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注定徒劳的研发方向-《港岛六0野蛮年代适合穿越重生》

  陈志强格挡的手臂都被震得发麻,但他借着这股力道迅速侧滑步拉开距离,眉头都没皱一下。

  播猜得势不饶人,如同狂风暴雨,左右低扫连续出击,像两柄铁斧轮番劈砍。

  陈志强则以灵活的摇闪和迅捷的步法周旋,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看似惊险,却总在关键时刻避开要害。

  他偶尔用前手刺拳点向播猜的面门,干扰其进攻节奏。

  “他在适应播猜的节奏和力量。”李振藩低声解说,眼中露出赞许。

  第一回合在播猜的猛攻中结束,陈志强的大腿外侧已经一片红肿,但他呼吸依旧平稳。

  第二回合开始,播猜显然想尽快结束战斗,攻势更猛。他一记凶猛的右摆拳虚晃,真正的杀招——左腿高扫直奔陈志强头部!

  这一腿若是踢实,比赛很可能就此终结。

  千钧一发之际,陈志强展现了惊人的反应和预判。

  他没有后仰,而是猛地一个下潜摇闪,播猜的腿影擦着他的头皮掠过!

  同时,陈志强如同蛰伏已久的猎豹,瞬间突进,切入播猜的内围!

  “好!”李振藩忍不住喝彩。

  进入内围,播猜致命的肘膝攻击距离太近难以发挥。

  陈志强贴身的瞬间,一记精准的右上勾拳重重砸在播猜的肝部!播猜的身体肉眼可见地一僵,剧痛让他动作瞬间变形。

  陈志强没有错过这个机会,组合拳如同雨点般落下,左右摆拳接连命中播猜的头部!

  播猜被打得连连后退,护着头部试图重整旗鼓。

  但陈志强得理不饶人,步伐紧逼,看准一个空档,一记李振藩亲传的“寸劲”短打,虽然发力距离很短,但凝聚了全身力量的拳头如同铁锤般砸在播猜的下颚!

  播猜庞大的身躯晃了晃,眼神出现了一瞬间的涣散,随即轰然倒地!

  裁判立刻扑上前去读秒。

  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屏息凝神。

  “十!”

  裁判挥手终止了比赛!

  “winner——陈——志——强!!!”

  短暂的寂静后,体育馆爆发出炸裂般的欢呼和掌声!华人观众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陈志强没有肆意庆祝,他走到刚刚恢复意识、一脸失落的播猜面前,伸出手将他拉了起来,然后按照传统抱拳行礼。

  播猜愣了一下,也下意识地回了一个合十礼。

  这一刻,力量、技巧、体育精神,通过卫星信号,传递到了全世界无数个家庭的屏幕上。

  李振藩看着这一幕,对夏梦和武振邦说道:

  “看,这就是我们想展示的。力量与尊重并存。这场比赛,会比任何宣传片都更有说服力。”

  武振邦微微点头,目光深邃。他知道,这个在八角笼内获胜的华人身影,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正随着电波,悄然改变着世界对华人的认知。这场比赛的胜利,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条金腰带。

  看着全球收视数据报告,武振邦对夏梦说:

  “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达到。接下来,不能只靠免费和娱乐了。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全球电视网,收购、入股,或者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让我们的信号,我们的视角,真正覆盖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不止这些,我们还要大力的开发各种电视节目,音乐影视奖项,让我们的影响力则覆盖到各大洲,我们要做这个世界引领潮流的人”

  夏梦一脸憧憬的坚定补充道。

  武振邦宠溺的上前搂住自己妻子的香肩,共同看着大屏幕:

  “没错!要的就是这感觉,但不要操之过急,一切都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彰显我们泱泱东方古国几千年的文化魅力。”

  秦若雪凑趣儿道:“放慢点儿速度没问题,我这边有信心引导着科技的进步,不玩让人心浮躁起来。”

  武振邦的另一只胳膊也搂住了秦若雪:

  “有你们在,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会按照另一个方向发展,让整个人类种群换个方式生活貌似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女幸福享受的一左一右将头靠在武振邦的肩膀上。

  “对了,有关阿美的普罗米修斯小组,对于我们三角电池的反向研究目前什么进度?”

  武振邦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

  秦若雪微微一笑,伸手递过了一份报告文件。

  阿美,落基山脉深处,“普罗米修斯”小组绝密实验室。

  空气中弥漫着高压电弧的焦糊味和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

  所有研究员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实验室中央那个被复杂管线缠绕的金属单元上——第37号“三角电池”原型机。

  负责人埃尔温·米勒博士紧握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过去几个月,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上百次失败,耗资巨大的投入,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这一次。

  “能量注入稳定……”

  “内部场强达到预定参数……”

  “没有异常波动!”

  一连串的报告声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终于,当最后一个参数指示灯由红转绿,发出悦耳的提示音时,实验室里爆发出短暂的、近乎虚脱的欢呼!

  成功了!他们终于按照那份艰难获取的“电池蓝图”,制造出了可运行的三角电池原型!

  米勒博士几乎是扑到检测终端前,颤抖着手调出性能数据。

  能量密度:135 wh\/kg

  循环寿命:约300次(预估)

  输出功率:稳定,但峰值有限

  欢呼声像被掐住了脖子,戛然而止。

  成功了,是的。

  但这份成功的滋味,却苦涩得让人难以下咽。

  他们耗费了国家天文数字般的资源,集中了最顶尖的头脑,破解了无数理论难题,最终制造出的这个“圣杯”,其核心性能指标,仅仅相当于市面上流传的、振邦集团对外销售的民用版三角电池的二十分之一!

  甚至比不上一些高端实验室的传统锂电池!而与传闻中南盟自用、驱动那些大型无人机和电动船舶的“军用级”电池相比,更是云泥之别。

  “这……这就是我们几年来的成果?”

  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看着屏幕上那可怜的数据,声音带着哭腔,

  “还不如我们一开始自己研发的路线……”

  “闭嘴!”

  米勒博士厉声喝止,但他自己的脸色也苍白得吓人。

  他死死盯着那些数据,仿佛想从中看出隐藏的奥秘。

  “是我们哪里理解错了吗?是材料纯度不够?还是‘场协同效应’的数学模型有细微偏差?”

  他喃喃自语,陷入更深的执念。

  他们从未怀疑蓝图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