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站在朝堂侧廊的阴影里,手指轻轻贴在琴匣边缘。昨夜她没睡,把《心音谱》的几页残卷又看了一遍。她知道今天不会太平。
殿外天光刚亮,金砖地面映着微弱的晨色。大臣们陆续入列,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萧景珩站在武将首位,玄色锦袍未动,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三皇子身上。
礼官正要宣读审判流程,萧云彻忽然起身,手中折扇一合,声音清亮:“今日审案,证据可曾交由刑部复核?程序是否合乎祖制?若未经三司会审,仅凭一人之言定罪,岂非乱法?”
他话音落下,立刻有十余名官员站出来附和。有人拍案而起,有人高声质问,场面瞬间混乱。几位老臣皱眉不语,年轻官员则随声响应,朝堂之上吵嚷不止。
侍卫不敢轻举妄动,礼官站在台前手足无措。原本准备好的卷宗被压在案下,无人敢取。
谢昭宁闭了闭眼,指尖在袖中轻拨琴弦。一道无声的音波扩散开来,她感知到群臣的心跳与呼吸。大多数人心跳急促,气息短浅,情绪中夹杂着不安与被迫服从的压力。只有萧云彻,心跳平稳,眼神锐利,藏着一丝冷笑。
她睁开眼,缓步走上玉阶,站定在大殿中央。
“诸位大人若对证据存疑,”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嘈杂,“可当场质询。若忧程序不合,礼部典籍尚在,随时可查。但今日所审,是谋逆大案,非寻常讼事。若因几句质疑便停摆国法,那日后谁还敢伸冤?谁还信朝廷?”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位带头抗议的大臣。
“李大人,令郎去年破格入太学,是由皇后亲批。”
“王大人,贵府三年免税,是因替凤仪宫采办佛事。”
“赵大人,尊夫人兄长升任巡检,恰在皇后寿辰后。”
三人脸色骤变,张口欲辩,却发不出声音。
“你们今日喊的是公道,”谢昭宁看着他们,“可你们怕的,是不是昨日给你们好处的人,明日就没了?”
殿内安静了一瞬。那些原本喧哗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萧云彻冷笑着走出队列,站到她对面。“好一张利嘴。你说他们是被胁迫,那你呢?谢昭宁,你不过一介女子,既无官职,又无品级,凭什么站在这里主持审判?挟民间流言以压朝纲,这就是你的手段?”
他声音陡然拔高:“一个女人,也配谈国法?也配定生死?”
这话一出,不少文官低头不语,几名年长者微微摇头,似有赞同之意。
谢昭宁没有后退。她直视萧云彻,声音依旧平稳:“三皇子说我是女子,不能执法。那镇北王二十出征,平定十二国时也不过二十有余,可有人因他年少,质疑他统兵之权?”
她转身看向萧景珩:“王爷掌北军多年,杀伐决断,从无一人问过他够不够格。今日他站在这里,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护法。那我站在这里,也不是为了私怨,而是为了让十八年前的血案,有个交代。”
萧景珩缓缓起身,目光如刃扫过全场:“本王带兵时,没人问我出身。今日在此,只为守住一条底线——谁犯了罪,谁就得受罚。”
他话音落下,身后数名武将齐齐踏出一步。都是曾随他征战边关的老部下,甲胄铿锵,气势逼人。
文官阵中有人开始动摇。一位白须老臣低声开口:“当年尚书府血案,确有记载……若真有人能查明真相,老夫愿参与监审。”
另一人也道:“证据若属实,自当依法处置,岂能因身份阻挠?”
萧云彻脸色铁青,手中折扇捏得咯吱作响。他盯着谢昭宁,眼中怒火翻涌,却不再说话。
谢昭宁抬手,示意亲卫呈上卷宗。她亲自打开,将一份副本放在殿中高台之上。
“这是尚书府当年的户籍册,记录着每一名仆役姓名。”
“这是江南官府出具的收养文书,证明我六岁后由谢氏琴师抚养。”
“这是御医署十年前的验伤记录,显示周婉柔手腕旧伤,与她自称‘逃难途中摔伤’不符。”
她一页页翻开,声音清晰:“还有这封密信,是从皇后寝宫暗格中搜出,提及‘谢氏女不可留’五字,笔迹经三名文书比对,确认为楚皇后亲书。”
越来越多的大臣围上前查看。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沉默点头。原本一边倒的质疑声彻底消散。
一名清流派学士主动请缨:“此案牵涉皇室,若无人监审,恐难服众。我愿与其他两位大人组成监察组,全程记录审讯过程。”
又有两人出列应和。
萧云彻站在原地,脸色由红转白。他想再说什么,却发现身边已无人响应。连他平日最信任的两名幕僚,也低头避开了他的视线。
谢昭宁收回目光,看向殿外。阳光正一寸寸铺过金砖地面,照到她的脚边。
她轻轻抚过琴匣,指尖触到那根最细的弦。昨夜她梦见了母亲,穿着素色长裙,在庭院里教她认花。醒来时,枕头是湿的。
但她没有时间悲伤。
她转身,面向大殿深处,声音沉静:“审判尚未开始,真相还未说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还愿意听,就一定有人愿意说。”
萧景珩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他知道她在等什么——不是胜利,而是公正。
一名礼官颤抖着手拿起宣读令,刚要开口。
谢昭宁忽然抬手,止住了他。
她的手指再次贴上琴弦。
就在刚才那一瞬,她感觉到一丝异样——极轻微的震动,来自大殿梁柱方向。像是有人踩动机关,又像是一根丝线被拉动。
她抬头,目光锁定殿顶垂下的铜铃。
那铃,不该在这里响。
殿外天光刚亮,金砖地面映着微弱的晨色。大臣们陆续入列,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萧景珩站在武将首位,玄色锦袍未动,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三皇子身上。
礼官正要宣读审判流程,萧云彻忽然起身,手中折扇一合,声音清亮:“今日审案,证据可曾交由刑部复核?程序是否合乎祖制?若未经三司会审,仅凭一人之言定罪,岂非乱法?”
