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石破天惊-《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

  建邺城,张昭府。

  张昭端坐书案后,手中握着一卷公文,眉头微蹙。

  近日常有琐事烦扰,江东初定,然暗流汹涌。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断了他的思绪。

  “何事?”他搁下笔,声音平稳,不带一丝波澜。

  门外之人显然有些气息不稳:“禀……禀张公,高凉郡急信,十万火急!”

  张昭抬手。

  门被推开,一名信使跪倒在地,双手高举一捆竹简。

  “张富?”张昭接过竹简,认出了封口的火漆印记。

  那个在高凉郡任职的小吏,平日里还算勤勉,只是偶有些……大惊小怪。

  他挥退了信使。

  书房内只剩下他一人,以及跳动的烛火。

  张昭解开捆绑竹简他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起初,他的面色还算平静。张富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带着夸张与急切。

  “朱崖郡不对劲……”

  嗯,朱崖那蛮荒之地,能有多不对劲?凌统去平叛,太史慈坐镇,还能翻了天不成?

  当读到“太史慈老将军,滞留朱崖半年有余,名为平叛,实则与那凌统小子狼狈为奸”时,张昭的眉头第一次紧锁。

  太史慈的忠诚,江东上下有目共睹。

  此言,过了。

  他继续往下看。

  “小人亲眼所见,太史慈与农夫同乐,早已忘却君臣之义!”

  与农夫同乐?这倒像是子义的风格,体恤下属,不拘小节。

  但这“忘却君臣之义”,从何谈起?

  竹简上的字迹因书写者的激动而显得有些歪斜,甚至有几处墨团晕开,如同主人紊乱的心绪。

  “朱崖郡如今民丰粮足,然百姓的口中只知有少主,不知有大王!”

  “少主?”

  张昭的心猛地一沉。

  哪个少主?

  凌统的儿子,凌烈?那孩子他见过,虎头虎脑,勇则勇矣,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憨直小子,整日舞枪弄棒,哪有这等城府与号召力?

  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亨?也曾数面之缘,性情沉稳有余,但灵气不足,更像个守成的将才,而非开创基业的枭雄。

  张富笔下的这个“少主”,听起来非同小可。

  他强压下心中的波澜,继续看下去。

  “其郡中遍布一种唤作‘水车’之妖物,无需人力,便可日夜取水,灌溉良田万顷!”

  水车?无需人力,日夜取水?

  张昭的脑海中努力勾勒着这“妖物”的模样。

  若真有此物,那绝非“妖物”,而是利国利民的大杀器!

  灌溉良田万顷……这张富,怕不是被吓傻了,把祥瑞当成了灾殃。

  “此等妖术,闻所未闻!竖子,年纪轻轻,恐已习得左道旁门之术,以此蛊惑人心,收买民望!”

  左道旁门?蛊惑人心?

  张昭的呼吸略微急促起来。

  事情,似乎真的有些不对劲了。

  不是水车,而是这个“少主”,以及他所带来的变化。

  “其粮仓堆积如山,远超常制!百姓家中余粮无数!此绝非善兆!”

  民丰粮足,在张富眼中,竟成了“绝非善兆”?

  这逻辑,荒谬!

  但张昭却从中品出了一丝别样的味道。

  朱崖,那个贫瘠荒凉的弹丸之地,何以在短短半年内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非有天纵奇才,便是……有惊天图谋。

  “长此以往,朱崖郡将成法外之地,等到他们羽翼一丰,必成心腹大患!”

  这句话,如同一柄重锤,狠狠砸在张昭心口。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独立于江东之外的王国,在南疆悄然崛起。

  “恳请张公早做决断,速派兵,剿灭此獠!迟则生变,恐江东基业……危矣!!”

  竹简的末尾,是一个用力过猛,几乎划破竹片的句号。

  张昭缓缓将竹简合拢,重新捆好。

  张富此人,确有夸大之嫌,但信中所述种种,并非全然空穴来风。

  太史慈的“乐不思扬州”,凌统的“狼狈为奸”,这些都可以是张富的主观臆断。

  但民丰粮足,水车灌溉,百姓只知少主……这些,若是真的呢?

  一个从未听闻过的“少主”,能在太史慈和凌统的拱卫下,于朱崖郡做出这等事业。

  此人,绝非等闲。

  张昭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

  凌统的儿子,太史慈的儿子……他再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都不是。

  那两个小子,加起来也玩不出这等花样。

  他们没有这样的智慧,更没有这样的手腕。

  张昭的脚步猛地一顿。

  一个深埋心底,几乎不敢去触碰的念头,如同破土的毒草,疯狂滋生。

  难道是……他?

  那个理论上应该默默无闻,甚至不该存在于权力视野中的……孙伯符的血脉?

  孙绍?

  张富在高凉,消息闭塞,不知道孙绍的存在,情有可原。

  他只知道大王孙权,以及江东台面上这些公子。

  可他张昭,却是知道的。

  18年前是他道德绑架大乔说什么为东吴好,叫大乔带着还是婴儿的孙照离开的。

  他怎么会出现在朱崖?

  又怎么会成为张富口中那个翻云覆雨的“少主”?

