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元宵正名,民心所向
正月十五,元宵节。
若在往年,浦城此日该是灯市如昼,游人如织,孩童提着各式灯笼穿梭于街巷,空气中弥漫着汤圆的甜香与爆竹的火药味。然而,连续多年的战乱与清廷的高压统治,早已让这份属于汉家儿女的节日欢愉销声匿迹。尤其是过去一个多月,在李绣和李葆贞的铁幕统治下,浦城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监狱,死气沉沉。
但今天,一切都不同了。
天色微明,一队队明军士兵便秩序井然地开赴城中各处要道维持秩序,他们军容整肃,与昨日浴血奋战的悍勇形象判若两人。更令百姓惊疑不定的是,城中四处贴出了安民告示,墨迹未干:
“靖朔侯赵谕:浦城已复,王师入城。即刻起,开南、北两仓,按户放粮,每户可凭户籍领米三斗,盐半斤,使民度此元宵佳节,稍解倒悬之苦。午时三刻,于县衙前广场,公审伪清县令李葆贞,以其罪,正视听,慰亡魂,彰天理!”
开仓放粮?公审李县令?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起初,饱经忧患的百姓们还将信将疑,躲在门缝后、窗棂边偷偷观望。但当他们看到真的有兵士扛着米袋,在里长、保甲的配合下,开始挨家挨户登记分发粮食时,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开始松动。
“是真的!赵侯爷真的发粮了!”
“娘,有米了,我们不会饿死了!”
“这……这米是白米啊!”
领到粮食的百姓,捧着那沉甸甸、白花花的米粒,许多人当场就哭了出来。那不是感激的泪,是劫后余生、终于看到一丝光明的辛酸与释放。街头巷尾开始出现了人气,虽然大多还是面带菜色,步履蹒跚,但眼神中已经重新燃起了生气。一些胆大的孩童,甚至跟着运粮的队伍跑,好奇地打量着那些“不抢东西”的兵爷。
午时未到,县衙前的广场已然是人山人海。几乎全城的百姓,只要能走动的,都聚集到了这里。他们翘首以盼,目光复杂地望向那座曾经象征着权力与压迫的县衙大门,以及大门前临时搭建起来的一座高台。
午时三刻,号角长鸣。
赵高翔在张鼐、周猛、刘中藻等文武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台。他今日未着甲胄,只穿了一身玄色常服,更显沉稳威严。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期盼、麻木、仇恨,以及一丝刚刚萌芽的希望。
“带人犯!”赵高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广场。
在两名如狼似虎的军士押解下,身穿囚服,头发散乱,面无人色的李葆贞被拖上了高台,强迫他跪在台前。
广场上顿时一片哗然,议论声、咒骂声四起。就是这个人和李绣,让他们度过了地狱般的一个多月!
赵高翔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不需要煽动,只需要陈述事实。
“浦城的父老乡亲们!”赵高翔开口,声音沉痛而有力,“今日是元宵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共庆盛世之时!然而,大家看看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看看你们自己!我们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
他指向跪在地上的李葆贞:“皆因这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之辈!皆因这些甘为鞑虏鹰犬、残害我汉家同胞之辈!”
接着,他命参军(由刘中藻暂代)当众宣读李葆贞的罪状。罪状条条清晰,桩桩具体:
“罪一:身为汉人,背弃祖宗,投效建奴,助纣为虐!”
“罪二:推行剃发易服,毁我华夏衣冠,断我文化根脉!”
“罪三: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罪四:施行暴政,净街锁城,滥杀无辜,悬首示众,视我汉民如草芥!”
“罪五:强征民夫,日夜劳作,加固城防以抗王师,视百姓如牛马!”
每念一条,台下的愤怒便高涨一分。尤其是当念到强征民夫、滥杀无辜时,人群中那些曾被鞭打、亲人被害的百姓再也忍不住,发出悲愤的哭喊和怒吼!
“杀了他!”
“为死去的乡亲报仇!”
“狗汉奸!不得好死!”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汇成了愤怒的海洋。
李葆贞跪在台上,浑身抖如筛糠,面对如山铁证和万民唾骂,连一句辩解的话也说不出来。
赵高翔待群情稍平,走到台前,目光如炬,声震四野:“李葆贞,你之罪行,罄竹难书!天理难容!人神共愤!今日,我赵高翔,便代表这浦城枉死的冤魂,代表天下被鞑虏蹂躏的汉家百姓,判你——斩立决!”
“好!!!”
台下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刽子手得令,手起刀落!
寒光一闪,一颗肥硕的头颅滚落在地,无头的尸身喷涌着鲜血,颓然倒地。
没有怜悯,只有畅快!压抑了太久的仇恨与屈辱,仿佛随着这一刀,得到了彻底的宣泄。这个元宵节,浦城的百姓没有看到花灯,却看到了一场真正的大快人心!他们分到了救命的粮食,更看到了残害他们的仇寇伏诛!
“赵侯爷青天!”
