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暗中布局-《锦甲红颜:庶女谋凰路》

  大比武的胜利为第七队赢得了声誉,但沈清辞深知,在这错综复杂的边军中,一时的风光不过是过眼云烟。她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稳固的根基。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沈清辞巡视营地时,目光被医疗营帐外一个孤单的身影吸引。一个年轻的军医官跪在泥泞中,雨水早已浸透了他的军服,他却像一尊雕塑般固执地跪着,手中高高举着一份文书。

  “怎么回事?”沈清辞的声音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清晰。

  值守的士兵连忙上前,低声回话:“回校尉,那是林墨医官。他因擅自使用自家祖传药方救治伤员,被上官责罚,已经跪了整整三个时辰了。”

  沈清辞心中一动,她记得这个林墨。大比武期间,有几名士兵在高强度训练中身受重伤,正是这位年轻医官用一套独特的疗法,奇迹般地迅速控制了伤势。他的医术,明显高出军营中其他同僚一大截。

  “去拿把伞来。”沈清辞吩咐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她接过伞,迈步走到林墨身边,将伞稳稳地撑在他的头顶,隔绝了那冰冷的雨水。

  “林医官,先起来说话。”

  林墨缓缓抬起头,雨水顺着他苍白却倔强的脸颊滑落,他的眼神里满是不甘:“沈校尉,在下自认无错!那些药方确实有效,为何不能用?”

  沈清辞接过他手中的文书,借着营地微弱的灯火快速浏览。纸上详细记录了几种草药的配方、炮制方法以及使用后的效果反馈,数据详实,逻辑清晰,一看便知是下过苦功的。

  “跟我来。”她言简意赅,转身走向自己的军帐。

  将林墨带到军帐后,沈清辞递给他一块干净的麻布擦脸,又亲手为他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你的药方,我看过了。”沈清辞在他对面坐下,开门见山,“确实很有价值。但你可知,上官为何不允许你使用?”

  林墨苦笑一声,带着几分自嘲:“无非是因为,那不是太医局核准的‘正统’方子。”

  “这只是其一。”沈清辞轻轻点头,话锋一转,“更重要的是,你的成功,恰恰映衬了其他人的无能。”

  林墨猛地一愣,显然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色。

  沈清辞看着他,语气诚恳:“在军营这个地方,有时才能反而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当你的才能威胁到那些地位稳固的人时。”

  她的目光锐利而坚定,直看向林墨的内心:“但我,需要你的才能。第七队正缺一名专属医官,你愿意来吗?”

  林墨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黯淡下去,他顾虑重重:“可是,上官那边……”

  “此事,我会处理。”沈清辞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给了他一颗定心丸。

  三日后,调令下来,林墨正式被调至第七队任职。沈清辞通过陈启明的关系,以“第七队承担特殊训练任务,需专门医官研究战场急救术以降低伤亡”为由,顺利完成了这次人事调动。

  这件事很快在边军的底层军官和士兵中传开了。人们开始私下议论,这位年轻的沈校尉不仅自身能力出众,更难得的是,她还愿意庇护那些有真才实学却不得志的人。

  沈清辞敏锐地意识到,边军中像林墨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或因出身寒微,没有靠山;或因不善钻营,不懂逢迎;或因特立独行,不屑于同流合污,而被排挤在权力核心之外,才华被埋没。

  她决定,要主动寻找并结交这些人。

  在一次月度后勤物资分配中,沈清辞注意到了仓曹参军周巡。此人年纪不大,管理账目却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更难得的是,面对上级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也敢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后勤部门里处境微妙。

  沈清辞特意选在周巡值夜的时候前去拜访,还带去了一壶上好的边疆烈酒。

  “周参军,听说前日你为了士兵的冬衣配额,与张副将在军需处争执不下?”沈清辞在周巡对面坐下,状似随意地问道,同时给两人各斟了一杯酒。

  周巡警惕地看了她一眼,语气冷淡:“沈校尉是来替张副将说情的?”

