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阳光刚漫过宿舍楼顶的太阳能板,林辰早背着帆布包站在楼下了。帆布包最外层贴了张浅绿色便签,是苏晓冉娟秀的字迹:“桑寄生挑了带白霜的,药店师傅说这种药效最足,还加了点独活,祛风湿的劲儿更透,都用温水泡过啦。” 包内侧还塞着包晒干的艾草 —— 上次给郑爷爷按腰剩下的,苏晓冉特意留着,说给赵爷爷敷膝盖正好。
“辰儿!等我两分钟!”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手里拎着个系红绳的竹编食盒,跑起来叮铃哐啷响。掀开盖子,琥珀色的核桃糕露出来,裹着层油纸还泛着软光:“我妈凌晨三点就爬起来蒸的,说核桃补肝肾,赵爷爷膝盖不好,吃这个能养筋骨。苏同学呢?她那煮桑寄生的搪瓷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米白色搪瓷锅,锅耳缠了圈软棉线,摸着手感暖乎乎的:“这是我姥姥的老物件,煮草药不粘底。昨天我把桑寄生和独活分好份了,一份煮一次,省得放多了苦,赵爷爷喝不下。”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槐花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搪瓷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赵爷爷年轻时是木匠,天天蹲在地上刨木头、凿榫卯,膝盖早落下老毛病了。现在走路上楼都‘咯吱咯吱’响,下台阶还疼,贴了好几盒膏药,一点没见好。”
林辰摸了摸帆布包里的桑寄生,指尖能触到茎秆的韧劲,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比平时沉了些:“书里写‘老人膝响多是肝肾不足、风寒湿邪困在关节里,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独活能祛风湿,再按犊鼻、阳陵泉通经络,配合祝由术,能让关节顺和’。”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要不要带点热乎的?上次郑爷爷喝杜仲水,就说先喝点热的暖身子舒服。”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红糖姜枣水,姜切得碎碎的,不辣口,赵爷爷要是觉得桑寄生水淡,兑点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老人在慢悠悠打太极。胖子找了个干净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社区,你手冻得通红,这次可别逞强。”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棕色棉手套:“我戴了两双袜子,手也揣在兜里,不冷。给你也带了双,比上次的厚,你晨跑时也能穿。”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去年买的强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没几个人。苏晓冉小心把搪瓷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桑寄生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赵爷爷家的路线,还标了个小木头凳的符号:“阿姨说赵爷爷家在社区东边,门口有个木架子,上面还挂着他年轻时做的小木凳,一眼就能看见。”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桑寄生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桑寄生和独活,煮二十分钟,煮到水变浅黄,再放两颗红枣煮五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连红枣放的时间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红枣。”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赵爷爷膝盖疼得难受,别再让他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赵爷爷一早就坐在门口的木架子旁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稠稠的,他能吃小半碗。”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萝卜干,竹筛子摆了一院子。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糖蒜啊!刚腌好的,脆得很!”
赵爷爷家果然在社区东边,门口的木架子上,摆着几个没刷漆的小木凳,凳面打磨得光溜溜的,摸着顺滑。赵爷爷坐在最上面的木凳上,穿件深蓝色棉袄,膝盖上盖着块厚棉布,手里攥着个木头拐杖。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膝盖 “咯吱” 响了一声,疼得皱了皱眉,又坐了回去。
“别起来,您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我们自己进去,不麻烦您。”
赵爷爷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眼角还沾了点木屑,一看就是早上又在摆弄木头:“麻烦你们了,这么远跑过来。我这膝盖,真是熬人,昨天上二楼,走一步响一下,疼得我扶着栏杆歇了三次。”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好几件木工工具:油光锃亮的刨子、磨得尖尖的凿子,还有个没做完的小木鸟,翅膀都快雕好了。赵爷爷把他们让到沙发上,桌上放着个空膏药盒,里面还剩张拆开的膏药纸:“快坐,我这屋小,别嫌弃。我给你们倒点热水。”
苏晓冉赶紧递过红糖姜枣水:“爷爷您别忙,我们自己来。您膝盖响的时候,是不是还觉得‘腿发僵’?”
