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中药柜的抽屉刚被拉开,当归、川芎的药香就漫了出来,混着走廊里消毒水的味道,倒也不显得冲。林辰正趴在桌前整理病例,笔尖划过 “王师傅康复进展” 那一页时,走廊里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还夹着轻轻的按压太阳穴的动静。
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手里攥着个旧笔记本,封面写着 “编辑手记”,边角都磨得起了毛。老人走到诊桌前,刚要坐下,就忍不住皱起眉,用指节重重按了按后脑勺,呼吸都轻了些。
“医生,我这头…… 又疼了。” 老人的声音有点哑,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检查单,“西医做了 ct、核磁共振,都说没毛病,开了止痛药,吃着管用,一停就犯,都快半年了 —— 朋友说你能治些‘怪病’,我就过来试试。”
林辰接过检查单,上面的各项指标确实都正常。他指了指旁边的诊床:“您先躺下,我给您看看颈肩。您平时是不是经常伏案?”
“是啊,” 老人躺上诊床,脖子刚放松就疼得 “嘶” 了一声,“我是出版社的老编辑,天天改稿子,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有时候改到半夜,颈肩早就硬得像块石头,就是没想到会连累头。”
林辰蹲在诊床旁,指尖刚碰到老人的颈肩肌肉,脖子上的太极玉佩就轻轻热了一下。像有股细流顺着指尖渗进经络里 —— 原本紧绷得像铁板的肌肉,竟悄悄松了点,老人不自觉地 “嗯” 了一声,眉头也舒展了些。
“您这是颈肩经络淤堵,气血通不到头,才会反复头痛。” 林辰一边用指腹按揉风池穴,一边解释,“西医查不出,是因为这不是器质性问题,是长期姿势不对导致的经络堵了 —— 您试试转头,慢慢转,看看还疼不疼。”
老人慢慢转头,果然没刚才那么疼了,眼里露出点惊喜:“真不疼了!刚才进门时转头都费劲,你这一按就好?比止痛药快多了!”
“这只是暂时缓解,” 林辰拿出纸笔写处方,“得配合按摩和中药调理。我给您开个川芎茶调散加减的方子,加了葛根,能通颈肩经络;每天过来我给您按一次,您自己在家也得按,就按风池、肩井这两个穴位,每次按五分钟,别太用力。”
正写着处方,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本线装的旧书。他凑过来看了看处方,指尖点在 “葛根” 那味药上:“加葛根加得好,” 张教授的声音带着笑意,“我家祖传医书里就记过,伏案久了的人,颈肩经络淤堵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葛根能引药上行,通到颈肩,比单用川芎效果好 —— 你补全的那本残卷里,孙思邈先生也提过类似的配伍,你是不是记起来了?”
林辰愣了一下,才想起残卷里确实有 “葛根通经” 的记载,刚才写处方时没刻意想,倒像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他点点头:“好像是有印象,当时没太在意,刚才写方子时就觉得该加。”
“这就是传承的意思,” 张教授把旧书放在桌上,翻开其中一页,“不是死记硬背,是用到时能自然流露。你再看看这页,里面说‘伏案者需避三忌:忌久坐、忌低头、忌熬夜’,一会儿跟老编辑说说,比光吃药管用。”
老编辑趴在诊床上,听着两人的对话,忍不住插话:“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我以前就觉得坐久了累,没当回事,早知道这样,也不会疼这么久 —— 医生,我明天一早就来,您可别嫌我麻烦。”
“不麻烦,” 林辰笑着把处方递给他,“您要是不方便天天来,我教您家人按也行,手法不复杂,学两次就会。中药要煎 20 分钟,饭后温服,别放凉了喝,不然伤脾胃。”
接下来的一周,老编辑每天都准时来中医科。第一天按摩时,颈肩还会疼得咧嘴;第三天就能自己慢慢按揉风池穴;到了第七天,再进门时,手里的笔记本也不攥得那么紧了,脸上还带着点笑。
“医生,我昨天改了三个小时稿子,头都没疼!” 老编辑坐在诊桌前,语气里满是激动,“晚上还跟老伴儿逛了会儿公园,以前逛十分钟就得回家按头 —— 这中药也管用,喝着不苦,比西药强多了。”
林辰给老人按完肩井穴,张教授正好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布包:“我给您装了点葛根片,” 他把布包递给老编辑,“平时泡水喝,能当茶,比光吃药方便,也能巩固效果 —— 我家医书里说,‘药食同源’,能靠日常调理好的,就别总依赖药汤。”
老编辑接过布包,打开闻了闻,葛根的清香飘出来。他从笔记本里拿出一本薄薄的书,递到林辰手里:“这是我去年编的《古医话选》,里面收集了不少老方子的故事,您不嫌弃就拿着 —— 要不是您,我这头还得疼下去,也没法再编这些东西了。”
林辰接过书,封面是素雅的浅棕色,上面印着细小的字。他翻了两页,正好看到一篇讲 “葛根治颈痛” 的,里面的描述和张教授说的祖传医书内容竟有些像。
送老编辑出门时,走廊里的阳光正好照过来,落在书的封面上。张教授走在林辰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看,治好一个患者,不只是缓解了痛苦,还能让他继续做喜欢的事,这比任何赞誉都实在。”
林辰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玉佩还带着淡淡的温意。他看着手里的《古医话选》,突然明白 —— 所谓传承,不只是古医书里的方子,更是这份能帮人重拾生活的力量,是张教授藏在旧书里的引导,也是自己指尖传递的那点温意。
回到办公室,林辰把《古医话选》放在张教授给的残卷旁边。两本书的纸页都泛着旧黄,却像两颗心,在晨光里轻轻靠在一起,藏着说不尽的温情与希望。
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手里攥着个旧笔记本,封面写着 “编辑手记”,边角都磨得起了毛。老人走到诊桌前,刚要坐下,就忍不住皱起眉,用指节重重按了按后脑勺,呼吸都轻了些。
“医生,我这头…… 又疼了。” 老人的声音有点哑,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检查单,“西医做了 ct、核磁共振,都说没毛病,开了止痛药,吃着管用,一停就犯,都快半年了 —— 朋友说你能治些‘怪病’,我就过来试试。”
林辰接过检查单,上面的各项指标确实都正常。他指了指旁边的诊床:“您先躺下,我给您看看颈肩。您平时是不是经常伏案?”
