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像是掺了冰碴子,冷冷地泼在县招待所的院墙上。昨夜的混乱痕迹还未完全清除,墙根处依稀可见几点暗褐色的血渍,像冻僵的蚊子血。院子里比往常安静得多,少了城关队那帮人咋咋呼呼的喧闹,只剩下各队猎手沉默地整理装备的窸窣声,间或夹杂着几声压抑的咳嗽。
丙组的房间门开着,消毒药水的气味还没散尽。李炮头和赵小辫的铺位空着,行李也搬走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板床,像豁了牙的嘴。林志明坐在自己床沿,低着头,用力拽着绑腿的带子,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不是冷的,是憋着一股无处发泄的火气。他眼圈乌青,显然一夜没睡踏实。
乌娜吉已经收拾停当,依旧是那身旧狍皮袄,牛角弓背在身后,箭囊挂在腰侧。她站在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侧脸线条绷得紧紧的,像山崖上风干的岩石。她偶尔抬手按一下腰间——昨夜搏斗时,那里被棍梢扫了一下,留下大片青紫。
冷志军最后检查了一遍装备。他把爷爷传下的那支老枪仔细擦拭了一遍,又将那把鄂温克猎刀在磨石上轻轻蹭了几下,刀锋掠过石头的声音短促而清脆。他额角的伤口已经凝结成一道暗红色的痂,像贴了片小小的枫叶。他动作不疾不徐,仿佛昨夜什么都没发生,但眼神深处,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冷冽。
“吱呀”一声,公社带队的老文书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宿醉般的疲惫和愧疚。“志军,乌娜吉同志,明明……”他搓着手,声音干涩,“李炮头和赵小辫的情况,组委会已经安排了人照顾,医药费也由那边出。就是……就是今天这野外综合赛,你们组就剩三个人了。按规程,团队协作项目肯定吃亏。要不……我去跟组委会说说,看能不能……”
“不用。”冷志军打断他,把猎枪背到肩上,“三个人,也一样比。”
老文书愣了一下,看向乌娜吉和林志明。
乌娜吉转过身,眼神平静:“可以比。”
林志明猛地抬起头,眼睛通红,梗着脖子:“比!凭什么不比?李叔和小辫的份,我们一起挣回来!”
老文书看着眼前这三个年轻人,一个沉稳如山,一个冷静似冰,一个愤激如火,明明人数处于绝对劣势,那股拧在一起的气势却让他这个老人都觉得心头一热。他叹了口气,重重拍了拍冷志军的肩膀:“好!那就去比!拿出咱山里人的骨气来!万事……小心!”
去往北山赛场的卡车上,气氛明显不同往日。其他队的猎手看到冷志军三人上车,目光复杂。有同情,有敬佩,也有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林业局代表队的人依旧沉默,但那个暂代领队职务的副手,朝冷志军微微点了点头。鄂伦春队的孟和则直接走了过来,用生硬的汉语对冷志军说:“你们,是好猎人。夜里的事,我们知道了。那个胖子,该打!”他拍了拍自己腰间的猎刀,意思很明显。
乌娜吉对孟和的表态只是微微颔首,依旧沉默。林志明则像只被捋顺了毛的小兽,挺直了腰板。