  若真是他……

  张昭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一个流着孙策血液的少年,在太史慈和凌统这两个对孙策忠心耿耿的旧部扶持下,于偏远之地悄然崛起。

  这意味着什么?

  忠于故主?还是……另有所图?

  “水车……”张昭低声自语。

  他并不认为那是妖物。

  反而,这更像是一种极高明的耕战之术。

  能设计出此等精巧器械之人,其智识,远超常人。

  若此人真是孙绍,那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其心智,其城府……

  简直可怕!

  不,不能仅凭张富的一面之词就下定论。

  此事干系太大,一旦处理不当,江东必将分崩离析。

  他必须掌握最真实的情况。

  尤其是那个“少主”,他究竟是谁?

  长什么模样?有何言谈举止?

  这些,张富的信中,一概没有。

  只有惊恐的臆测和捕风捉影的指控。

  张昭走到书案前,取过一枚黑色的令箭。

  他走到门口,拉开房门。

  “来人。”

  一名侍立在外的亲卫统领立刻上前:“张公有何吩咐?”

  “去,将徐平给我叫来,让他立刻到我书房,不得有误。”张昭的语气不带丝毫情绪,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

  “诺!”亲卫统领不敢怠慢,躬身领命,匆匆离去。

  徐平,张昭的心腹,专司府中秘卫,手段狠辣,行事隐秘。

  不多时,一个身影如同鬼魅般出现在书房门口,悄无声息。

  “属下徐平,参见张公。”来人声音沙哑,仿佛久未言语。

  张昭转身,看着这个全身都笼罩在阴影中的人。

  “有一件事,需要你亲自去办。”

  徐平微微躬身:“请张公吩咐。”

  张昭将那捆竹简递给他:“看看这个。”

  徐平接过,迅速浏览了一遍,过程中未发一言,连呼吸都没有太大变化,仿佛在看一份寻常的邸报。

  良久,他放下竹简。

  “张公的意思是?”

  “我要知道真相。”张昭一字一顿,“朱崖郡的真相,尤其是那个所谓的‘少主’。”

  他走到徐平面前,目光如炬。

  “张富所言,可信几分,存疑几分,我需要你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

  “是真是假,我要你亲眼去看,亲耳去听。”

  徐平点头:“属下明白。”

  “从府中挑选二十名最精锐的死士,即刻动身,潜入朱崖。”张昭的声音压得很低,“记住,是潜入,不要惊动任何人,尤其是太史慈和凌统。”

  那两人,任何一个都不是易与之辈。

  “此行第一要务,”张昭加重了语气,“查清那个‘少主’的底细。他的年纪,他的样貌,他的言行举止,平日里都和谁接触,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组织更精确的措辞。

  “我要你把他给我画下来,越详细越好。就算他化成灰,我也要认得!”

  徐平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若……遭遇不测?”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情报带回来。”张昭的回答冷酷而直接,“或者,死在那里,但不能暴露身份,更不能牵连到建邺。”

  这二十人,是弃子,也是尖刀。

  “属下明白,必不辱命。”徐平再次躬身。

  “去吧。”张昭摆了摆手,“记住,我要的是事实,不是张富那种捕风捉影的猜测。”

  他看着徐平的身影消失在门外。

  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张昭重新坐下,拿起那份未处理完的公文,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他的脑海中,反复回荡着“少主”两个字。

  以及,一个模糊而又带着无上威严的身影。

  孙伯符……

  倘若真是他的儿子,由太史慈和凌统这两员猛将辅佐……

  江东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他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

  这盘棋,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

  他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徐平带回来的消息。

  那将决定江东的命运,也可能,决定他张昭的命运。

  十日之后。

  朱崖郡,港口。

  一艘不起眼的商船缓缓靠岸。

  船上下来十余名穿着普通麻衣的汉子,他们扛着一些南来北往的货物,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

  为首一人,正是徐平。

  他抬头看了一眼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以及码头上忙碌却井然有序的人群。

  这里的景象,与张富信中所述的“妖氛弥漫”,似乎有些出入。

  没有想象中的剑拔弩张,也没有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反而,透着一股……生机。

  徐平的目光扫过那些正在指挥卸货的吏员,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干练与自信。

  这不像是一个被“妖术”蛊惑的地方。

  他收回目光,对身后的手下做了一个隐蔽的手势。

  众人会意,分散开来,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消失在码头上来往的人潮之中。

  徐平独自一人,缓步走在朱崖郡的市集上。

  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

  孩童的嬉笑声,货郎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执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烟火气。

  这绝非张富口中的“法外之地”。

  他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张富的信,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他的臆想和恐惧?

  但张公的命令,是查清“少主”。

  无论这里多么繁荣,那个“少主”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疑点。

  他需要找到他。

  看清他的脸。

  记住他的模样。

  徐平走进一家酒肆,拣了个临街的角落坐下。

  他点了一壶最普通的浊酒,两碟小菜。

  邻桌的几名本地百姓正在高声谈论着什么。

  “听说了吗?郡守府又要招募人手去修水渠了,待遇可不低!”

  “那敢情好!自从有了水车,咱们这日子可是一天比一天好过!”

  “可不是嘛!以前哪敢想旱涝保收?现在好了,家家都有余粮!”

  “这都多亏了少主啊!真是神人!”

  “少主”!

  徐平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