  “非也。”沈清辞微微一笑,端起酒杯示意,“我是来感谢你的。多亏了周参军的坚持,我第七队的士兵才能及时领到厚实的冬衣,不至于挨冻。”

  她顿了顿,话锋切入正题:“我还听说,你提出的那份新的物资调配方案,比旧方案的效率提高了三成。如此才能,只埋没在仓库里管理账目,实在可惜。”

  周巡的神色稍稍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带着几分戒备:“沈校尉过奖了,周某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在其位,谋其政,守好本分已属不易。”沈清辞轻轻晃动着杯中的酒液,“但在本分之外,还能多为士兵着想,多为军队效力,这份心,才更难得。”

  她从怀中取出一卷文书,放在桌上:“我最近正在研究如何优化粮草运输的路线,想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耗,这里有些初步的想法,想请周参军指点一二。”

  这是沈清辞精心设计的一步。她知道周巡在后勤管理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而且为人正直,正是她需要的人才。

  两人就着帐内昏黄的灯火,从粮草运输聊到物资仓储,从士兵补给聊到成本控制,越聊越投机。周巡起初的戒备心渐渐放下,他发现沈清辞并非虚情假意,而是真的在为军队的后勤问题费心,而且她的一些见解独特新颖,让他也深受启发。

  “沈校尉的这些想法,若能付诸实践,确实能让粮草损耗至少减少两成。”讨论到深夜,周巡由衷地感叹道。

  沈清辞顺势提出:“既然周参军也觉得可行,不如我们一起做个试验?我可以在第七队的物资运输中,率先试行你的新方案。”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提议。周巡得到了一个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而第七队则能切实提高后勤效率,减少损耗。

  类似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上演。沈清辞以各种方式,不动声色地接近那些被边缘化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 她向因直言敢谏而被贬为文书的老参军秦怀请教兵法韬略。

  - 她与因痴迷于研究新奇武器而被同僚嘲笑的匠作监匠人探讨装备改良。

  - 她甚至暗中资助了几个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年轻军官,为他们提供书籍和笔墨。

  所有这些行动,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沈清辞从不张扬,总是以请教、合作或单纯关心的名义与他们交往。她会分享自己的酒肉,关心他们的家人近况,记住每个人的困难和需求。

  赵大对此颇为不解,私下里问她:“校尉,您为何对这些‘小人物’如此上心,甚至不惜屈尊降贵?”

  沈清辞只是淡淡一笑,目光望向远方的军营:“莫欺少年穷,莫轻失意人。今日的小人物,未必就不能成为明日的栋梁之才。”

  她的远见,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一个月后,蛮族部落突然发动夜袭,目标直指营地西侧的粮仓。由于事发仓促,守军毫无防备,粮仓外围的防线瞬间被突破,眼看就要失守。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负责西侧防御的低级军官孙铭,率领手下几十名士兵拼死抵抗。他们依托临时构筑的工事,运用灵活的战术,硬是将蛮族的攻势挡了回去,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当陈启明率领援军赶到时,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孙铭部队使用的防御阵型和战术配合,竟然与第七队平日训练的方法如出一辙。

  战斗结束后,陈启明在全军大会上特别表扬了孙铭的英勇和机智。而在众人散去后,孙铭特意找到了沈清辞,神色恭敬而感激。

  “多谢校尉平日的指点和栽培。”孙铭深深一揖,“若不是跟着校尉学习了那些防御战术,今日这粮仓,恐怕就真的守不住了。”

  沈清辞连忙扶起他,语气温和:“这都是你和弟兄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但她心中清楚,这是她暗中布局的第一步,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更让她惊喜的是,几天后,林墨带着一本厚厚的手册来找她。

  “校尉,这是根据您的建议,结合我这些年的行医经验整理出来的战地急救手册。”林墨将手册递到沈清辞手中,脸上带着几分兴奋,“我已经挑选了第七队的十名士兵,亲自培训他们基本的急救技能。另外……”他压低声音,神秘地说,“我还联络了其他部队的几位志同道合的医官,他们都对这本手册很感兴趣,希望能推广开来。”

  沈清辞翻开手册,只见里面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常见战伤的处理方法,还有清晰的草药插图和剂量说明,内容详实,通俗易懂,远超当时军营中流传的普通医书。

