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暖阁内,阳光突然变得刺眼。
朱厚照的手指依旧死死按在 “郑旺” 二字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韩邦的膝盖 “咚” 地磕在金砖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陛下息怒!臣…… 臣罪该万死!”
“罪该万死?” 朱厚照猛地将名册摔在案上,册页散落一地。
“弘治十七年郑旺案,刘山凌迟,他郑旺本就是主谋之一!若非先帝仁慈暂监,他早该是刀下鬼!如今你竟把他归为‘听谣传谣’的从犯,还敢放进大赦名单?你是瞎了眼,还是收了好处?”
韩邦的额头重重撞在地上,鲜血顺着鬓角流下,混着冷汗。
“陛下明察!臣绝不敢收好处!是…… 是刑部文选司的吏员按旧卷宗录入的,卷宗上写着‘郑旺为刘山蛊惑,非主动造谣’,臣…… 臣没细查啊!”
“没细查?” 朱厚照冷笑一声,脚步声在暖阁里来回踱步。
“朕登基以来,三令五申‘量刑需核旧案,重罪不得轻放’!你身为刑部尚书,连弘治朝的惊天大案都敢疏忽,那些小罪小错你又何曾放在心上?”
他俯身捡起一页名册,指着 “通州盗麦张小三” 的条目。
“这种生计所迫的百姓,赦了倒也罢了!可郑旺是什么人?他敢编造‘皇嗣身世’的谣言,敢自称‘皇帝老丈人’,这种人心术不正,放出去必是祸根!你这是大赦天下,还是放虎归山?”
张永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手里的拂尘几乎要捏断。
陛下这怒火,比上次斩周寿时还盛,看来韩尚书今天难辞其咎。
韩邦趴在地上,浑身颤抖。
“臣糊涂!臣这就把郑旺从名单上剔除,重新核查所有卷宗!”
“剔除?晚了!” 朱厚照的声音陡然拔高。
“这种妖言惑众之徒,留着就是给朕的朝堂添乱!传朕旨意:第一,凡大赦名单中,犯杀人、十恶、谋逆重罪者,一律剔除,维持原判,朕登基封后,是与民同庆,不是让恶徒逍遥法外!”
“第二,因灾荒、贫困犯下偷窃、轻罪者,酌情赦免,其中有手艺者,交由夏儒的织染作坊安置,给他们一条生路!”
“第三,郑旺罪大恶极,无需再审,即刻押赴菜市口凌迟处死!还有那个将他录入名单的文选司吏员,革职查办,流放云南烟瘴之地,永世不得回京!”
每一道旨意都掷地有声,暖阁里的空气仿佛都冻住了。
韩邦连连磕头。
“臣遵旨!臣这就去办!绝不敢再有半分疏忽!”
朱厚照的怒火稍缓,目光落在韩邦渗血的额头上,语气稍沉。
“起来吧。朕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刑部是执掌律法之地,一丝一毫都不能错。下次再犯,朕可不会这么轻易饶你。”
“臣谢陛下恩典!臣定当严加核查,不负陛下信任!” 韩邦挣扎着起身,后背的朝服已被冷汗和血迹浸透,走路都有些踉跄。
朱厚照摆摆手,示意他稍等,突然想起什么。
“对了,上次朕出宫,在宫外见过一个叫陈璋的小吏,办案倒是一丝不苟,后来朕给了他刑部主事的职,这人如今怎么样了?”
韩邦愣了一下,随即连忙回道。
“回陛下,陈主事确实能干!上月核查通州粮库旧案,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查出三个贪墨小吏,证据确凿,处置得妥妥当当。同僚们都说他‘认理不认人’,连英国公府的管家犯了错,他都敢按律查办!”
“哦?倒是个刚正不阿的苗子。”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朕看他不错,给他升一级,授按察使司佥事,让他巡查北直隶、山东的刑狱,看看那些地方官有没有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
韩邦眼睛一亮,连忙躬身。
“陛下英明!陈璋最是细致,定能查出不少隐患!北直隶、山东正是勋贵外戚聚集之地,有他巡查,那些人也能收敛些!”
“就这么定了。” 朱厚照对张永道。
“张永,即刻拟旨,擢升陈璋为按察使司佥事,让他三日内启程,巡查期间可直接向朕奏报,不用经过三法司!”
