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名义:重生祁同伟,从大风厂开始》

  如果需要和上级沟通,提前告知我一声。

  我们共同署名,

  这样一来,我们就是一个阵营的,

  意志也是统一的。

  你觉得这样如何,沙书记?

  高育良看似退了一步,

  其实还是在给沙瑞金设套。

  共同署名看似是一条心,事实却并非如此。

  往上汇报时,虽然两人联名,

  实际执行却全是沙瑞金一人,

  成果却要分高育良一份。

  这还只是其一,

  其次面对赵立春的反击,

  高育良并未参与,也就没有风险。

  只需一个共同署名,赵立春就能明白情况,

  不会针对高育良。

  这很简单——

  赵立春也是从地方上来的,自然清楚署名的含义。

  第三,面对汉东的各级官员,

  高育良也能保持从容,不必顾虑太多。

  毕竟他们看不到署名细节,高育良没有实际动手,

  自然也无需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其中的利害,

  沙瑞金即便不能完全看清,也明白

  绝不能跟着高育良的思路走,否则

  自己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

  他不可能上这个当,但场面还要维持。

  沙瑞金并未纠结,转而继续问道:

  “老高,你也清楚,

  我来汉东的目标就是赵立春。

  你在汉东时间长,

  你觉得现在的赵立春怎么样?

  或者说,这次从赵瑞龙那儿,

  能查出东西来吗?我心里还是有点没底。”

  此刻的沙瑞金,换了个角度,

  直接亮明了自己的意图,

  让高育良帮着判断,能不能挖出实质内容。

  高育良心中也是一震,

  沙瑞金竟把问题摆到了明面上,

  他不能再含糊其辞。

  眼下形势已经非常明朗,

  所有人都在围猎赵立春,

  局面洞若观火,他再装糊涂,

  万一被上面视为同伙,

  那真是哭都来不及了。

  高育良心知肚明。

  他略作思忖,回应道。

  “沙书记,实不相瞒。”

  “过去赵立春在汉东的情况,确实存在。”

  “若论是否真有违规之举,无人能下定论。”

  “那时我级别不高,看不透彻。”

  “如今坐到这个位置,毫不夸张地说。”

  “与当年赵立春的地位相差无几,也得以窥见许多以往看不见的内情。”

  “有些是时代的局限,当时的人。”

  “往往难以抗拒,这是事实。”

  “这种局面下,能做的。”

  “唯有妥协,在夹缝中求取平衡。”

  “然而这又何其艰难?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赵立春的做法,我不敢说完全正确。”

  “但若论其过错,也并非绝对。”

  “他有他的局限,我也有我的局限。”

  “如今时代变了,要处理他。”

  “也是无可厚非。

  从我的视角来看,”

  “并未见到更多恶劣行径,当然,”

  “赵瑞龙是个例外,此人在汉东。”

  “始终是一颗毒瘤,今 能将他铲除。”

  “说实话,我深感振奋。”

  “整个汉东都盯着这个 。”

  “多少人想扳倒他,今 这一举措。”

  “汉东无数人,都会铭记您的作为。”

  高育良这番话,表面是奉承。

  实则将赵立春的问题归结为时代局限。

  虽有些言过其实,却也贴近现实。

  毕竟在此时语境下,这般评价已近乎贬抑。

  赵立春的倒台,

  本质上,不过是 的清算。

  只是当下,需要一个正当理由。

  可以说赵立春负了许多人,

  但对汉东而言,他绝对是功大于过。

  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算上赵瑞龙,

  也是如此。

  从某种角度看,

  赵瑞龙也不过是个牺牲品,他的罪名,

  可轻可重,只因当前需要由他拉开这场大幕,

  他的罪责,便不可能轻判。

  这就是现实,无人能够逃避。

  对此,两人都心照不宣。

  此刻高育良将话题拉回,意图很明显:

  对于赵瑞龙,他持严肃态度;

  至于赵立春,

  不过是顺带一提,仅此而已。

  沙瑞金对此心知肚明。

  在国内,一直有尊重老上级的传统。

  虽无人明说,但人人心里有数。

  老下属通常会主动避嫌,不介入、不干涉,

  甚至会在最后时刻,送上一程。

  这就是一种传承。

  毕竟,像侯亮平那样,

  把老师的头当作晋升阶梯的人,终究是少数。

  有些事不必说破,但人人都在看着。

  沙瑞金此来,并非要逼高育良表态,

  而是为了赵瑞龙,更为了祁同伟。

  没错,祁同伟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如今真正掌控局面的,是祁同伟。

  他口中说出的话,将决定赵瑞龙的命运。

  这一点,沙瑞金非常清楚。

  他之前的层层铺垫,其实都是为了祁同伟。

  沙瑞金需要高育良做出决定,

  推祁同伟一把,让他做出最后的决断。

  沙瑞金虽然不会授意伪证,但他明白,

  祁同伟能把一切安排得滴水不漏。

  然而,沙瑞金的话对祁同伟来说,

  未必有多少分量。

  在利益一致时,

  祁同伟可以所向披靡,但此刻,

  沙瑞金不敢确定他是否还愿意出力。

  因此,他需要高育良开口。

  无论两人在会议上的态度是真是假,

  高育良的话,对祁同伟而言,远比他更有力量。

  这是事实——师徒之情,终究不同于上下级关系。

  于是,沙瑞金顺着高育良的话继续道:

