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业论坛的会场铺着深灰色地毯,踩上去几乎没声音。
沈知意站在后台入口,指尖轻轻摩挲着演讲稿的边缘,纸张被她攥得有点发皱。
“紧张吗?”陆衍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杯温水,杯壁凝着细小的水珠,“刚看到你在休息室,把英文稿又顺了三遍。”
沈知意接过水杯,指尖碰到微凉的杯壁,心里的燥热消了点。
“有点。”她老实承认,声音压得低,“台下坐着那么多行业前辈,还有外国企业家,我怕……”
“怕什么?”陆衍打断她,目光落在她眼底,“怕说不好?你上周对着镜子练了五十遍,连手势都设计好了,还怕什么?”
他伸手帮她把西装外套的衣领理了理,黑色西装衬得她肩线很直,少了几分柔媚,多了几分凌厉。
“而且你讲的是沈氏转型的真实案例,”陆衍补充道,“老城区古建保护结合商业运营,这是你亲手做的事,没人比你更懂。”
沈知意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紧张慢慢散了点,她喝了口温水,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很舒服。
“知道了。”她点点头,把水杯递给陆衍,“我先进去了,你在台下……别走神。”
陆衍笑了,把水杯放进旁边的储物柜:“放心,你讲的每一句,我都记着。”
沈知意深吸一口气,推开后台的门,走进会场。
会场很大,圆形的舞台在中央,周围坐满了人,西装革履的身影晃得人眼晕。
她刚走到观众席入口,就听到旁边两个男人的议论声,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那就是沈氏集团的沈知意?看着这么年轻,会不会是来走个过场的?”
“听说她是靠罢免叔叔才上位的,哪懂什么传统行业转型,估计演讲稿都是别人写的。”
沈知意的脚步顿了顿,指尖在身侧攥了攥,又很快松开,继续往前排的位置走——她的座位在第一排,旁边是论坛的主持人。
主持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到她过来,笑着点头:“沈总,久仰大名,期待你的演讲。”
“谢谢李老师,我会尽力的。”沈知意回以微笑,坐下时调整了下坐姿,后背挺得笔直。
没过多久,论坛开始了。
第一位演讲者是位国外的企业家,讲的是科技行业的发展,观点很新颖,台下时不时响起掌声。
沈知意坐在座位上,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偶尔记几笔,目光却没离开舞台——她在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琢磨着怎么调整自己的演讲节奏。
终于,轮到沈知意了。
主持人走上台,笑着说:“接下来这位演讲者,是我们国内新生代企业家的代表,她带领沈氏集团从困境中走出,还推动了古建保护与商业的结合,让我们掌声欢迎沈氏集团执行总裁,沈知意女士!”
掌声响起,沈知意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裙摆,一步步走上舞台。
她走到话筒前,调整了下话筒的高度,指尖碰到话筒的金属部分,有点凉。
台下的议论声又隐约传来:“这么年轻,能讲出什么来?”
