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名义:重生祁同伟,从大风厂开始》

  尽管早看见他在院里,仍故作惊讶地说:“同伟——不,祁书记,您怎么想起看我这个老头子来了?欢迎欢迎。”

  说完便起身要迎。

  祁同伟不傻,老院长年事已高,若真让他起身相迎,那自己就太不识相了。

  他连忙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地说道:“什么祁书记,您叫我同伟就好。

  当初我担任初级法院院长,还是您给我主持的仪式呢,您这么说不就见外了?再说,以前育良省长做政法书记时,也没见您这样客气啊。

  您好好坐着,就当我还是当年那个小法官,别忙活了。”

  老院长喉咙里逸出一丝笑意,原本站起的身子又坐了回去。

  他瞥了眼跟在祁同伟身后的陈清泉,语气转厉:“还愣着干什么?快给同伟倒茶。

  一点眼力见都没有,真不知道育良省长调你过去是做什么的。”

  老院长对陈清泉毫不客气,可这样的态度反而让陈清泉格外积极,毫不介意,赶忙去准备茶水。

  老院长的目光这才重新落回祁同伟身上,静静地注视他良久,感慨地说道:

  “高育良运气好啊,收了你这么个好学生。

  你们师徒二人,是汉东政法界足以载入史册的人物。

  你在公安系统做得很好,希望能把这份魄力带到政法岗位上来。”

  “我已经老了,没几年了。

  未来是你们的,不必畏首畏尾。

  有什么想法,放手去做。

  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为你发挥点余热,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再说了,你还是我的上级呢。”老院长说着,朝祁同伟眨了眨眼,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

  祁同伟看着老院长的神情,忍不住露出无奈的笑容,连忙摆手告饶:“老院长,您可别这么说。

  我老师当年都那么敬重您,我哪能把您当下级看待?虽然体制上您是副职,可家有老、如有宝,您这么多年的经验和见识,对我们政法系统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不是考虑到您的身体,我早想请您出来给大家讲几堂课了。”

  听了这番话,老院长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显然很是受用。

  祁同伟这才注意到,眼前这位老爷子竟然还带着几分孩子气,这在他接触过的体制内老同志里,还真是头一个遇见。

  老院长察觉到了祁同伟神情里的细微变化。

  他多年做法官,阅人无数,对人心的洞察极为敏锐。

  当年高育良在他面前露面不多,也正是因为这位老院长能一眼看穿人心。

  “同伟,我不是在夸你,”老院长继续说道,“你比你老师更纯粹。

  现在的高育良当了省长之后,心思似乎更干净了些,但从前做政法书记时,那份野心几乎写在脸上。

  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而你不一样,虽然我们见面不多,但你的事我一直在关注。

  我这个老头子平时没什么事,就爱看看汉东的动向,免得自己脑子生锈。”

  “你做得很好,无论是在公安厅,还是担任政法书记,都很好地平衡了权力和责任,回应了老百姓的期待。

  这不是奉承,是我的真心话。

  特别是这次的缅北行动——有魄力,我很欣赏。

  如果有什么需要我这个老骨头出力的,尽管开口。

  就算让我年轻三十岁,我也未必有你这样的勇气。

  这才是我想说的,明白吗?”

  祁同伟点了点头,正要开口回应。

  老院长眼睛一亮,忽然问道:“同伟,是不是要搞一个政法补助?什么时候能落实?不少人可都等着呢。”

  祁同伟先是一愣,随即笑了起来,这位老院长啊……他轻轻开口道:“您不用担心,司法补助已经立案了。

  等赵瑞龙的案子结束,第一笔资金就从他的资产里拨。

  您也知道,从他那儿查出来几百个亿。

  年前处理完,我就去申请资金——省长是我老师,办起来也方便些。

  再说,这也是给多年在一线工作的同事补贴。”他顿了顿,补充道:“对了,您也有份,不过比一线的稍微少一点。”

  老院长听了更加高兴。

  “少一点”这话,正说进他心坎里。

  他年纪大了,没什么花钱的地方,无所谓这些。

  可那些刚进法院的年轻人,拿着四五千的工资,还要买房成家,他看着就着急。

  这些孩子是法院的未来,他这个做院长的,怎么能不操心?现在听祁同伟这么说,他心里踏实不少。

  不过,当听到“赵瑞龙”三个字时,老院长下意识瞥了陈清泉一眼,没说什么,转而问起另一件事:“这次赵立春……是真要倒了吗?还是另有说法?”

