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慈亲定礼遵祖制,帝王破规谋民生-《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仁寿宫的暖阁里,海棠花的香气顺着窗缝钻进来,混着案上檀香的味道,透着几分温润。

  朱厚照咬了口桂花糕,糕点的甜意漫开。

  “母后,封后大婚的流程繁杂,儿臣实在不懂,还得劳烦母后亲自把场。”

  张太后放下手中的佛珠,指尖划过榻边的织锦靠垫,笑意温和。

  “这有什么劳烦的?你父皇当年大婚,还是哀家跟着太皇太后学的流程。咱们大明封后,规矩向来周全,得按‘六礼’来。”

  她顿了顿,细细说道。

  “先派正使、副使去夏家纳采,带着玄纁束帛、六仪礼品,告诉夏家要选他家女儿为后。”

  “纳采之后是问名,得问清楚夏氏的生辰八字,回来和你的八字合一下。”

  “合得拢了再纳吉,把吉兆告诉夏家。”

  “然后纳征,送聘礼,皇后的聘礼得有黄金二百两、白银千两,还有绸缎、茶叶、马匹,得排成长队送过去。”

  “之后请期,选个良辰吉日。”

  “最后亲迎,你得亲自去夏家接人,才算完整体面。”

  朱厚照听得认真,手指在案上轻轻敲着。

  “这么多步骤,怕是得忙上两个月。”

  “忙点才好,这是皇家的体面。”

  张太后笑着说。

  “等大婚之后,按祖制,夏家作为外戚,得封个爵位,夏儒至少能封个伯爵,以后夏家子弟还能入仕……”

  “母后,夏家不封侯。”

  朱厚照突然打断她,语气坚定。

  “夏儒是有名的染坊匠,懂纺织、通商道,儿臣想让夏家来掌管皇庄的纺织行业,把京郊那几处闲置的皇庄改造成织染作坊。”

  张太后愣了一下,手里的佛珠停住了转动。

  “哀家知道你想整治外戚,可封爵是祖制啊。自仁宗朝以来,皇后的父亲哪个没封爵?不封爵,怕是会被勋贵们笑话,说你亏待皇后娘家。”

  “祖制也分好坏。”

  朱厚照放下手中的桂花糕,眼神里带着锋芒。

  “太祖爷、太宗爷在位时,哪里有外戚封爵的规矩?马皇后的父亲早逝,没来得及封;徐皇后的父亲徐达是靠军功封的国公,不是靠外戚身份。”

  “外戚封爵是从仁宗朝开始的,结果呢?张鹤龄、周寿这些人,靠着爵位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这祖制留着有什么用?”

  他往前凑了凑,声音放柔了些。

  “儿臣不是故意破祖制,是在遵循太祖、太宗的规矩。”

  “夏家要是封了爵,说不定过几年也会学周寿强占田产,倒不如让他们管织染作坊,既能发挥他们的本事,又能给皇庄创收,还能避免外戚干政,一举三得。”

  张太后看着他坚定的眼神,轻轻叹了口气。

  她知道这个儿子的脾气,一旦拿定主意,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更何况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太祖、太宗的规矩,本就是最该遵循的。

  “罢了,就按你说的办。”

  张太后点了点头。

  “夏家不封爵,管织染作坊也好,至少是靠本事吃饭,比那些靠着爵位吸血的外戚强。只是得跟夏儒说清楚,别让他觉得委屈。”

  “母后放心,儿臣会亲自跟他说。”

  朱厚照笑了。

  “夏儒是个实在人,知道能掌管皇庄纺织,比封爵更实在,只会感激,不会委屈。”

  张太后捻着佛珠,又想起一事。

  “那其他九个秀女呢?都要送回去吗?”

  “不送回去,都收了。”

  朱厚照语气随意。

  “先都给妃位,赐住东西六宫,没有高低之分。”

  张太后有些惊讶。

  “都给妃位?以前选秀,顶多留两三个封嫔,你这一下子封九个妃?”

