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指尖再次触到琴弦,那股细微的震动还在。她闭上眼,调动《心音谱》的力量,顺着音波回溯。这一次她看清了,这频率不是来自一个人,也不是某个地点,而是分散在城中多处,却有着相同的节奏——像是无数人同时听见了同一句话,心里生出同样的不安。
她睁开眼,立刻命人去请沈墨白。
不到一盏茶工夫,沈墨白匆匆赶来,青衫未整,手里还攥着半张撕坏的告示。他走进书房,声音压得很低:“小姐,出事了。西坊、东市、南巷,都有人在传话。说镇北王挟持天子,把持朝政,您是前朝余孽转世,靠妖乐蛊惑人心,要夺这江山社稷。”
谢昭宁没说话,手指轻轻拨动琴弦。音流扩散开去,她捕捉着那些藏在街角巷尾的情绪——有疑惑,有恐惧,还有被人煽动后的愤怒。这些情绪原本零散,如今却被某种话语串联起来,形成一股暗流。
“是谁在传?”她问。
沈墨白摇头:“是个游方术士,没人知道名字。穿灰袍,戴斗笠,说完就走,不留痕迹。但每到一处,都会有人抄下他的话,贴在墙上,塞进门缝。现在连孩童都在背那几句歪诗:‘玄衣执剑压龙庭,素手拨琴乱帝星’。”
谢昭宁眼神一冷。这话听着像谣传,实则句句带刺,直指她与萧景珩。
门外脚步声传来,萧景珩走了进来。他没穿官服,只一身玄色常服,腰封未系紧,显然是刚得到消息就赶来了。他站在门口,看了谢昭宁一眼,又看向沈墨白:“查到源头没有?”
“还没有。”沈墨白低头,“但传播极快,已有百姓信以为真。昨夜有人往谢府门前扔烂菜,今早东华门外的粥棚也被人砸了,说是‘不喝妖女施的粥’。”
萧景珩冷笑一声:“好手段。不伤人命,不动刀兵,只用一句话,就想毁掉新政根基。”
谢昭宁点头:“他们不敢明着来,就从人心下手。越是看不见的刀,越难防。”
“那就让他们看见。”萧景珩走到桌前,拿起那半张告示,“我让玄影带人去查所有张贴谣言的地方,记下每一处字迹笔法,抓几个传话的窝点。另外,官府得发告示,把皇后伏诛、皇帝亲政、议政司设立的缘由写清楚,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做什么。”
谢昭宁想了想,说:“光发告示不够。很多人不识字,听了几句顺口溜就信了。我们得见人。”
“你想怎么做?”
“开集会。”她说,“就在东华门外。百姓可以当面问,我们当面答。不躲,不避,也不派兵围场。”
萧景珩看着她,片刻后点头:“行。你敢站上去,我就陪你站。”
两日后,东华门外搭起一座高台。
清晨,天刚亮,就有百姓陆陆续续赶来。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有人带着怒气,也有人悄悄拿着小本子,准备记下漏洞好去茶馆说书。
谢昭宁只带了青霜和两名文吏,走上高台时,身上仍是那件素白衣裙,银铃耳坠在风里轻响。她没有佩剑,也没有带亲卫列阵,只是安静地站着,等人群聚齐。
底下嗡嗡议论声不断。
“那就是谢家女?听说她弹琴能让人心跳停住。”
“别信那些鬼话,我表哥在漕运局做事,说新政减了税,今年能多收两石粮。”
“可那术士说了,她是妖女,靠声音控制人……”
谢昭宁抬起手,轻轻一拨琴弦。一道清音荡开,全场瞬间安静。
她开口:“我不是神仙,也不会法术。我弹的琴,只是让我听得更清楚一点——听你们的声音,听你们的心。”
台下有人冷笑:“那你听得出谁在撒谎吗?”
“能。”她平静地说,“所以我才站在这里。若我真想篡权,何必让你们上来质问?若我真靠妖术惑众,又怎敢孤身一人站在这儿?”
人群中一阵骚动。
这时,一名老农挤上前,举着手里的地契:“我家在江南,去年交三成税,饿死两个娃。今年减了一半,孩子活下来了。我想问,这是妖术,还是实打实的活命钱?”
