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巨兽的咆哮-《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

  孙志猛地将电闸推了上去。

  “嗡——”

  一阵低沉的电流声响起,三台并联的风扇电机开始颤抖,发出吃力的呻吟。

  车间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动了!动了!”刘强指着搅拌桶,声音都变了调。

  巨大的搅拌桶,在卡车后桥改装的减速器带动下,开始极其缓慢地转动起来。

  一圈,两圈……

  速度越来越快。

  “咯啦……咯啦……”

  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从轴承座传来,那是全新的轴承与轴承座在进行野蛮的磨合。

  王大锤提着一桶黄油,不要钱似的往轴承座里猛灌。

  摩擦声渐渐变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而有力的轰鸣。

  “轰隆隆……轰隆隆……”

  整个车间地面都在微微震动,那声音仿佛不是来自一台机器,而是一头被唤醒的远古巨兽在咆哮。

  “转速正常!”陈浩盯着手里的转速表,大声报告。

  “温度正常!”张涛拿着红外测温枪,对准轴承座喊道。

  “成功了!”

  林旬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

  这台拼凑起来的“奇美拉”,活了!

  “别高兴得太早!”林旬的声音让沸腾的气氛瞬间冷却,“这只是空载测试!上料!按昨天的配方,来第一炉!”

  工人们立刻行动起来。

  一铲铲冰冷的玄武岩碎石被投入料斗,通过传送带送入旋转的搅拌桶。

  “哐当!哐当!”

  石料撞击着钢板,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上纤维!”

  刘强和两个工人抬着一麻袋处理好的涤纶和腈纶混合纤维,倒入了专用的投料口。

  白色的纤维在气流的作用下,被吹入搅拌桶,与翻滚的石料迅速混合。

  “干拌三十秒!准备上沥青!”张涛掐着秒表,大声吼道。

  另一边,沥青加热炉早已准备就绪。

  阀门打开,滚烫的、冒着白烟的黑色沥青,像一条火龙,顺着管道奔涌而出,注入了高速旋转的搅拌桶。

  “滋啦——”

  一声巨响,水蒸气和沥青烟雾瞬间升腾而起,呛得人睁不开眼。

  “八卦炉二代”的轰鸣声陡然变得沉重,三台电机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尖啸。

  “转速下降百分之二十!电机过载!”孙志的声音充满了紧张。

  “没事!正常现象!”陈浩扶了扶眼镜,大声喊道,“电脑模拟的结果就是这样!撑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那三台疯狂颤抖的电机。

  十秒,二十秒……

  尖啸声没有停止,但也没有变得更糟。

  “湿拌九十秒!准备出料!”张涛的声音再次响起。

  时间一到,王大锤亲自操作,拉开了搅拌桶底部的出料口。

  “哗啦啦——”

  一股黑色的洪流倾泻而出,带着惊人的热浪,落入了下方的铁皮料车。

  那不是昨天那种干巴巴、裹着沥青的石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沥青混合料。

  每一颗石子上都均匀地包裹着一层乌黑发亮的沥青油膜,白色的纤维均匀地分布其中,形成了肉眼可见的筋络。

  没有结团,没有离析,完美得像教科书里的插图。

  “快!压试块!”

  工人们七手八脚地将滚烫的混合料装入试模,推到压力机下。

  这一次,没有人再担心失败。

  当试块在冷水里降温后,被放上压力机。

  陈浩亲自操作,所有人都围了过来,连苏晚晴都忍不住凑上前。

  指针开始攀升。

  1兆帕……1.5兆帕……2兆帕……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2.5兆帕……

  指针稳稳地越过了昨天2.95兆帕的刻度线!

  3兆帕……3.5兆帕……

  “天哪……”张涛倒吸一口凉气。

  指针最终停在了3.85兆帕的位置上!

  “咔嚓”一声,试块上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纹。

  比昨天的样品,性能提升了将近百分之三十!

  “嗷——”

  孙志发出一声狼嚎,把手里的安全帽扔向了空中。

  整个车间彻底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工人们把林旬、陈浩、张涛、王大锤团团围住,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抛向空中。

  苏晚晴站在人群外,看着被众人簇拥的林旬,看着那台咆哮的钢铁巨兽,看着那块创造奇迹的黑色石头。

  她的眼眶有些湿润。

  这个男人卖的不是技术,不是产品,而是一种能让所有追随者都热血沸腾的,叫做“希望”的东西。

  狂欢过后,林旬召集了核心成员开会。

  “第一炉成功,证明我们的设备和工艺都走对了路。”林旬的表情很平静。

  “但这只是开始,张涛,你带人二十四小时轮班,继续磨合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把每一个环节的参数都给我记录下来,形成标准作业指导书。”

  “明白!”张涛重重点头。

  “陈浩,你的任务最重。”林旬转向陈浩,“拿上你的电脑,去生产线旁边,给我盯着数据,我要你在一周之内,把理论模型和实际生产的误差,降到百分之五以内。”

  “保证完成任务!”陈浩的眼神里充满了光。

  林旬最后看向苏晚晴。

  “钱和设备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来了。”

  苏晚晴立刻会意:“原材料。”

  “对”林旬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词:纤维,石料。

  “我们之前用的纤维,都是从服装厂垃圾堆里找的边角料,量小,而且成分不稳定,滨海大道三公里的路,需要的纤维是个天文数字,垃圾堆满足不了我们。”

  “石料也是一样,”张涛补充道,“我们用的是玄武岩,对石料的硬度、形状、洁净度要求极高,之前从小采石场买的那点,根本不够用,质量也参差不齐。”

  苏晚晴的眉头皱了起来:“我调查过,滨海市最大的玄武岩矿,在西郊的石头镇,被几个家族势力把持着,油盐不进。”

  “纤维……我们需要的涤纶和腈纶,滨海化纤总厂倒是能生产,但他们会愿意为我们单独开一条生产线吗?”

  刚刚还充满喜悦的会议室,气氛又一次变得凝重。

  一台机器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要将实验室里的奇迹,变成可以铺在路上的现实,需要打通的是一整条庞杂而艰难的产业链。

  林旬的手指在桌上有节奏地敲击着。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他开口了,“苏晚晴,你跟我去一趟化纤总厂,会一会高建社厂长。

  随后他站起身,看着众人。

  “我们的‘剑’已经铸好了,现在,该去为这把剑,寻找最坚韧的‘钢’和最锋利的‘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