他话音落下,立刻有十余名官员站出来附和。有人拍案而起,有人高声质问,场面瞬间混乱。几位老臣皱眉不语,年轻官员则随声响应,朝堂之上吵嚷不止。
侍卫不敢轻举妄动,礼官站在台前手足无措。原本准备好的卷宗被压在案下,无人敢取。
谢昭宁闭了闭眼,指尖在袖中轻拨琴弦。一道无声的音波扩散开来,她感知到群臣的心跳与呼吸。大多数人心跳急促,气息短浅,情绪中夹杂着不安与被迫服从的压力。只有萧云彻,心跳平稳,眼神锐利,藏着一丝冷笑。
她睁开眼,缓步走上玉阶,站定在大殿中央。
“诸位大人若对证据存疑,”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嘈杂,“可当场质询。若忧程序不合,礼部典籍尚在,随时可查。但今日所审,是谋逆大案,非寻常讼事。若因几句质疑便停摆国法,那日后谁还敢伸冤?谁还信朝廷?”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位带头抗议的大臣。
“李大人,令郎去年破格入太学,是由皇后亲批。”
“王大人,贵府三年免税,是因替凤仪宫采办佛事。”
“赵大人,尊夫人兄长升任巡检,恰在皇后寿辰后。”
三人脸色骤变,张口欲辩,却发不出声音。
“你们今日喊的是公道,”谢昭宁看着他们,“可你们怕的,是不是昨日给你们好处的人,明日就没了?”
殿内安静了一瞬。那些原本喧哗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萧云彻冷笑着走出队列,站到她对面。“好一张利嘴。你说他们是被胁迫,那你呢?谢昭宁,你不过一介女子,既无官职,又无品级,凭什么站在这里主持审判?挟民间流言以压朝纲,这就是你的手段?”
他声音陡然拔高:“一个女人,也配谈国法?也配定生死?”
这话一出,不少文官低头不语,几名年长者微微摇头,似有赞同之意。
谢昭宁没有后退。她直视萧云彻,声音依旧平稳:“三皇子说我是女子,不能执法。那镇北王二十出征,平定十二国时也不过二十有余,可有人因他年少,质疑他统兵之权?”
她转身看向萧景珩:“王爷掌北军多年,杀伐决断,从无一人问过他够不够格。今日他站在这里,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护法。那我站在这里,也不是为了私怨,而是为了让十八年前的血案,有个交代。”
萧景珩缓缓起身,目光如刃扫过全场:“本王带兵时,没人问我出身。今日在此,只为守住一条底线——谁犯了罪,谁就得受罚。”
他话音落下,身后数名武将齐齐踏出一步。都是曾随他征战边关的老部下,甲胄铿锵,气势逼人。
文官阵中有人开始动摇。一位白须老臣低声开口:“当年尚书府血案,确有记载……若真有人能查明真相,老夫愿参与监审。”
另一人也道:“证据若属实,自当依法处置,岂能因身份阻挠?”
萧云彻脸色铁青,手中折扇捏得咯吱作响。他盯着谢昭宁,眼中怒火翻涌,却不再说话。
谢昭宁抬手,示意亲卫呈上卷宗。她亲自打开,将一份副本放在殿中高台之上。
“这是尚书府当年的户籍册,记录着每一名仆役姓名。”
“这是江南官府出具的收养文书,证明我六岁后由谢氏琴师抚养。”
“这是御医署十年前的验伤记录,显示周婉柔手腕旧伤,与她自称‘逃难途中摔伤’不符。”
她一页页翻开,声音清晰:“还有这封密信,是从皇后寝宫暗格中搜出,提及‘谢氏女不可留’五字,笔迹经三名文书比对,确认为楚皇后亲书。”
越来越多的大臣围上前查看。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沉默点头。原本一边倒的质疑声彻底消散。
一名清流派学士主动请缨:“此案牵涉皇室,若无人监审,恐难服众。我愿与其他两位大人组成监察组,全程记录审讯过程。”
又有两人出列应和。
萧云彻站在原地,脸色由红转白。他想再说什么,却发现身边已无人响应。连他平日最信任的两名幕僚,也低头避开了他的视线。
谢昭宁收回目光,看向殿外。阳光正一寸寸铺过金砖地面,照到她的脚边。
她轻轻抚过琴匣,指尖触到那根最细的弦。昨夜她梦见了母亲,穿着素色长裙,在庭院里教她认花。醒来时,枕头是湿的。
但她没有时间悲伤。
她转身,面向大殿深处,声音沉静:“审判尚未开始,真相还未说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还愿意听,就一定有人愿意说。”
萧景珩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他知道她在等什么——不是胜利,而是公正。
一名礼官颤抖着手拿起宣读令,刚要开口。
谢昭宁忽然抬手,止住了他。
她的手指再次贴上琴弦。
就在刚才那一瞬,她感觉到一丝异样——极轻微的震动,来自大殿梁柱方向。像是有人踩动机关,又像是一根丝线被拉动。
她抬头,目光锁定殿顶垂下的铜铃。
那铃,不该在这里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