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塑卡存案 离线辨草-《太极医道传承》

  林辰刚把多村群里的案例手册照片存进档案,新的求助消息就弹了出来。山南村的王书记发了段视频:村委会墙上的案例纸被风吹得卷边,有的被雨水打湿,字迹糊成一团,“贴了才半个月就坏了,新收的冬储草药案例没地方贴,徒弟们想学关节疼的调理法,只能围着旧纸猜”;溪头村的李医生附了条语音,语气急:“村里这两天信号差,AI 实时反馈用不了,徒弟们的配药考核传不上去,有的都忘了自己配的量,咋改啊?”;最棘手的是邻村小虎的消息,配着堆乱成一团的干草照片:“晒干的艾草、薄荷、紫苏长得太像,昨天给老人抓药,把紫苏当成了薄荷,喝了后心慌,现在老人们都不敢随便喝了,得想办法分清啊。”

  林辰指尖划过 “案例纸坏”“无网传不了”“草药混” 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的问题总跟着环境变,纸案经不起风吹雨打,信号差拦着考核,晒干的草药难分辨,得用 “耐造、不管有无网、好认” 的法子补漏。他先给张主任打去电话:“张主任,案例纸不耐用,山南村的都坏了;村里有塑料板,能不能做成可换的塑卡案例?脏了能擦,满了能换,还能按季节分栏,比如冬季专门贴关节疼的案例。”

  张主任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正好!塑料板防水耐晒,裁成手掌大的卡片,一面贴照片,一面写‘主症 用量’,用磁条贴在铁板上,想换就换,想加就加;我再教村民用马克笔写,写错了能擦掉,比纸案耐用十倍。我这就带塑料板和磁条去山南村,现场做卡。”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赵天宇的微信。屏幕里,赵天宇正对着无网的 AI 界面皱眉:“信号差的时候,系统连不上网,考核数据存不住。我能加个‘离线模式’,提前让各村下载自己的案例库和考核标准,无网时徒弟们传的考核照片存本地,等有网了自动同步;还能下载‘辨草小视频’,没网也能看怎么分艾草和薄荷。”

  “再给离线模式加个‘用量备忘录’。” 林辰补充道,“徒弟配药时记不准,能随时调出来看‘半碗底枣仁’的照片,不用联网,比靠脑子记靠谱。”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李教授刚才发消息,说晒干的草药能靠‘气味 形状’辨,艾草闻着有股清苦香,叶片锯齿深;薄荷是清凉味,叶片边缘圆;紫苏带点辛香,叶片像爱心。还能教村民用布条分类,比如艾草系绿布条,薄荷系蓝布条,紫苏系红布条,一看布条就知道是啥,不用再对着草发呆。”

  林辰拨通李教授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拿着三种干草比对:“我还做了‘辨草卡片’,一面画草药形状,一面写气味,比如艾草卡画锯齿叶,写‘清苦香’,村民拿不准时,比着卡片闻、看,错不了。”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张主任、赵天宇和李教授往山南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王书记领着几个老人蹲在村委会墙下,手里捡着掉下来的案例纸,叹气:“这纸太不禁造,风一吹雨一打就坏,冬储的草药案例没地方记,徒弟们学新法子都没参照。”

  张主任从布袋里掏出塑料板、磁条和马克笔,现场裁卡:“把塑料板裁成这么大,正好能贴一张照片,写两行字。” 他拿起一张卡,贴上山南村李爷爷关节疼的照片,背面写 “主症关节疼,艾草泡脚 生姜 1 片,7 天好转”,再用磁条贴在铁板上,“这样不管刮风下雨,都坏不了,想加新案例,再裁张卡贴上就行”。

  老人们围过来学,张奶奶拿着马克笔,颤巍巍地在卡上写 “俺的睡眠案,枣仁半碗底”,写完还对着照片笑:“这样俺的案子也能贴上去,其他村的老人也能学。”

  晒场另一头,赵天宇正给徒弟们装 AI 离线模式。他点开系统,选 “山南村离线包”,很快下载完成:“没网的时候,点‘离线考核’,传的照片会存在这里,等有网了自动同步;想辨草,点‘离线视频’,小石头教辨草的法子随时看,不用等信号。”

  小虎试着在无网状态下传了张配药照片,系统弹出 “已存本地,有网同步”,他兴奋地说:“这下就算信号差,也能考核了,再也不用怕忘了配药的量!”

