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名义:重生祁同伟,从大风厂开始》

  闻言,为首的何超微微一笑,随后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盖有中组部公章的红头文件——协助调查令。

  坦白说,这种调查令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当初他晋升时,中组部也曾派人考察,接触了哪些人他并不清楚,但最终无人提及这份调查令的存在。

  足见对祁同伟此次调查的重视程度,不过也难怪,公安系统的职位毕竟特殊,调查规格自然不同。

  于是他神色郑重地点头应道:“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几人点头示意。

  祁同伟晋升程序的第一步,便在京城悄然展开。

  此时,骆山河心中也充满好奇——他们究竟想了解什么?

  “骆部长,您与祁同伟共事期间,他的工作状态如何?在调查活动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能否谈谈?”

  骆山河略作思索,便径直回答:“祁同伟同志是在我们抵达绿藤的第二天,由组员钟小艾邀请加入协助工作的。

  他们是校友,而祁同伟身为公安厅长,参与后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抵达首日,他就组建了专项调查小组,所有关键线索都由他提供,最后的重要突破也是他亲自带队完成。

  从这些表现看,他确实是位出色的警察,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侦查经验都十分丰富,这也是我最终邀请他加入的原因。”

  为首者边听边在纸上记录细节,继而追问:“这次随行来京的王政,是否与祁同伟有过接触?”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案件背后是否存在隐情。

  此事关系重大,他们必须排除所有可能性,确保调查万无一失。

  对祁同伟而言,这是对他工作能力与道德品质的考察。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属于关键人员的把控。

  组织程序里,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只有确保人员纯洁,组织才能彻底放心。

  政治上的竞争是被允许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但达到某个层级之后,就不被允许了。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此时的他们已是特殊的存在,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关键。

  若因个人问题导致王政下台,

  那么即便祁同伟再出色,也没有晋升机会,

  这是规则。

  虽然许多竞争背后各有目的,但有一个大前提:

  必须有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理由,

  就是乱政,就是个人主义。

  所以,这个问题表面上在询问两人的交集,

  实际上却在探究一点:

  祁同伟是否另有想法。

  此时骆山河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祁同伟的前途,

  但骆山河本人却毫不知情。

  “祁同伟在抓获首犯高鸣远之后,第一时间移交给我们,

  随后便离开了。

  之后我们调配的审讯人员,

  都是从异地调来的,相关档案

  全部保存在督导组,你们可以随时查阅。

  最后牵出王政时,是我通知的祁同伟,

  并请他带队执行抓捕。

  当时我确实存有私心。

  他帮了这么大忙,不给他一点功劳,

  说不过去,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他了。

  两人的接触仅此而已。”

  骆山河的回答堪称标准答案。

  他避开了所有陷阱,没有完全否认两人的接触。

  毕竟祁同伟与王政同在一省工作,祁同伟又协助督导组办案,

  两人不可能毫无交集,这是事实。

  骆山河并未多想,只是实话实说。

  在这种时刻,唯有实话才能规避风险。

  听到这里,何超点了点头,

  继续在纸上记录。

  这一点极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

  他们这个访问组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弄清这一点。

  一旦反腐牵涉到 争,就意味着晋升之路彻底断绝。

  这是组织在百年斗争中所积累的智慧。

  然而就在这时,何超的一句话……

  骆山河的心猛地一沉,整个人瞬间绷紧。

  “王政的问题,是不是该处理了?这么久了,也该结案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闲聊,在此时却显得极不寻常——这不只是何时结案的问题,更牵涉到权责归属。

  不仅骆山河,连旁边一直沉默的警察也警觉起来,略带诧异地望向何超。

  骆山河刚从督导组回来,面对各方邀约,正不知如何应对。

  他是组长,有权决定结案,毕竟案子由他负责。

  何超此时的话,无疑是一种暗示:有人希望他停手。

  借访问组之机传递消息,骆山河不解:如今通讯如此发达,为何要绕这么大弯子?难道……是“那位”的意思?

