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糖糕迎年意 护腰减劳伤-《太极医道传承》

  林辰刚把中医科的年节值班表确认完,手机就响了。屏幕上 “赵村长” 三个字一跳,他接起时,能听到电话那头隐约的鞭炮声 —— 山里年味来得早,村民们已经在备年货了。

  “林医生,快过年啦!” 赵村长的声音裹着笑意,却带着点急,“大家忙着大扫除、蒸年馍,老人们弯腰扫地后,腰又开始酸;还有您上次说的健康炸糖糕,大家都盼着学,想给孩子做不齁甜的年食。您看这周能来不?”

  林辰看了眼桌上的材料清单:红薯泥(代替部分糖,健康还甜)、低筋面粉(特意找粮油店要的平价货),还有裁好的旧布块 —— 准备教大家做简易护腰,扫地弯腰时能护着腰杆,都是不花钱的法子。他应道:“我们周六就去,带了糖糕材料和护腰的布,再帮大家查查器材,免得过年没人管出问题。您先让老人们扫地时别总弯腰,用长柄扫帚,能省点劲。”

  挂了电话,林辰和苏晓冉赶紧打包。苏晓冉还带了瓶菜籽油 —— 炸糖糕用菜籽油香,还打印了 “年节关节保护小贴士”,画着扫地的正确姿势、护腰的戴法,老人们一看就懂;林辰则揣着小扳手,过年期间器材可能没人细查,得再紧紧螺丝。

  周六一早,天飘着细雪,两人背着装满红薯泥、面粉、布块的背包往青山村赶。大巴车驶进山区,路边的树上挂着雪,像裹了层白棉花,村民家的屋檐下已经挂起了腊肉、香肠,空气里飘着蒸馍的香味,冷意里裹着暖意。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赵村长站在老槐树下。他裹着新洗的棉袄,手里捧着束山里的腊梅,花瓣上沾着雪,看到大巴车,赶紧拍了拍身上的雪,迎上来。

  “林医生、苏医生,可把你们盼来了!” 赵村长把腊梅递过来,“山里的腊梅香,插在屋里能香到过年。老人们早去神农庙了,灶都架好了,就等学炸糖糕;还有几户在大扫除,说等会儿来学做护腰。”

  跟着赵村长往村里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有的扛着扫帚,有的端着刚蒸好的年馍,看到林辰两人,都笑着往他们手里塞馍,说 “尝尝俺家的年馍,软和”。

  到了神农庙,庙里的火塘烧得旺,灶上的铁锅已经擦得发亮。几位老人坐在火塘边,手里拿着长柄扫帚,看到林辰进来,都慢慢站起来。赵村长赶紧搬来凳子,让老人们坐下,又给两人盛了碗热年馍汤。

  “大家先暖暖,咱们先做护腰,再炸糖糕。” 林辰喝了口馍汤,暖意从胃里散开,“这简易护腰用旧布缝,比护膝短,刚好护着腰杆,扫地、蒸馍弯腰时绑着,能少累点。布裁成两尺长、一尺宽,中间塞层薄棉花,两边缝上带子,绑在腰上松紧正好。”

  苏晓冉把旧布和棉花分发给大家,赵村长则拿着针线,给每人递了份:“俺们扫地时总忘了直腰,有这护腰绑着,也能提醒自己别弯太狠。”

  村民们围在石桌旁裁布。一位大妈手快,很快缝好一个护腰,绑在腰上试了试:“真得劲!刚才扫地腰还酸,绑上后弯腰没那么沉了,比揉腰管用。”

  林辰蹲下来,帮大妈调整带子松紧:“别绑太紧,不然喘气费劲;也别太松,护不住腰。扫地时尽量用腿发力,别光靠腰使劲,隔会儿直起身活动活动。”

  大妈点点头,赶紧把方法教给旁边扫地的大爷。庙里热闹起来,缝布的 “沙沙” 声、说笑声混着火塘的 “噼啪” 声,雪粒子打在庙檐上 “簌簌” 响,倒像在凑年味。

  护腰缝得差不多时,苏晓冉开始准备炸糖糕。她把红薯泥倒进盆里,加了点面粉和少量糖:“用红薯泥代替一半糖,甜得不齁,还软和,老人孩子都能吃。揉成团后揪成小剂子,擀成薄饼,中间包点花生碎,炸到金黄就行,别炸太久,免得焦。”