沈知意没理会,抬眼看向台下,目光扫过陆衍的位置——他坐在第三排,正看着她,眼里满是鼓励。
她深吸一口气,开口,流利的英文从她嘴里流出,清晰又坚定:“大家好,我是沈知意,来自沈氏集团。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传统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但在这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一组照片。”
她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老城区的照片——第一张是破旧的清代砖雕,第二张是修复后的砖雕,第三张是游客在砖雕前打卡的场景。
“这是我们沈氏集团去年启动的老城区古建保护项目,”她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会场,“最初,很多人说‘古建保护不赚钱,是赔钱买卖’,但我们做了一个尝试——把古建修复与文创产品结合,让老建筑‘活’起来。”
她顿了顿,调出一组数据:“去年一年,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了五千万,带动老城区的旅游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三十,更重要的是,有超过十万年轻人通过我们的文创,了解了古建文化。”
台下的议论声停了,所有人都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低头和身边的人小声交流。
刚才质疑她的那两个男人,也坐直了身体,脸上的轻视变成了惊讶。
沈知意继续讲:“传统行业的转型,不是丢掉‘传统’,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就像我们修复古建,不是把它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让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转型。”
她讲得很投入,偶尔抬手比划,手势自然又有力,英文发音标准,没有一点卡顿。
台下的陆衍看着她,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她上周熬夜改演讲稿的样子,台灯下,她对着电脑,一遍遍地调整用词,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演讲快结束时,一位外国企业家举手提问,语气带着点尖锐:“沈女士,你说的模式很好,但如果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你会放弃古建保护,优先保证商业利益吗?”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沈知意,等着她的回答。
沈知意笑了笑,从容地说:“其实我们已经遇到过资金问题,去年冬天,修复资金短缺,有人建议暂停古建修复,把钱投到文创生产上。但我们没有那么做,而是启动了‘古建保护基金’,向社会募集资金——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古建,就没有我们的文创,更没有沈氏的转型。”
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坚定:“商业利益很重要,但有些东西,比利益更重要,比如文化的传承。如果为了利益放弃传承,那这样的转型,没有任何意义。”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响亮。
那位提问的外国企业家,也笑着鼓掌,对着沈知意竖起了大拇指。
沈知意鞠躬,走下舞台,刚回到座位,旁边的李老师就凑过来,笑着说:“沈总,讲得太好了!尤其是最后那段话,说得太对了!”
沈知意刚想回答,就看到陆衍从台下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才那杯温水,递到她面前:“渴了吧?先喝点水。”
她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温热的水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满是踏实。
“我刚才……没出错吧?”她小声问,有点不确定。
“没有,”陆衍摇摇头,眼里满是骄傲,“你讲得比我想象中更棒,尤其是讲古建修复的时候,眼里有光。”
周围的人也围了过来,有媒体记者,也有行业前辈。
“沈总,能采访您一下吗?您刚才的演讲太精彩了!”
“沈总,我是xx集团的,想和您聊聊古建合作的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沈知意一一回应,语气从容,条理清晰,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紧张。
陆衍站在她身边,帮她挡开拥挤的人群,偶尔在她需要的时候,递上笔记本——上面记着她刚才演讲时提到的几个关键数据,怕她被问到的时候忘记。
等采访结束,会场的人差不多走光了,沈知意才和陆衍一起离开。
走出会场大门,晚风一吹,沈知意才觉得身上的紧张感彻底消失了,她靠在陆衍身上,有点累却很开心。
“陆衍,”她抬头看他,眼里闪着光,“我做到了,对不对?”
“对,你做到了。”陆衍低头,在她额头亲了一下,“你不仅做到了,还做得特别好。”
他拿出手机,打开微博,递给沈知意:“你看,#沈知意国际论坛演讲# 已经上热搜了,下面全是夸你的。”
沈知意接过手机,屏幕上的热搜词条后面跟着一个“爆”字,下面的评论刷得很快:
“沈总也太厉害了吧!英文说得这么好,观点还这么深刻!”
“之前还觉得她年轻,现在看来,人家是真有本事!”
“古建保护那段说得太好了!为沈总点赞!”
沈知意看着评论,嘴角忍不住上扬,眼眶却有点发红——她想起爸妈,如果他们还在,看到她今天的样子,肯定会很开心。
“怎么了?”陆衍看到她发红的眼眶,赶紧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没有,”沈知意摇摇头,把手机还给陆衍,“我就是觉得……有点感慨。以前我总怕自己做不好,怕守不住爸妈的心血,现在才发现,只要坚持自己想做的,就一定能做到。”
陆衍伸手把她揽进怀里,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你一直都做得很好,只是你自己没发现。以后,你还会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知道沈氏,知道古建文化。”
沈知意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雪松味,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是新的开始。
从今天起,她不再是“靠罢免叔叔上位的沈知意”,而是“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沈知意”,是能带着沈氏、带着古建文化,走向更远地方的沈知意。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会场外花坛里的月季花香,沈知意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很亮,像她眼里的光。
“陆衍,”她小声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
陆衍低头,看着她的眼睛,笑得温柔:“我会一直陪着你,不管你站在哪个舞台上。”
两人并肩走在路灯下,影子被拉得长长的,紧紧靠在一起,像他们此刻的心,再也分不开。
沈知意站在后台入口,指尖轻轻摩挲着演讲稿的边缘,纸张被她攥得有点发皱。
“紧张吗?”陆衍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杯温水,杯壁凝着细小的水珠,“刚看到你在休息室,把英文稿又顺了三遍。”
沈知意接过水杯,指尖碰到微凉的杯壁,心里的燥热消了点。
“有点。”她老实承认,声音压得低,“台下坐着那么多行业前辈,还有外国企业家,我怕……”
“怕什么?”陆衍打断她,目光落在她眼底,“怕说不好?你上周对着镜子练了五十遍,连手势都设计好了,还怕什么?”