  中组部之所以令人敬畏,正是因为其当家人说话的分量。

  在全国范围内,那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对方传话,骆山河岂敢不从?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一切挣扎都显得苍白。

  这一点,骆山河心知肚明。

  但他不能直接表态。

  忽然,他想起祁同伟的叮嘱,便故作平静地说道:

  “这事有规章制度,该结案时我绝不拖延。

  具体还要看纪委的指示。

  符合规定,随时可以结。”

  这番话不偏不倚,意思却明确:他不愿背这个锅。

  上面有人顶着,他也不想得罪人;若没有,就照章办事。

  他宁愿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虽有些无赖,却正合适。

  何超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望向骆山河,像日常闲谈般随口说道:

  “明天纪委会有通知,你回督导组一趟就行。

  我只是传个话,别多想。”

  听到这话,骆山河简直想骂人。

  别瞎琢磨,这事儿能随便琢磨吗?

  也不看看眼下是什么局面,全是大佬在过招。

  他一个小部长,哪敢多嘴。

  只好默默点了点头,没再吭声。

  这时候,何超整理了一下手中的文件,望向身旁两人。

  “我的问题问完了,你们还有要问的吗?”

  这原本只是例行公事,毕竟所有问题早先都已准备妥当。

  这句话,本意是结束的信号。

  可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一道声音。

  只见那位穿警服的人开口:

  “我有个问题,骆部长。

  这次的高鸣远,是不是祁同伟养的鱼?”

  他一看到这个案子,就断定高鸣远肯定是祁同伟养的鱼。

  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他从地方升上来,深知其中的门道。

  在各地,公安系统的一把手常会“养鱼”——

  案子查清了,却暂不收网。

  等到关键时刻再一举拿下,

  既完成指标,又赚足名声。

  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心照不宣。

  何超刚想拿起文件做记录,那位警察却摆了摆手,

  示意不必。

  何超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文件放了回去。

  骆山河一脸茫然,低声问:

  “养鱼?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个案子祁同伟早就知情,

  但一直没动,直到督导组来了,

  才突然捅破,实施抓捕。”

  骆山河这才恍然大悟。

  他原本也有怀疑,但看过那份卷宗后,就打消了疑虑。

  骆山河随即答道:

  “我认为不是。

  当时他给我看过一份案件复检的卷宗,

  其中有一个违规处理的案例,四年刑期转为保外就医。

  正是这个案子,让他注意到了绿藤,

  也才有了后来协助督导组的事。

  具体案情我不清楚,

  但复检日期,是在督导组抵达的前一天。”

  这个时间点我专门查过,所以记得很清楚。”

  警察闻言点了点头。

  可以确定,这些鱼是祁同伟喂养的。

  收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

  确实是个人才,符合公安的选拔标准。

  他们的用人标准与常人不同,不需要庸碌无能之辈。

  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至于那些罪犯的下场如何,他们并不在意。

  目送众人离去后,骆山河拨通了一个电话。

  “同伟,恭喜你。

  中组部的调查员刚走。”

  祁同伟放下电话,顿觉精神振奋。

  那个他前世苦苦追求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副省级——这道曾经难以逾越的天堑,如今他终于迈了过去,虽然只是半步。

  但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他对命运的一次胜利。

  此时的祁同伟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他看重的不是副省的名号,而是那枚带着国徽的肩章。

  那是无数警察的梦想。

  佩戴上那枚肩章,

  就意味着他祁同伟,已成为真正的警界领袖。

  不仅在汉东,即便放眼全国,

  祁同伟也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就在祁同伟沉浸于欣喜之中时,一位不速之客到访。

  祁同伟没想到程序推进得如此迅速。

  他原以为至少需要一个月,可这才两天,

  京城方面就已经开始走访了,速度堪称惊人。

  那日省委会上的情景,已有人向他转述。

  李达康把他夸得神乎其神,如数家珍般列举他的履历。

  若在当场,不知情的人恐怕会以为李达康就是祁同伟的老师。

  李达康一番发言后,会场一片寂静。

  由此可见他的表达功力,并非祁同伟的履历本身有多么惊人,

  而是李达康的演绎为其增色不少。

  其实,祁同伟的履历与好几位厅级警察相差无几,

  只是他更能服众,更重要的是能力。

  如今,祁同伟的能力已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此时全省高层都清楚,只要祁同伟跨过这道坎,

  前途将不可限量。

  要知道——

  此时的祁同伟年纪尚轻,能力出众,前途一片光明。

  周围的人都难以想象,他最终能走到怎样的高度。

  正当祁同伟沉浸于对未来的憧憬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他迅速收敛神情,沉声道:

  “进。”

  门开处,一个面带笑容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祁同伟一见他,忍不住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