北山脚下,作为赛场的这片林子被白雪覆盖,静谧中透着肃杀。组委会划定了比赛区域,设置了数个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点,比如协作搭建临时庇护所、利用有限工具集体渡过一个冰封的河汊、以及最后一项模拟围猎——需要至少四人分进合击才能高效完成。
抽签决定出发顺序和路线时,命运似乎又开了个玩笑。冷志军他们抽到的路线,是最远、地形最复杂的一条,而且要经过一片被称为“迷魂套”的密集灌木区。而林业局代表队抽到的,则是最近、最平坦的路线。
“肯定是有人搞鬼!”林志明气得差点把签条揉碎。
冷志军看着手里那张标注着复杂路径的纸条,又抬眼看了看不远处那几个眼神闪烁的组委会工作人员——其中有一个,昨夜似乎和王副领队站在一起说过话。他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路远有路远的好处,清静。”
比赛开始的口令响起,各队如同离弦之箭,冲入茫茫林海。林业局队果然装备精良,配合默契,沿着平坦路线快速推进。其他队伍也各显神通,奋力向前。
冷志军三人却并不急于赶路。进入林子后,冷志军反而放慢了脚步。他蹲下身,抓了一把雪,在手里捏了捏,又看了看天空中层叠的云絮。
“乌娜吉,看这云。”冷志军说。
乌娜吉抬头,眯眼看了看:“晌午要起风,西北风。”
“嗯。”冷志军站起身,指向一条看似更绕远、沿着山脊线延伸的小径,“走这边。”
“冷哥,为啥不走地图上标的近道?”林志明不解。
“那条近道,要穿过‘迷魂套’的谷底。”冷志军解释道,“看着近,里面岔路多,积雪下可能有暗沟。起风时,谷底回旋风大,容易迷方向,也冷。”他顿了顿,看了一眼乌娜吉,“咱们人少,不能有任何闪失。走山脊,虽然绕点远,但视野好,风向稳定,节省体力。”
乌娜吉赞同地点头:“山脊有驼鹿脚印,它们会选好走的路。”
林志明恍然大悟,对冷志军的判断心悦诚服。
三人沿着山脊行进。果然,虽然路程长了,但走起来顺畅许多。冷志军在前,依据风向和阳光判断方位,脚步稳健。乌娜吉断后,警惕地观察着四周,她的耳朵似乎能捕捉到森林里最细微的声响。林志明居中,负责记录沿途发现的标记物,同时学习着两人的经验。
第一个任务点是搭建庇护所。要求利用现场能找到的自然材料,搭建一个能至少容纳三人的临时窝棚,要求防风、防雪。
林业局代表队已经在此处,他们人多,分工明确,砍树的砍树,捆绑的捆绑,已经初具雏形,用的是标准的三角棚结构,规整但费时。
冷志军观察了一下地形,选了一处背风的大岩石作为依托。“不搭三角棚,费事。”他对乌娜吉和林志明说,“挖雪坑,学鄂温克的法子。”
乌娜吉立刻明白过来。她用随身带的短柄锹,在岩石背风面快速挖掘积雪,挖出一个能容纳三人的浅坑。冷志军和林志明则砍来大量云杉枝条,枝条上带着浓密的针叶。他们将枝条层层叠盖在雪坑上方,搭成一个倾斜的顶棚,针叶朝下,像瓦片一样层层压茬,又用树皮纤维捆绑牢固。最后,乌娜吉在窝棚入口处挂上了一张带来的薄兽皮,作为门帘。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一个低矮但显然十分保暖的雪屋式庇护所就完成了。相比之下,林业局队的三角棚才刚搭好架子。裁判过来检查,钻进冷志军他们搭的窝棚感受了一下,出来时脸上带着惊讶:“里面还挺暖和!这法子好,省料又实用!满分!”
