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翻身上马,指尖碰了耳坠上的银铃。风从林间穿过,铃声轻响了一下就停了。
萧景珩骑马走在她身侧,两人一前一后出了镇北王府后门小道。天还没亮,城外的路被夜雾盖着,马蹄踩在石板上声音很轻。
他们一路没说话,直到前方山坡出现几处火光。那是约定好的信号。沈墨白带着几位大臣提前到了,几位边军武将也已埋伏在周围林中。营地设在背风坡地,帐子低矮,不显眼。
谢昭宁下马时把油布包拿在手里。她走进主帐,所有人起身行礼。她没让他们多礼,直接打开油布包,把东西一一摆上桌。
“这是户部异常拨款的账册副本。”她说,“收款的是皇后母族名下的三家商号,款项名义是边防急用,但实际没有一支箭运到前线。”
她放下纸页,拿起拓印的铜牌图案。“这是我们在宫中宦官鞋底发现的信物,蛇形图腾,刻着‘鹰嘴峡’三字。叛军残部仍在联络。”
接着是焚炉里找到的残片摹本。“上面有半个‘钥’字,结合昨夜动作推断,她要开启某个地方。时间可能就在近日。”
最后是周婉柔的供词抄录件。“她承认受皇后指使,在药汤中下毒,并传递消息给公主府。”
她说完,抬头看一圈在场的人。有人低头记字,有人皱眉沉思,也有人手紧握拳。
一位文官开口:“证据确凿,可一旦上朝对质,皇后若拒不认罪,甚至反咬我们构陷,该如何应对?”
另一位武将立刻接话:“那就别等她开口。现在调兵封锁宫门,控制五门,先把人拿下再说。”
“不行。”谢昭宁摇头,“皇帝还在明堂,我们不是乱臣贼子。动手要有理有据,否则百姓不信,百官不服。”
“可等她先发难呢?”另一名文官低声问,“她还有亲卫,有独孤漠的人。万一她在朝会上突然发难,怎么办?”
帐内安静下来。
这时萧景珩站起身,走到沙盘前。他指着皇宫布局说:“我已安排三营精兵埋伏在京郊三条要道,随时可以接管皇城外围。禁军中有三位将领愿意配合,能控制南、西、北三门。只要宫变迹象出现,他们立刻行动。”
他又看向几位武将:“你们的人不必进宫,只需守住外圈。不动刀兵,但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刀已经出鞘一半。”
一位老将点头:“这样稳妥。逼她收手,而不是逼她拼命。”
萧景珩继续说:“朝会开始后,由沈大人牵头质询。先提账目问题,再出示铜牌和残片。一层层推进,不给她喘息机会。”
沈墨白接过话:“我会按顺序提问,让她一步步陷入被动。若她情绪失控,就是破绽。”
谢昭宁补充:“我在旁抚琴。新编了一段曲子,暗合《心音谱》中的‘真相揭示’之律。说谎者听到,心跳会乱,难以掩饰。”
有位年轻官员犹豫着问:“如果……她当场昏倒或装病呢?”
“那就当场搜查。”萧景珩声音冷下来,“偏殿、焚炉、贴身宦官,一个不留。她烧过的东西,未必全没了痕迹。”
众人陆续表态。文官负责质询与证据呈递,武将掌控城门与外围布防,另有两人负责联络宫女证人,确保她能在关键时刻出面作证。
任务分好后,每人领了一份手令和密符。他们按地域分成四组:文攻、武备、民导、谍应。地图上画出红线,连接各关键点位,像一张织好的网。
谢昭宁看着地图,忽然说:“还有一件事。”
所有人都停下动作。
她看向沈墨白:“您提到慈恩寺地库,老臣曾在那里见过先帝遗诏。若您能说服那位老臣开口,或许能拿到更直接的证据。”
沈墨白沉默片刻,点头:“我可以去试。但他年事已高,未必肯冒险。”
“不用他当庭指证。”谢昭宁说,“只要他知道真相即将揭开,也许就会选择站出来。”
萧景珩看了她一眼,伸手轻轻碰了下她的手腕。这个动作很轻,没人注意到。
会议结束前,他们歃血为誓。血滴入酒碗,每人喝了一口。没有人喊口号,也没有人宣誓效忠谁。他们只是彼此看了一眼,然后收起文书,熄灭火堆,各自离开。
谢昭宁站在帐外,望着远去的背影。风停了,火堆只剩余烬。她把油布包重新系紧,交给一名暗卫。
“你先走,把东西送到宫外待命点。不要进京,等信号。”
那人点头,翻身上马离去。
萧景珩走到她身边。两人并肩站着,没说话。
天边开始发白,但太阳还没出来。林子里很静,只有马偶尔踏一下地面的声音。
“你觉得他们会挺住吗?”谢昭宁忽然问。
“只要我们不退。”萧景珩说,“他们就不会散。”
她点点头,把手放进袖子里。指尖摸到琴弦的断口,那是逃出敌营时留下的。她一直没换这根弦。
远处传来一声鸟叫,是约定好的撤营信号。
他们转身准备上马。
就在这时,一名暗卫快步跑来,手里拿着一块布巾包裹的东西。
“王爷,刚截下的。”
萧景珩接过,打开布巾。里面是一枚铜牌,和之前那枚一样,蛇形图腾,背面刻着“鹰嘴峡”。
但这一枚,边缘沾着一点暗红。
像是干涸的血。
谢昭宁盯着那抹红,忽然抬眼看向萧景珩。
他把铜牌攥进掌心。
萧景珩骑马走在她身侧,两人一前一后出了镇北王府后门小道。天还没亮,城外的路被夜雾盖着,马蹄踩在石板上声音很轻。
他们一路没说话,直到前方山坡出现几处火光。那是约定好的信号。沈墨白带着几位大臣提前到了,几位边军武将也已埋伏在周围林中。营地设在背风坡地,帐子低矮,不显眼。
谢昭宁下马时把油布包拿在手里。她走进主帐,所有人起身行礼。她没让他们多礼,直接打开油布包,把东西一一摆上桌。
“这是户部异常拨款的账册副本。”她说,“收款的是皇后母族名下的三家商号,款项名义是边防急用,但实际没有一支箭运到前线。”
她放下纸页,拿起拓印的铜牌图案。“这是我们在宫中宦官鞋底发现的信物,蛇形图腾,刻着‘鹰嘴峡’三字。叛军残部仍在联络。”
接着是焚炉里找到的残片摹本。“上面有半个‘钥’字,结合昨夜动作推断,她要开启某个地方。时间可能就在近日。”
最后是周婉柔的供词抄录件。“她承认受皇后指使,在药汤中下毒,并传递消息给公主府。”
她说完,抬头看一圈在场的人。有人低头记字,有人皱眉沉思,也有人手紧握拳。
一位文官开口:“证据确凿,可一旦上朝对质,皇后若拒不认罪,甚至反咬我们构陷,该如何应对?”
