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指尖轻点琴匣边缘,那枚遗落的玉扣静静躺在袖中。风从宫道吹来,拂过街角茶楼“松风阁”的帘幕,她抬步而入,未语先登二楼雅间。青霜已提前布好局,窗沿垂下的细线连着檐角铜铃,稍有异动便可察觉。她将古琴置于案上,右手缓缓抚过第五弦——音未出,节拍却与前日宫道相救时完全一致。
片刻后,楼梯传来沉稳脚步。沈墨白推门而入,目光落在琴上,又移向她面容。他未落座,只凝视良久,终低声开口:“那日梧桐树下,你说‘尚书府旧部之中,尚有一人未曾低头’……如今我来了,你可愿说真话?”
谢昭宁不答,只轻轻拨动琴弦。《察心曲》悄然漾开,无形波动渗入空气,她感知到对方心绪起伏:戒备如铁网密织,其下却藏有裂痕般的悲恸。她垂眸,语气平缓:“皇后近来频频打压清流,表面为立储之争,实则另有图谋。大人以为如何?”
沈墨白眉峰微蹙,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动作克制。“宫中风云变幻,老臣不敢妄议。”
“可您敢在朝堂直言三皇子非储君之选。”她抬眼,“更敢暗查二十年前兵部账册焚毁一案。那一夜大火烧尽卷宗,萧家被定通敌罪,而真正知晓内情的,是时任翰林院记注官的您。”
茶盏顿在唇边,沈墨白的手指微微收紧。他缓缓放下杯子,目光陡然锐利:“你究竟是谁?这些事,连亲信都未曾知晓。”
谢昭宁从袖中取出玉扣,置于案面。阳光斜照,莲花纹半隐半现,背面“谢”字残笔清晰可辨。“这枚扣子,出自尚书府嫡系血脉信物盒。当年家破人亡之夜,有人将它塞进襁褓,随我一同送出城外。”
沈墨白呼吸一滞,瞳孔剧烈收缩。他盯着那枚玉扣,仿佛看见旧日血火重燃。片刻后,他低声道:“明渊公临终前,曾召我至书房。他说,若女儿尚存于世,必以莲谢纹为凭。他还说……此女不可依附权贵,不可轻信皇恩,唯有找到顾氏遗音,方能洗清冤屈。”
“顾氏遗音?”谢昭宁指尖微颤,却不动声色,“那是何物?”
沈墨白摇头:“我不知全貌。只知先父曾言,前朝乐官顾衡留下一部秘谱,记载了皇室不愿示人的真相。而谢家世代守护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开启这段记忆的钥匙。”
谢昭宁默然。她没有说出《心音谱》的存在,只问:“您为何至今沉默?”
“因为活着的人太少。”沈墨白声音沙哑,“尚书府满门遭难,萧家覆灭,知情者一个个离奇暴毙。我隐忍多年,只为查清幕后黑手。可每一次追查,都会牵连无辜。我的妻儿……”他喉头滚动,终究未说下去。
谢昭宁看着他眼角深陷的纹路,忽然明白那份迂腐外表下的千钧重负。她轻轻拨动琴弦,一段柔和旋律流转而出,正是《静心曲》起调。音波无声扩散,安抚着对方紧绷的心神。
“我可以帮您。”她说,“用琴音预判危机,让您避开杀机。您的家人,不会重蹈覆辙。”
沈墨白猛然抬头:“你能做到?”
“我能感知他人情绪波动,识破谎言伪装。若有人对您不利,我会提前知晓。”她停顿片刻,“但我也需要真相。关于我父亲,关于那场大火,关于为什么偏偏是我活了下来。”
沈墨白久久不语。窗外市声喧扰,茶楼小厮送水路过,脚步轻巧。他闭上眼,似在权衡生死一线的抉择。良久,他睁开眼,眼中已有决意。
“我可以告诉您三件事。”他低声道,“第一,当年惨案并非偶然,而是有人刻意清除知情者;第二,谢明渊曾留下一封密信,藏于京郊慈云寺佛像腹中;第三……”他顿了顿,“您养父,并非普通琴师。”
谢昭宁指尖一凝,琴音戛然而止。
“您说什么?”
