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下岗后的创业计划-《年代:穿书八零,军官老公动心了》

  王主任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纺织厂的每个角落。

  厂里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大家奔走相告,压抑了许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市改革小组的效率非常高。

  第二天,一份全新的改革方案,就张贴在了公告栏上。

  新的方案,详细阐述了工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人员优化的具体标准。

  所有标准都建立在工龄、技能、绩效等客观数据上,公平、透明,让人心服口服。

  家属院的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围到了公告栏前。

  这一次,没有了愤怒和喧哗,只有紧张的寂静。

  大家一个一个地,在长长的名单上,寻找着自己或家人的名字。

  有人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庆幸的笑容。

  也有人,在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后,眼神黯淡下去。

  周红和高健的名字,依然在名单上。

  赵秀莲丈夫的名字,也在。

  还有许多曾经跟着他们一起去维权的老工人,他们的名字,都赫然在列。

  这个结果,虽然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当它真的发生时,依然让人感到沉重。

  这一次,没人哭闹。

  大家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结果是公平的。

  工厂的设备老化,产品落后,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得破产倒闭的地步。

  裁员,是刮骨疗毒,是断臂求生,是无法避免的阵痛。

  他们只是不幸,成了被时代抛下的那一部分人。

  家属院里,刚刚持续了两天的喜庆氛围,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代替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压抑和迷茫。

  下岗,这个在当时还很新鲜,却又带着寒意的词语,像一片乌云,笼罩在每个被裁掉的家庭上空。

  未来在哪里?

  出路在何方?

  没人知道答案。

  周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没有出门。

  她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坐着,看着窗外。

  高健在一旁急得团团转,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他知道,妻子的心里,比谁都难受。

  她前几天,还是带领大家维权的英雄。

  可现在,英雄也改变不了自己下岗的命运。

  这种巨大的落差,足以击垮任何一个坚强的人。

  肖芷涵看着这一切,心里也沉甸甸的。

  她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简单的安慰和同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她必须帮助他们,找到一条新的生路。

  晚上,肖芷涵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面,敲开了周红家的门。

  “周红,开门,是我。”

  屋里没有回应。

  “你再不开门,我可就喊人了啊。”

  肖芷涵故意提高了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门才被打开一条缝。

  周红的脸很憔悴,眼睛肿得像两个核桃。

  “进来吧。”

  她的声音沙哑无力。

  肖芷涵走进屋,把面碗放在桌子上。

  “趁热吃,我放了两个荷包蛋。”

  周红摇了摇头。

  “我吃不下。”

  “吃不下也得吃。”

  肖芷涵把筷子塞到她手里。

  “你以为你是铁打的?你不吃饭,是想饿死自己,让高健和孩子们心疼死吗?”

  周红听着肖芷涵严厉的话,眼泪又流了下来。

  “芷涵,我没用了。”

  她哽咽着说,“我以后,就是个吃闲饭的废物了。”

  “谁说你没用?”

  肖芷涵坐在她对面,定定地看着她。

  “周红,你看着我。”

  “你忘了前几天,你是怎么带领大家,把那个王主任拉下马的吗?”

  “那个时候的你,多有本事,多有威风!”

  周红被她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那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

  肖芷涵拿出随身带来的纸和笔,放在桌子上。

  “我们现在就来盘点一下,你周红,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首先,你做饭是不是咱们整个家属院最好吃的?”

  周红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那你记不记得,上次你做的红烧肉,赵秀莲她婆婆,吃了三碗饭,还想把盘子都舔干净?”

  肖芷涵的话,让周红忍不住笑了出来。

  屋里的气氛,稍微轻松了一些。

  “第二,你的手是不是咱们院里最巧的?”

  肖芷涵继续问,“你给孩子们做的衣服,比供销社卖的都好看。”

  “你纳的鞋底,又结实又舒服,高健穿着去部队,战友们都抢着要。”

  周红听着,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第三,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孩子,也特别会带孩子?”

  “院子里的那些皮猴子,谁不服你?你只要一瞪眼,他们比见了亲妈还乖。”

  肖芷涵在纸上,写下了厨艺好、手巧、会带孩子这几个词。

  她把纸推到周红面前。

  “你看看,你明明有这么多优点,怎么能说自己是废物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红看着纸上的字,有些发愣。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些平时不被在意的“小事”,竟然也是一种“本事”。

  “芷涵,你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是,离开纺织厂,天塌不下来。”

  肖芷涵的目光明亮而坚定。

  “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这些本事,闯出一条新路来!”

  “新路?”

  周红有些茫然。

  “对!”