另一位武将立刻接话:“那就别等她开口。现在调兵封锁宫门,控制五门,先把人拿下再说。”
“不行。”谢昭宁摇头,“皇帝还在明堂,我们不是乱臣贼子。动手要有理有据,否则百姓不信,百官不服。”
“可等她先发难呢?”另一名文官低声问,“她还有亲卫,有独孤漠的人。万一她在朝会上突然发难,怎么办?”
帐内安静下来。
这时萧景珩站起身,走到沙盘前。他指着皇宫布局说:“我已安排三营精兵埋伏在京郊三条要道,随时可以接管皇城外围。禁军中有三位将领愿意配合,能控制南、西、北三门。只要宫变迹象出现,他们立刻行动。”
他又看向几位武将:“你们的人不必进宫,只需守住外圈。不动刀兵,但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刀已经出鞘一半。”
一位老将点头:“这样稳妥。逼她收手,而不是逼她拼命。”
萧景珩继续说:“朝会开始后,由沈大人牵头质询。先提账目问题,再出示铜牌和残片。一层层推进,不给她喘息机会。”
沈墨白接过话:“我会按顺序提问,让她一步步陷入被动。若她情绪失控,就是破绽。”
谢昭宁补充:“我在旁抚琴。新编了一段曲子,暗合《心音谱》中的‘真相揭示’之律。说谎者听到,心跳会乱,难以掩饰。”
有位年轻官员犹豫着问:“如果……她当场昏倒或装病呢?”
“那就当场搜查。”萧景珩声音冷下来,“偏殿、焚炉、贴身宦官,一个不留。她烧过的东西,未必全没了痕迹。”
众人陆续表态。文官负责质询与证据呈递,武将掌控城门与外围布防,另有两人负责联络宫女证人,确保她能在关键时刻出面作证。
任务分好后,每人领了一份手令和密符。他们按地域分成四组:文攻、武备、民导、谍应。地图上画出红线,连接各关键点位,像一张织好的网。
谢昭宁看着地图,忽然说:“还有一件事。”
所有人都停下动作。
她看向沈墨白:“您提到慈恩寺地库,老臣曾在那里见过先帝遗诏。若您能说服那位老臣开口,或许能拿到更直接的证据。”
沈墨白沉默片刻,点头:“我可以去试。但他年事已高,未必肯冒险。”
“不用他当庭指证。”谢昭宁说,“只要他知道真相即将揭开,也许就会选择站出来。”
萧景珩看了她一眼,伸手轻轻碰了下她的手腕。这个动作很轻,没人注意到。
会议结束前,他们歃血为誓。血滴入酒碗,每人喝了一口。没有人喊口号,也没有人宣誓效忠谁。他们只是彼此看了一眼,然后收起文书,熄灭火堆,各自离开。
谢昭宁站在帐外,望着远去的背影。风停了,火堆只剩余烬。她把油布包重新系紧,交给一名暗卫。
“你先走,把东西送到宫外待命点。不要进京,等信号。”
那人点头,翻身上马离去。
萧景珩走到她身边。两人并肩站着,没说话。
天边开始发白,但太阳还没出来。林子里很静,只有马偶尔踏一下地面的声音。
“你觉得他们会挺住吗?”谢昭宁忽然问。
“只要我们不退。”萧景珩说,“他们就不会散。”
她点点头,把手放进袖子里。指尖摸到琴弦的断口,那是逃出敌营时留下的。她一直没换这根弦。
远处传来一声鸟叫,是约定好的撤营信号。
他们转身准备上马。
就在这时,一名暗卫快步跑来,手里拿着一块布巾包裹的东西。
“王爷,刚截下的。”
萧景珩接过,打开布巾。里面是一枚铜牌,和之前那枚一样,蛇形图腾,背面刻着“鹰嘴峡”。
但这一枚,边缘沾着一点暗红。
像是干涸的血。
谢昭宁盯着那抹红,忽然抬眼看向萧景珩。
他把铜牌攥进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