“奴婢遵旨!” 张永连忙应道,心里暗暗记下。
陛下这是要培养自己的人手,陈璋要是能办好这事,以后定能重用。
韩邦再次谢恩。
“臣这就去传旨给陈璋,再重新核查大赦名单,午时前定给陛下回话!”
“去吧。” 朱厚照摆了摆手,看着韩邦匆匆离去的背影,拿起案上的名册,指尖划过 “陈璋” 的名字。
穿越前他就知道,陈璋后来成了嘉靖朝的名臣,刚正不阿,让他去巡查地方,正好能帮自己摸清勋贵的底细。
暖阁里终于恢复了安静,张永收拾着散落的册页,小声道。
“陛下,您刚才那番话,怕是能让刑部的人老实好一阵子。”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厚照靠回龙椅,端起早已凉透的莲子羹。
“律法是治国的根本,要是刑部都敢疏忽,那天下的百姓还有什么指望?”
正说着,殿外传来宫女的通报。
“陛下,皇后娘娘从太皇太后宫里回来了,现在去仁寿宫给太后请安了。”
朱厚照点点头,嘴角露出温柔的笑意。
“倒是个懂礼的,让小厨房把糖蒸酥酪热一热,等她回来吃。”
“奴婢这就去!” 张永应着,快步走出暖阁。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朱厚照手中的名册上,“郑旺” 二字已被划上鲜红的叉。
他轻轻合上名册,眼神锐利。
斩周寿、除郑旺、擢陈璋,一步步清理朝堂的污垢,这大明的江山,定能在他手中稳如泰山。
而此刻,仁寿宫的宫道上,夏氏正提着裙摆快步前行。
宫女跟在身后,手里捧着给张太后的礼物。
一小盒夏儒亲手染的青布,还有几颗刚摘的桑椹。
夏氏的脸上带着笑意,刚从太皇太后宫里出来,太皇太后拉着她的手说了好半天话,还赐了她一支玉簪,说她 “看着就踏实”。
想到这里,夏氏的脚步更轻快了。
她抬头望向仁寿宫的方向,心里暗暗想着。
一定要好好伺候太后和太皇太后,帮陛下打理好后宫,不让陛下为家里的事分心。
朱厚照的手指依旧死死按在 “郑旺” 二字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韩邦的膝盖 “咚” 地磕在金砖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陛下息怒!臣…… 臣罪该万死!”
“罪该万死?” 朱厚照猛地将名册摔在案上,册页散落一地。
“弘治十七年郑旺案,刘山凌迟,他郑旺本就是主谋之一!若非先帝仁慈暂监,他早该是刀下鬼!如今你竟把他归为‘听谣传谣’的从犯,还敢放进大赦名单?你是瞎了眼,还是收了好处?”
韩邦的额头重重撞在地上,鲜血顺着鬓角流下,混着冷汗。
“陛下明察!臣绝不敢收好处!是…… 是刑部文选司的吏员按旧卷宗录入的,卷宗上写着‘郑旺为刘山蛊惑,非主动造谣’,臣…… 臣没细查啊!”
“没细查?” 朱厚照冷笑一声,脚步声在暖阁里来回踱步。
“朕登基以来,三令五申‘量刑需核旧案,重罪不得轻放’!你身为刑部尚书,连弘治朝的惊天大案都敢疏忽,那些小罪小错你又何曾放在心上?”
他俯身捡起一页名册,指着 “通州盗麦张小三” 的条目。
“这种生计所迫的百姓,赦了倒也罢了!可郑旺是什么人?他敢编造‘皇嗣身世’的谣言,敢自称‘皇帝老丈人’,这种人心术不正,放出去必是祸根!你这是大赦天下,还是放虎归山?”
张永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手里的拂尘几乎要捏断。
陛下这怒火,比上次斩周寿时还盛,看来韩尚书今天难辞其咎。
韩邦趴在地上,浑身颤抖。
“臣糊涂!臣这就把郑旺从名单上剔除,重新核查所有卷宗!”
“剔除?晚了!” 朱厚照的声音陡然拔高。
“这种妖言惑众之徒,留着就是给朕的朝堂添乱!传朕旨意:第一,凡大赦名单中,犯杀人、十恶、谋逆重罪者,一律剔除,维持原判,朕登基封后,是与民同庆,不是让恶徒逍遥法外!”
