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冬日,阴冷潮湿,寒意仿佛能渗入骨髓。朝堂之上,因龙湾案和织造局案引发的肃杀气氛尚未完全散去,表面上一片肃静,奏对如仪,但暗地里的波涛却愈发汹涌。
朱慈烺端坐龙椅,听着各部官员禀报政务,心思却已飘向更远。徐州前线,高杰与刘宗敏虽然暂时击退了多铎的进攻,但清军主力未损,依旧在淮安、宿迁一带虎视眈眈,不断增兵,小规模摩擦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史可法和黄得功在扬州一线压力巨大,需要时刻防备多铎分兵南下。秦良玉坐镇庐州,整顿淮西新复之地,招募乡勇,修复城防,亦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整个江北,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可能被再次点燃。
“陛下,”户部尚书出列,面带忧色,“各地清田使上报,清丈田亩之事,在苏松常镇等地,遭遇阻力甚大。地方胥吏与士绅勾结,或隐匿田产,或以次充好,或鼓动佃户抗丈,进展缓慢。且……且近日多有流言,诋毁清田乃与民争利,言陛下……言陛下……”他吞吞吐吐,不敢再说。
朱慈烺眼神一冷:“言朕什么?但说无妨。”
“言陛下苛虐,堪比桀纣……”户部尚书的声音低不可闻。
殿内顿时一片死寂。不少官员低头,眼神闪烁。这流言何其恶毒,直指皇帝合法性根基。
朱慈烺却并未动怒,只是淡淡道:“流言止于智者,亦止于强者。此事朕知道了。清田乃国策,关乎朝廷命脉,绝不可因流言蜚语而中止。着黄道周,精选干吏,成立‘清田巡察组’,分赴阻力最大之处,实地督办!遇有阻挠新政、散布流言者,无论士绅胥吏,可就地锁拿,严惩不贷!韩赞周。”
“老奴在。”韩赞周尖声应道。
“东厂协助,给朕查清这流言的源头何在。”
“遵旨。”
众人心中一凛,知道又一场风波即将掀起。
退朝之后,朱慈烺回到暖阁,正准备批阅奏章,忽有内侍来报,称宋应星与一位名叫“毕方济”的泰西传教士在宫外求见,言有要事。
“毕方济?”朱慈烺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是位长期在江南活动的耶稣会士,精通历法、火器,与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交好。“宣。”
不多时,宋应星与一位身着黑色教士袍、高鼻深目的西洋老者走了进来。老者年约六旬,精神矍铄,操着一口流利的官话,恭敬行礼:“罪臣毕方济,叩见皇帝陛下。”
朱慈慈烺有些意外:“毕先生何出此言?朕闻先生精于格物,于我华夏亦有贡献,何罪之有?”
毕方济苦笑道:“陛下明鉴。此前北都(北京)沦陷,伪清僭号,曾强征小人及几位同道,为其修历、铸炮。小人虽虚与委蛇,然终究有亏臣节。今闻陛下圣明,锐意中兴,光复旧物,特来南京请罪,并愿献上绵薄之力,以赎前愆。”
朱慈烺心中一动。这毕方济不仅熟悉西方科技,还了解清廷内部的一些情况,甚至可能参与过清初的铸炮,其价值不小。“先生不必过于自责,乱世飘萍,身不由己。先生能迷途知返,朕心甚慰。不知先生欲如何效力?”
毕方济道:“小人于泰西算学、历法、火器制造,略知一二。尤善铳炮测算,可助宋大人完善火炮射表,提高精度。此外,小人在澳门、南洋等地尚有些许人脉,或可为陛下采购些急需之物,如精铁、硝石,乃至……招募些许泰西良匠。”
宋应星也在一旁补充道:“陛下,毕先生学识渊博,于几何、力学颇有造诣,其所言抛物线原理,于火炮瞄准大有裨益。且其熟知澳门葡人铸炮之法,或可弥补我格物院某些技艺之不足。”
朱慈烺大喜。这正是他急需的人才!格物院虽然在他的指导下方向明确,但在具体理论和工艺细节上,有毕方济这样的“外援”加入,无疑能少走很多弯路。“好!毕先生深明大义,朕心甚喜。即日起,授毕方济格物院博士衔,赏银币百枚,宅邸一座,协助宋爱卿处理军器制造及格物研究事宜。采购与招募匠人之事,亦可由先生联络,所需银两,由内帑支取!”