“王师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起来,很快,整个广场都响起了对赵高翔和明军的由衷拥戴之声。民心,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牢牢地系在了那面“靖朔侯赵”的旗帜之上。
处决了李葆贞,赵高翔随即下令,将所有清军俘虏编为苦役营,由军队看管,立即开始清理战场,修复破损的城墙和民居。
“让他们也尝尝,被强迫劳作的滋味!”赵高翔对张鼐吩咐道,“严加看管,若有异动,格杀勿论。这些城墙,需要他们自己来修好。”
夕阳西下,浦城上空似乎都清明了几分。虽然城池残破,百废待兴,但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已经伴随着粮食和正义,在这座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城市中,悄然生根发芽。这个与众不同的元宵节,注定将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浦城百姓的记忆之中。
正月十五,元宵节。
若在往年,浦城此日该是灯市如昼,游人如织,孩童提着各式灯笼穿梭于街巷,空气中弥漫着汤圆的甜香与爆竹的火药味。然而,连续多年的战乱与清廷的高压统治,早已让这份属于汉家儿女的节日欢愉销声匿迹。尤其是过去一个多月,在李绣和李葆贞的铁幕统治下,浦城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监狱,死气沉沉。
但今天,一切都不同了。
天色微明,一队队明军士兵便秩序井然地开赴城中各处要道维持秩序,他们军容整肃,与昨日浴血奋战的悍勇形象判若两人。更令百姓惊疑不定的是,城中四处贴出了安民告示,墨迹未干:
“靖朔侯赵谕:浦城已复,王师入城。即刻起,开南、北两仓,按户放粮,每户可凭户籍领米三斗,盐半斤,使民度此元宵佳节,稍解倒悬之苦。午时三刻,于县衙前广场,公审伪清县令李葆贞,以其罪,正视听,慰亡魂,彰天理!”
开仓放粮?公审李县令?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起初,饱经忧患的百姓们还将信将疑,躲在门缝后、窗棂边偷偷观望。但当他们看到真的有兵士扛着米袋,在里长、保甲的配合下,开始挨家挨户登记分发粮食时,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开始松动。
“是真的!赵侯爷真的发粮了!”
“娘,有米了,我们不会饿死了!”
“这……这米是白米啊!”
领到粮食的百姓,捧着那沉甸甸、白花花的米粒,许多人当场就哭了出来。那不是感激的泪,是劫后余生、终于看到一丝光明的辛酸与释放。街头巷尾开始出现了人气,虽然大多还是面带菜色,步履蹒跚,但眼神中已经重新燃起了生气。一些胆大的孩童,甚至跟着运粮的队伍跑,好奇地打量着那些“不抢东西”的兵爷。
午时未到,县衙前的广场已然是人山人海。几乎全城的百姓,只要能走动的,都聚集到了这里。他们翘首以盼,目光复杂地望向那座曾经象征着权力与压迫的县衙大门,以及大门前临时搭建起来的一座高台。
午时三刻,号角长鸣。
赵高翔在张鼐、周猛、刘中藻等文武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台。他今日未着甲胄,只穿了一身玄色常服,更显沉稳威严。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期盼、麻木、仇恨,以及一丝刚刚萌芽的希望。
“带人犯!”赵高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广场。
在两名如狼似虎的军士押解下,身穿囚服,头发散乱,面无人色的李葆贞被拖上了高台,强迫他跪在台前。
广场上顿时一片哗然,议论声、咒骂声四起。就是这个人和李绣,让他们度过了地狱般的一个多月!
赵高翔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不需要煽动,只需要陈述事实。
“浦城的父老乡亲们!”赵高翔开口,声音沉痛而有力,“今日是元宵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共庆盛世之时!然而,大家看看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看看你们自己!我们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
他指向跪在地上的李葆贞:“皆因这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之辈!皆因这些甘为鞑虏鹰犬、残害我汉家同胞之辈!”
接着,他命参军(由刘中藻暂代)当众宣读李葆贞的罪状。罪状条条清晰,桩桩具体:
“罪一:身为汉人,背弃祖宗,投效建奴,助纣为虐!”
“罪二:推行剃发易服,毁我华夏衣冠,断我文化根脉!”
“罪三: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罪四:施行暴政,净街锁城,滥杀无辜,悬首示众,视我汉民如草芥!”
“罪五:强征民夫,日夜劳作,加固城防以抗王师,视百姓如牛马!”
每念一条,台下的愤怒便高涨一分。尤其是当念到强征民夫、滥杀无辜时,人群中那些曾被鞭打、亲人被害的百姓再也忍不住,发出悲愤的哭喊和怒吼!
“杀了他!”
“为死去的乡亲报仇!”
“狗汉奸!不得好死!”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汇成了愤怒的海洋。
李葆贞跪在台上,浑身抖如筛糠,面对如山铁证和万民唾骂,连一句辩解的话也说不出来。
赵高翔待群情稍平,走到台前,目光如炬,声震四野:“李葆贞,你之罪行,罄竹难书!天理难容!人神共愤!今日,我赵高翔,便代表这浦城枉死的冤魂,代表天下被鞑虏蹂躏的汉家百姓,判你——斩立决!”
“好!!!”
台下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刽子手得令,手起刀落!
寒光一闪,一颗肥硕的头颅滚落在地,无头的尸身喷涌着鲜血,颓然倒地。
没有怜悯,只有畅快!压抑了太久的仇恨与屈辱,仿佛随着这一刀,得到了彻底的宣泄。这个元宵节,浦城的百姓没有看到花灯,却看到了一场真正的大快人心!他们分到了救命的粮食,更看到了残害他们的仇寇伏诛!
“赵侯爷青天!”
“王师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起来,很快,整个广场都响起了对赵高翔和明军的由衷拥戴之声。民心,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牢牢地系在了那面“靖朔侯赵”的旗帜之上。
处决了李葆贞,赵高翔随即下令,将所有清军俘虏编为苦役营,由军队看管,立即开始清理战场,修复破损的城墙和民居。
“让他们也尝尝,被强迫劳作的滋味!”赵高翔对张鼐吩咐道,“严加看管,若有异动,格杀勿论。这些城墙,需要他们自己来修好。”
夕阳西下,浦城上空似乎都清明了几分。虽然城池残破,百废待兴,但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已经伴随着粮食和正义,在这座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城市中,悄然生根发芽。这个与众不同的元宵节,注定将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浦城百姓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