离开任务点时,林业局那个代领队看着冷志军三人远去的背影,眼神里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凝重。
第二个任务是渡过一条冰封的河汊。冰面看似结实,但组委会故意在几处设置了薄冰区标记,要求队伍想办法安全通过,不能踏足标记区。
有的队伍试图绕远找桥,有的则小心翼翼试探冰面,进度缓慢。
冷志军观察了一下河面宽度和冰层颜色,又用枪托敲了敲冰面,听回声判断厚度。“冰够厚,但标记区不能碰。”他看向乌娜吉,“用你的绳子。”
乌娜吉解下盘在腰间的长绳,那是用鹿筋和树皮纤维混合搓成的,坚韧异常。冷志军将绳子一端绑在自己腰间,另一端让乌娜吉和林志明在岸上拉紧。他脱下狍皮靴,只穿着厚袜,像只灵巧的猫一样,踩着冰面上那些颜色深暗、显然更结实的区域,几步就蹿到了对岸。然后,他将绳子固定在对岸一棵大树上,形成一道简易索道。
乌娜吉和林志明则利用这根绳索,手脚并用,轻松滑到了对岸。整个过程快捷又安全,再次赢得裁判的高分评价。
越是往后走,冷志军三人展现出的适应性和默契越发令人侧目。人数上的劣势,反而让他们更加灵活,决策更加果断。冷志军的山林经验,乌娜吉的传统技艺,林志明年轻力壮的配合,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他们不像其他队伍那样需要频繁沟通,往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意图。
中午时分,西北风果然如期而至,卷着雪沫,吹得人睁不开眼。其他队伍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速度慢了下来。而冷志军他们因为选择了山脊路线,受影响较小,反而趁此机会赶超了不少队伍。
林志明 initially 的愤懑和紧张,早已被一种兴奋和自豪取代。他看着冷志军沉稳的背影和乌娜吉矫健的身手,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猎人之间的信任和配合,远比人多更重要。
在前往最后一个任务点——模拟围猎区的路上,他们经过一片陡坡。坡下,正好是那个抽到“好签”的林业局代表队。他们似乎遇到了麻烦,几个人正围着一段陡峭的冰壁争执不下,试图攀爬,却一次次滑下来,耽误了大量时间。
冷志军三人从坡上稳稳走过。林志明忍不住朝下面喊了一嗓子:“喂!需要绳子吗?”
林业局的人抬头,看到是他们,表情尴尬。那个代领队脸色铁青,摆了摆手。
乌娜吉嘴角似乎微微勾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日的冷峻。冷志军则目不斜视,脚步不停。帮助对手?在真正的山林法则里,有时多余的仁慈反而是负担。昨夜的事,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的模拟围猎区域是一片相对开阔的林地,设置了数个隐藏的动物标靶(木制或草扎),需要队伍协作,通过追踪、驱赶、埋伏,在限定时间内“猎获”尽可能多的目标。
此时,赛程已过大半,各队都疲惫不堪。冷志军三人虽然人少,但一路策略得当,体力保存得相对完好。
冷志军观察了一下风向和地形,迅速分配任务:“乌娜吉,你绕到上风口,制造动静,把它们往这边赶。明明,你埋伏在那片灌木后,负责截杀侧翼漏过来的。我守主路。”
乌娜吉点点头,像一道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林子里。林志明也迅速就位。冷志军则找了个视野良好的下风口位置,隐蔽起来,猎枪架在臂弯,呼吸平稳。
不一会儿,上风口传来乌娜吉模仿狼嚎和敲击树干的声音。很快,林子里有了动静,几个伪装好的标靶被机关驱动,开始向冷志军预设的方向移动。