谢昭宁点头:“这是新政。”
又有人喊:“那镇北王呢?真没逼宫?”
话音未落,一道玄色身影从侧门走来。萧景珩踏上高台,手中提着他的剑。
他站在谢昭宁身旁,扫视众人:“你们怕我握权,那我现在就把剑放下。”他当众将剑摘下,交给身边文吏,“你们谁不信,可以上来摸一摸我的腰带,看有没有藏着圣旨或兵符。”
没人动。
他继续说:“我若想夺位,昨夜就能带兵踏平皇宫。但我选择裁军、修河、省饷。你们觉得,这是为了掌权,还是为了让边关少死人,让百姓多吃一口饭?”
台下一片寂静。
忽然有个少年大声问:“你们俩是不是早就勾结好了?一个管文,一个管武,这不是架空皇上是什么?”
谢昭宁笑了下:“皇上设议政司,是为了解决积弊。若我们做错了,自有御史弹劾,有律法惩治。你们今天能站在这里说话,就是朝廷还讲理的证明。”
萧景珩接道:“而且,若我们真要联手夺权,刚才那一剑,就不会放下来。”
人群开始松动。有人点头,有人低声讨论,还有人悄悄把写满谣言的小纸条揉成团,踩进了泥里。
日头升高,集会结束。百姓陆续散去,没人再喊口号,也没人投掷杂物。
回府路上,青霜忍不住说:“小姐,他们真的信了吗?”
谢昭宁望着远处宫墙:“一半信了,一半还在犹豫。但只要开了口,就不怕听不见真相。”
当晚,全城张贴新告示,内容正是集会上的问答实录。衙役们挨街宣读,茶楼说书人也开始讲新政利民的故事。
三日后,街头再无人提那游方术士。灰袍人消失不见,谣言渐渐沉寂。
夜里,谢昭宁坐在窗前,指尖轻抚琴弦。那股异样的共振已经没了。她刚要收回手,琴弦忽然又震了一下。
很轻,但确实存在。
她抬眼,看向身旁的萧景珩:“风停了。”
他站在灯下,目光沉静:“但有人还在动。”
她点点头,手指再次压上琴弦,音波悄然扩散,追向城西某处断续的情绪波动。
窗外,一片落叶打着旋,落在台阶边缘。
她睁开眼,立刻命人去请沈墨白。
不到一盏茶工夫,沈墨白匆匆赶来,青衫未整,手里还攥着半张撕坏的告示。他走进书房,声音压得很低:“小姐,出事了。西坊、东市、南巷,都有人在传话。说镇北王挟持天子,把持朝政,您是前朝余孽转世,靠妖乐蛊惑人心,要夺这江山社稷。”
谢昭宁没说话,手指轻轻拨动琴弦。音流扩散开去,她捕捉着那些藏在街角巷尾的情绪——有疑惑,有恐惧,还有被人煽动后的愤怒。这些情绪原本零散,如今却被某种话语串联起来,形成一股暗流。
“是谁在传?”她问。
沈墨白摇头:“是个游方术士,没人知道名字。穿灰袍,戴斗笠,说完就走,不留痕迹。但每到一处,都会有人抄下他的话,贴在墙上,塞进门缝。现在连孩童都在背那几句歪诗:‘玄衣执剑压龙庭,素手拨琴乱帝星’。”
谢昭宁眼神一冷。这话听着像谣传,实则句句带刺,直指她与萧景珩。
门外脚步声传来,萧景珩走了进来。他没穿官服,只一身玄色常服,腰封未系紧,显然是刚得到消息就赶来了。他站在门口,看了谢昭宁一眼,又看向沈墨白:“查到源头没有?”
“还没有。”沈墨白低头,“但传播极快,已有百姓信以为真。昨夜有人往谢府门前扔烂菜,今早东华门外的粥棚也被人砸了,说是‘不喝妖女施的粥’。”
萧景珩冷笑一声:“好手段。不伤人命,不动刀兵,只用一句话,就想毁掉新政根基。”
谢昭宁点头:“他们不敢明着来,就从人心下手。越是看不见的刀,越难防。”
“那就让他们看见。”萧景珩走到桌前,拿起那半张告示,“我让玄影带人去查所有张贴谣言的地方,记下每一处字迹笔法,抓几个传话的窝点。另外,官府得发告示,把皇后伏诛、皇帝亲政、议政司设立的缘由写清楚,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做什么。”
谢昭宁想了想,说:“光发告示不够。很多人不识字,听了几句顺口溜就信了。我们得见人。”
“你想怎么做?”