  “做得非常好。”她赞许地看着林墨,“不过,此事不宜操之过急。我们先在第七队内部试行,等效果确凿了,再慢慢向其他部队推广。”

  林墨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与此同时,周巡的新运输方案在第七队的物资运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粮草的损耗率大幅下降,运输时间缩短了近一半,负责运输的士兵们也减轻了不少体力负担。

  其他部队的军官们看在眼里,纷纷前来打听第七队的“秘诀”,周巡的名字也开始在边军的后勤系统中小有名气。

  沈清辞的暗中布局,就像在棋盘上悄然落子,看似分散,实则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她不搞拉帮结派的小动作,而是通过共同的理想和相互的尊重,将这些身怀绝技的人才凝聚在自己身边。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沈清辞正在军帐中处理公务,帐外传来通报,说是老参军秦怀求见。

  秦怀年过半百,在边军服役已有三十年,曾官至中郎将,因得罪了军中权贵而被贬为一名普通文书,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

  “沈校尉的所作所为,老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秦怀须发皆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他开门见山,“你网罗的这些人才,确实都是被埋没的明珠。”

  沈清辞连忙起身让座,恭敬地为老人斟上一杯热茶:“秦老谬赞了。晚辈只是觉得,人才难得,不该被白白埋没。”

  秦怀意味深长地看着她,语气凝重:“但你可知,你这般行事,已经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

  沈清辞心中一凛,不动声色地问道:“还请秦老明示。”

  “张骏那帮人,已经开始暗中调查你的背景了。”秦怀压低声音,警惕地看了一眼帐外,“他们怀疑你别有用心,想在边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这正是沈清辞最担心的事情。她的身份本就敏感,一旦被人深入调查,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担心。”秦怀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老夫在军中人脉尚可,已经暗中帮你打点过了。你的履历,现在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他们查不出任何破绽。”

  沈清辞惊讶地看着秦怀,心中充满了感激。她与秦怀不过是几次请教兵法的交情,没想到老人竟会如此倾力相助。

  “秦老,您为何要这般帮我?”她忍不住问道。

  秦怀抬手打断她,目光望向帐外连绵的雨丝,语气中带着几分沧桑和期许:“边军积弊已久,暮气沉沉,早就需要新鲜血液来搅动一下了。老夫看你是个可造之材,有勇有谋,更难得的是有一颗为军为民的心,不愿你因小人的陷害而壮志未酬。”

  他站起身,走到沈清辞面前,语重心长地告诫:“但你要记住,树大招风。你的势力扩张得越快,就越要小心谨慎,行事不可太过张扬。”

  送走秦怀后,沈清辞独自坐在帐中,陷入了沉思。她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当天晚上,她在油灯下写了一封密信,用特殊的暗号和火漆封好,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信使,命他连夜送往京城。

  信中,她向姐姐沈清鸢详细说明了近期在边军的情况,以及自己所面临的潜在威胁,并请求侯府动用在朝中的力量,为她多加周旋,防止有人继续深入调查她的身份背景。

  信使离去后,沈清辞走出军帐。雨已经停了,夜空如洗,繁星点点。第七队的驻地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和咳嗽声。

  她沿着营区的小路慢慢走着,目光所及,是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几个士兵正围在林墨身边,认真地学习包扎伤口的技巧;不远处,赵大正带着一队人进行夜间体能训练;另一边,孙铭则在和几个年轻军官讨论白天的战术演练。

  这些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因为她的缘故而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一股悄然增长的力量。

  这一刻,沈清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尽管前路充满了未知和艰险,但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将是她在这复杂边军中最坚实的后盾。

  回到军帐,她取出那枚象征着校尉身份的虎头徽章,轻轻摩挲着上面冰冷的纹路。从当初被迫女扮男装、隐姓埋名来到边疆,到如今暗中布局、逐步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条路她走得异常艰难,却也异常坚定。

  窗外,北境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但军帐内的灯火,却依旧明亮而温暖。

  在这片辽阔而荒凉的土地上,一颗新星正在悄然升起。沈清辞知道,她所带来的改变,才刚刚开始。而属于她的传奇,也将在这金戈铁马的边疆,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