林志明埋伏的位置恰到好处,一个试图从侧面溜走的“狍子”被他用木棍准确地“击倒”。冷志军则沉稳点射,枪声不大,却极具效率,两个最大的“野猪”标靶应声而倒。
配合天衣无缝。当结束的哨声响起时,裁判清点战绩,惊讶地发现这个仅有三人的小队,“猎获”数量竟然排进了前三!尤其是他们的配合效率,远超某些人数占优的队伍。
当冷志军、乌娜吉和林志明三人走出赛场,回到北山脚下的集结地时,早已完赛的其他队伍猎手们,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们。那目光里,再也没有了清晨时的同情或轻视,取而代之的是惊讶、敬佩,甚至是一丝畏惧。
这三个人,用实实在在的表现,扞卫了猎人的尊严,也给了那些暗中使绊子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雪地上,仿佛三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虽然疲惫,但三人的脊梁都挺得笔直。林志明脸上洋溢着扬眉吐气的红光,乌娜吉的眼神依旧平静,却比往日多了些许温度。冷志军走在最前面,额角的伤疤在夕阳下像一枚小小的勋章。
他知道,今天的比赛结束了,但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他摸了摸腰间那柄温润的狼髀石,又看了看身旁的伙伴,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同仇敌忾,其利断金。今夜,山风会把他们的事迹,传遍整个北山。
丙组的房间门开着,消毒药水的气味还没散尽。李炮头和赵小辫的铺位空着,行李也搬走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板床,像豁了牙的嘴。林志明坐在自己床沿,低着头,用力拽着绑腿的带子,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不是冷的,是憋着一股无处发泄的火气。他眼圈乌青,显然一夜没睡踏实。
乌娜吉已经收拾停当,依旧是那身旧狍皮袄,牛角弓背在身后,箭囊挂在腰侧。她站在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侧脸线条绷得紧紧的,像山崖上风干的岩石。她偶尔抬手按一下腰间——昨夜搏斗时,那里被棍梢扫了一下,留下大片青紫。
冷志军最后检查了一遍装备。他把爷爷传下的那支老枪仔细擦拭了一遍,又将那把鄂温克猎刀在磨石上轻轻蹭了几下,刀锋掠过石头的声音短促而清脆。他额角的伤口已经凝结成一道暗红色的痂,像贴了片小小的枫叶。他动作不疾不徐,仿佛昨夜什么都没发生,但眼神深处,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冷冽。
“吱呀”一声,公社带队的老文书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宿醉般的疲惫和愧疚。“志军,乌娜吉同志,明明……”他搓着手,声音干涩,“李炮头和赵小辫的情况,组委会已经安排了人照顾,医药费也由那边出。就是……就是今天这野外综合赛,你们组就剩三个人了。按规程,团队协作项目肯定吃亏。要不……我去跟组委会说说,看能不能……”
“不用。”冷志军打断他,把猎枪背到肩上,“三个人,也一样比。”
老文书愣了一下,看向乌娜吉和林志明。
乌娜吉转过身,眼神平静:“可以比。”
林志明猛地抬起头,眼睛通红,梗着脖子:“比!凭什么不比?李叔和小辫的份,我们一起挣回来!”
老文书看着眼前这三个年轻人,一个沉稳如山,一个冷静似冰,一个愤激如火,明明人数处于绝对劣势,那股拧在一起的气势却让他这个老人都觉得心头一热。他叹了口气,重重拍了拍冷志军的肩膀:“好!那就去比!拿出咱山里人的骨气来!万事……小心!”