赵爷爷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上次我孙子来看我,给我买了个膝盖按摩仪,用着也不管用,该响还响,该疼还疼。医生说我是‘退行性关节炎’,开了药,吃了也只能顶半天,现在连蹲下来系鞋带都不敢。”
林辰让赵爷爷慢慢把裤腿卷起来。赵爷爷的膝盖有点肿,皮肤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摸上去还凉丝丝的。按到膝盖外侧的凹陷处时,赵爷爷 “嘶” 了一声,往后缩了缩腿:“就是这儿,一按就疼,走路时还磨得响。”
林辰收回手,语气很轻:“爷爷,您这是风寒湿邪堵在关节里,肝肾也有点虚,我先给您按两个穴位,能缓解点疼,一会儿再煮桑寄生水喝,喝了能让膝盖顺和点。”
赵爷爷点点头,慢慢靠在沙发上:“麻烦你了小伙子,我这老毛病,也不想折腾了,能走路上楼不响就行。”
林辰先按赵爷爷膝盖上的犊鼻穴 —— 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按的时候特意用了柔劲:“爷爷,有点酸胀您忍一下,按几分钟膝盖就不那么僵了。”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犊鼻穴,膝盖外侧凹陷中,治膝痛、关节响。”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这穴位离关节近,按重了容易伤着。你去把爷爷桌上的空膏药盒收拾了,一会儿煮桑寄生水。”
胖子点点头,赶紧收拾桌子,还不忘给赵爷爷倒了杯红糖姜枣水:“爷爷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舒服了。”
林辰按完犊鼻穴,又按了赵爷爷腿上的阳陵泉穴 —— 在膝盖下方,是治关节痛的要穴。按了大概十五分钟,赵爷爷慢慢动了动膝盖,没再听见 “咯吱” 声:“不…… 不那么僵了,也没那么疼了,刚才动的时候,好像不响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膝响的咒语:“膝骨和,湿邪散,屈伸顺,响声消。”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赵爷爷的膝盖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赵爷爷的膝盖里。赵爷爷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软下来:“暖…… 从膝盖暖到小腿,像有股热流在关节里转,不僵了。”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他帮赵爷爷盖好棉布:“您先歇会儿,我去煮桑寄生水,喝完膝盖能更顺和点。”
苏晓冉已经把搪瓷锅放在煤炉上,倒了温水,胖子帮忙把泡好的桑寄生和独活放进去。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淡淡的桑寄生药香混着独活的清苦,飘得满屋子都是。煮到第二十分钟时,苏晓冉又把两颗红枣放进去,没一会儿,甜香就盖过了药味。
“这味儿闻着就舒服,” 赵爷爷吸了吸鼻子,“我年轻时当木匠,工友也给我煮过草药水,说能治膝盖疼,那时候忙,没顾上喝。后来退休了,疼得厉害,也忘了这回事。”
苏晓冉坐在赵爷爷身边,笑着说:“爷爷,以后您想喝,就跟我们说,我们每周都来给您煮。您要是想做小木凳,我们也能帮您递工具。”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李奶奶拎着个玻璃罐走进来,里面是糖蒜,还透着点粉:“刚腌好的糖蒜,给你们和赵爷爷带点。赵爷爷,你膝盖好点没?上次我还看见你上楼梯,扶着栏杆走得慢极了。”
赵爷爷笑了:“好多了,这小伙子按完,我动膝盖就不响了。一会儿再喝桑寄生水,肯定能好得更快。”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个棉护膝,摸上去毛茸茸的:“给赵爷爷做的护膝,里面加了羊毛,戴上暖和,膝盖也不凉。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围巾,这次是浅灰色的,显干净。”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桌边吃核桃糕,胖子在旁边帮忙递盘子,苏晓冉守在煤炉边盯着锅,怕桑寄生水煮糊了。
红枣放进去煮了五分钟,苏晓冉把搪瓷锅端下来,用小瓷碗倒了半碗,放凉了点递给赵爷爷:“爷爷您尝尝,要是觉得苦,我给您兑点红糖姜枣水。”
赵爷爷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不苦,正好,有红枣的甜,比我吃的止痛药强多了。”
他慢慢把半碗水喝完,放下碗,试着慢慢站起来,走了两步 —— 膝盖没再响,也没喊疼。赵爷爷眼睛一下子亮了,又走了两步,还轻轻弯了弯膝盖:“不响了!真不响了!刚才走的时候,一点声音都没有,也不疼了!”