  赵村长主动烧火,锅里的菜籽油很快冒起热气。村民们围在灶台旁,有的揉面团,有的包花生碎,孩子们凑在旁边,眼睛盯着锅里,不停问 “熟了没”。

  “先炸一个试试。” 苏晓冉把包好的糖糕放进锅里,油花 “滋滋” 响,没一会儿就飘出香味,金黄的糖糕浮起来,看着就馋人。

  赵村长用筷子夹出来,放在盘子里晾了晾:“谁先尝?” 孩子们手举得老高,林辰掰了一小块递给旁边的王奶奶:“您尝尝,不甜,软和。”

  王奶奶咬了一口,笑着说:“好吃!比镇上买的糖糕软,俺牙不好也能吃,以后过年就给孙娃做这个。”

  炸糖糕的间隙,林辰跟着赵村长去检查康复器材。器材用旧布盖着,轮值员正忙着擦上面的雪,看到林辰,有点不好意思:“忙着蒸年馍,好几天没仔细看了,刚才发现有个螺丝松了。”

  林辰拿出扳手拧紧,又把旧布重新盖好:“过年期间不用器材,就用布盖严实,别让雪飘进去冻着金属件。要是下雪,记得每天把布上的雪扫掉,开春就能直接用。”

  轮值员赶紧点头,找了根绳子把布扎紧:“俺记着了,过年每天来看看,保证器材好好的。”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摆着刚炸的糖糕、蒸年馍、炒花生,还有热乎的姜枣茶,都是年节的吃食。赵村长端起碗:“这糖糕好,成本低还健康,以后过年俺们就做这个,不买外头的了,省不少钱。”

  林辰咬了口糖糕,红薯的甜混着花生香,很舒服。他看着桌上的护腰,笑着说:“有护腰帮着,大家过年大扫除、做年食,腰也不酸了,能好好过年。”

  饭后,林辰和苏晓冉去看正在大扫除的村民。张大爷绑着新做的护腰,正扫地,看到两人来,笑着说:“绑着护腰就是不一样,扫了半院子也不酸,往年早歇好几回了。”

  两人又去了王奶奶家,王奶奶正包糖糕,说要给城里的孙子寄点:“以前总怕寄甜的对娃不好,现在这糖糕不齁甜,娃吃着俺也放心。”

  准备回城时,村民们都来送他们。有的手里拿着炸好的糖糕,有的抱着包好的年馍,还有的孩子把自己画的 “糖糕和护腰” 图画送给林辰:“林医生,过年还来不?俺们给您留糖糕!”

  赵村长把一个布包递过来,里面装着腊梅、糖糕、年馍,还有一本年节健康记录:“谁做了护腰、谁吃了糖糕,腰不酸的、娃不闹牙疼的,都记着了。您放心,过年俺们也不忘护关节。”

  林辰接过布包,点头说:“过年你们也多注意,别累着。我们年后再来,给大家查查年后的关节情况,再教大家做春天的养生菜。”

  车子开动时,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雪还在下,落在他们的棉袄上,像撒了层白霜。孩子们追在车后,手里举着糖糕,大声喊着 “林医生过年好”。林辰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青山、挂着腊肉的屋檐,还有村民们的笑脸,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温意顺着指尖漫开,盖过了冬日的冷。

  回到城里,林辰把村民们送的糖糕分给科室同事,又跟张教授说了青山村的情况。张教授尝着糖糕,笑着说:“你们把健康和年俗结合起来,教大家做不花钱的护腰、健康的年食,既帮了实际忙,又暖了人心。这‘温暖奇遇’,就是把日子过进了村民心里。”

  林辰点了点头,心里满是暖意。他想起白天在村里的场景:老人们绑着护腰扫地,大家围着灶台炸糖糕,孩子们举着糖糕笑,赵村长忙着记记录 —— 这些画面像年夜里的灯,亮堂堂的,落在心里踏实。

  晚上,林辰躺在床上,想起赵村长说的 “今年过年最省心,腰不酸、娃吃的健康,不用愁这愁那了”,心里暖暖的。他知道,青山村的 “温暖奇遇” 还在继续,而他也会带着这份温暖,在从医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 用山里常见的旧布、红薯,做最实在的帮助;用真心的陪伴,给山村的年节添份健康的甜,让每个冬天的年关,都能暖得像火塘里的光,安稳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