  老院长在赵立春刚上台时就担任高院院长,对他自然了解。

  曾有一段时间,两人关系不错,虽然后来渐行渐远,但老院长始终站在汉东的立场上看问题。

  赵立春当年用铁腕推动改革,对汉东影响深远,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

  法院不隶属行政体系,他得以从整体视角观察汉东的变化。

  而这一切变化,对汉东而言是积极的——上层博弈是一回事,可对他来讲,汉东好,才是真正的好。

  谁能推动汉东向前,谁就值得被记住。

  事情就这么简单,他看得很纯粹。

  祁同伟听了老院长的话,也轻轻叹了口气。

  他本想说些什么,可转念一想——

  算了,没必要。

  于是直接开口:

  “这次沙书记来,就是冲着老书记的事。

  没办法,这是上面的博弈,

  我们插不上手,只能看着。

  虽然我也在其中,但有些事,

  不是我够得着的,现实如此。

  人微言轻,我们的想法,

  影响不了上头的决定,只能旁观。

  至于别的,就看老书记自己了。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样,

  您也明白,谁都改变不了。”

  这次,换作老院长一声长叹。

  是啊,就是这样。

  他们在汉东还算有点能力,

  可再往上,就使不上力了……

  要知道,决定赵立春结局的,

  是上面,不是汉东。

  光凭沙瑞金,借他个胆子也不敢动。

  但要是京城有人出手,那就不一样了。

  这些,两人都心知肚明,

  却无可奈何,这才是最悲哀的。

  可又能怎样?这是上层的意志。

  “这的沙瑞金,真不讲究。

  要是当初你老师上去了该多好。”

  一旁站着倒茶的陈清泉,

  听见老院长这句话,吓得手一抖,

  杯子里的水都洒在了桌上。

  他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敢说的人,

  老院长真是个猛人。

  老院长没好气地瞪了陈清泉一眼,没说话。

  祁同伟却从陈清泉的包里取出一份文件,

  递了过去。

  “您看看这个,是境外发生的恶性案件,

  九个罪犯全被判了枪决,

  京城那边已经同意了。

  市里中院不敢开庭,

  只能来找您了。

  您先过目。”

  老院长接过文件,听着祁同伟的话,

  又朝陈清泉瞪了一眼,自言自语道:

  “中院待得好好的,去什么检察院?

  我真想不通,不然哪会这样……”

  “你不就处理好了,何必再麻烦同伟跑一趟。”

  说着便翻开文件,老院长虽已年迈,却对案件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度。

  他隐约察觉到其中暗藏的深意——国家的意志,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变化里。

  这份文件正是最好的证明。

  最明显的,是其中态度的转变。

  九个外籍人士的 ,祁同伟竟敢提出申请,最高检也真的批准了。

  这一切都显得不太真实。

  这绝非小事。

  国内几十年来未曾有过如此判决,即便在全世界也属罕见。

  京城竟会同意,实在引人深思。

  “同伟,你这下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

  这案子一旦判了,我一生的声誉可就全押在上面了。”

  祁同伟心知肚明,这样的判决必将承受巨大压力。

  九人同时处决,在崇尚和平的国度出现,无疑是一个信号——象征着某种态度的转变。

  而发出这个信号的人,必将面对舆论的漩涡。

  那九人死不足惜,但作出判决的人,处境就大不相同了。

  祁同伟当然明白其中的难处,却仍笑道:“老院长,您不是让我别客气吗?我这可半点没跟您客气。”

  老院长闻言撇了撇嘴。

  客套话谁当真谁傻,眼前的祁同伟可不像是糊涂人。

  他没好气地瞪了祁同伟一眼:“我这把老骨头还有什么好怕的?九个 ,判就判。

  当年集中执行时,我还亲自到场监督过,这算什么。”

  祁同伟立即竖起大拇指,满脸钦佩。

  这时老院长目光一闪,正色道:“同伟,你身为政法书记,我不求别的,只盼你能善待那些年轻人们。”

  “我就只有这一个愿望。”

  祁同伟神色一凝,话哽在喉间,欲言又止。

  忽然间,他想起十几年前——老院长为他举行仪式时的目光,与此刻如出一辙。

  祁同伟沉默着点了点头。

  老院长看见他的神情,格外满意,随后摆了摆手。

  见祁同伟仍坐着不动,老院长正要开口,却见祁同伟目光转向陈清泉,依旧不语。

  老头子不禁一笑。

  “知道了,你去忙吧。”

  祁同伟松了口气,道谢后转身离开。

  陈清泉正要跟上,坐在办公椅上的老院长却开口:

  “小泉子,你去哪儿?”

  他身形一僵,停在门口,慢慢关上门。

  然后堆起笑脸,殷勤地走到老院长身边。

  老院长虽神情嫌弃,却郑重地看向陈清泉,认真说道:

  “别回检察院了,留下来做我的副手。”

  陈清泉如闻天籁。

  走出高院,祁同伟径直前往检察院。

  陈清泉的人事安排,自然需要告知钟小艾。

  但这段日子,两人没什么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