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改衣服(上)-《和那个瘸子从生产队到个体户》

  今天下午三点半,大家伙来大队领粽子。

  知青和农户分开排队。

  知青一人两个。

  农户一家四个。

  原本定的知青一人一个,农户一家两个。

  但今年粽叶小,包的糯米少,数量也就多出来不少。

  陈丽一合计,干脆就都包小粽子,这样家家还能多拿两个,人口多的也好分。

  发粽子是队里的会计和计分员一起分发,他们手里有人员名单,用不上这些包粽子的人。

  秦巧梅领了自家的,还有额外的两个,一共六个粽子。

  往回走的时候正好看见知青队伍里江天和梁回舟两个人,正在排队领粽子。

  “秦姐。”江天率先打招呼,看见秦巧梅的时候眉目一展,脸上挂起笑意。

  梁回舟跟在后头干巴巴的跟着喊。

  都在生产队干活,但是知青和农户的活都是分开的,知青比他们下工要晚一些。

  平时很难碰到。

  这么久没见,秦巧梅觉得李江好像抽条长高不少,皮肤肉眼可见的黝黑下来。

  秦巧梅扫过两人,梁回舟有些不自然的移开目光,不敢和秦巧梅对视。

  “辛苦了。”秦巧梅看了一眼江天的掌心,上面有很多裂口和厚茧。“端午来家里吃饭,我给你们做菜。”

  以往听了这话,梁回舟第一时间蹦起来欢呼,但此时……

  直到江天答应之后他才跟着点点头。

  “那行,就这么定了。”秦巧梅点头,没再跟两个人寒暄,转身走了。

  到家的时候陆旷正在院里蹲着刷油漆。

  “这么快就做好了?”秦巧梅有些惊喜,跑过去瞧。

  “今天刚好有空。”陆旷把最后一点油漆刷好,站起身,给秦巧梅让位置。

  秦巧梅转圈看了看,“真好看,陆帅哥,你快出师了。”

  陆旷耳朵尖漫上一点热意,“你看看高度可不可以,可以再加四个角。”

  “可以可以。”秦巧梅连连点头。

  梳妆柜被陆旷拆碎,重做的。

  上面三个小抽屉,左右两边两个拉门。

  尤其是桌面上,还有几个储物的小格子,上面连放镜子的地方都给她预备好了。

  细看下来,抽屉上还被陆旷刻了纹路,拉门做了那种玻璃框,上面嵌着深绿色不透光的玻璃。

  “你这个在哪找的。”秦巧梅摸着这个稍稍有凸起的玻璃。

  他们可没有这个好东西。

  陆旷淡淡撇开视线,“师傅那拿的。”

  秦巧梅:“……”

  陆旷也有点不好意思,他师傅说这是他这么多年的珍藏。

  起先他要的时候不给,吹鼻子瞪眼的护着。

  一说给秦巧梅做的,才松口。

  还给了指点。

  不然他也不能这么快就把梳妆柜做出来。

  “师傅说吃了你这么久的饭,得给点利息,让我们放心收着。”

  “那我们一会儿去给师傅师母送点节礼。”

  送礼虽说赶早不赶晚,但明儿江天他们要过来,现在还没到晚上,去一趟也行。

  这两天又是小李早产,又是黑市摆摊,还要生产队上工,给她忙忘了。

  “我准备了。”陆旷点点头。

  秦巧梅没问陆旷准备了啥,听男人说完,转身把昨个包的咸肉粽拿出来几个用绳子系在一块,递给陆旷,“那你把这个也带上。”

  “我回来吃饭。”陆旷走前说了一句。

  秦巧梅给人送出门,“知道了。”

  秦巧梅见时候还早,不急着做饭,转头去了隔壁。

  李桂香在熊姥姥那屋里。

  “熊姥姥,桂香。”

  李桂香抬头,从炕沿边站起身给秦巧梅让了位置,“来,坐我这。”

  熊姥姥抬头招呼一声,又低头踩缝纫机。

  秦巧梅打量了一下,看出李桂香没有避讳熊姥姥的意思,她便起了话头,“桂香,你上次没说完的事是什么?”

  “今天就是想和你说这事。”

  李桂香从熊姥姥放衣样子的地方拿出来一沓陈旧泛黄的纸,“妈,就这些吧?”

  熊姥姥瞥了一眼,点点头。

  李桂香把炕桌上摆的布收起来,把这些衣样子放在桌子上,示意秦巧梅看。

  “你搬过来之后,帮你做了好几身衣服,给我们家拉了不少活,不知道你看没看出来,你现在都成那些小媳妇的模仿的对象了。”

  秦巧梅把桌上的拿过来一张一张看,上面全是这个时候,衣服的样式,还有几件旗袍和中山装的,翻到最下面,是她给陆旷做的新衣服和自己那件白衬衣。

  秦巧梅隐约知道李桂香要说什么了。

  她只点点头,示意李桂香接着说。

  “咱们农村人不追求时兴样式,天天干活,能穿就行,但这段时间知青下乡,你也知道都是城里人,眼光挑,相中不上咱们这么普通简单的衣服。”

  “你要真让她们说要个什么样的,她们又说不上来。”

  李桂香转头看了一眼熊姥姥,又对秦巧梅说,“我脑子不行,没你那么多新点子,我妈前半辈子做旗袍的,后半辈子做衫子,真不了解那些新花样。”

  “所以你想让我帮你出点主意?”秦巧梅问。

  “对。”李桂香又转身拿了几张纸出来,秦巧梅接过。

  “上面是我妈设计的,想让你帮忙改一下。”

  李桂香有些不好意思,“我是想不出来啥花样,我觉得都挺好。”

  大概是怕秦巧梅拒绝,李桂香接着说,“不白让你帮我,我们给钱,一样衣服两块钱。”

  这上面有五张纸,两件男士的,三件女士的。

  真是瞌睡来了有枕头,她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去钱。

  现在这时候,有很多人穿的是老一辈的那种‘伪军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服要穿6、7年,自然不讲究什么样式,找人做衣服也是宽松简朴为主。

  现在知青来了,在某些方面确实带来了很多新的样貌。

  熊姥姥的衣服其实设计的都很好。

  知青下乡多数都是衬衣长袖。

  秦巧梅把其中的一件女士衬衣,稍微改了一下领子。

  “领子这一块可以连着前襟直接裁,不用单独缝制一块领子……这样舒适简单,还不像衬衣那样卡脖子。”

  秦巧梅把改过的样式递给李桂香。

  李桂香看完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