“小人……臣,谢陛下隆恩!”毕方济没想到皇帝如此慷慨信任,激动得再次下拜。
毕方济的加入,如同在朱慈烺的科技树上又点亮了一个关键分支。而与此同时,遥远的西南,陈子龙与孙可望的博弈,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朱慈烺端坐龙椅,听着各部官员禀报政务,心思却已飘向更远。徐州前线,高杰与刘宗敏虽然暂时击退了多铎的进攻,但清军主力未损,依旧在淮安、宿迁一带虎视眈眈,不断增兵,小规模摩擦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史可法和黄得功在扬州一线压力巨大,需要时刻防备多铎分兵南下。秦良玉坐镇庐州,整顿淮西新复之地,招募乡勇,修复城防,亦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整个江北,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可能被再次点燃。
“陛下,”户部尚书出列,面带忧色,“各地清田使上报,清丈田亩之事,在苏松常镇等地,遭遇阻力甚大。地方胥吏与士绅勾结,或隐匿田产,或以次充好,或鼓动佃户抗丈,进展缓慢。且……且近日多有流言,诋毁清田乃与民争利,言陛下……言陛下……”他吞吞吐吐,不敢再说。
朱慈烺眼神一冷:“言朕什么?但说无妨。”
“言陛下苛虐,堪比桀纣……”户部尚书的声音低不可闻。
殿内顿时一片死寂。不少官员低头,眼神闪烁。这流言何其恶毒,直指皇帝合法性根基。
朱慈烺却并未动怒,只是淡淡道:“流言止于智者,亦止于强者。此事朕知道了。清田乃国策,关乎朝廷命脉,绝不可因流言蜚语而中止。着黄道周,精选干吏,成立‘清田巡察组’,分赴阻力最大之处,实地督办!遇有阻挠新政、散布流言者,无论士绅胥吏,可就地锁拿,严惩不贷!韩赞周。”
“老奴在。”韩赞周尖声应道。
“东厂协助,给朕查清这流言的源头何在。”
“遵旨。”
众人心中一凛,知道又一场风波即将掀起。
退朝之后,朱慈烺回到暖阁,正准备批阅奏章,忽有内侍来报,称宋应星与一位名叫“毕方济”的泰西传教士在宫外求见,言有要事。
“毕方济?”朱慈烺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是位长期在江南活动的耶稣会士,精通历法、火器,与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交好。“宣。”
不多时,宋应星与一位身着黑色教士袍、高鼻深目的西洋老者走了进来。老者年约六旬,精神矍铄,操着一口流利的官话,恭敬行礼:“罪臣毕方济,叩见皇帝陛下。”
朱慈慈烺有些意外:“毕先生何出此言?朕闻先生精于格物,于我华夏亦有贡献,何罪之有?”
毕方济苦笑道:“陛下明鉴。此前北都(北京)沦陷,伪清僭号,曾强征小人及几位同道,为其修历、铸炮。小人虽虚与委蛇,然终究有亏臣节。今闻陛下圣明,锐意中兴,光复旧物,特来南京请罪,并愿献上绵薄之力,以赎前愆。”
朱慈烺心中一动。这毕方济不仅熟悉西方科技,还了解清廷内部的一些情况,甚至可能参与过清初的铸炮,其价值不小。“先生不必过于自责,乱世飘萍,身不由己。先生能迷途知返,朕心甚慰。不知先生欲如何效力?”
毕方济道:“小人于泰西算学、历法、火器制造,略知一二。尤善铳炮测算,可助宋大人完善火炮射表,提高精度。此外,小人在澳门、南洋等地尚有些许人脉,或可为陛下采购些急需之物,如精铁、硝石,乃至……招募些许泰西良匠。”
宋应星也在一旁补充道:“陛下,毕先生学识渊博,于几何、力学颇有造诣,其所言抛物线原理,于火炮瞄准大有裨益。且其熟知澳门葡人铸炮之法,或可弥补我格物院某些技艺之不足。”
朱慈烺大喜。这正是他急需的人才!格物院虽然在他的指导下方向明确,但在具体理论和工艺细节上,有毕方济这样的“外援”加入,无疑能少走很多弯路。“好!毕先生深明大义,朕心甚喜。即日起,授毕方济格物院博士衔,赏银币百枚,宅邸一座,协助宋爱卿处理军器制造及格物研究事宜。采购与招募匠人之事,亦可由先生联络,所需银两,由内帑支取!”
“小人……臣,谢陛下隆恩!”毕方济没想到皇帝如此慷慨信任,激动得再次下拜。
毕方济的加入,如同在朱慈烺的科技树上又点亮了一个关键分支。而与此同时,遥远的西南,陈子龙与孙可望的博弈,也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