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所以,极限是四次吗?-《身体交换:是她先主动地》

  夜深了。

  赵希月躺在床上,眉头微蹙,酒后一阵阵钝痛敲打着她的太阳穴。

  那声不习惯的“爸”,那杯呛喉的烈酒,还有吕家人真挚而沉重的感激,都像无形的重量压在她心头,让她比身体更感疲惫。

  房门被轻轻推开,吕诗雅端着一杯温水走了进来。她脚步很轻,看到赵希月还睁着眼睛,才柔声道:“还没睡着?头很疼吧,喝点水会舒服些。”

  她在床边坐下,将水杯递到赵希月手中,看着她喝了几口,眼神里满是关切。指尖自然地伸过去,轻轻替她揉着太阳穴。

  “好点没?”吕诗雅的声音像羽毛一样轻柔,“你也是,爸敬酒,意思一下就好了,干嘛喝那么急。”

  赵希月闭着眼,感受着额角传来的适度压力,喉咙的干涩确实缓解了不少。她含糊地“嗯”了一声。

  沉默了片刻,吕诗雅像是想起什么,语气随意地问道:“对了,你这次回来,请了几天假?融媒体中心那边,文案编辑的活儿……还得回去吧?”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丈夫为了奶奶的事奔波,如今家里情况稳定,工作是必然要回归的正轨。

  赵希月握着水杯的手顿了顿。她睁开眼,没有立刻看吕诗雅,而是望着天花板上朦胧的光影,仿佛在下定某种决心。几秒钟后,她才转过头,迎上吕诗雅的目光,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确定:

  “不去了。”

  吕诗雅揉按的动作猛地一停,眼中闪过一丝错愕:“……不去了?是什么意思?”

  “我准备办停薪留职。”赵希月的声音很清晰,打破了卧室的宁静,“那份工作,我不想再做了。”

  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吕诗雅脸上的担忧几乎瞬间满溢出来。融媒体中心的工作,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在小城里是十足的铁饭碗,稳定、体面,不知道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停薪留职?这几乎等同于放弃了这份前途。

  她张了张嘴,一连串的问题几乎要冲口而出——为什么?出什么事了?是不是太累了?还是和同事处得不愉快?——但看着陆远的眼睛,把所有疑问都强行压了下去。

  她了解自己的陆远,他不是冲动的人。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有他的理由。

  吕诗雅深吸一口气,重新伸出手,握住了赵希月放在被子上的手,力道温暖而坚定。她的声音放得更柔,带着一种全然的信任与支持:

  “不想去……那就不去了。”

  她看到陆远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料到她会如此干脆。吕诗雅微微一笑,尽管那笑容底下还藏着隐忧:“那份工作,规矩是多,我也知道你不一定真的喜欢。之前是为了生活,现在……”

  她顿了顿,像是在组织语言,既表达支持,也透露出自己的期望:“现在家里情况好多了,爸的工作也稳定了。你想休息一段时间,或者想试试别的,我都支持你。咱们家,总能过得去。我只是……只是希望你是因为找到了更想做的事,而不是因为累了或者受了委屈才放弃。”

  她的言语间,担忧化作了体贴的试探,而支持,是毫无保留的。

  赵希月看着眼前这个温柔而坚韧的女人,心中五味杂陈。这信任却像一道暖流,同时也是一道更紧的枷锁。她反手握了握吕诗雅的手,低声道:

  “嗯,有点累,也想……换种活法。别担心。”

  吕诗雅这才真正松了口气,俯身在她额头轻轻一吻:“那就好。别想那么多,先好好睡一觉,一切等休息好了再说。”

  她替赵希月掖好被角,端着空水杯,轻手轻脚地离开了房间。

  门被带上,卧室重新陷入寂静。赵希月望着窗外清冷的月光,心中默念着吕诗雅的话——“换种活法”。

  换种活法很难,但是调整好心态很重要。

  这句话成了赵希月接下来生活的注脚,或者说,是她为自己找到的、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她向吕诗雅,也向自己宣布,她决定利用这段停薪留职的时间,尝试一直感兴趣的剧本创作。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既解释了为何她可以整天待在家里,又赋予了她的无所事事一层充满希望和追求的光环。

  清晨,吕诗雅会早早起床,准备好简单的早餐。她如今担任辅课教师,主要负责一些艺术欣赏和活动课程,没有主科老师那么大的授课和升学压力。

  她出门时,赵希月往往还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往那一坐,神情专注,仿佛已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

  “我走了哦,午饭在冰箱里,你记得热一下吃。”吕诗雅总会轻声叮嘱。

  “嗯,知道了,路上慢点。”赵希月头也不回地应着,演技日渐纯熟。

  门一关上,家里的空气仿佛都松弛下来。赵希月会真正地放松下来——她并非完全在演戏,她确实需要大量独处的时间来消化和适应这具身体,她不止一次忽略警告继续访问,忍不住探索着网络空间中她未曾涉及的领域。

  这一切都归功于陆远常年无痕浏览并保存的网址链接。

  赵希月不光看,她还会思考着可实现的操作性,重点特殊部分,她还会截图记笔记。偶尔也会在文档里打上几行字,权当是“日常素材”的积累。

  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份看似忙碌实则空闲的时光,将外界的压力暂时屏蔽在这小小的书房之外。

  而另一边的吕诗雅,则在学校里焕发着不同于以往的光彩。

  她的工作确实轻松愉快。带着孩子们做手工,欣赏名画,组织班级的小小文艺活动,孩子们的纯真和课堂的活泼氛围极大地感染了她。

  没有了以往为家计、为奶奶病情日夜悬心的沉重,她的笑容变得多了,人也显得轻盈了许多。

  这天课间,和她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张雨露,一边泡着花茶,一边歪头打量着正在整理下周教案的吕诗雅,忍不住感叹:“诗雅,我发现你最近气色好好啊!脸上有光了似的。”

  吕诗雅闻言,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有吗?可能是最近……睡得比较好吧。”

  “得了吧,光是睡觉可睡不出这种状态。”张雨露凑近了些,压低声音笑道,“是不是喜事临近了?我看你最近下班都准时走,脚步轻快的,跟以前总带着点愁容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

  吕诗雅的笑容更深了些,眼里漾着真实的暖意:“也没什么特别的喜事。就是……奶奶身体好了,我爸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家里压力小多了。”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而且,陆远他……现在也在家,我能感觉到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没有停薪留职搞创作的事,潜意识里,她既想保护陆远的选择,又不想失去了一份稳定工作的体面。

  “怪不得呢!”张雨露了然地点点头,“家里顺了,心上人也在身边,这日子当然有奔头,眼里自然就有光了!真为你高兴。”

  吕诗雅笑着接受了这份祝福。是的,她确实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宁与满足。尽管对陆远的创作前景仍有一丝隐忧,但眼下这种平静温馨的生活,已经足够让她珍惜。

  傍晚,吕诗雅提着顺路买的菜回到家。打开门,看到赵希月依旧坐在电脑前,夕阳的余晖给他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听到动静,她回过头:

  “回来了?”

  “嗯,今天顺利吗?”吕诗雅一边换鞋一边自然地问道。

  “……还行,有点思路。”赵希月用上了创作者标准的、略带含糊的回答。

  吕诗雅没有追问,只是笑着走向厨房:“那就好。今晚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听着厨房里传来的声响,赵希月靠在椅背上,心里那种荒谬的错位感似乎被冲淡了一些。

  赵希月看了看一旁被卫生纸淹没的垃圾桶。

  ……

  所以,极限是四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