  李教授则在草药堆旁,教村民辨草系布条。他拿起一把艾草,递到大家鼻尖:“闻闻,清苦香,叶片锯齿深,系绿布条;这是薄荷,清凉味,叶片圆,系蓝布条;紫苏辛香,叶片像爱心,系红布条。”

  村民们跟着学,有的闻气味,有的比形状,有的系布条。一个小孩拿着紫苏,闻了闻说:“像俺家炒菜的味!” 李教授笑着点头:“对!紫苏还能炒菜,一举两得。”

  晒场角落,林辰组织 “冬储草药整理会”。村民们给晒干的草药系上不同颜色的布条,堆得整整齐齐;徒弟们用离线 AI 传考核照片,有的还对着辨草视频核对草药;老人们则在铁板上贴新的冬季案例卡,有关节疼的,有咳嗽的,很快就贴满了半面墙。

  太阳偏西时,山南村的村委会墙前,塑料案例卡被夕阳照得发亮,磁条贴得牢牢的,再也不怕风吹雨打;草药堆旁,绿、蓝、红的布条随风飘,一眼就能分清艾草、薄荷、紫苏;赵天宇的平板里,离线模式存了 20 多条考核数据,等着有网同步;王书记端来刚煮的紫苏茶,笑着说:“这下再也不怕抓错草、学错案了,冬储的草药也能安心用了。”

  返程时,张主任翻着手里的塑料案例卡,上面还留着老人的笔迹:“以前总觉得案例得用纸记,现在才知道,基层需要的是‘耐造’的东西,塑料卡比纸耐用,磁条比胶水牢,能跟着村里的需求一直用。”

  赵天宇对着电脑里的离线数据感慨:“以前做 AI 总想着联网功能,现在才明白,‘无网能用’才是基层的刚需 —— 提前下载包,存本地数据,看似简单,却能解决信号差的大问题,这才是真的贴地气。”

  李教授捏着系着绿布条的艾草,笑着说:“分辨草药不用复杂的仪器,靠鼻子闻、眼睛看,再系上布条,比任何手册都管用。基层的‘认’,从来都是‘靠感觉、好记’的土法子。”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张写着 “关节疼调理” 的塑料案例卡,卡面还留着马克笔的淡痕。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 “创新与实用结合”—— 原来真正的 “结合”,不是用纸贴案例,是用塑料卡耐住风雨;不是靠联网传数据,是用离线模式接住信号差的难题;不是靠仪器辨草药,是用气味和布条分清每一种草;是让张主任的塑卡贴满墙,赵天宇的离线模式连住无网的村,李教授的布条系住每堆草药。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山南村发了塑料案例卡的照片,配文 “风吹雨打都不坏,新案例随时加”;溪头村发了离线 AI 考核的截图,写着 “没网也能传,再也不怕忘”;邻村发了系着布条的草药堆视频,标注 “一看布条就知草,抓药不慌了”—— 满屏的照片和文字,都透着冬日里的安稳。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之旅”,早已不是 “方案推广” 那么简单 —— 是张主任的塑料卡、赵天宇的离线模式、李教授的辨草布条,是村民们贴满的卡、传完的考核、系好的布条,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实用” 与 “仁心”,融在了每一张耐造的塑卡里,每一次离线的存储里,每一根系住草药的布条里。

  晚上,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塑料卡上擦不掉的字迹;所谓传承,不是复杂的理论,是系在草药上、一眼能认的彩色布条。”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真正的延续,是神农传承最耐住时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