“那位收养您的老琴师,名叫顾清远,正是顾衡之子。”沈墨白注视着她,“他们一家本应早已灭口,但他逃出生天,带着残谱隐居江南。他教您弹琴,不是偶然。”
谢昭宁胸口微震。那些童年记忆纷至沓来——养父深夜独坐抚琴的身影,他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音中有光”,还有那把古琴腹中藏着的神秘卷轴……原来一切早有伏笔。
“您若不信,可去慈云寺验证。”沈墨白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放在案上,“这是当年谢府通行令符的复刻,唯有持此牌者,才能打开佛龛暗格。”
谢昭宁伸手欲取,却被他按住手腕。
“等等。”沈墨白目光深沉,“我助你,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正名。若您只想搅乱朝局,不如现在就走。但若您真心要揭开真相,那就答应我——别让任何人再因这句话送命。”
她直视他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我以琴心起誓,所行皆为昭雪,而非私怨。”
沈墨白终于松手。他起身,郑重拱手,衣袖垂落时掩住了眼中泪光:“愿听姑娘差遣。”
谢昭宁收起铜牌,将玉扣并入袖中。她合拢琴匣,起身离去,脚步轻稳。经过门口时,她回头看了他一眼:“近日勿回府,我会让青霜送来避险路线。”
沈墨白点头,立于窗前目送她身影融入街巷人流。风吹动帘幕,他缓缓坐下,从袖中取出另一枚旧印信,指尖摩挲片刻,转身走向墙角暗龛。
与此同时,谢昭宁穿行于窄巷之间,手指始终贴在琴匣边缘。她感知到远处有轻微追踪气息,便拐入一家绣坊侧门,借换衣脱身。青霜已在后巷等候,递上一张折叠纸条。
她展开一看,上面写着:“南街药铺,辰时三刻,有人打听‘安魂香’。”
谢昭宁眼神微动。那是养父生前常用的香料,京城极少有人知晓。她将纸条收入袖中,望向镇北王府方向。
阳光洒在青石板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迈步前行,裙裾拂过地面,银铃轻响。
片刻后,楼梯传来沉稳脚步。沈墨白推门而入,目光落在琴上,又移向她面容。他未落座,只凝视良久,终低声开口:“那日梧桐树下,你说‘尚书府旧部之中,尚有一人未曾低头’……如今我来了,你可愿说真话?”
谢昭宁不答,只轻轻拨动琴弦。《察心曲》悄然漾开,无形波动渗入空气,她感知到对方心绪起伏:戒备如铁网密织,其下却藏有裂痕般的悲恸。她垂眸,语气平缓:“皇后近来频频打压清流,表面为立储之争,实则另有图谋。大人以为如何?”
沈墨白眉峰微蹙,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动作克制。“宫中风云变幻,老臣不敢妄议。”
“可您敢在朝堂直言三皇子非储君之选。”她抬眼,“更敢暗查二十年前兵部账册焚毁一案。那一夜大火烧尽卷宗,萧家被定通敌罪,而真正知晓内情的,是时任翰林院记注官的您。”
茶盏顿在唇边,沈墨白的手指微微收紧。他缓缓放下杯子,目光陡然锐利:“你究竟是谁?这些事,连亲信都未曾知晓。”
谢昭宁从袖中取出玉扣,置于案面。阳光斜照,莲花纹半隐半现,背面“谢”字残笔清晰可辨。“这枚扣子,出自尚书府嫡系血脉信物盒。当年家破人亡之夜,有人将它塞进襁褓,随我一同送出城外。”
沈墨白呼吸一滞,瞳孔剧烈收缩。他盯着那枚玉扣,仿佛看见旧日血火重燃。片刻后,他低声道:“明渊公临终前,曾召我至书房。他说,若女儿尚存于世,必以莲谢纹为凭。他还说……此女不可依附权贵,不可轻信皇恩,唯有找到顾氏遗音,方能洗清冤屈。”
“顾氏遗音?”谢昭宁指尖微颤,却不动声色,“那是何物?”
