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看不见的战场-《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

  李建国跑路的消息像一阵风,吹遍了公司的每个角落,带来了短暂的欢欣鼓舞,但这种喜悦,很快就被工地上日渐紧张的氛围所取代。

  林旬的话,正在变成现实。

  “狮子”没有立刻出现,但它的气息已经笼罩了整个项目。

  盐田滩涂的改造工程,正式进入了最关键,也最枯燥的阶段——真空预压固结期。

  这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敌人不是挥舞钢管的混混,而是时间、是地质、是每一组从监测仪器上传回来的数据。

  工地上,最核心的区域不再是真空泵组,而是一个由活动板房临时搭建起来的“数据监测中心”。

  这里,成了陈浩的专属领域。

  房间里,墙上挂满了巨大的图纸,上面用各种颜色的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

  几十个压力表、沉降观测仪的读数被整齐地记录在表格里,每隔两小时更新一次。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纸张、墨水和年轻人专注时特有的汗水味。

  陈浩已经在这里连轴转了三天。

  他瘦削的脸上架着黑框眼镜,眼窝深陷,布满了红血丝,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是在黑夜里燃烧的星辰。

  他的面前,摆着一台在当时堪称奢侈的286电脑,屏幕上闪烁着绿色的字符。

  这是苏晚晴动用关系,花大价钱从深圳弄来的“高级货”。

  此刻,陈浩正紧盯着屏幕上一条缓缓上升的曲线,眉头紧锁。

  “林工”他头也不回地喊道,“7号区域的孔隙水压力下降速率,比理论计算值慢了百分之十二,虽然还在安全阈值内,但这个趋势不对劲。”

  林旬端着一个搪瓷缸子走进来,里面是泡着浓茶的热水,他把缸子放到陈浩手边,目光落在屏幕上。

  “把7号区域的地质勘探报告调出来,和11号区域做个对比。”林旬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

  陈浩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的数据飞速切换。

  “找到了”他指着屏幕,“7号区域的淤泥含沙量比11号区域高了8%,而且有一条深度四米的透镜状粉砂夹层。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

  “嗯”林旬点了点头,“粉砂层透水性好,但容易在pVd板周围形成‘滤饼效应’,堵塞排水通道,导致上层淤泥的压力无法有效传递下去。”

  陈浩恍然大悟,随即又陷入了新的困惑:“可……可这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考虑进去了,pVd板的间距也做了加密处理,按理说不应该出现这么明显的速率下降。”

  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图纸上的完美模型,在复杂的自然地质面前,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

  “理论是骨架,现实是血肉。”林旬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滩涂,“现在,我们需要给骨架做一次微调。”

  他走到巨大的图纸前,拿起一支红笔,在7号区域的图纸上沉思片刻。

  “通知侯建设,”林旬的声音斩钉截铁,“从现在开始,对7号区域的真空泵组,实行‘间歇式脉冲加载’。”

  “间歇式脉冲加载?”陈浩愣住了,这个词他只在国外的最新研究论文上见过,那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

  “对”林旬在图纸上画了一个类似心电图的波形。

  “简单说,就是改变持续稳定的真空负压,我们工作两小时,停止十五分钟,利用这十五分钟的压力回弹,让堵塞在pVd板周围的细小颗粒产生松动,被水流再次带走。就像我们咳嗽,是为了清理喉咙里的异物一样。”

  陈浩的眼睛瞬间瞪大了,他仿佛看到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林旬的这个指令,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土力学、流体力学和现实工程经验的深刻理解。

  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数据的敏锐洞察和对问题本质的精准判断。

  “我……我马上去计算最优的启停时间和压力梯度!”陈浩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技术人员遇到绝妙思路时的狂热兴奋。

  他抓起纸笔,飞快地演算起来,嘴里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林旬看着他,眼神里流露出一丝赞许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他知道,陈浩这块璞玉,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打磨、雕琢,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而这,也意味着,他距离那个隐藏在暗处的“猎人”的视线,越来越近了。

  门外,苏晚晴走了进来,她看了一眼状若疯魔的陈浩,压低了声音对林旬说:

  “市里那面锦旗送来了,还有电视台的记者,点名要采访你这位‘青年企业家’和‘护厂英雄’。”

  林旬眉头微皱。

  “替我推掉”他干脆地回答。

  “推掉?”苏晚晴有些意外,“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能极大地提升公司和项目的正面形象,对我们后续融资、拿项目都有好处。”

  “虚名是最没用的东西。”林旬摇了摇头,目光重新投向窗外那片沉默的土地,“我们的战场在这里,不在报纸的头版和电视屏幕上。”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

  “而且,我不想让我们的团队,太早地暴露在聚光灯下,尤其是……”他的目光扫过正埋头苦算的陈浩。

  “狮子,喜欢攻击跑在最前面的那头羚羊。”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庆祝,而是低头,把脚下的每一步都走稳,等这片滩涂,真正变成可以承载万吨巨轮的坚实大地时,我们才有资格,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所有人的审视。”

  苏晚晴看着林旬的侧脸,他年轻的面庞上,有着远超年龄的沉稳和清醒。

  她忽然明白了,林旬要的,从来不是一时的风光,而是一场彻底的、无可争议的胜利。

  她点了点头,不再多言,转身出去处理记者的事。

  而就在此时,滨海市一家不起眼的招待所里,一个穿着夹克,气质精干的男人,正翻看着一本滨海工业大学的校友名录。

  他的手指,最终停在了“陈浩”的名字上。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有些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三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其中一个,正是年轻时的陈启明。

  男人看着照片,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他拿起房间里的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是陈浩同学吗?我是你父亲,陈启明生前的朋友。有些关于他的事,我觉得,你或许有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