去往北山赛场的卡车上,气氛明显不同往日。其他队的猎手看到冷志军三人上车,目光复杂。有同情,有敬佩,也有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林业局代表队的人依旧沉默,但那个暂代领队职务的副手,朝冷志军微微点了点头。鄂伦春队的孟和则直接走了过来,用生硬的汉语对冷志军说:“你们,是好猎人。夜里的事,我们知道了。那个胖子,该打!”他拍了拍自己腰间的猎刀,意思很明显。
乌娜吉对孟和的表态只是微微颔首,依旧沉默。林志明则像只被捋顺了毛的小兽,挺直了腰板。
北山脚下,作为赛场的这片林子被白雪覆盖,静谧中透着肃杀。组委会划定了比赛区域,设置了数个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点,比如协作搭建临时庇护所、利用有限工具集体渡过一个冰封的河汊、以及最后一项模拟围猎——需要至少四人分进合击才能高效完成。
抽签决定出发顺序和路线时,命运似乎又开了个玩笑。冷志军他们抽到的路线,是最远、地形最复杂的一条,而且要经过一片被称为“迷魂套”的密集灌木区。而林业局代表队抽到的,则是最近、最平坦的路线。
“肯定是有人搞鬼!”林志明气得差点把签条揉碎。
冷志军看着手里那张标注着复杂路径的纸条,又抬眼看了看不远处那几个眼神闪烁的组委会工作人员——其中有一个,昨夜似乎和王副领队站在一起说过话。他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路远有路远的好处,清静。”
比赛开始的口令响起,各队如同离弦之箭,冲入茫茫林海。林业局队果然装备精良,配合默契,沿着平坦路线快速推进。其他队伍也各显神通,奋力向前。
冷志军三人却并不急于赶路。进入林子后,冷志军反而放慢了脚步。他蹲下身,抓了一把雪,在手里捏了捏,又看了看天空中层叠的云絮。
“乌娜吉,看这云。”冷志军说。
乌娜吉抬头,眯眼看了看:“晌午要起风,西北风。”
“嗯。”冷志军站起身,指向一条看似更绕远、沿着山脊线延伸的小径,“走这边。”
“冷哥,为啥不走地图上标的近道?”林志明不解。
“那条近道,要穿过‘迷魂套’的谷底。”冷志军解释道,“看着近,里面岔路多,积雪下可能有暗沟。起风时,谷底回旋风大,容易迷方向,也冷。”他顿了顿,看了一眼乌娜吉,“咱们人少,不能有任何闪失。走山脊,虽然绕点远,但视野好,风向稳定,节省体力。”
乌娜吉赞同地点头:“山脊有驼鹿脚印,它们会选好走的路。”
林志明恍然大悟,对冷志军的判断心悦诚服。
三人沿着山脊行进。果然,虽然路程长了,但走起来顺畅许多。冷志军在前,依据风向和阳光判断方位,脚步稳健。乌娜吉断后,警惕地观察着四周,她的耳朵似乎能捕捉到森林里最细微的声响。林志明居中,负责记录沿途发现的标记物,同时学习着两人的经验。
第一个任务点是搭建庇护所。要求利用现场能找到的自然材料,搭建一个能至少容纳三人的临时窝棚,要求防风、防雪。
林业局代表队已经在此处,他们人多,分工明确,砍树的砍树,捆绑的捆绑,已经初具雏形,用的是标准的三角棚结构,规整但费时。
冷志军观察了一下地形,选了一处背风的大岩石作为依托。“不搭三角棚,费事。”他对乌娜吉和林志明说,“挖雪坑,学鄂温克的法子。”
乌娜吉立刻明白过来。她用随身带的短柄锹,在岩石背风面快速挖掘积雪,挖出一个能容纳三人的浅坑。冷志军和林志明则砍来大量云杉枝条,枝条上带着浓密的针叶。他们将枝条层层叠盖在雪坑上方,搭成一个倾斜的顶棚,针叶朝下,像瓦片一样层层压茬,又用树皮纤维捆绑牢固。最后,乌娜吉在窝棚入口处挂上了一张带来的薄兽皮,作为门帘。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一个低矮但显然十分保暖的雪屋式庇护所就完成了。相比之下,林业局队的三角棚才刚搭好架子。裁判过来检查,钻进冷志军他们搭的窝棚感受了一下,出来时脸上带着惊讶:“里面还挺暖和!这法子好,省料又实用!满分!”
