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指导指导-《官场:处处失误,火速进步》

  “比如,龙溪谷需要一位懂中药材种植的专家,平台会自动筛选出农科院、中医药大学里有相关研究背景的退休教授,然后将我们的邀请函,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直接发送给他们!”

  “这效率,比起人工去大海捞针,高了何止一百倍!”

  周阳看着这个堪称“人才滴滴”的平台,满意地点了点头。

  技术,果然是第一生产力。

  与此同时,经济学博士张博,也拿出了他的成果。

  那是一份厚厚的,关于“候鸟人才”薪酬福利体系的设计方案。

  张博扶着眼镜,条理清晰地讲解。

  张博冷静道:“主任,对于这些‘候鸟人才’,单纯给钱,吸引力有限,而且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我的方案,是‘现金 资源置换’的复合型薪酬包。”

  “现金部分,我们参考市场价,提供有竞争力的顾问费。”

  “更核心的,是资源置换部分。”

  他翻开一页ppt。

  张博继续道:“比如,我们可以给专家提供龙溪谷康养基地的‘家庭年卡’,允许他们带家人来免费疗养。”

  “对于贡献突出的专家,我们甚至可以授予他们项目公司的干股分红权!”

  “对于青年学者和‘数字游民’,我们可以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高速网络,甚至为他们的个人项目提供小额的种子基金支持。”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不把他们当成雇员,而是当成‘事业合伙人’。”

  “我们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报酬,更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健康生活、共同干事创业的平台!”

  专业!

  严谨!

  创新!

  周阳的团队,再一次用他们无懈可击的专业能力,将一个宏大的构想,变成了可落地、可执行的精细化方案。

  ……

  省委常委会上,“人才虹吸”计划,作为“桃源模式”的重要配套政策,被正式提上了议程。

  有了王秀芳部长的力挺,和周阳团队详尽的方案,计划毫无悬念地获得了通过。

  轮到副书记林海峰发言时,他脸上依旧挂着和煦的笑容。

  林海峰温和道:“周阳同志和改革办的同志们,又为我们省里的工作,贡献了一个好点子啊。”

  “这个‘人才虹吸’计划,我看就很好嘛,体现了我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决心和诚意。”

  “当然,”他话锋一转。

  林海峰强调道:“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也要注意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特别是资金的使用,一定要规范透明。引进的人才,也要做好服务和管理,确保他们能真正留得住、用得好。”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支持,又点出了潜在的风险,尽显一位老成持重领导的“高瞻远瞩”。

  会议结束后,林海峰回到办公室。

  他叫来了自己的秘书。

  林海峰淡淡吩咐道:“你跟省政府办公厅那边打个招呼。”

  “就说我对桃源市的‘人才虹吸’计划很关心,让他们派个督查组,定期去了解一下情况。”

  “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专项资金的使用有没有超预算,二是以这种‘候鸟’形式引进的人才,稳定性怎么样,有没有出现拿了钱就走、或者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要形成书面报告,定期报给我。”

  秘书心领神会,连忙点头。

  秘书恭敬道:“好的,书记,我马上去安排。”

  秘书走后,林海峰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

  周阳,你这一步棋,走得确实漂亮。

  但越是漂亮,就越是容易出纰漏。

  人才,是最难管的。

  我就不信,你这个天马行空的计划,能不出一点问题。

  ……

  林海峰的暗中布局,周阳并非一无所知。

  但他并不在意。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伴随着质疑和审视。

  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方案本身经得起检验,就不怕任何形式的监督。

  此刻的他,正沉浸在一种全新的喜悦之中。

  就在省委常委会通过“人才虹吸”计划的当天下午。

  他脑海中,久违的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叮!】

  【检测到宿主成功策划并推动“人才虹吸”战略,为“点亮西部”计划破解了关键的人才瓶颈,展现出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系统奖励发放中……】

  【恭喜宿主,获得“人才战略规划”能力 10%!】

  【恭喜宿主,获得“区域人才流动分析报告(高级)”!】

  随着奖励的发放,一股庞大的信息流,瞬间涌入周阳的脑海。

  关于如何识别人才、如何搭建团队、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如何营造组织文化……无数更高维度的认知,在他的脑海中融会贯通。

  那份高级的“区域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更是如同给他开启了上帝视角。

  他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在神州大地上,一股股代表着知识、技术和资本的人才洪流,正在如何涌动、汇聚、变迁。

  而他,将有机会,引导其中一股最鲜活的溪流,流向江岚西部那片干涸已久的土地。

  周阳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有了这些,他对“人才虹吸”计划的成功,信心更足了。

  ……

  “桃源模式”火了。

  是真正的火了。

  江岚省内的主流媒体,用上了头版头条,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个发端于西部山区的创新模式。

  《从穷山沟到投资热土:桃源模式的奇迹之路!》

  《生态价值变现的江岚样本:一个“生命涵养地”的诞生!》

  《点石成金!周阳和他的人才虹吸计划!》

  一篇篇充满冲击力的报道,配上龙溪谷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天涯药业和环宇智造两大巨头签约的盛况,瞬间引爆了全省的舆论。

  一时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百姓,还是机关大院的干部,嘴里念叨的都是“桃源模式”这四个字。

  尤其是江岚省西部那些同样贫困、同样坐拥绿水青山却不知如何下手的区县,更是将桃源市视为了一座灯塔。

  无数的电话,雪片般地飞向了省改革办。

  “喂,是省改革办吗?我们是安西县的,我们想来学习一下桃源模式!”

  “你好,我们是宁山县,我们县的自然条件和桃源差不多,能不能也请周主任来我们这儿指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