“第二,因灾荒、贫困犯下偷窃、轻罪者,酌情赦免,其中有手艺者,交由夏儒的织染作坊安置,给他们一条生路!”
“第三,郑旺罪大恶极,无需再审,即刻押赴菜市口凌迟处死!还有那个将他录入名单的文选司吏员,革职查办,流放云南烟瘴之地,永世不得回京!”
每一道旨意都掷地有声,暖阁里的空气仿佛都冻住了。
韩邦连连磕头。
“臣遵旨!臣这就去办!绝不敢再有半分疏忽!”
朱厚照的怒火稍缓,目光落在韩邦渗血的额头上,语气稍沉。
“起来吧。朕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刑部是执掌律法之地,一丝一毫都不能错。下次再犯,朕可不会这么轻易饶你。”
“臣谢陛下恩典!臣定当严加核查,不负陛下信任!” 韩邦挣扎着起身,后背的朝服已被冷汗和血迹浸透,走路都有些踉跄。
朱厚照摆摆手,示意他稍等,突然想起什么。
“对了,上次朕出宫,在宫外见过一个叫陈璋的小吏,办案倒是一丝不苟,后来朕给了他刑部主事的职,这人如今怎么样了?”
韩邦愣了一下,随即连忙回道。
“回陛下,陈主事确实能干!上月核查通州粮库旧案,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查出三个贪墨小吏,证据确凿,处置得妥妥当当。同僚们都说他‘认理不认人’,连英国公府的管家犯了错,他都敢按律查办!”
“哦?倒是个刚正不阿的苗子。”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朕看他不错,给他升一级,授按察使司佥事,让他巡查北直隶、山东的刑狱,看看那些地方官有没有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
韩邦眼睛一亮,连忙躬身。
“陛下英明!陈璋最是细致,定能查出不少隐患!北直隶、山东正是勋贵外戚聚集之地,有他巡查,那些人也能收敛些!”
“就这么定了。” 朱厚照对张永道。
“张永,即刻拟旨,擢升陈璋为按察使司佥事,让他三日内启程,巡查期间可直接向朕奏报,不用经过三法司!”
“奴婢遵旨!” 张永连忙应道,心里暗暗记下。
陛下这是要培养自己的人手,陈璋要是能办好这事,以后定能重用。
韩邦再次谢恩。
“臣这就去传旨给陈璋,再重新核查大赦名单,午时前定给陛下回话!”
“去吧。” 朱厚照摆了摆手,看着韩邦匆匆离去的背影,拿起案上的名册,指尖划过 “陈璋” 的名字。
穿越前他就知道,陈璋后来成了嘉靖朝的名臣,刚正不阿,让他去巡查地方,正好能帮自己摸清勋贵的底细。
暖阁里终于恢复了安静,张永收拾着散落的册页,小声道。
“陛下,您刚才那番话,怕是能让刑部的人老实好一阵子。”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厚照靠回龙椅,端起早已凉透的莲子羹。
“律法是治国的根本,要是刑部都敢疏忽,那天下的百姓还有什么指望?”
正说着,殿外传来宫女的通报。
“陛下,皇后娘娘从太皇太后宫里回来了,现在去仁寿宫给太后请安了。”
朱厚照点点头,嘴角露出温柔的笑意。
“倒是个懂礼的,让小厨房把糖蒸酥酪热一热,等她回来吃。”
“奴婢这就去!” 张永应着,快步走出暖阁。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朱厚照手中的名册上,“郑旺” 二字已被划上鲜红的叉。
他轻轻合上名册,眼神锐利。
斩周寿、除郑旺、擢陈璋,一步步清理朝堂的污垢,这大明的江山,定能在他手中稳如泰山。
而此刻,仁寿宫的宫道上,夏氏正提着裙摆快步前行。
宫女跟在身后,手里捧着给张太后的礼物。
一小盒夏儒亲手染的青布,还有几颗刚摘的桑椹。
夏氏的脸上带着笑意,刚从太皇太后宫里出来,太皇太后拉着她的手说了好半天话,还赐了她一支玉簪,说她 “看着就踏实”。
想到这里,夏氏的脚步更轻快了。
她抬头望向仁寿宫的方向,心里暗暗想着。
一定要好好伺候太后和太皇太后,帮陛下打理好后宫,不让陛下为家里的事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