他伸手帮她把西装外套的衣领理了理,黑色西装衬得她肩线很直,少了几分柔媚,多了几分凌厉。
“而且你讲的是沈氏转型的真实案例,”陆衍补充道,“老城区古建保护结合商业运营,这是你亲手做的事,没人比你更懂。”
沈知意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紧张慢慢散了点,她喝了口温水,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很舒服。
“知道了。”她点点头,把水杯递给陆衍,“我先进去了,你在台下……别走神。”
陆衍笑了,把水杯放进旁边的储物柜:“放心,你讲的每一句,我都记着。”
沈知意深吸一口气,推开后台的门,走进会场。
会场很大,圆形的舞台在中央,周围坐满了人,西装革履的身影晃得人眼晕。
她刚走到观众席入口,就听到旁边两个男人的议论声,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那就是沈氏集团的沈知意?看着这么年轻,会不会是来走个过场的?”
“听说她是靠罢免叔叔才上位的,哪懂什么传统行业转型,估计演讲稿都是别人写的。”
沈知意的脚步顿了顿,指尖在身侧攥了攥,又很快松开,继续往前排的位置走——她的座位在第一排,旁边是论坛的主持人。
主持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到她过来,笑着点头:“沈总,久仰大名,期待你的演讲。”
“谢谢李老师,我会尽力的。”沈知意回以微笑,坐下时调整了下坐姿,后背挺得笔直。
没过多久,论坛开始了。
第一位演讲者是位国外的企业家,讲的是科技行业的发展,观点很新颖,台下时不时响起掌声。
沈知意坐在座位上,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偶尔记几笔,目光却没离开舞台——她在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琢磨着怎么调整自己的演讲节奏。
终于,轮到沈知意了。
主持人走上台,笑着说:“接下来这位演讲者,是我们国内新生代企业家的代表,她带领沈氏集团从困境中走出,还推动了古建保护与商业的结合,让我们掌声欢迎沈氏集团执行总裁,沈知意女士!”
掌声响起,沈知意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裙摆,一步步走上舞台。
她走到话筒前,调整了下话筒的高度,指尖碰到话筒的金属部分,有点凉。
台下的议论声又隐约传来:“这么年轻,能讲出什么来?”