离开任务点时,林业局那个代领队看着冷志军三人远去的背影,眼神里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凝重。
第二个任务是渡过一条冰封的河汊。冰面看似结实,但组委会故意在几处设置了薄冰区标记,要求队伍想办法安全通过,不能踏足标记区。
有的队伍试图绕远找桥,有的则小心翼翼试探冰面,进度缓慢。
冷志军观察了一下河面宽度和冰层颜色,又用枪托敲了敲冰面,听回声判断厚度。“冰够厚,但标记区不能碰。”他看向乌娜吉,“用你的绳子。”
乌娜吉解下盘在腰间的长绳,那是用鹿筋和树皮纤维混合搓成的,坚韧异常。冷志军将绳子一端绑在自己腰间,另一端让乌娜吉和林志明在岸上拉紧。他脱下狍皮靴,只穿着厚袜,像只灵巧的猫一样,踩着冰面上那些颜色深暗、显然更结实的区域,几步就蹿到了对岸。然后,他将绳子固定在对岸一棵大树上,形成一道简易索道。
乌娜吉和林志明则利用这根绳索,手脚并用,轻松滑到了对岸。整个过程快捷又安全,再次赢得裁判的高分评价。
越是往后走,冷志军三人展现出的适应性和默契越发令人侧目。人数上的劣势,反而让他们更加灵活,决策更加果断。冷志军的山林经验,乌娜吉的传统技艺,林志明年轻力壮的配合,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他们不像其他队伍那样需要频繁沟通,往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意图。
中午时分,西北风果然如期而至,卷着雪沫,吹得人睁不开眼。其他队伍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速度慢了下来。而冷志军他们因为选择了山脊路线,受影响较小,反而趁此机会赶超了不少队伍。
林志明 initially 的愤懑和紧张,早已被一种兴奋和自豪取代。他看着冷志军沉稳的背影和乌娜吉矫健的身手,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猎人之间的信任和配合,远比人多更重要。
在前往最后一个任务点——模拟围猎区的路上,他们经过一片陡坡。坡下,正好是那个抽到“好签”的林业局代表队。他们似乎遇到了麻烦,几个人正围着一段陡峭的冰壁争执不下,试图攀爬,却一次次滑下来,耽误了大量时间。
冷志军三人从坡上稳稳走过。林志明忍不住朝下面喊了一嗓子:“喂!需要绳子吗?”
林业局的人抬头,看到是他们,表情尴尬。那个代领队脸色铁青,摆了摆手。
乌娜吉嘴角似乎微微勾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日的冷峻。冷志军则目不斜视,脚步不停。帮助对手?在真正的山林法则里,有时多余的仁慈反而是负担。昨夜的事,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的模拟围猎区域是一片相对开阔的林地,设置了数个隐藏的动物标靶(木制或草扎),需要队伍协作,通过追踪、驱赶、埋伏,在限定时间内“猎获”尽可能多的目标。
此时,赛程已过大半,各队都疲惫不堪。冷志军三人虽然人少,但一路策略得当,体力保存得相对完好。
冷志军观察了一下风向和地形,迅速分配任务:“乌娜吉,你绕到上风口,制造动静,把它们往这边赶。明明,你埋伏在那片灌木后,负责截杀侧翼漏过来的。我守主路。”
乌娜吉点点头,像一道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林子里。林志明也迅速就位。冷志军则找了个视野良好的下风口位置,隐蔽起来,猎枪架在臂弯,呼吸平稳。
不一会儿,上风口传来乌娜吉模仿狼嚎和敲击树干的声音。很快,林子里有了动静,几个伪装好的标靶被机关驱动,开始向冷志军预设的方向移动。
林志明埋伏的位置恰到好处,一个试图从侧面溜走的“狍子”被他用木棍准确地“击倒”。冷志军则沉稳点射,枪声不大,却极具效率,两个最大的“野猪”标靶应声而倒。
配合天衣无缝。当结束的哨声响起时,裁判清点战绩,惊讶地发现这个仅有三人的小队,“猎获”数量竟然排进了前三!尤其是他们的配合效率,远超某些人数占优的队伍。
当冷志军、乌娜吉和林志明三人走出赛场,回到北山脚下的集结地时,早已完赛的其他队伍猎手们,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们。那目光里,再也没有了清晨时的同情或轻视,取而代之的是惊讶、敬佩,甚至是一丝畏惧。
这三个人,用实实在在的表现,扞卫了猎人的尊严,也给了那些暗中使绊子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雪地上,仿佛三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虽然疲惫,但三人的脊梁都挺得笔直。林志明脸上洋溢着扬眉吐气的红光,乌娜吉的眼神依旧平静,却比往日多了些许温度。冷志军走在最前面,额角的伤疤在夕阳下像一枚小小的勋章。
他知道,今天的比赛结束了,但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他摸了摸腰间那柄温润的狼髀石,又看了看身旁的伙伴,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同仇敌忾,其利断金。今夜,山风会把他们的事迹,传遍整个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