沈墨白摇头:“我不知全貌。只知先父曾言,前朝乐官顾衡留下一部秘谱,记载了皇室不愿示人的真相。而谢家世代守护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开启这段记忆的钥匙。”
谢昭宁默然。她没有说出《心音谱》的存在,只问:“您为何至今沉默?”
“因为活着的人太少。”沈墨白声音沙哑,“尚书府满门遭难,萧家覆灭,知情者一个个离奇暴毙。我隐忍多年,只为查清幕后黑手。可每一次追查,都会牵连无辜。我的妻儿……”他喉头滚动,终究未说下去。
谢昭宁看着他眼角深陷的纹路,忽然明白那份迂腐外表下的千钧重负。她轻轻拨动琴弦,一段柔和旋律流转而出,正是《静心曲》起调。音波无声扩散,安抚着对方紧绷的心神。
“我可以帮您。”她说,“用琴音预判危机,让您避开杀机。您的家人,不会重蹈覆辙。”
沈墨白猛然抬头:“你能做到?”
“我能感知他人情绪波动,识破谎言伪装。若有人对您不利,我会提前知晓。”她停顿片刻,“但我也需要真相。关于我父亲,关于那场大火,关于为什么偏偏是我活了下来。”
沈墨白久久不语。窗外市声喧扰,茶楼小厮送水路过,脚步轻巧。他闭上眼,似在权衡生死一线的抉择。良久,他睁开眼,眼中已有决意。
“我可以告诉您三件事。”他低声道,“第一,当年惨案并非偶然,而是有人刻意清除知情者;第二,谢明渊曾留下一封密信,藏于京郊慈云寺佛像腹中;第三……”他顿了顿,“您养父,并非普通琴师。”
谢昭宁指尖一凝,琴音戛然而止。
“您说什么?”
“那位收养您的老琴师,名叫顾清远,正是顾衡之子。”沈墨白注视着她,“他们一家本应早已灭口,但他逃出生天,带着残谱隐居江南。他教您弹琴,不是偶然。”
谢昭宁胸口微震。那些童年记忆纷至沓来——养父深夜独坐抚琴的身影,他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音中有光”,还有那把古琴腹中藏着的神秘卷轴……原来一切早有伏笔。
“您若不信,可去慈云寺验证。”沈墨白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放在案上,“这是当年谢府通行令符的复刻,唯有持此牌者,才能打开佛龛暗格。”
谢昭宁伸手欲取,却被他按住手腕。
“等等。”沈墨白目光深沉,“我助你,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正名。若您只想搅乱朝局,不如现在就走。但若您真心要揭开真相,那就答应我——别让任何人再因这句话送命。”
她直视他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我以琴心起誓,所行皆为昭雪,而非私怨。”
沈墨白终于松手。他起身,郑重拱手,衣袖垂落时掩住了眼中泪光:“愿听姑娘差遣。”
谢昭宁收起铜牌,将玉扣并入袖中。她合拢琴匣,起身离去,脚步轻稳。经过门口时,她回头看了他一眼:“近日勿回府,我会让青霜送来避险路线。”
沈墨白点头,立于窗前目送她身影融入街巷人流。风吹动帘幕,他缓缓坐下,从袖中取出另一枚旧印信,指尖摩挲片刻,转身走向墙角暗龛。
与此同时,谢昭宁穿行于窄巷之间,手指始终贴在琴匣边缘。她感知到远处有轻微追踪气息,便拐入一家绣坊侧门,借换衣脱身。青霜已在后巷等候,递上一张折叠纸条。
她展开一看,上面写着:“南街药铺,辰时三刻,有人打听‘安魂香’。”
谢昭宁眼神微动。那是养父生前常用的香料,京城极少有人知晓。她将纸条收入袖中,望向镇北王府方向。
阳光洒在青石板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迈步前行,裙裾拂过地面,银铃轻响。