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协会”的刁难,像一盆冷水浇在林凡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上。他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了更务实的策略——暂时避开风头,将“易管家”的推广转入地下,采用更谨慎的“熟人介绍、免费试用、满意付费”的模式。他明白,在根基未稳时,正面冲突只会招致灭顶之灾。
日子在精打细算和东奔西走中缓慢流淌。林凡变得更加沉默,皮肤晒得黝黑,手掌磨出了粗糙的茧子。他不再是那个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的林总,而是骑着二手电动车,穿梭在鹭岛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拜访那些不起眼的小作坊、小商铺的“小林师傅”。
过程异常艰辛。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被质疑、被敷衍更是屡见不鲜。很多老板习惯了手工记账,对电脑软件心存疑虑。林凡不厌其烦,一遍遍演示,手把手教,甚至帮他们解决电脑卡顿、网络连接这些不相干的问题。他的诚恳和扎实的技术,渐渐打动了一些人。第一个愿意尝试的,是那个开加工厂的老乡。林凡趁“协会”的人不注意,偷偷帮他重新安装好,并承诺全程免费维护。老乡用了半个月,发现订单混乱和库存不清的问题真的改善了,主动塞给林凡几百块钱,虽然不多,却意义重大。
口碑,像水滴石穿,慢慢积累。靠着老乡介绍,又有两三家小厂愿意试试。收入微薄,但总算看到了些许亮光。林凡把每一分钱都记在账上,优先支付赵磊和孙浩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才补贴家用。他自己常常一个馒头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
生活的清贫,磨砺着感情,也让彼此靠得更近。
苏晚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温柔等待,而是用实际行动支持。她缩减了工作室的开支,主动接了一些以前看不上的、琐碎但结款快的小设计单,甚至晚上等阿桂睡了,还会接一些线上翻译的私活。她把赚来的钱,悄悄塞进林凡的口袋,或者换成他舍不得买的内衣和营养品。
一天深夜,林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苏晚晴趴在餐桌上睡着了,手边还放着画到一半的设计稿。餐桌上盖着饭菜,还是温的。林凡心头一热,放轻脚步走过去,想把她抱回床上。
刚碰到她,苏晚晴就醒了,揉着惺忪睡眼:“回来了?饭菜在桌上,我去热一下。”
“不用,温的就行。”林凡拉住她,看着她眼下的青黑,心疼地说,“以后别等我了,早点睡。”
苏晚晴摇摇头,起身去厨房拿碗筷:“你不回来,我睡不着。”语气平淡,却透着深深的依赖。
吃饭时,两人都没怎么说话,但气氛温馨。林凡说起今天又有一家小超市答应试用软件,苏晚晴安静地听着,偶尔给他夹菜。饭后,林凡抢着去洗碗,苏晚晴就站在厨房门口陪他说话。水流声和低声细语交织,是这清苦日子里最动人的乐章。
夜里,躺在床上,苏晚晴会主动靠进林凡怀里,手指轻轻抚过他肩膀上被工具包勒出的红痕。黑暗中,她的声音很轻:“林凡,别太拼了,慢慢来。”
林凡搂紧她,吻她的头发:“没事,扛得住。就是苦了你和阿桂。”
“一家人,说什么苦不苦。”苏晚晴往他怀里钻了钻,“只要咱们在一起,日子总会好的。”
然而,荆棘总在不经意间刺破平静。
一天,林凡去给一家新谈好的小吃店安装软件,店老板是个爽快人,试用后很满意,答应先付一半费用。林凡拿着那叠带着油渍的钞票,心里刚松一口气,就看到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晃进店里,为首的一个吊儿郎当地拍着柜台:“老板,保护费该交了吧?这个月涨了二百!”
店老板脸色一变,赔着笑脸说好话。那混混眼尖,看到林凡手里的钱,伸手就来抢:“哟,有钱给这穷酸装软件,没钱交保护费?”
林凡眼神一冷,侧身躲过,把钱塞进内兜:“这钱是劳动所得,跟保护费没关系。”
“嘿!还挺横!”混混围了上来,推搡着林凡,“在这条街混,就得守这儿的规矩!识相的,把钱拿出来!”
