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崔均传旨-《汉末职场,小兵迎娶何太后》

  实际上,在张合高览等人那里碰了钉子后,何方对于收赵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却不料几句话一说,对方连州兵曹都不做了,直接来投。

  而且自带几十名随从,也算是带资入股。

  ......

  其实何方不是没有趁机拜会沮授、田丰等人的心思。

  只是,大汉的体制还在,余威尚在,他也只能收住心思。

  毕竟和张合高览等人比武,还能说个是武痴,但私底下拜会士族,那可就难说了。

  而且目前,无论沮授也好、田丰也罢,也不可能背井离乡跟他何方走的。

  人家自己本就有大好的前程,何必屈从于你为幕僚。

  何方拉拢崔琰就没有成功。

  朱灵虽然感念他的重用,但其实也只是有了些香火之情。

  所谓流水的郡守铁打的大族。

  收下赵云后,何方并未停歇,继续亲随扫荡常山国境内的残余乌桓贼。

  有了赵云这员超一流猛将加入,清剿行动愈发顺利。

  张飞与赵云时常争先,赵云心怀正义嫉恶如仇,张飞则是迫切想要立功。

  其实张飞的心态和关羽倒有点像,我立了功,才好回到大兄刘备那里去。

  乌桓残寇遇上他们,便如土鸡瓦狗般不堪一击。

  赵云的枪法灵动飘逸,攻守兼备,与张飞的刚猛形成鲜明对比,。

  闲暇之余,何方少不了和二人切磋较量,时而马战,时而步斗。

  赵云这才发觉何方的个人勇武,并不比他差,而且何方的路子好像更正一些。

  太史慈、许褚等人也时常加入。

  短短四五日,常山国境内的乌桓贼便被彻底肃清。

  村落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何方的武力值也终于再度攀升了1点,来到了96。

  就在这日,何方等人正在演武,朝廷的使者终于赶了上来。

  并非诏书来得慢,实在是何方行军速度太快,一人两马,带着护卫屯在冀州各郡国间来回穿梭。

  使者既要赶路,又要四处打听他的踪迹,着实费了不少周折。

  “何都尉,朝廷有诏!”

  使者乃是议郎崔均,太尉崔烈之子,身着朝服,手持诏书,神色郑重。

  旁边还跟着范曾。

  崔均字元平,他有个弟弟字州平,以后和诸葛亮关系还不错。

  这个实际上,是崔州平照拂诸葛亮,毕竟安平国的崔家,可是第一流的世家。

  而琅邪诸葛氏,就算是在偏远的琅邪国,也算不上第一。

  琅邪的王家,此刻就比他们更加风光些。

  在后人看来,崔州平是沾了诸葛亮的光,才得以流传后世。

  但在此时,在两人交往的时候,绝对是一个名士对于青年后进的破格赞赏。

  何方接过诏书,展开一看,心中波澜不惊,面上却故作诧异:“国家召我回雒阳?

  可冀州的乌桓贼虽已肃清,幽州的张纯、张举尚未平定,我正欲率军北上,为国家讨伐叛逆,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崔均默然不语,倒是范曾上前一步,解释道:“都尉有所不知。

  朝议之初,本欲任命将军为统帅,统领大军征讨幽州叛军。

  但大将军进言,说乌桓骑兵凶悍,且幽州多坚城,贸然进攻恐遭其断后,不如先安定冀州,积蓄力量再图进取。

  又虑及将军第一次带兵,行事过刚,恐难持久,故朝廷商议后,升将军为右中郎将。

  这是大将军对都尉的拳拳爱护之心,须知木秀于林,必遭风催。”

  “范师说的是,弟子受教。”

  何方躬身行礼。

  其实他超过90多的智力,早就想到这一点,在看到范曾的时候,更是已经彻底坐实。

  眼下的行为,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戏码罢了。

  “谁来接任主帅之位?”

  何方问道。

  “原右中郎将孟益,”崔均回道,“朝廷已命他统领匈奴於夫罗所率骑兵与三河骑士,前来冀州接手防务。

  先将残余乌桓贼彻底驱逐出冀州,待朝廷征召的步卒集结完毕,再一举进攻幽州。

  孟将军已到魏郡邺县,正在等待将军。”

  此言一出,太史慈、张飞等人顿时面露忿忿之色。

  他们跟着何方出生入死,连破乌桓、斩杀苏仆延,立下不世之功,到头来却让孟益坐享其成,接手讨伐大业,换谁心中都难免失衡。

  张飞更是攥紧了拳头,就要开口争辩,却被何方一个眼神制止。

  何方环视众人,朗声道:“诸位稍安勿躁。

  我等率军出征,本就是为了报效国家,拯救黎民百姓,并非为了一己之功。

  如今冀州已定,百姓得以安居,这便是最大的功绩。

  况且,我等连番大战的功劳,早已上奏朝廷。

  国家英明,定然不会亏待诸位。”

  闻听此言,崔均不由得暗暗点头,对何方高看一眼。

  对于何方来说,他其实也不太想去打张纯张举。

  其他的不说,万一平定了怎么办,目前他又没有能力造反。

  然后再去打凉州、打黑山,万一都平定了咋办?

  把大汉彻底救活了咋办?

  造反?!

  或者问陛下何故造反?

  他还没有这么下作。

  至于此次冀州之事,该拿的好处,该升的官,该招募的人......该得的都已得到。

  就跟炒股一样,主升浪已经吃到手,至于讨伐幽州的“鱼尾”,让孟益去啃也无妨。

  人不能太贪心,见好就收,方能长久。

  赵云见状,心中愈发敬佩何方的胸襟,上前拱手道:“都尉所言极是。

  某等追随都尉,为的是护国安民,并非贪图功名。

  朝廷自有安排,某等遵令便是。”

  崔均没想到事情这么轻松的解决,心情舒畅下,也就半开玩笑的说道:“以后,须称将军了。”

  中郎将,其实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算不上真正的将军。

  但是因为东汉对于将军和军权的管控非常严格。

  就算是杂号将军,在太平道叛乱之前,也就一个度辽将军。

  大将军,那也是太平道叛乱之后才封的,还是自家大舅子。

  后面皇甫嵩和朱儁平定叛乱,立下滔天之功,才共分了一个车骑将军,而且没多久就找由头给撤了。

  太史慈、许褚等人闻言,不以为意,他们跟的是何方,而不是要去混官场。

  说句难听话,他们此刻要离开何方,县尉之职肯定到手。

  但若无何方的照拂,县尉之职这辈子也就到头了。

  只有张飞有些郁闷,他虽然脾气暴躁了些,但还是讲义气和道理的。

  他是来戴罪立功的,现在还怎么立功?

  攻没立到怎么走......

  不过此刻,事情不会因为他的不忿而改变。

  众人纷纷拱手:“某等听从将军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