沈知意没理会,抬眼看向台下,目光扫过陆衍的位置——他坐在第三排,正看着她,眼里满是鼓励。
她深吸一口气,开口,流利的英文从她嘴里流出,清晰又坚定:“大家好,我是沈知意,来自沈氏集团。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传统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但在这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一组照片。”
她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老城区的照片——第一张是破旧的清代砖雕,第二张是修复后的砖雕,第三张是游客在砖雕前打卡的场景。
“这是我们沈氏集团去年启动的老城区古建保护项目,”她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会场,“最初,很多人说‘古建保护不赚钱,是赔钱买卖’,但我们做了一个尝试——把古建修复与文创产品结合,让老建筑‘活’起来。”
她顿了顿,调出一组数据:“去年一年,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了五千万,带动老城区的旅游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三十,更重要的是,有超过十万年轻人通过我们的文创,了解了古建文化。”
台下的议论声停了,所有人都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低头和身边的人小声交流。
刚才质疑她的那两个男人,也坐直了身体,脸上的轻视变成了惊讶。
沈知意继续讲:“传统行业的转型,不是丢掉‘传统’,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就像我们修复古建,不是把它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让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转型。”
她讲得很投入,偶尔抬手比划,手势自然又有力,英文发音标准,没有一点卡顿。
台下的陆衍看着她,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她上周熬夜改演讲稿的样子,台灯下,她对着电脑,一遍遍地调整用词,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演讲快结束时,一位外国企业家举手提问,语气带着点尖锐:“沈女士,你说的模式很好,但如果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你会放弃古建保护,优先保证商业利益吗?”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沈知意,等着她的回答。
沈知意笑了笑,从容地说:“其实我们已经遇到过资金问题,去年冬天,修复资金短缺,有人建议暂停古建修复,把钱投到文创生产上。但我们没有那么做,而是启动了‘古建保护基金’,向社会募集资金——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古建,就没有我们的文创,更没有沈氏的转型。”
她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坚定:“商业利益很重要,但有些东西,比利益更重要,比如文化的传承。如果为了利益放弃传承,那这样的转型,没有任何意义。”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响亮。
那位提问的外国企业家,也笑着鼓掌,对着沈知意竖起了大拇指。
沈知意鞠躬,走下舞台,刚回到座位,旁边的李老师就凑过来,笑着说:“沈总,讲得太好了!尤其是最后那段话,说得太对了!”
沈知意刚想回答,就看到陆衍从台下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才那杯温水,递到她面前:“渴了吧?先喝点水。”
她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温热的水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满是踏实。
“我刚才……没出错吧?”她小声问,有点不确定。
“没有,”陆衍摇摇头,眼里满是骄傲,“你讲得比我想象中更棒,尤其是讲古建修复的时候,眼里有光。”
周围的人也围了过来,有媒体记者,也有行业前辈。
“沈总,能采访您一下吗?您刚才的演讲太精彩了!”
“沈总,我是xx集团的,想和您聊聊古建合作的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沈知意一一回应,语气从容,条理清晰,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紧张。
陆衍站在她身边,帮她挡开拥挤的人群,偶尔在她需要的时候,递上笔记本——上面记着她刚才演讲时提到的几个关键数据,怕她被问到的时候忘记。
等采访结束,会场的人差不多走光了,沈知意才和陆衍一起离开。
走出会场大门,晚风一吹,沈知意才觉得身上的紧张感彻底消失了,她靠在陆衍身上,有点累却很开心。
“陆衍,”她抬头看他,眼里闪着光,“我做到了,对不对?”
“对,你做到了。”陆衍低头,在她额头亲了一下,“你不仅做到了,还做得特别好。”
他拿出手机,打开微博,递给沈知意:“你看,#沈知意国际论坛演讲# 已经上热搜了,下面全是夸你的。”
沈知意接过手机,屏幕上的热搜词条后面跟着一个“爆”字,下面的评论刷得很快:
“沈总也太厉害了吧!英文说得这么好,观点还这么深刻!”
“之前还觉得她年轻,现在看来,人家是真有本事!”
“古建保护那段说得太好了!为沈总点赞!”
沈知意看着评论,嘴角忍不住上扬,眼眶却有点发红——她想起爸妈,如果他们还在,看到她今天的样子,肯定会很开心。
“怎么了?”陆衍看到她发红的眼眶,赶紧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没有,”沈知意摇摇头,把手机还给陆衍,“我就是觉得……有点感慨。以前我总怕自己做不好,怕守不住爸妈的心血,现在才发现,只要坚持自己想做的,就一定能做到。”
陆衍伸手把她揽进怀里,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你一直都做得很好,只是你自己没发现。以后,你还会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知道沈氏,知道古建文化。”
沈知意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雪松味,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是新的开始。
从今天起,她不再是“靠罢免叔叔上位的沈知意”,而是“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沈知意”,是能带着沈氏、带着古建文化,走向更远地方的沈知意。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会场外花坛里的月季花香,沈知意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很亮,像她眼里的光。
“陆衍,”她小声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
陆衍低头,看着她的眼睛,笑得温柔:“我会一直陪着你,不管你站在哪个舞台上。”
两人并肩走在路灯下,影子被拉得长长的,紧紧靠在一起,像他们此刻的心,再也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