店老板吓得直哆嗦。林凡握紧了拳头,骨节发白。他不是怕这几个混混,是怕惹事牵连店老板,更怕暴露自己,引来更大的麻烦。他强压下怒火,从自己兜里掏出仅有的几十块生活费,扔在地上:“就这些,爱要不要。”
混混骂骂咧咧地捡起钱,踹翻了一把椅子,扬长而去。
林凡帮吓坏的店老板扶起椅子,道了歉,默默离开了。走在嘈杂的街上,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屈辱和无力。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但他不能退,为了身后那个家,他必须忍。
晚上,苏晚晴发现他手臂上的淤青,追问之下,林凡轻描淡写地说了。苏晚晴没说话,只是红着眼圈,拿出药酒,小心翼翼地帮他揉搓。她的眼泪滴在林凡的皮肤上,滚烫。林凡反手握住她的手,声音沙哑:“别哭,我没事。这点委屈,算不了什么。”
真正的转机,往往源于最朴素的坚持。
那个被林凡帮助过的加工厂老乡,成了“易管家”最积极的推广员。他不仅自己用得好,还拉着几个生意上的朋友一起用。一传十,十传百,虽然缓慢,但用户群在悄然扩大。更关键的是,这些最底层的小老板们,形成了互助圈子,互相交流使用心得,甚至自发提改进建议。林凡根据这些反馈,不断优化软件,让它越来越贴合实际需求。
一天,一个用户无意中提到:“小林,你这软件要是能跟手机连上就好了,我在外面也能查库存。” 这句话点醒了林凡!移动端!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如果能开发一个简单的手机APP,与电脑端数据同步,实用性将大大提升!
这个想法让林凡和团队兴奋不已。但开发APP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时间,他们现有的资源捉襟见肘。希望就在眼前,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看得见,摸不着。
就在林凡为资金和技术瓶颈发愁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对方自称是本市一家小型科技孵化器的负责人,说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易管家”在小微企业中的良好口碑,认为项目很有社会价值,愿意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基础云服务和一小笔种子基金,支持他们进一步完善产品。
天上掉馅饼?林凡心中警铃大作,经历了太多风雨,他不敢轻易相信好运。他详细询问了孵化器的背景、资金来源和合作条件,对方对答如流,听起来合情合理。
是机遇,还是另一个陷阱?林凡握着电话,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波澜起伏。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微光乍现,但他必须步步为营。
日子在精打细算和东奔西走中缓慢流淌。林凡变得更加沉默,皮肤晒得黝黑,手掌磨出了粗糙的茧子。他不再是那个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的林总,而是骑着二手电动车,穿梭在鹭岛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拜访那些不起眼的小作坊、小商铺的“小林师傅”。
过程异常艰辛。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被质疑、被敷衍更是屡见不鲜。很多老板习惯了手工记账,对电脑软件心存疑虑。林凡不厌其烦,一遍遍演示,手把手教,甚至帮他们解决电脑卡顿、网络连接这些不相干的问题。他的诚恳和扎实的技术,渐渐打动了一些人。第一个愿意尝试的,是那个开加工厂的老乡。林凡趁“协会”的人不注意,偷偷帮他重新安装好,并承诺全程免费维护。老乡用了半个月,发现订单混乱和库存不清的问题真的改善了,主动塞给林凡几百块钱,虽然不多,却意义重大。
口碑,像水滴石穿,慢慢积累。靠着老乡介绍,又有两三家小厂愿意试试。收入微薄,但总算看到了些许亮光。林凡把每一分钱都记在账上,优先支付赵磊和孙浩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才补贴家用。他自己常常一个馒头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
生活的清贫,磨砺着感情,也让彼此靠得更近。
苏晚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温柔等待,而是用实际行动支持。她缩减了工作室的开支,主动接了一些以前看不上的、琐碎但结款快的小设计单,甚至晚上等阿桂睡了,还会接一些线上翻译的私活。她把赚来的钱,悄悄塞进林凡的口袋,或者换成他舍不得买的内衣和营养品。
