

  若论其典章制度、科举取士乃至社会风貌。

  竟与另一个时空中名为“明”的强大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就仿佛像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奇妙的倒影。

  而此时,苏明理缩在屋角,努力让自己瘦小的身体蜷缩得更紧一些,以抵御从窗棂缝隙中钻入的寒风。

  他只有七岁,但饥饿的滋味,早已刻骨铭心。

  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那张用破旧木板拼凑的桌案旁。

  桌上,是几只豁了口的陶碗,碗里盛着清可见底的米糠粥。

  与其说是粥,不如说是米糠水。

  浑浊的液体中,零星漂浮着几粒碎米。

  苏明理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喉咙艰难地滚动了一下。

  他的父亲,苏大山,布满褶皱的脸上是化不开的愁苦,正默默地喝着粥。

  他的母亲,张氏,眼眶深陷,头发枯黄,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碗里本就不多的米粒,拨到旁边一个稍大些的碗里。

  那个碗,属于苏明理的堂兄,苏明志。

  苏明志,今年一十有六,是这个贫困家庭,乃至整个苏氏旁支倾尽所有培养的希望。

  他是苏大山早逝兄长的独子,其父临终前最大的遗愿便是儿子能读书出人头地。

  苏大山夫妇感念兄长生前的照顾,又加上族中几位长辈也凑了些微薄的束修,便将这份沉甸甸的期望接了过来。

  他们几乎是将苏明志当成了亲生儿子一般看待,甚至在吃穿用度上,比亲生儿子苏明德和苏明理还要优先好几分。

  苏明志幼时也曾因比旁的孩子早认得几个字,被夸过几句“聪明”,这更坚定了长辈们供他读书的决心。

  只是这份希望,在苏明理看来,显得有些渺茫。

  苏明志已经参加了数年的童试,却连最基础的县试门槛都未能迈过一次。

  平日里温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嘴上的抱怨却比谁都多。

  尽管如此,他依旧是全家小心翼翼供养的中心,是那根看似能将全家从泥潭中拉出来的救命稻草。

  而坐在苏明理不远处的是他的亲哥哥,苏明德。

  苏明德比苏明志年长两岁,每日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或者去镇上打些零工,是家里主要的劳力。

  他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此刻正低着头,默默地将碗里的粥水喝得一干二净。

  他的妻子,也就是苏明理的嫂子王氏,怀里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小侄儿,孩子因为饥饿而哭闹不休。

  王氏面带愁容,轻轻拍打着孩子,自己的碗却动也没动,似乎想把那点可怜的食物留给更需要的人。

  她的奶水,因长期食不果腹,早已干涸。

  “这粥,如何能填饱肚子?”

  苏明志皱着眉头,重重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声音里充满了不耐和抱怨。

  “明日还要温书,脑子不清明,如何记得住那些经义?”

  母亲张氏连忙放下碗,声音带着卑微的讨好:“明志啊,家里……家里实在是没有余粮了。明日娘再去村东头张大户家问问,看能不能再赊些粗粮回来。”

  父亲苏大山也叹了口气,声音沙哑地劝慰道:“明志,你且忍忍。等你考中了,咱们家的日子就好过了。”

  苏明德闻言,抬起头看了苏明志一眼。

  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些什么。

  但最终还是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又低下了头。

  而苏明志撇了撇嘴,没有接话,但脸上的不以为然清晰可见。

  在他看来,自己屡试不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里支持不够,让他无法安心读书。

  苏明理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小小的拳头在袖中不自觉地握紧。

  他饿,饿得头晕眼花,胃里像是有团火在烧。

  他看着桌上那碗堂兄不屑一顾的米糠粥,看着父母和兄嫂脸上那深深的绝望,以及对族兄那近乎盲目的期望。

  一种巨大的悲凉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的心。

  为何要如此活着?

  为何希望如此渺渺?

  就在这极端的饥饿与剧烈的精神冲击之下,苏明理的脑海中“轰”的一声巨响。

  无数陌生的画面,无数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来。

  摩天大楼,穿梭的车流,璀璨的灯火。

  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

  还有他自己,一个被称为“天才”的青年,拥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那些记忆,清晰而深刻,仿佛昨日才刚刚经历。

  “啊……”

  苏明理发出一声细微的呻吟,小小的身体承受不住这庞大信息的冲击,向一旁歪倒。

  “明理!”

  张氏最先发现儿子的异样,惊呼一声扑了过来。

  苏明德也立刻放下碗,关切地看向弟弟。

  王氏抱着孩子,也紧张地望了过来。

  苏明理只觉得天旋地转,前世今生的记忆在脑海中交织碰撞。

  他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意外地胎穿在了这个贫困的古代农家孩子身上。

  而现在,属于前世的记忆,属于那个天才的“苏明理”的宿慧,彻底觉醒了。

  混乱过后,是极致的清醒。

  他睁开眼,看着焦急的母亲,看着围拢过来的父亲、哥哥苏明德和嫂子王氏,还有一旁冷眼旁观的堂兄苏明志。

  这个家,太穷了。

  这个大周王朝的偏僻村落,太落后了。

  苏明理的脑海中,前世的记忆如同宝库般敞开。

  他想起了前世那些足以改变世界的知识和技术。

  比如,先进的农业技术。

  他知道如何选育优良稻种,大幅度提高亩产。

  他了解地膜覆盖、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的原理。

  这些都能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

  若是能将这些技术推广开来,不说让天下丰衣足食,至少能让苏家不再为一口米糠粥而发愁。

  他又想起了那些精妙的商业模式。

  他懂得如何利用信息差来创造利润,如何打造品牌,如何进行连锁经营。

  或许可以尝试制作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或者改进现有的手工业品,拿到集市上去贩卖。

  甚至,他依稀记得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

  还可以尝试制造肥皂、白糖。

  这些在这个时代都是稀罕物,能带来巨大的利润。

  他还想到了更基础的卫生知识,简单的消毒方法就能避免许多疾病,延长寿命。

  若是能普及开来,能少多少人间的悲剧。

  然而,当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时,现实的冷水却无情地浇了下来。

  苏明理看着自己这双瘦弱无力的小手,一个七岁的孩童,如何去推广什么农业技术?

  谁会相信一个黄口小儿的“胡言乱语”?

  没有本钱,没有门路,如何去实践那些商业构想?

  在这个时代,贸然拿出超越时代认知的东西。

  比如试图制造肥皂、白糖。

  很可能会被当成“妖术”,引来官府的注意和乡邻的恐惧。

  至于卫生知识,在蒙昧和迷信盛行的当下,恐怕只会被斥为无稽之谈。

  他现在连自己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又如何去奢谈改变世界?

  这些前世的知识,在这个贫困落后、阶层固化的大周王朝,短期内根本不具备施展的土壤。

  不现实。

  太不现实了。

  苏明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暂时压下。

  他不是没有改变的欲望,而是有心无力。

  环顾四周,看着家徒四壁的光景,看着家人对堂兄科举近乎执拗的期盼。

  他忽然明白。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在这个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社会。

  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家子弟而言。

  科举,似乎是摆在面前唯一一条能看到光亮,也最被世人认可的路。

  大周的科举,与他记忆中那个平行时空中的“明”朝极其相似。

  都是以四书五经取士,都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重重关卡。

  尽管这条路,窄如独木桥,千军万马争相抢过。

  尽管这条路,已经被堂兄苏明志证明了其艰难。

  但苏明理知道,凭借自己的宿慧,凭借过目不忘的天赋,这条路,他或许能走通。

  也只有这条路,才能最快、最名正言顺地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