  肖芷涵指着纸上的厨艺好。

  “你想想,现在城里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很多人中午都来不及回家做饭,只能在外面随便对付一口。”

  “如果我们能在厂子附近,开一家小饭馆,专门做干净、卫生、味道又好的家常菜,你说,生意会不会好?”

  周红的眼睛亮了。

  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她心中的黑暗。

  “开饭馆?”

  她喃喃自语,心里开始飞快地盘算起来。

  “对,就叫周姐家常菜!”

  肖芷涵笑着说,“到时候,我给你当第一个顾客!”

  “可是可是我哪有钱开饭馆啊?”

  周红的兴奋,很快又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钱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

  肖芷涵拍了拍她的手,“高健和厂里,不是还能拿到一笔遣散费吗?”

  “我们再跟亲戚朋友凑一凑,启动资金就差不多了。”

  “而且,我听说,市里为了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还出台了专门的无息贷款政策。”

  肖芷涵把自己打听来的消息,都告诉了周红。

  周红的心,再次被点燃了。

  她觉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路。

  虽然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至少让她看到了希望。

  她拿起筷子,大口地吃起了那碗已经有些凉了的面。

  吃完面,她像是重新活了过来,眼睛里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芷涵,谢谢你。”

  周红紧紧地握住肖芷涵的手,声音里充满了感激。

  “我们是姐妹,说什么谢。”

  肖芷涵笑着说。

  解决了周红的问题,肖芷涵又马不停蹄地找到了高健和陈锋。

  这两个退伍军人虽也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情绪比周红稳定得多。

  “高健,陈锋,你们有没有想过,以后要做什么?”

  肖芷涵开门见山地问。

  两人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

  “我们都是大老粗,除了有点力气,会点拳脚功夫,还能干什么?”

  高健自嘲地笑了笑。

  “谁说拳脚功夫没用?”

  肖芷涵的眼睛一亮。

  “你们看,现在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越来越多,社会治安也比以前复杂了。”

  “很多工厂、市场,都需要专业的安保人员。”

  “你们都是从部队里出来的,身手好,纪律性强,政治上也靠得住。”

  “如果你们能成立一家安保公司,专门为这些单位提供安保服务,这不就是个天大的商机吗?”

  高健和陈锋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这点“蛮力”,竟然也能成为一门生意。

  “开公司?”

  陈锋有些不敢相信,“我们我们行吗?”

  “怎么不行?”

  肖芷涵鼓励道,“你们可以把其他退伍的战友,还有这次厂里下岗的那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组织起来。”

  “这不仅解决了你们自己的问题,还帮大家找到了出路,一举两得!”

  高健和陈锋的心,彻底被说活了。

  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热血和激情。

  创业,这个充满挑战的词语,让他们感到兴奋和向往。

  “芷涵,你真是我们的女诸葛!”

  高健一拍大腿,“就这么干了!”

  最后,肖芷涵又找到了赵秀莲。

  赵秀莲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人,下岗后,一直想着要不要回老家种地。

  “秀莲姐,回老家种地,也不是不行。”

  肖芷涵对她说,“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种点粮食,靠天吃饭了。”

  “现在城里人生活水平高了,对水果、蔬菜的需求量很大。”

  “我听说,咱们市郊有几个果园,因为经营不善,正准备低价承包出去。”

  “如果姐夫能把果园承包下来,搞科学种植,种一些市场上稀罕的品种,销路肯定不成问题。”

  肖芷涵把自己对农业发展的看法,都告诉了赵秀莲。

  赵秀莲听得连连点头,觉得这个主意,比单纯回家种地要靠谱得多。

  一个晚上,肖芷涵跑了三家人。

  她像一个播种者,在每个绝望的家庭里,都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她知道,这些种子能否发芽、长大,还需要他们自己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努力。

  但至少,她给了他们方向,给了他们勇气。

  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了。

  婆婆张桂芬还没睡,一直在等她。

  “都安排好了?”

  张桂芬给她倒了一杯热水。

  “嗯。”

  肖芷涵点了点头。

  “你啊,就是个操心的命。”

  张桂芬心疼地看着儿媳妇,“自己的学业那么重,还要管这么多家里的事。”

  “桂芬姨,我们是一家人。”

  肖芷涵笑着说,“家里的事,就是我的事。”

  张桂芬看着她,欣慰地笑了。

  她觉得,自己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让顾言洲娶了肖芷涵。

  这个家,因为有了她,才有了主心骨,才有了希望。

  窗外,风雪已经停了。

  一轮明月,从云层后钻了出来,洒下清冷明亮的光辉。

  家属院里,那些曾经被乌云笼罩的窗户,似乎也重新透出了光亮。

  一个属于下岗工人的创业时代,即将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拉开序幕。

  而肖芷涵,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