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赵奶奶的眼干涩与杞菊水的润-《太极医道传承》

  周六清晨,社区的葡萄藤被晨光映照得熠熠生辉,林辰背着帆布包,静静地伫立在宿舍楼下。包的侧袋中,放置着一个素布包,里面装着苏晓冉昨日精心挑选的宁夏枸杞和杭白菊。枸杞粒粒饱满,散发着暗红的光泽,抓在手中,能嗅到一丝淡淡的甜香;菊花瓣白蕊黄,用纱布袋分装,以防煮时碎裂成末。素布包上贴着一张浅绿便签,上面是苏晓冉的字迹:“昨日翻阅《本草纲目》,书中言枸杞‘滋肾,润肺,明目’,宁夏所产之枸杞糖分充足,明目之效最佳。杭白菊可‘清肝明目,散风清热’,我特意挑选了花瓣完整的,又加了两颗蜜枣,以压制菊花的凉意,皆已用温水浸泡。”

  “辰儿!稍等片刻!”胖子的声音从楼道中传出,手中提着一个印有枸杞图案的保温桶,奔跑时桶身发出轻微的晃动声响。揭开盖子,橙黄的枸杞糕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的甜香:“我母亲清晨五点便起身蒸煮,言枸杞可护眼,赵奶奶眼干涩,食用此糕正可滋养。苏同学是否将煮药的砂锅带来了?”

  “在此处。”苏晓冉的声音传来,其手中提着一个浅青色砂锅,锅耳缠绕着一圈浅白棉线,触感柔软。“此乃家母新予之物,用以煮清热明目的药,可免串味之虞。昨日我将菊花反复清洗三遍,唯恐有杂质残留。《千金方》有云:‘菊花入药,须净洗,去尘土。’否则,饮之或有硌嘴之感。”

  三人朝着公交站行去,风中裹挟着些许小区里桂花的幽香,轻柔地拂过面庞。苏晓冉将砂锅紧紧抱于怀中,对林辰言道社区阿姨的微信内容:“阿姨言赵奶奶眼干涩已近两月,晨起时眼睛粘腻难以睁开,看报纸须戴两副眼镜,稍看片刻便觉眼睛疼痛难忍,总忍不住去揉。上次欲为其重孙女缝制一个小荷包,穿针竟十数次未能成功,线亦常掉落。虽滴了诸多眼药水,却未见好转,现今连电视都甚少观看,言其晃眼。”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枸杞,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肝开窍于目’,‘肾藏精,精血同源’,赵奶奶这是肝肾阴虚,眼睛没了精血滋养,就会干、会疼。枸杞补肝肾、益精血,菊花清肝热,再按睛明、太冲穴通经络,配合祝由术,能润眼睛。”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憨笑:“要不要带点热乎水?上次马奶奶手麻,先喝了点温水暖身子,说舒服。”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温的蜂蜜水,蜂蜜能润喉,也能润眼,赵奶奶要是觉得杞菊水淡,兑点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的老人在慢悠悠打太极,手里攥着彩绸。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马奶奶家,你手冻得发红,这次戴手套了吧?”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紫色的棉手套:“戴了,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加了厚绒,比你上次戴的薄手套暖和多了。”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软乎乎的,比我妈在菜市场买的硬邦邦的舒服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靠窗的位置还留着阳光的温度。苏晓冉小心把砂锅放在座位旁边,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人多挤散了菊花袋。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赵奶奶家的路线,还标了个眼镜的简笔画:“阿姨说赵奶奶家在社区南边,门口有棵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个鸟笼,里面养着只画眉,一听叫声就找着了。”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杞菊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枸杞、菊花(纱布袋),煮十五分钟,最后放蜜枣煮五分钟,别煮太久,不然菊花会烂,影响口感。” 他忍不住笑:“你连蜜枣煮多久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蜜枣。”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赵奶奶本来就眼疼得难受,别再让她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赵奶奶一早就坐在槐树下的小马扎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烂,她现在眼睛不好,吃这个不用费眼挑。”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菊花,竹筛子摆了一院子,白花花的看着干净。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干菊花啊!我自己晒的,泡水解渴还明目!”