“开集会。”她说,“就在东华门外。百姓可以当面问,我们当面答。不躲,不避,也不派兵围场。”
萧景珩看着她,片刻后点头:“行。你敢站上去,我就陪你站。”
两日后,东华门外搭起一座高台。
清晨,天刚亮,就有百姓陆陆续续赶来。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有人带着怒气,也有人悄悄拿着小本子,准备记下漏洞好去茶馆说书。
谢昭宁只带了青霜和两名文吏,走上高台时,身上仍是那件素白衣裙,银铃耳坠在风里轻响。她没有佩剑,也没有带亲卫列阵,只是安静地站着,等人群聚齐。
底下嗡嗡议论声不断。
“那就是谢家女?听说她弹琴能让人心跳停住。”
“别信那些鬼话,我表哥在漕运局做事,说新政减了税,今年能多收两石粮。”
“可那术士说了,她是妖女,靠声音控制人……”
谢昭宁抬起手,轻轻一拨琴弦。一道清音荡开,全场瞬间安静。
她开口:“我不是神仙,也不会法术。我弹的琴,只是让我听得更清楚一点——听你们的声音,听你们的心。”
台下有人冷笑:“那你听得出谁在撒谎吗?”
“能。”她平静地说,“所以我才站在这里。若我真想篡权,何必让你们上来质问?若我真靠妖术惑众,又怎敢孤身一人站在这儿?”
人群中一阵骚动。
这时,一名老农挤上前,举着手里的地契:“我家在江南,去年交三成税,饿死两个娃。今年减了一半,孩子活下来了。我想问,这是妖术,还是实打实的活命钱?”
谢昭宁点头:“这是新政。”
又有人喊:“那镇北王呢?真没逼宫?”
话音未落,一道玄色身影从侧门走来。萧景珩踏上高台,手中提着他的剑。
他站在谢昭宁身旁,扫视众人:“你们怕我握权,那我现在就把剑放下。”他当众将剑摘下,交给身边文吏,“你们谁不信,可以上来摸一摸我的腰带,看有没有藏着圣旨或兵符。”
没人动。
他继续说:“我若想夺位,昨夜就能带兵踏平皇宫。但我选择裁军、修河、省饷。你们觉得,这是为了掌权,还是为了让边关少死人,让百姓多吃一口饭?”
台下一片寂静。
忽然有个少年大声问:“你们俩是不是早就勾结好了?一个管文,一个管武,这不是架空皇上是什么?”
谢昭宁笑了下:“皇上设议政司,是为了解决积弊。若我们做错了,自有御史弹劾,有律法惩治。你们今天能站在这里说话,就是朝廷还讲理的证明。”
萧景珩接道:“而且,若我们真要联手夺权,刚才那一剑,就不会放下来。”
人群开始松动。有人点头,有人低声讨论,还有人悄悄把写满谣言的小纸条揉成团,踩进了泥里。
日头升高,集会结束。百姓陆续散去,没人再喊口号,也没人投掷杂物。
回府路上,青霜忍不住说:“小姐,他们真的信了吗?”
谢昭宁望着远处宫墙:“一半信了,一半还在犹豫。但只要开了口,就不怕听不见真相。”
当晚,全城张贴新告示,内容正是集会上的问答实录。衙役们挨街宣读,茶楼说书人也开始讲新政利民的故事。
三日后,街头再无人提那游方术士。灰袍人消失不见,谣言渐渐沉寂。
夜里,谢昭宁坐在窗前,指尖轻抚琴弦。那股异样的共振已经没了。她刚要收回手,琴弦忽然又震了一下。
很轻,但确实存在。
她抬眼,看向身旁的萧景珩:“风停了。”
他站在灯下,目光沉静:“但有人还在动。”
她点点头,手指再次压上琴弦,音波悄然扩散,追向城西某处断续的情绪波动。
窗外,一片落叶打着旋,落在台阶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