  “儿臣是想让她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朱厚照解释道。

  “后宫里最忌讳的就是刚入宫就分三六九等,容易滋生争斗。”

  “先都给妃位,以后谁品行好、能帮着打理后宫、能诞下皇嗣,再晋位分;要是不安分,就降位份,甚至送出宫去。”

  他顿了顿,补充道。

  “而且这九个秀女都是民间女子,懂农事、会记账、通蚕桑,各有本事。让她们在后宫里互相学习,说不定还能琢磨出些帮百姓的法子,总比那些只会争风吃醋的官宦女强。”

  张太后听完,忍不住点头称赞。

  “你考虑得比哀家周全。这样既公平,又能让她们各展所长,后宫也能清净些。哀家看行,就按你说的安排。”

  母子俩又接着商议起大婚的细节。

  张太后细细叮嘱。

  “纳采的正使得选个有威望的,英国公张懋就不错,他是靖难功臣之后,身份尊贵。”

  “聘礼里的绸缎,得用江南最好的云锦,让夏家知道皇家的重视。”

  “还有亲迎那天的仪仗,得按最高规格来,不能让百姓觉得你亏待了皇后。”

  朱厚照一一应下。

  “儿臣都记下了,回头就让礼部拟个详细的章程,给母后过目。”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宫灯一盏盏亮起,映得暖阁里一片温馨。

  张太后看着朱厚照,眼里满是欣慰。

  “你现在越来越像个皇帝了,处理朝政有章法,连后宫的事也想得这么透彻。哀家总算能放心了。”

  朱厚照握住张太后的手,手背上的纹路粗糙却温暖。

  “都是母后教得好。要是没有母后在背后支持,儿臣也不敢这么大刀阔斧地改。”

  张太后拍了拍他的手,笑意温柔。

  “哀家老了,以后这大明的江山,还得靠你自己撑着。只要你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能守住太祖、太宗的基业,哀家就知足了。”

  朱厚照点点头,站起身。

  “时候不早了,儿臣就不打扰母后歇息了。大婚的事,儿臣明天就让礼部开始筹备,有不懂的再过来问母后。”

  “去吧。”

  张太后摆了摆手。

  “让张永送你,路上慢点。”

  朱厚照躬身行礼,转身走出暖阁。

  张永正靠在廊柱上打盹,听见脚步声连忙惊醒,揉了揉眼睛。

  “陛下,您聊完了?”

  “嗯,聊完了。”

  朱厚照的心情格外舒畅,脚步轻快。

  “母后都同意了,封后的流程让她盯着,夏家不封爵,管皇庄纺织,其他秀女都给妃位。”

  张永眼睛一亮,连忙跟上。

  “陛下英明!这样既全了皇后的体面,又避免了外戚干政,太后娘娘也放心。”

  两人走出仁寿宫,夜色已经浓了,宫道两旁的宫灯映着长长的影子。

  朱厚照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月光皎洁,洒在青砖地上,像铺了层银霜。

  “张永,”

  朱厚照突然开口。

  “明天一早,你去礼部传旨,让张升赶紧筹备封后六礼,正使就定英国公张懋。”

  “再去锦衣卫告诉陆炳,让他派人去京郊皇庄看看,选几处宽敞的院子改造成织染作坊,越快越好。”

  “奴婢遵旨!”

  张永连忙应道,心里盘算着 —— 明天一早就得把这些事办妥,陛下定是急着让夏姑娘早点入宫,也急着让夏家把纺织作坊办起来。

  朱厚照点点头,没再说话,脚步不停往坤宁宫的方向走去。

  他能想象到,夏氏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模样,定是既惊讶又欣喜。

  也能想象到,皇庄的织染作坊办起来后,百姓能穿上更便宜的布料,皇庄的收入也能补贴军需。

  夜色里,两人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宫灯的光晕在身后拉长。

  朱厚照知道,回到坤宁宫后,还有一堆事等着他。

  要拟旨明确夏家掌管纺织的权限,要和李东阳商议如何平衡勋贵对 “外戚不封爵” 的议论,还要盯着周家抄没家产的清点进度。

  但此刻,他的心里却格外踏实。

  封后的事定了,外戚的隐患除了,连皇庄的创收都有了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