张奶奶凑过来,笑着说:“我就说这几个孩子有本事!上次赵爷爷走一步响一下,现在走多远都不响了!”
赵爷爷想试试下台阶,林辰赶紧扶住他。他扶着墙,慢慢走下门口的三级台阶,脚步稳了不少,脸上露出笑:“能下台阶了!以前下台阶得侧着身,现在正着走都不疼,也不响了!”
屋里的人都笑了,李奶奶拍着手说:“太好了!赵爷爷,你以后终于能跟我们一起在社区里散步了!”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赵爷爷非要把自己做的小木凳塞给他们 —— 三个小巧的木凳,凳面打磨得光滑,还刻着圈简单的波浪纹。李奶奶塞了罐糖蒜,张奶奶则把织好的围巾拿出来,浅灰色的,摸起来软乎乎的。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木架子旁挥手,赵爷爷的声音最亮,“我煮了绿豆粥等你们!”
公交上,胖子抱着装核桃糕的食盒,一边吃一边说:“今天真开心,赵爷爷膝盖不响了,还收了这么好看的小木凳。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摸了摸怀里的老医书,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笑着说:“社区阿姨说,下周有个孙奶奶总觉得‘头晕’,站起来的时候还会晃,咱们来帮她看看。”
苏晓冉点点头,手里攥着浅灰色的围巾:“我明天去药店买点天麻,老医书里写天麻能平肝息风,对头晕有好处。”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林辰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两人,又想起赵爷爷走台阶时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份传承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医理 —— 是苏晓冉怀里的搪瓷锅,是胖子手里的核桃糕,是老人们递过来的小木凳和糖蒜,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小事,把老祖宗的医术,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安稳,能暖到心里的踏实。
他翻开那本老医书,像个孩子一样在空白的页角上歪歪斜斜地写下:“关节顺溜,那走路就稳当;心里暖洋洋的,这日子就过得安稳,这就是传承的真谛啊!”写完后,他紧紧地把书抱在怀里,心里充满了期待——下周的社区之行,又可以帮到一位老人啦!
“辰儿!等我两分钟!”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手里拎着个系红绳的竹编食盒,跑起来叮铃哐啷响。掀开盖子,琥珀色的核桃糕露出来,裹着层油纸还泛着软光:“我妈凌晨三点就爬起来蒸的,说核桃补肝肾,赵爷爷膝盖不好,吃这个能养筋骨。苏同学呢?她那煮桑寄生的搪瓷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米白色搪瓷锅,锅耳缠了圈软棉线,摸着手感暖乎乎的:“这是我姥姥的老物件,煮草药不粘底。昨天我把桑寄生和独活分好份了,一份煮一次,省得放多了苦,赵爷爷喝不下。”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槐花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搪瓷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赵爷爷年轻时是木匠,天天蹲在地上刨木头、凿榫卯,膝盖早落下老毛病了。现在走路上楼都‘咯吱咯吱’响,下台阶还疼,贴了好几盒膏药,一点没见好。”
林辰摸了摸帆布包里的桑寄生,指尖能触到茎秆的韧劲,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比平时沉了些:“书里写‘老人膝响多是肝肾不足、风寒湿邪困在关节里,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独活能祛风湿,再按犊鼻、阳陵泉通经络,配合祝由术,能让关节顺和’。”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要不要带点热乎的?上次郑爷爷喝杜仲水,就说先喝点热的暖身子舒服。”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红糖姜枣水,姜切得碎碎的,不辣口,赵爷爷要是觉得桑寄生水淡,兑点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老人在慢悠悠打太极。胖子找了个干净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社区,你手冻得通红,这次可别逞强。”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棕色棉手套:“我戴了两双袜子,手也揣在兜里,不冷。给你也带了双,比上次的厚,你晨跑时也能穿。”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去年买的强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没几个人。苏晓冉小心把搪瓷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桑寄生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赵爷爷家的路线,还标了个小木头凳的符号:“阿姨说赵爷爷家在社区东边,门口有个木架子,上面还挂着他年轻时做的小木凳,一眼就能看见。”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桑寄生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桑寄生和独活,煮二十分钟,煮到水变浅黄,再放两颗红枣煮五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连红枣放的时间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红枣。”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赵爷爷膝盖疼得难受,别再让他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赵爷爷一早就坐在门口的木架子旁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稠稠的,他能吃小半碗。”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萝卜干,竹筛子摆了一院子。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糖蒜啊!刚腌好的,脆得很!”
