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能点石成金的高人-《官场:处处失误,火速进步》

  “周秘书长在吗?求求你们了,让周秘书长也帮我们点亮一下吧!”

  对于那些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地区来说,“桃源模式”的成功,不啻于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现实希望。

  ……

  省改革开放办公室。

  周阳站在巨大的江岚省地图前,目光深邃。

  地图上,桃源市的位置,已经被他用红色的记号笔圈了起来,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但他的目光,却落在了桃源市旁边,那一大片依旧灰暗的区域。

  “点亮西部”,不是只点亮一个桃源市。

  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林小雨抱着一沓文件走进来,看着周阳的背影,眼中满是敬佩。

  林小雨轻声道:“主任,这是下面各县市递交的学习申请,已经堆成山了。”

  周阳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周阳平静道:“意料之中。”

  “桃源模式的成功,给了他们希望。但简单的复制,是行不通的。”

  他知道,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殊性。

  桃源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长寿文化”、“顶级水源”和“珍稀药材”。

  其他地方,未必有这样的禀赋。

  想要推广“桃源模式”,核心不是复制它的具体项目,而是复制它“因地制宜、发掘独特价值”的核心思想。

  周阳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

  他缓缓抬起手,指向了桃源市东边,一个名叫“清河县”的地方。

  周阳淡淡道:“小雨,帮我调出清河县的所有资料。”

  林小雨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立刻应道:“好的,主任。”

  很快,一份关于清河县的详细报告,就放在了周阳的办公桌上。

  报告的内容,乏善可陈。

  清河县,江岚省西部另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

  人口三十五万,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没有知名的旅游资源,没有独特的矿产,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财政收入,常年排在全省倒数。

  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地势平坦,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是江岚省西部的“粮仓”之一。

  但“粮仓”的另一面,就是“粮价”的束缚。

  农民辛苦一年,刨去成本,所剩无几。

  这,是一个比桃源市还要缺乏亮点的贫困县。

  周阳静静地看着报告,心神却早已沉入了脑海。

  “系统,以清河县为目标,进行全域词条扫描。”

  【叮!指令收到,开始扫描……】

  【扫描范围:江岚省清河县全境。】

  【扫描启动,正在分析地理、人文、生物等相关数据……】

  周阳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虚拟的卫星地图。

  地图上,代表着清河县的区域,被一层淡淡的灰色光芒所笼罩。

  【传统种植业(灰色)】

  【劳动力流出(灰色)】

  【财政赤字(灰色)】

  一个个负面或中性的词条,构成了这片区域的主色调,与纸质报告上的描述,并无二致。

  周阳没有急,他知道,真正的宝藏,往往隐藏在最深处。

  “系统,进行深度扫描,重点分析土壤、物种及文化基因。”

  【叮!深度扫描模式启动,能量消耗增加……】

  【正在进行地质光谱分析……】

  【正在进行生物基因图谱比对……】

  【正在进行地方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挖掘……】

  随着系统指令的深入,周阳脑海中的地图,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

  那片灰色的土地之下,仿佛有金色的光芒,正在艰难地向上渗透。

  终于!

  【叮!扫描完成,发现隐藏的高价值词条!】

  三道璀璨的光芒,冲破了灰色的迷雾,在周阳的脑海中熠熠生辉!

  【富硒土地(金色)】:经检测,该区域内超过60%的耕地,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属于天然的富硒地块。长期生长于此的作物,会自然富集硒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独特农作物品种(金色)】:在该区域内,发现一种流传数百年的地方特有水稻品种“清河香米”,其基因图谱独特,口感软糯,香气浓郁。经富硒土地滋养后,其营养成分和市场稀缺性将得到极大提升。

  【传统农耕文化(银色)】:该区域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农耕习俗与生态循环农业智慧,如稻鸭共作、秸秆还田等,具有开发生态农业、体验式农业的文化基础。

  金色!

  竟然是两个金色词条!

  周阳的心,猛地跳动了一下。

  富硒土地!独特香米!

  他瞬间就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清河县的脚下,踩着的根本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座尚未被发掘的“金色粮仓”!

  他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点石成金的手段!

  周阳的嘴角,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

  就在这时,他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周阳接起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焦急和期盼的男声。

  “请问,是省改革办的周阳周秘书长吗?”

  周阳平静道:“我是周阳,您是哪位?”

  电话那头的声音,瞬间变得激动起来。

  “周秘书长!您好您好!我是清河县的县委书记,我叫李国强啊!”

  “我……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您的事迹,看到桃源模式的报道,我……我真是太激动了!”

  李国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的颤抖,那是长期压抑下的无奈与突然看到希望的激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李国强恳切道:“周秘书长,我们清河县,比桃源还穷啊!我们守着几十万亩地,可农民兄弟们就是富不起来!”

  “我们眼睁睁看着桃源一天一个样,心里又羡慕,又着急!”

  “您是全省有名的‘财神爷’,是能点石成金的高人!我代表我们清河县三十五万父老乡亲,恳求您,也来我们清河看一看,帮我们把把脉,给我们指条明路吧!”

  一番话,说得朴实无华,却又情真意切。

  周阳甚至能想象到,电话那头,一个为一方发展愁白了头的县委书记,正紧紧攥着话筒,满怀希冀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