  赵奶奶家果然在社区南边,门口的老槐树下挂着个竹编鸟笼,里面的画眉正 “叽叽喳喳” 叫着。赵奶奶坐在小马扎上,穿件深蓝色的棉袄,手里攥着个放大镜,腿上放着张没看完的报纸。看见他们来,她想抬手揉眼睛,又停住了,怕揉红了:“你们是来帮我看眼睛的吧?我这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的。”

  “奶奶您别揉眼!我们来了!”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她的胳膊,“慢慢说,不着急。”

  赵奶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麻烦你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来。我这眼睛,真是熬人,早上起来得用温水敷半天才能睁开,看报纸上的字,得把放大镜贴在纸上才行。上次给重孙女缝荷包,穿针穿了十几次,线总从针眼里滑出去,最后只能让邻居帮忙。”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个空眼药水瓶,旁边放着个搪瓷杯,杯里剩了点凉白开。木柜上还摆着个针线笸箩,里面放着没缝完的荷包,线团滚在一边。赵奶奶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还把放大镜放在桌上:“快坐,我给你们倒点热水,就是我这眼睛看不清,可能倒洒了,你们别介意。”

  苏晓冉赶紧递过蜂蜜水:“奶奶您别忙,我们自己来。您眼干的时候,是不是还觉得‘眼睛发疼’,见了风就想闭眼?”

  赵奶奶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医生说我是‘干眼症’,让我滴眼药水,滴了快俩月,也没见好。有时候出门买菜,风一吹眼睛就疼,得拿手挡着才行,现在连门口的广场舞都少去了。”

  林辰让赵奶奶抬起头,轻轻扒开她的下眼睑看了看,结膜有点红,没什么眼泪。他又搭了搭赵奶奶的手腕,脉搏又细又弱,像没力气的弦:“赵奶奶,您这是肝肾阴虚,眼睛没了精血滋养,” 他声音放得很柔,“中医里说‘精能生血,血能养目’,肝肾阴虚了,精血不够,眼睛就干、就疼。我先给您按两个穴位,能润润眼,一会儿再煮杞菊水喝,喝了能帮着补肝肾。”

  “小伙子,这穴位真能润眼?” 赵奶奶有点疑惑,毕竟滴了那么多眼药水都没好,眼里带着点不确定。

  “您放心,” 林辰笑了,语气很笃定,“《针灸大成》里说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能‘主目赤肿痛,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太冲穴能‘清肝明目,平肝息风’,俩穴配着按,不少老人按了都说眼睛舒服了。我爷爷以前在村里给老人看眼疾,也常按这两个穴,管用得很。”

  林辰先找赵奶奶眼周的睛明穴 —— 在内眼角上方,他用食指轻轻按揉,力道放得极轻:“奶奶,有点酸胀您忍一下,按几分钟就会觉得眼睛润润的。”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睛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能明目退翳;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能清肝泻火。”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按穴位,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眼周皮肤薄,按重了会疼。你去把奶奶桌上的空眼药水瓶收拾了,一会儿煮杞菊水。”

  胖子点点头,赶紧收拾桌子,还特意把蜂蜜水端到赵奶奶手边,怕她看不清碰倒:“奶奶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舒服了。”

  林辰按完睛明穴,又按了赵奶奶脚上的太冲穴。按了大概十五分钟,赵奶奶慢慢眨了眨眼,眼睛亮了点:“不…… 不那么干了,也不疼了,好像有眼泪了,刚才眼睛里像有沙子似的,现在舒服多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眼干涩的咒语:“肝肾足,精血盈,目得润,视物明。”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赵奶奶的睛明穴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赵奶奶的眼周,慢慢往太阳穴走。赵奶奶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软下来:“暖…… 从眼睛暖到太阳穴,像敷了热毛巾似的,不干了,也不疼了,看东西都清楚点了。”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他帮赵奶奶把桌上的报纸挪了挪:“您先歇会儿,我去煮杞菊水,喝完能更补肝肾,以后看报纸就不用戴两副眼镜了。”

  苏晓冉已经把砂锅放在煤炉上,倒了温水,胖子帮忙把枸杞和装菊花的纱布包放进去。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淡淡的枸杞香混着菊花的清甜味,飘得满屋子都是。煮到第十五分钟时,苏晓冉把蜜枣放进去,没一会儿,甜香就盖过了药味,闻着很清爽。