赵爷爷家果然在社区东边,门口的木架子上,摆着几个没刷漆的小木凳,凳面打磨得光溜溜的,摸着顺滑。赵爷爷坐在最上面的木凳上,穿件深蓝色棉袄,膝盖上盖着块厚棉布,手里攥着个木头拐杖。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膝盖 “咯吱” 响了一声,疼得皱了皱眉,又坐了回去。
“别起来,您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我们自己进去,不麻烦您。”
赵爷爷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眼角还沾了点木屑,一看就是早上又在摆弄木头:“麻烦你们了,这么远跑过来。我这膝盖,真是熬人,昨天上二楼,走一步响一下,疼得我扶着栏杆歇了三次。”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好几件木工工具:油光锃亮的刨子、磨得尖尖的凿子,还有个没做完的小木鸟,翅膀都快雕好了。赵爷爷把他们让到沙发上,桌上放着个空膏药盒,里面还剩张拆开的膏药纸:“快坐,我这屋小,别嫌弃。我给你们倒点热水。”
苏晓冉赶紧递过红糖姜枣水:“爷爷您别忙,我们自己来。您膝盖响的时候,是不是还觉得‘腿发僵’?”
赵爷爷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上次我孙子来看我,给我买了个膝盖按摩仪,用着也不管用,该响还响,该疼还疼。医生说我是‘退行性关节炎’,开了药,吃了也只能顶半天,现在连蹲下来系鞋带都不敢。”
林辰让赵爷爷慢慢把裤腿卷起来。赵爷爷的膝盖有点肿,皮肤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摸上去还凉丝丝的。按到膝盖外侧的凹陷处时,赵爷爷 “嘶” 了一声,往后缩了缩腿:“就是这儿,一按就疼,走路时还磨得响。”
林辰收回手,语气很轻:“爷爷,您这是风寒湿邪堵在关节里,肝肾也有点虚,我先给您按两个穴位,能缓解点疼,一会儿再煮桑寄生水喝,喝了能让膝盖顺和点。”
赵爷爷点点头,慢慢靠在沙发上:“麻烦你了小伙子,我这老毛病,也不想折腾了,能走路上楼不响就行。”
林辰先按赵爷爷膝盖上的犊鼻穴 —— 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按的时候特意用了柔劲:“爷爷,有点酸胀您忍一下,按几分钟膝盖就不那么僵了。”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犊鼻穴,膝盖外侧凹陷中,治膝痛、关节响。”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这穴位离关节近,按重了容易伤着。你去把爷爷桌上的空膏药盒收拾了,一会儿煮桑寄生水。”
胖子点点头,赶紧收拾桌子,还不忘给赵爷爷倒了杯红糖姜枣水:“爷爷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舒服了。”
林辰按完犊鼻穴,又按了赵爷爷腿上的阳陵泉穴 —— 在膝盖下方,是治关节痛的要穴。按了大概十五分钟,赵爷爷慢慢动了动膝盖,没再听见 “咯吱” 声:“不…… 不那么僵了,也没那么疼了,刚才动的时候,好像不响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膝响的咒语:“膝骨和,湿邪散,屈伸顺,响声消。”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赵爷爷的膝盖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赵爷爷的膝盖里。赵爷爷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软下来:“暖…… 从膝盖暖到小腿,像有股热流在关节里转,不僵了。”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他帮赵爷爷盖好棉布:“您先歇会儿,我去煮桑寄生水,喝完膝盖能更顺和点。”
苏晓冉已经把搪瓷锅放在煤炉上,倒了温水,胖子帮忙把泡好的桑寄生和独活放进去。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淡淡的桑寄生药香混着独活的清苦,飘得满屋子都是。煮到第二十分钟时,苏晓冉又把两颗红枣放进去,没一会儿,甜香就盖过了药味。