一天深夜,林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苏晚晴趴在餐桌上睡着了,手边还放着画到一半的设计稿。餐桌上盖着饭菜,还是温的。林凡心头一热,放轻脚步走过去,想把她抱回床上。
刚碰到她,苏晚晴就醒了,揉着惺忪睡眼:“回来了?饭菜在桌上,我去热一下。”
“不用,温的就行。”林凡拉住她,看着她眼下的青黑,心疼地说,“以后别等我了,早点睡。”
苏晚晴摇摇头,起身去厨房拿碗筷:“你不回来,我睡不着。”语气平淡,却透着深深的依赖。
吃饭时,两人都没怎么说话,但气氛温馨。林凡说起今天又有一家小超市答应试用软件,苏晚晴安静地听着,偶尔给他夹菜。饭后,林凡抢着去洗碗,苏晚晴就站在厨房门口陪他说话。水流声和低声细语交织,是这清苦日子里最动人的乐章。
夜里,躺在床上,苏晚晴会主动靠进林凡怀里,手指轻轻抚过他肩膀上被工具包勒出的红痕。黑暗中,她的声音很轻:“林凡,别太拼了,慢慢来。”
林凡搂紧她,吻她的头发:“没事,扛得住。就是苦了你和阿桂。”
“一家人,说什么苦不苦。”苏晚晴往他怀里钻了钻,“只要咱们在一起,日子总会好的。”
然而,荆棘总在不经意间刺破平静。
一天,林凡去给一家新谈好的小吃店安装软件,店老板是个爽快人,试用后很满意,答应先付一半费用。林凡拿着那叠带着油渍的钞票,心里刚松一口气,就看到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晃进店里,为首的一个吊儿郎当地拍着柜台:“老板,保护费该交了吧?这个月涨了二百!”
店老板脸色一变,赔着笑脸说好话。那混混眼尖,看到林凡手里的钱,伸手就来抢:“哟,有钱给这穷酸装软件,没钱交保护费?”
林凡眼神一冷,侧身躲过,把钱塞进内兜:“这钱是劳动所得,跟保护费没关系。”
“嘿!还挺横!”混混围了上来,推搡着林凡,“在这条街混,就得守这儿的规矩!识相的,把钱拿出来!”
店老板吓得直哆嗦。林凡握紧了拳头,骨节发白。他不是怕这几个混混,是怕惹事牵连店老板,更怕暴露自己,引来更大的麻烦。他强压下怒火,从自己兜里掏出仅有的几十块生活费,扔在地上:“就这些,爱要不要。”
混混骂骂咧咧地捡起钱,踹翻了一把椅子,扬长而去。
林凡帮吓坏的店老板扶起椅子,道了歉,默默离开了。走在嘈杂的街上,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屈辱和无力。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但他不能退,为了身后那个家,他必须忍。
晚上,苏晚晴发现他手臂上的淤青,追问之下,林凡轻描淡写地说了。苏晚晴没说话,只是红着眼圈,拿出药酒,小心翼翼地帮他揉搓。她的眼泪滴在林凡的皮肤上,滚烫。林凡反手握住她的手,声音沙哑:“别哭,我没事。这点委屈,算不了什么。”
真正的转机,往往源于最朴素的坚持。
那个被林凡帮助过的加工厂老乡,成了“易管家”最积极的推广员。他不仅自己用得好,还拉着几个生意上的朋友一起用。一传十,十传百,虽然缓慢,但用户群在悄然扩大。更关键的是,这些最底层的小老板们,形成了互助圈子,互相交流使用心得,甚至自发提改进建议。林凡根据这些反馈,不断优化软件,让它越来越贴合实际需求。
一天,一个用户无意中提到:“小林,你这软件要是能跟手机连上就好了,我在外面也能查库存。” 这句话点醒了林凡!移动端!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如果能开发一个简单的手机APP,与电脑端数据同步,实用性将大大提升!
这个想法让林凡和团队兴奋不已。但开发APP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时间,他们现有的资源捉襟见肘。希望就在眼前,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看得见,摸不着。
就在林凡为资金和技术瓶颈发愁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对方自称是本市一家小型科技孵化器的负责人,说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易管家”在小微企业中的良好口碑,认为项目很有社会价值,愿意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基础云服务和一小笔种子基金,支持他们进一步完善产品。
天上掉馅饼?林凡心中警铃大作,经历了太多风雨,他不敢轻易相信好运。他详细询问了孵化器的背景、资金来源和合作条件,对方对答如流,听起来合情合理。
是机遇,还是另一个陷阱?林凡握着电话,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波澜起伏。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微光乍现,但他必须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