  “赵瑞龙的事,你我都清楚。”

  “现在,他是关键。”

  “赵立春的事你不必插手,联署即可。”

  “该是你的,一点不会少。”

  “但现在问题在于赵瑞龙——”

  “如何让他咬出赵立春,这才是核心。”

  “祁同伟能力很强,我查过他的履历。”

  “一级英模,经办的大案要案数不胜数,”

  “全都处理得干净利落。”

  “这一次,也需要他出手。”

  “只有撬开赵瑞龙的嘴,”

  “才能为上面的行动立下基调。”

  “我们能做的,其实有限。”

  “所有的问题,都落在了祁同伟肩上。”

  “此时的他,需要一点动力。”

  “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看?”

  听到祁同伟的名字,高育良立刻警觉起来。

  刚才的会议上,两人之间那一出戏,分明就是故意把祁同伟往沙瑞金那边推,表现得十分明显。

  这一点,沙瑞金自然也清楚。

  此刻再提起祁同伟,高育良心头有些不自在。

  难道被看穿了?应该不至于。

  会上沙瑞金的反应并不是这样。

  尽管心里满是疑惑,高育良脸上还是适时笼上了一层阴影。

  “沙书记,我不否认祁同伟能力出众。

  但说实话,能力太强有时反而是负担。

  这件事牵扯的平衡,他能不能把握,还很难说。

  我们都知道,赵瑞龙的问题涉及面太广,稍有不慎就是惊天大案。

  这个分寸,我觉得他还欠缺一些。

  我一直把他当作重点培养,可您也看到了,他在会上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这样的人,真要委以重任,还怎么管得住?我对他确实持保留态度。”

  高育良一番连珠炮似的回应,让沙瑞金略有迟疑,但也仅此而已。

  此刻他更关注的,仍是赵瑞龙的问题。

  高育良说的这些,在他看来反而是好事——事情闹得越大,他越方便收场。

  当然,整体局面还得由他来掌控。

  沙瑞金微微一笑,接话道:“现在汉东缺的,正是他这股劲。

  能查出问题,是他的本事,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

  我更不会。

  相反,我们才是他最大的后盾。

  这个时候,我们更该为他保驾护航,让他放手去干。

  你是他的老师,应该比我更清楚:像他这种人,一旦放开手脚,能做出的成绩会超出想象。

  这道理,你我都明白。

  只是我这个书记说话,到底不如你这个老师管用。

  我想让他深挖下去,他却不敢,或者说,不够信任我。

  没办法,只好请你帮忙了。

  老高,你给祁同伟打个电话,让他别顾虑,这是上头的任务。”

  “天塌下来自有高个子顶着,还轮不到他。”

  祁同伟想借此事达成自己的目的。

  沙瑞金察觉到异常,找到了高育良。

  他借高育良之手,对祁同伟进行敲打。

  沙瑞金的政治敏锐可见一斑。

  高育良心知这个电话不该由他打。

  但他别无选择,眼下沙瑞金是好言商量。

  若是他断然拒绝,下一步就是书记的正式命令。

  尽管高育良与沙瑞金同为省级领导,是平级干部。

  但他终究是组织一员,而沙瑞金代表着组织在汉东的最高权威。

  这个身份,正是沙瑞金作为一把手的根本所在。

  一旦高育良拒绝,局面将截然不同。

  高育良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了出去。

  “我是高育良,让祁同伟接电话。”

  片刻后,只听高育良继续说道:

  “祁同伟!我命令你!彻查赵瑞龙案件,务必挖出所有真相!”

  祁同伟对高育良这番话感到十分不解。

  这不像高育良会说的话,也不符合他一贯的立场。

  多年来,两人早有默契,很多事情无需明说便能相互配合。

  祁同伟并非愚忠之人。

  他虽敬重高育良,却并非其附庸。

  两人在政坛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师生情谊固然存在,但高育良一般不会对祁同伟下达强制命令——除非在极为震怒的情况下。

  显然,此刻并非那种情形。

  这其中必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