“这味儿闻着就舒服,” 赵爷爷吸了吸鼻子,“我年轻时当木匠,工友也给我煮过草药水,说能治膝盖疼,那时候忙,没顾上喝。后来退休了,疼得厉害,也忘了这回事。”
苏晓冉坐在赵爷爷身边,笑着说:“爷爷,以后您想喝,就跟我们说,我们每周都来给您煮。您要是想做小木凳,我们也能帮您递工具。”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李奶奶拎着个玻璃罐走进来,里面是糖蒜,还透着点粉:“刚腌好的糖蒜,给你们和赵爷爷带点。赵爷爷,你膝盖好点没?上次我还看见你上楼梯,扶着栏杆走得慢极了。”
赵爷爷笑了:“好多了,这小伙子按完,我动膝盖就不响了。一会儿再喝桑寄生水,肯定能好得更快。”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个棉护膝,摸上去毛茸茸的:“给赵爷爷做的护膝,里面加了羊毛,戴上暖和,膝盖也不凉。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围巾,这次是浅灰色的,显干净。”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桌边吃核桃糕,胖子在旁边帮忙递盘子,苏晓冉守在煤炉边盯着锅,怕桑寄生水煮糊了。
红枣放进去煮了五分钟,苏晓冉把搪瓷锅端下来,用小瓷碗倒了半碗,放凉了点递给赵爷爷:“爷爷您尝尝,要是觉得苦,我给您兑点红糖姜枣水。”
赵爷爷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不苦,正好,有红枣的甜,比我吃的止痛药强多了。”
他慢慢把半碗水喝完,放下碗,试着慢慢站起来,走了两步 —— 膝盖没再响,也没喊疼。赵爷爷眼睛一下子亮了,又走了两步,还轻轻弯了弯膝盖:“不响了!真不响了!刚才走的时候,一点声音都没有,也不疼了!”
张奶奶凑过来,笑着说:“我就说这几个孩子有本事!上次赵爷爷走一步响一下,现在走多远都不响了!”
赵爷爷想试试下台阶,林辰赶紧扶住他。他扶着墙,慢慢走下门口的三级台阶,脚步稳了不少,脸上露出笑:“能下台阶了!以前下台阶得侧着身,现在正着走都不疼,也不响了!”
屋里的人都笑了,李奶奶拍着手说:“太好了!赵爷爷,你以后终于能跟我们一起在社区里散步了!”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赵爷爷非要把自己做的小木凳塞给他们 —— 三个小巧的木凳,凳面打磨得光滑,还刻着圈简单的波浪纹。李奶奶塞了罐糖蒜,张奶奶则把织好的围巾拿出来,浅灰色的,摸起来软乎乎的。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木架子旁挥手,赵爷爷的声音最亮,“我煮了绿豆粥等你们!”
公交上,胖子抱着装核桃糕的食盒,一边吃一边说:“今天真开心,赵爷爷膝盖不响了,还收了这么好看的小木凳。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摸了摸怀里的老医书,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笑着说:“社区阿姨说,下周有个孙奶奶总觉得‘头晕’,站起来的时候还会晃,咱们来帮她看看。”
苏晓冉点点头,手里攥着浅灰色的围巾:“我明天去药店买点天麻,老医书里写天麻能平肝息风,对头晕有好处。”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林辰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两人,又想起赵爷爷走台阶时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份传承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医理 —— 是苏晓冉怀里的搪瓷锅,是胖子手里的核桃糕,是老人们递过来的小木凳和糖蒜,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小事,把老祖宗的医术,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安稳,能暖到心里的踏实。
他翻开那本老医书,像个孩子一样在空白的页角上歪歪斜斜地写下:“关节顺溜,那走路就稳当;心里暖洋洋的,这日子就过得安稳,这就是传承的真谛啊!”写完后,他紧紧地把书抱在怀里,心里充满了期待——下周的社区之行,又可以帮到一位老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