  “这味儿闻着就舒服,” 赵奶奶吸了吸鼻子,“我年轻时在供销社上班,有个老中医也给人开过枸杞菊花,说能明目,那时候忙得连喝水的空都没有,没顾上试。现在老了,倒要靠这东西救急了。”

  苏晓冉坐在赵奶奶身边,笑着说:“奶奶,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就记载过,用枸杞配菊花煮水,治过不少眼干涩的人,说‘枸杞补精,菊花明目,二者相配,肝肾同补’。咱们这水虽然简单,却是按老方子来的,您放心喝。”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李奶奶拎着个布袋子走进来,里面装着干菊花,白花花的:“刚晒好的干菊花,给你们和赵奶奶带点。赵奶奶,你眼睛好点没?刚才看见你没揉眼睛,比昨天好多了。”

  赵奶奶笑了,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试着看了看报纸:“好多了!这小伙子按完穴位,我看字都清楚点了,不用把放大镜贴在纸上了。一会儿再喝杞菊水,肯定能好得更快。”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副浅灰色的护目镜:“给赵奶奶做的护目镜,防风还挡光,出门戴正好,眼睛就不疼了。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围巾,这次是浅橙色的,显暖和,冬天戴正好。”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桌边吃枸杞糕,胖子在旁边帮忙递盘子,苏晓冉守在煤炉边盯着锅,怕杞菊水煮糊了。

  蜜枣放进去煮了五分钟,苏晓冉把砂锅端下来,用小瓷碗倒了半碗,放凉到温乎才递给赵奶奶:“奶奶您尝尝,要是觉得淡,我给您兑点蜂蜜水。”

  赵奶奶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不淡,有蜜枣的甜味,比眼药水舒服多了,喝着还润嗓子。”

  她慢慢把半碗水喝完,放下碗,拿起桌上的报纸,没戴放大镜就看了起来,嘴角露出笑:“能看清了!真能看清了!刚才得用放大镜,现在不用了,报纸上的字都清楚了,眼睛也不干了!”

  张奶奶凑过来,看着赵奶奶手里的报纸,笑着说:“我就说这几个孩子有本事!上次赵奶奶看报纸得戴两副眼镜,现在不用放大镜都能看了,以后又能给重孙女缝荷包了!”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赵奶奶非要把自己晒的干菊花塞给他们 —— 装在布袋子里,白花花的看着干净。李奶奶塞了罐菊花蜜,张奶奶则把织好的浅橙色围巾拿出来,摸起来软乎乎的。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槐树下挥手,赵奶奶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很清亮,“我煮了银耳羹等你们!下次我争取给你们缝个小荷包!”

  公交上,胖子抱着装枸杞糕的保温桶,一边吃一边说:“今天真开心,赵奶奶能看清报纸了,还收了这么多干菊花。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轻抚着怀中的老医书,又摩挲了一下脖子上的玉佩,沉凝道:“社区阿姨言及,下周有位孙爷爷,时常自觉‘记性欠佳’,刚言之事转瞬即忘,家门钥匙亦常遍寻不得,吾等当往助之。”

  苏晓冉颔首,手中紧握着浅橙色的围巾,沉凝道:“明日我当去药铺购置些远志与茯苓,《本草纲目》有言,远志可‘安神益智,祛痰开窍’,茯苓能‘宁心安神’,二者相搭煮水,正合记性差者用。我亦须谨记将远志泡软,恐其煮之不透。”

  午后的阳光穿过车窗,洒落在三人身上,带来丝丝暖意。林辰凝视着身旁喋喋不休的两人,脑海中浮现出赵奶奶看报纸时的笑容,心中忽地明白,这份中医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条文——它是苏晓冉怀中的浅青砂锅,是胖子手中的枸杞糕,是老人们递来的干菊花和小荷包,是《本草纲目》中的枸杞菊花,是《黄帝内经》里的“肝开窍于目”,是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平凡琐事,将老祖宗的中医智慧,化作了能看清字的双眼,能温暖内心的安宁。

  他翻开陈旧的医书,在空白的页角处,郑重地写下:“肝肾充盈则目能润泽,心暖则传承永续,此为补养明目之真谛。” 写完,他将书紧紧抱在怀中,心中满怀期待 —— 下周的社区之行,或许又能助一位老人恢复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