“是啊,” 老人躺上诊床,脖子刚放松就疼得 “嘶” 了一声,“我是出版社的老编辑,天天改稿子,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有时候改到半夜,颈肩早就硬得像块石头,就是没想到会连累头。”
林辰蹲在诊床旁,指尖刚碰到老人的颈肩肌肉,脖子上的太极玉佩就轻轻热了一下。像有股细流顺着指尖渗进经络里 —— 原本紧绷得像铁板的肌肉,竟悄悄松了点,老人不自觉地 “嗯” 了一声,眉头也舒展了些。
“您这是颈肩经络淤堵,气血通不到头,才会反复头痛。” 林辰一边用指腹按揉风池穴,一边解释,“西医查不出,是因为这不是器质性问题,是长期姿势不对导致的经络堵了 —— 您试试转头,慢慢转,看看还疼不疼。”
老人慢慢转头,果然没刚才那么疼了,眼里露出点惊喜:“真不疼了!刚才进门时转头都费劲,你这一按就好?比止痛药快多了!”
“这只是暂时缓解,” 林辰拿出纸笔写处方,“得配合按摩和中药调理。我给您开个川芎茶调散加减的方子,加了葛根,能通颈肩经络;每天过来我给您按一次,您自己在家也得按,就按风池、肩井这两个穴位,每次按五分钟,别太用力。”
正写着处方,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本线装的旧书。他凑过来看了看处方,指尖点在 “葛根” 那味药上:“加葛根加得好,” 张教授的声音带着笑意,“我家祖传医书里就记过,伏案久了的人,颈肩经络淤堵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葛根能引药上行,通到颈肩,比单用川芎效果好 —— 你补全的那本残卷里,孙思邈先生也提过类似的配伍,你是不是记起来了?”
林辰愣了一下,才想起残卷里确实有 “葛根通经” 的记载,刚才写处方时没刻意想,倒像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他点点头:“好像是有印象,当时没太在意,刚才写方子时就觉得该加。”
“这就是传承的意思,” 张教授把旧书放在桌上,翻开其中一页,“不是死记硬背,是用到时能自然流露。你再看看这页,里面说‘伏案者需避三忌:忌久坐、忌低头、忌熬夜’,一会儿跟老编辑说说,比光吃药管用。”
老编辑趴在诊床上,听着两人的对话,忍不住插话:“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我以前就觉得坐久了累,没当回事,早知道这样,也不会疼这么久 —— 医生,我明天一早就来,您可别嫌我麻烦。”
“不麻烦,” 林辰笑着把处方递给他,“您要是不方便天天来,我教您家人按也行,手法不复杂,学两次就会。中药要煎 20 分钟,饭后温服,别放凉了喝,不然伤脾胃。”
接下来的一周,老编辑每天都准时来中医科。第一天按摩时,颈肩还会疼得咧嘴;第三天就能自己慢慢按揉风池穴;到了第七天,再进门时,手里的笔记本也不攥得那么紧了,脸上还带着点笑。
“医生,我昨天改了三个小时稿子,头都没疼!” 老编辑坐在诊桌前,语气里满是激动,“晚上还跟老伴儿逛了会儿公园,以前逛十分钟就得回家按头 —— 这中药也管用,喝着不苦,比西药强多了。”
林辰给老人按完肩井穴,张教授正好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布包:“我给您装了点葛根片,” 他把布包递给老编辑,“平时泡水喝,能当茶,比光吃药方便,也能巩固效果 —— 我家医书里说,‘药食同源’,能靠日常调理好的,就别总依赖药汤。”
老编辑接过布包,打开闻了闻,葛根的清香飘出来。他从笔记本里拿出一本薄薄的书,递到林辰手里:“这是我去年编的《古医话选》,里面收集了不少老方子的故事,您不嫌弃就拿着 —— 要不是您,我这头还得疼下去,也没法再编这些东西了。”
林辰接过书,封面是素雅的浅棕色,上面印着细小的字。他翻了两页,正好看到一篇讲 “葛根治颈痛” 的,里面的描述和张教授说的祖传医书内容竟有些像。
送老编辑出门时,走廊里的阳光正好照过来,落在书的封面上。张教授走在林辰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看,治好一个患者,不只是缓解了痛苦,还能让他继续做喜欢的事,这比任何赞誉都实在。”
林辰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玉佩还带着淡淡的温意。他看着手里的《古医话选》,突然明白 —— 所谓传承,不只是古医书里的方子,更是这份能帮人重拾生活的力量,是张教授藏在旧书里的引导,也是自己指尖传递的那点温意。
回到办公室,林辰把《古医话选》放在张教授给的残卷旁边。两本书的纸页都泛着旧黄,却像两颗心,在晨光里轻轻靠在一起,藏着说不尽的温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